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d a y s ( 终其 天年 、 死) ,s h u t o n e ’S l i g h t o f( 逝世 , 死) ,
( 二) 不 同点 ‘
从而在 交际中正确使用委婉语 ,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 英 语 中有 t o b e a t h o m e a n d f r e e ,t o g o t o o n e ’S l o n g
1 . 通 过一些 具有 褒义 色彩 的词 描述死 亡
的、 生硬 的或是一些直接 表达替换 为温和 的、 模糊 死亡 , 如 咽气、 断气 、 气绝 、 闭眼、 心脏 ( 或脉搏) 停止 等等。英语 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如t o b r e a t h e 的或 拐弯 抹角 的表达。死亡 是人类 最为恐惧 但 又 了跳动 ,
无法 避免 的一种 自然 现象 , 直 接谈论 “ 死 亡” 往往 给人 带来一种恐 惧感 。因此 , 为趋 吉避 凶, 人们 创
语 和汉语 中都存在大量死亡委婉语 , 一 定层面反映 像 。 因 此 , 英 汉 中都 将 死 亡 比作 休 息 或 睡 眠 。汉 语 了一个社会 的文化 、 民族心理 、 价值观念等 , 是东西 中 , 有 “ 长 眠” “ 安 息” “ 沉 睡 ”等 ; 英语 中, 有t o
方社 会彼此 了解 的一个重 要视 角。本文通 过分 析
极 向上的词汇 , 如英语 中有 g r o u n d e d f o r g o o d ,m a k i n g 等描写婴幼儿之死或非正 常死亡。汉语里常用 “ 见
背 身 故 ‘ 去世 I 过世 谢 世 散世 辟世 疾终 ’
等词描写老年人的死亡 , 表达方式丰富多彩 。而英语

要: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 委婉语的使用也存在许 多差异。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作者:李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死亡”是任何有机体都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

但不论中西,人们总是忌讳说出“死”字,从而在千百年的语言发展进程中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死亡”这个词进行乔装、隐晦,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本文试从汉英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对汉英语言中的“死亡”委婉语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汉语英语死亡委婉语宗教信仰等级观念行业影响[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21-02一、何谓委婉语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euphemism is the use of a pleasanter, less direct name for something thought to be unpleasant(委婉语是一种以听起来较令人愉快的事物的语言形式)。

《语言学词典》中指出,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或生硬的程度。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量避免使用会引起对方不快或有损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选用一种迂回的语言形式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委婉语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地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一般会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为达到以上目的,委婉语使用中一般都会遵循若即若离、美好中听的原则。

二、中西方宗教信仰与“死亡”委婉语英语委婉语研究专家尼曼指出:委婉语的最早主题是宗教性的。

当人们无法理解一些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时,便会从宗教里寻求心理依赖和解脱。

为了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各种宗教都会死亡做出了解释,纷纷对死后的世界作了描述,一般来说还对来世形成了不同的看法,这一切都在各民族语言中反映出来。

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人们曾一度把语言看成是具无形魔力的东西,甚至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传统观念。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摘要: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

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委婉语;对比分析;透视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产生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该民族的社会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

比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英汉民族都确定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存在着文化观念的差异。

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的范围来看,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人的生、老、病、死、性、犯罪、职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红楼梦》(前,$ 回)英汉版本中典型的“死亡”委婉语表达,来透视源语与目的语的异同。

英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同时与宗教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英语中的“ 死亡”委婉语大量源自《圣经》或其他有关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比如上帝用泥土造人,于是死去也就统统“归于尘土”(to return to dust/earth);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赎罪,故死去犹如“ 偿清欠负大自然的债务”(pay one‟s debt to nature);上帝乃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 应召到上帝身边”(to be called to God)等。

据统计,英语中类似的“死亡”委婉说法有400 多种。

然而,在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虽有道教、佛教以及回教等,但信仰者在整个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

尽管如此,中国的宗教也影响了与“ 死亡”有关的委婉语的产生。

汉语中“ 死亡”的委婉语多达>,$ 多种,如:走了、永别、玉陨香消、倩女离魂等。

本文结合《红楼梦》中一些典型的例子加以对比研究,发现以下特点:一、英汉宗教特色明显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 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大跳,忙都说:“ 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人说:“ 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

论翻译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因素剖析

论翻译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因素剖析

论翻译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因素剖析姓名:张阿云学号:0903325 班级:英语本科四班Abstract: A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euphemism has its ow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cultural featur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euphemis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is, different customs, culture and valu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reflected.Death i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euphemism and some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phenomeno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death" by the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of religious culture, social system and values of different very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thes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e were analyzed, thus enhancing people's language and cultural nature of the deep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Key words :death euphemism religious values一前言: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研究

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研究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死亡委婉语。

两种语言均以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构成委婉表述,并形成相似的概念隐喻和转喻,说明两个不同语言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一致性和相似的生死观。

