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201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教师版)

24、教师在“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中,常常用到下表,其作用是( )。
A、逻辑推理 B、比较异同 C、拓展延伸 D、前后呼应
【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的应用。比较异同属于类比教学法。通过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
之处,让学生更加容易记忆和比较。
3、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技术是( )。 A、Eastern印迹法 B、Southern印迹法 C、Western印迹法 D、Northern印迹法
【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印迹法之间的区别。蛋白质的转移是利用Western印迹法,Eastern印迹法是Western印 迹法的变式。DNA的转移是Southern印迹法,RNA的转移是Northern印迹法。
为B。
6、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病毒的结构区别。病毒是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一般外部 为蛋白质外壳,内部为核酸(DNA或RNA)作为其遗传物质;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有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用于合成 蛋白质),没有细胞核,但具有拟核(DNA为其遗传物质);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真菌),真核细胞内有细胞质,有各种细胞器,有 细胞核(DNA为其遗传物质)。
二、简答题
26-28据图回答(1)~(3)题。 图4中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的含量变化。
26、(1)图甲中①②③④各区细胞形态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 。要得到图乙结果,__________ (能/不能)利用图甲②区细胞 为材料,原因是 __________。(9分) (2)在a和e两个时期通过 __________ 酶催化合成mRNA。(3分) (3)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发现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远远多于分裂期的细胞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3分)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考前点题卷一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某教师在“水中(江南博哥)生活的动物”一节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
A.了解、经历B.了解、反应C.理解、反应D.理解、领悟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探究分析”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的理解水平,“建立”属于情感性目标动词的领悟(内化)水平。
故本题选D。
[单选题]2.在讲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节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下列哪些无形的课程资源?()①教材②动物园③学生饲养过小青蛙④学生参观过动物园⑤学生观看过《动物世界》⑥学校博物馆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④⑥D.②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教师资源包括教师本身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
学生资源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感受、疑惑等。
故本题选B。
[单选题]3.某研究小组用玉米进行相关的实验,图甲是对玉米胚芽鞘进行的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将胚芽鞘尖端下部纵切,切面图乙所示,图丙示意的是一株倒伏的玉米植株。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中的c处细胞对应图甲的a部位B.由图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C.图乙中的d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丙中的e部位D.图乙中的c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丙中的g部位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首先,分析题中各图:图甲,由于受单侧光照,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即a部位生长快于b部位;图乙,c侧生长速度小于d侧;图丙,一株倒伏的玉米植株,由于受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在近地侧积累,又由于根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所以生长速度e 大于f,h大于g。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c处细胞生长慢,应与图甲中的b部位相对应,A项错误。
由图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生长使植物生长,B项错误。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某教师针对“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一课的教学目标,结合热点时事设置了一组体现了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录制微视频(江南博哥)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学习体会,积极参与有关观点的思辨和辩论过程。
这种教学( )。
①体现了教、学、评的差异性②增强了课程实施的开放性③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④注重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A. ①③B. 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建议。
基本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题干中,“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学习体会,积极参与有关观点的思辨与辩论过程”体现了增强课程实施的开放性,②项与题意相符;“结合热点时事设置了一组体现了教学重难点的问题”体现了课标的教学建议要求的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④项与题意相符。
B项正确。
①项:题干中没有体现评价的内容,也没有体现教、学、评的差异性。
与题干不符,排除。
③项:该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录制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规律。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项选择题】某教师在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时,一名学生产生了疑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说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对基本政治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师的做法( )。
A.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B.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C. 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D. 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学习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强调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1 [单选题](江南博哥)下列有关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鱼流线型的身体有利于在水中生活B.间作套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C.抗生素的使用催生了耐药菌的出现D.DNA的双螺旋结构使DNA的半保留复制成为可能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中变异与自然选择的关系。
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在此基础上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针对本题,菌株会发生不同种类和方向的变异,抗生素的使用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的结果是拥有对抗抗生素基因的耐药菌能够生存下来,故C项错误。
A项鱼流线型的身体可以有效减少水的阻力,有利于其在水中生活。
正确。
B项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套种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够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
正确。
D项DNA的双螺旋结构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嘌呤(A)一定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一定与胞嘧啶(C)配对,说明DNA两条子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子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子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
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子链为模板,即可复制合成出另一条子链。
这就使DNA的半保留复制成为可能。
正确。
2 [单选题] 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者厌氧,后者好氧B.两者最适生长温度完全相同C.前者有细胞壁,后者没有细胞壁D.前者属于原核生物,后者属于真核生物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在新陈代谢类型上,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细菌,醋酸杆菌是异养好氧型细菌,故A项正确。
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7℃,醋酸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故B项错误。
二者都属于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故C项错误。
二者都属于原核生物,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D项错误。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皮肤的叙(江南博哥)述不正确的是()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B.皮肤具有排泄功能C.皮肤具有免疫功能D.皮肤具有感觉功能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皮肤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而且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其具有免疫功能,汗腺能分泌汗液,所以皮肤具有排泄功能,皮肤内有感受器,所以皮肤能感受外界刺激,但感觉最终还是在大脑皮层的有关神经中枢形成。
[单选题]2.动、植物体内都能够产生激素,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二者都属于小分子有机物,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B.一般都是由动、植物特定的器官产生,然后运输到作用部位起作用C.在动植物体内,只能在作用部位检测到激素的存在,其他部位检测不到D.一般情况下,二者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即被灭活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有些动物激素属于大分子有机物,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动物激素由特定的器官产生,而植物激素不然,如根尖、茎尖、幼叶、发育着的种子都能产生生长素。
动物激素可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只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激素与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单选题]3.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世界癌症报告》报道,根据目前的癌症发病趋势,到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500万人。
癌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癌症是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所产生的,它不属于基因突变B.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手术治疗成功后,仍有复发的可能C.目前医学上常通过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来抑制癌细胞的增值,化学药物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D.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癌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情绪因素等,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019年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资料