不同之处则体现出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隐喻;转喻禁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之中,包括行为禁忌和言语禁忌。

委婉语正是应交际的需要而出现的禁忌语言的替代品。

这种替代品的出现,既是人类早期对语言的一种认识,也是交际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认识水平的低下,往往把语言和某些自然现象加以联系,认为语言具有“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

[1]因而无论英语还是汉语当中都存在某些言语禁忌,如神灵圣人名字的禁忌、生老病死的禁忌等。

虽然存在这些禁忌,但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际当中却免不了要谈沦这些事情,因此某些温和的间接的表达便应运而生,以替代那些直接的令人不快的表达。

“死亡”委婉语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禁忌。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死亡”委婉语,说明以英语为母语者和以汉语为母语者都对“死亡”具有一种厌恶和恐惧。

“死亡”委婉语中蕴涵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如政治体制、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

心J不少学者已对这一方面做了充分详实的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而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理论为背景来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和转喻及其异同。

一、理论背景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途径”。

[3]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更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而有些常规的隐喻意义由于长期反复的联想和使用,已成为约定束成的字面意义,人们几乎已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意义。

如: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demolished his argument.l:ve never won an argument诵th him.[“以上表达中蕴涵着“ARGUMENT IS W AR”的概念隐喻。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作者:陆鹏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委婉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语言现象。

作为委婉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死亡文化。

本文通过对英汉死亡委婉语进行比较,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中西不同文化底蕴。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现象;文化差异一、引言委婉语指说好听的言词或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交流,它的目的是为了用柔和的话语来替代那些生硬的,容易触怒人的直接话语,用好听的话语来掩盖令人不快的事实。

[1]死亡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往往不愿意直接提及死亡这个词语,因此死亡委婉语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以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共同性(一)价值观念的相近性中华民族对家国的兴衰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当一个人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选择牺牲自己时,人们常用献身、牺牲、英勇就义等对其进行赞美。

而在西方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为正义献身,为国家事业捐躯的表达,如to lay down,to kiss the dust等。

而对罪恶满盈的人,中西方所表述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汉语中经常用毙命、断命、一命呜呼等来表示对这些人的痛恨,轻蔑。

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等也都表示同样的情感态度。

[2]由此可见,中英死亡委婉语所表述的褒奖或贬斥的态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二)死亡观的相似性中西方都将死亡看做是自然的进程,在中英死亡委婉语的体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用睡眠或休息来代指死亡,这表示无论哪个民族对生命都有相似的理解,都持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离和归是中西共有的死亡认知观。

离是离开现实世界,反映在死亡委婉语中如中文的谢世、与世长辞等,在英语中也有着类似的表达,如depart from life等。

而归则代表着对另一世界的向往。

这在中英死亡委婉语中也都有着类似点,像中文中的归天、归道山,而英语国家也因为信仰基督教的原因,用to return to dust来表示这个含义。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班级英语一班学号124022008024 姓名黄依琳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紧密相连的。

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

但是,死亡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归宿,是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命终点,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这使得死亡成为各民族共同忌讳的话题。

(1) 笔者在此只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不同来源入手,对它们的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强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成因;文化内涵一、引言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前缀eu=well 和词根pheme=speaking。

意为“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以好听的言词或令人愉快的方式来说话)(2)。

根据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润饰手段。

(3)。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来源及文化内涵的异同(一)源自价值观的英汉死亡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重合尽管汉英两民族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并且演变成了不同的民族思维定式,使得两民族的价值取向千差万别,但二者间也有相似之处,其中一个典型的共性就体现在死亡价值观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十分推崇“舍身取义”这一英雄的传统。

因此,当一个人为公或为国家过早地献出自己宝贵生命时,人们通常会用“献身”、“舍身”、“殉国”、“殉职”、“牺牲”、“阵亡”、“杀身成仁”、“英勇就义”、“为国捐躯”、“舍生取义”、“肝脑涂地”等褒义词语婉称之,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崇敬而又深切哀悼之情。

无独有偶,英语里也有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语词,如to lay down with one’s shovel and hoe (为国家或事业捐躯);to kiss the dust (阵亡)等,但与汉语相比,这些表示法在搭配意义、内涵意义以及感情意义的传达上稍逊一筹。

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111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的委婉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到底有什么不同?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中西方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从研究委婉语的定义、分类,或从跨文化方向解读委婉语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从社会语言学、传统修辞学、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

本文汉语语料来源为《汉语委婉语词典》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英语语料来源为《英语委婉语词典》和英语国家语料库。

二、死亡委婉语的界定古往今来,“死亡”都是一个隐讳的话题,但“死亡”一词却时常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没有人愿意直面这个词,于是人们创造了许多与死亡有关的替代语。

在英语里有关死亡的代用语有400多种,如 go to a better world,depart,sleep,be with God等。

同时,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也是多种多样的,曾有学者统计,“死亡”的近义词或者同义词的数量在480个左右。

那么如何定义死亡委婉语呢?专家是这样定义死亡委婉语的:在语境的制约下,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趋吉避凶的心理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直接说出本意, 会选择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等。

死亡委婉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照束定芳先生在《委婉语研究:回归与前瞻》中的表述 :“狭义的委婉语是委婉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语。

”广义的委婉语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如否定、时态、语态),或是话语手段(如篇章等)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

笔者认为狭义的死亡委婉语包括固定下来的,涉及人类“死亡”的词或短语,如“去世”“见马克思”等,而广义的死亡委婉语是指那些运用各种语言或言语手段生成固定的或临时生成的死亡委婉语。

三、汉英死亡委婉语的分类汉英两种语言中死亡委婉语数量大,种类多,本文将从死亡委婉语的涉及对象、有无标记和色彩义三个角度对汉英死亡委婉语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对中西委婉语跨文化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内在联系。

关键词:委婉语;传统委婉语;文体委婉语;宗教文化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前缀eu=well 和词根pheme=speaking。

根据《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的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委婉语的分类和功能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

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

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

委婉语的功能有:避讳功能、避俗功能或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和褒扬功能(淡化或夸张功能)。

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

二、英汉两种语言死亡委婉语不同的原因
1、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
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味着"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Cod"(被召唤到上帝那) or "to cancel ones account"(销账)。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

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有着与基督教“来世”相似的“世代轮回”之说。

我们经常说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于此。

英语中“死”的很多委婉: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be asleep in the valley,be in Abraham’s bosom, be promoted to glory),be taken to paradise, etc。

汉语中则主要是来自与道教和佛教有关的用语,如道教有关“死“的委婉语有:羽化,仙逝,仙游,登仙,成仙,归西,归天,驾鹤西去,驾返瑶池等;佛教的有:坐化,入寂,圆寂,物化,升天,灭安,涅磐,转世,归真,迁化,归寂等。

和尚之死为“涅盘”;高龄而死为寿终;殉情为“飞蛾扑火”;为贞节而死为“全节”;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随君主一起死为“殉葬”;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共产党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谓的“地下工作者”等对死人的谑称。

2、不同的语言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
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 sleep"、"to be at rest"、"to return to dust"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死亡”看法的相似之处。

不管哪个民族都把死亡看得非常神秘,也非常忌讳说“死”。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不说“死”字,似乎“死神”就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因此,人们往往用“死”的委婉语代替“死”字。

其实,从符号学角度讲,语言是一种符号集,是一定语言形式和一定语义的结合体,语言形式和实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
并不具有超人的魔力。

然而,由于以前的人们不太了解语言的本质,加之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了解不足,“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

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某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社会成员认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坚持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得罪这个根源,谁就要得到惩罚;反之,讨好它则会得到庇护和保佑。

”(陈原)这种“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对语言的迷信思想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很普遍。

“死亡”也许是人们最惧怕、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因此英汉语中有着大量有关“死”的委婉语。

英语有:be at rest ,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answer the final call, n, breathe one’s last, , be no more, throw up the cards, etc。

汉语中有“老了,没了,逝世,病故,作古,辞世,去世,与世长辞,上西天,升天,等。

虽然英汉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是它们的表达形式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

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因阶级、地位、等级、身份、对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

皇帝“死”的委婉语还有“驾崩、弃群臣、宫车晏驾、千秋万岁后”等。

皇太后、皇后死也称“晏驾”。

对美女的死称为“香消玉殒、玉碎珠沉”。

战死为“牺牲、捐躯”等;名人死为“逝世、谢世”;一般亲友为“安息、离世”;坏人的死为“见阎王、完蛋了、蹬腿了、呜呼哀哉”等。

但英语“死”的委婉语却没有这么繁多。

3、汉语存在着特有的“语音禁忌”和历史背境。

我国民间迷信的人认为,73和84是两个“槛”,民间流传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许多老人都不愿意说上述年龄,常多说或少说一岁。

这些被视为与死相关的数字要回避。

许多与“死”谐音的字也属禁忌之列。

有很多地方送礼物不送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

胶东渔民吃鱼不能说“翻”,只能说“调个头”,“翻”即“翻船”,意味着死亡,所以要避讳。

这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三、结束语
“死亡”委婉语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反映。

对“死亡”的委婉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时是出于迷信眼;有时不愿引起心中厌恶或悲痛的感觉;有时则是由语用功能驱动,在交际行文中表达多死者的尊敬、赞美、怀念或贬损之情。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拨开“死亡”委婉语的神秘外壳,我们发现,在它们的身上都有民族文化的印记。

对比分析中英“死亡”委婉语, 有助于透过语言现象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促进社会的文明礼貌,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孔庆成:委婉语现象的主体透视[M),外国语,19932.
3、陈原. 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