2019年生物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材料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内容第一节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框架必修+选修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必修1 分子与细胞必修2 遗传与进化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编排与呈现教科书的基本标准:(1)选取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反映生物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2)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嘘声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3)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文字表达准确、生动,图文并茂,印制精良。
(5)难易程度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实际,达成教学目标。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
➢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习题:简述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不同点。
答案要点:(1)生物学大纲注重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中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只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和实现标准中的要求提供了活动建议,没有做统一规定。
(2)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3)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3个领域;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4)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隐约的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第三章基本教学技能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第一节导入技能掌握目的作用: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2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4为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生么他们应达到什么程度。
2020年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2020年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单选题]1.图中所示(江南博哥)的结构,属于同一结构层次的是( )。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③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动物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个体。
植物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其中①和③都由许多形态结构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细胞团,称为组织。
②为细胞,④由表示植物的根,属于器官层次;⑤表示一株植物,属于个体层次。
故选D。
[单选题]2.图中为三种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关于这三种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体型看,甲与乙不同,甲的身体呈辐射对称B.丙比甲乙更复杂,体现在丙的体表,出现了分节C.这三种动物依次属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D.从结构看,丙的消化器官比甲,乙复杂,表现在有口有肛门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由图可知甲为水螅,乙为涡虫,丙为蛔虫。
其中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和背腹,为辐射对称。
涡虫的身体成左右对称,蛔虫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A正确。
水螅为腔肠动物,涡虫为扁形动物,其特点为有口无肛门,蛔虫为线形动物,蛔虫与水螅、涡虫相比,消化器官更加复杂,表现在有口有肛门,B错误,C、D正确。
[单选题]3.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有细胞核②都有细胞壁③都含有染色体④都有环状DNA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有拟核含有环状DN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乳酸菌和酵母菌都有细胞壁,酵母菌含有染色体而乳酸菌则没有。
故选C。
[单选题]4.下列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 )。
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DD.维生素K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维生素可以根据其溶解性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等。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的B1、B2、B6、B12,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L、维生素H、维生素PP、叶酸、泛酸、胆碱等。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江南博哥)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电子显微镜下,在支原体、肺炎双球菌和骨骼肌细胞中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
A. 核糖体B. 内质网C. 叶绿体D. 细胞核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支原体、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无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复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
骨骼肌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
三者都有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故本题选A。
2.【单项选择题】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
A.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B.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C. 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D. 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水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更多的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进行协助扩散,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不断进出细胞,但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从细胞中出去的水分子多于进入细胞的水分子,A项错误。
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中的极性运输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下端,属于单向运输,B项正确。
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使机体血糖浓度升高。
所以,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是双向的,C项错误。
当细胞内有耗能反应发生时,会发生ATP水解产生ADP、Pi并释放能量的反应;当细胞内发生储能反应时,会发生将ADP、Pi与能量合成为ATP的反应。
所以,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是双向的,D项错误。
3.【单项选择题】异体器官移植时会发生组织器官的排斥,该排斥反应依靠细胞的识别功能。
与这种功能直接相关的物质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并能用其指导高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
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
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
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理解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高中生物学课程3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了解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
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4.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掌握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分析高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征,如年龄特征、整体知识
水平、能力水平等。
●分析高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差异性,如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
异、不同的学习态度等。
(2)分析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特点,确定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
地位和作用,对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明确教
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明确核心概念,确定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
(1)领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根据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4. 设计教学过程
(1)合理安排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3)分析并评价教学案例。
5. 撰写格式规范的教案
6. 了解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评价类型及其特点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A.染色体
B.核膜
C.核糖体
D.内质网
(2)下图表示硅藻属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北温带海洋上层一些非生物因素的
季节性变化。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硅藻数量的减少与水中磷、硫含量的减少
B.有关光照强度过高会使浮游生物(硅藻)的生长受到抑制
C.浮游生物(硅藻)数量的增加导致水中磷、硫含量的减少
D.光照强度的升高促进了分解者的活动,使水中磷、硫等无机盐减少
2.简答题
(1)绘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简图,标出主要部分名称,并描述细
胞膜的结构特点。
(2)在进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一概念的教学中,你认为
教学难点是什么?简要说明如何突破该教学难点。
3.教学设计题
阅读“细胞有丝分裂”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略),确定这部分教学内容的
知识目标。
4.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引入新课
提前10天左右让学生利用玉米种子培养幼苗(可用小培养皿,底部铺浸湿滤纸的方法)。
实验分2组,一组在完全不透光的盒子中,另一组在一侧开孔的不
透光盒子中。
上课前选取实验结果较明显的幼苗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疑问:一侧开孔的盒子中的幼苗弯曲向光生长,为什么?
2.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下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其尖端决定的。
3.达尔文的验证感光部位实验
提出问题:提供胚芽鞘若干,单侧光源等,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以下)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案,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教师讲解拜耳实验、詹森实验和温特实验的基本过程。
5.介绍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并引导学生探究向光性原理。
6.总结。
问题:
(1)该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你认为他可能选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2)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思路,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哪些教学策
略?
(3)在实施这些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