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概述土地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资源,它不仅是农业、工业、建筑等各种生产活动的重要载体,还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环境之一。

因此,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之一。

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效益,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受到了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的减少。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和工业用地的扩大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不重视,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导致粮食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二是荒漠化和沙漠化的加剧。

土地退化是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土地土层结构、生物系统和化学特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土地质量变差的过程。

近年来,荒漠化的扩大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三是湿地资源的严重下降。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态价值的区域之一,湿地可以吸收和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还可以降低洪水灾害的发生。

但是近年来,湿地受到了各种不利影响,导致湿地资源的严重减少。

四是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压缩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等因素,使得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压缩了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

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科技进步、政策制定、教育宣传等多方面力量的作用。

以下是笔者认为的一些措施:一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实现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

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库,及早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问题。

二是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加强对耕地、水源地、湿地、山林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防止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退化等现象的发生。

加强对城市和工业用地的管理,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压缩。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摘要土地资源是农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与前提,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正处在高速工业化的大国来说,问题就更加严重。

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与用地数额的不断攀升,人地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努力协调好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土地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其现状表现有如下特征。

(一)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量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这是单从数量上考虑,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土地资源按人均算,中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65亩,仅是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占有土地、水资源少,是中国资源的一大劣势。

中国土地资源不但人均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平衡,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紧缺。

北方地多水少,而南方地少水多;东半部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西半部干旱且缺水。

而华北地区则处于人地和水土两种矛盾的叠加之中,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口和资源矛盾的焦点问题。

(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用地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土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而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

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占5%,而其中有40%属于低效利用。

在开发建设中盲目的批地,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闲置。

在农村的土地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国土资源部考察时强调:“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

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的重要内容: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

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论鹤岗市耕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论鹤岗市耕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论鹤岗市耕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摘要:介绍了鹤岗市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耕地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就促进鹤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耕地利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鹤岗市;耕地资源;现状;可持续利用1 鹤岗市耕地利用现状及特点1.1 耕地利用现状2010年末全市耕地面积为43279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 48%,其中水田面积约41901.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8%;旱地面积约387768.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9.6%。

菜地面积3210.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72%。

1.2耕地利用的特点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鹤岗市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也相应不断提高。

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鹤岗市耕地复种指数高达236%,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51万千瓦,机耕面积扩大为19464.2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9.53%,耕地保灌率达到98%以上。

全市农机、农用物资使用量均有所增加。

同时,复种指数的提高、耕作技术的改进和良种的推广应用也大大地促进了耕地利用率的提高。

耕地利用方式已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开发转变:近年来,鹤岗市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大都市近郊优势,提出了“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增收富民”的基本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特色药果、特色花卉盆景、特色家禽家畜等优势农业产业。

通过耕地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

2 鹤岗市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非农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突出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水利等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建设的需要,使该市耕地资源逐年递减。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鹤岗市耕地面积为442248.7公顷;2010年鹤岗市耕地面积为432790.6,11年间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9458.1,减少的耕地多为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

浅议保护耕地,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浅议保护耕地,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f l o i f e ;s o i l i s t h e b a s e f f o o o d . ”I t r e f e r s t o ha t t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i s f u n d a me n t l a t o h u ma n s u r v i v l a a n d i s t h e p l a c e o f a l mo s t l1 a he t h u ma n s o c i e t y a c t i v i i t e s .T h e r e f o r e 。 mo r e a t t e n t i o n s h o u l d b e p a i d t o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u s e o f l a n d es r o u r c e s . T h e n e e d 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关键词 : 土地资源; 耕地; 可持续
Ke y wo r d s :l nd a r e s o u r c e ; a r bl a e l a n d ; s u s t a i n bl a e
丁丽艳 D I NG L i - y a n
( 藁 城 市 国土 资 源 局 , 藁城 0 5 2 1 6 0 ) ( L a n d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B u r e a u o f H e b e i G a o c h e n g , G a o c h e n g 0 5 2 1 6 0 , C h i n a )
h u ma n s o e i e t v r e q u i r e s a t t a c h i n g i mp o r t a n c e t o he t s u s t a i n bl a e u s e f o l nd a r e s o u r c e s ,t h e y a r e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 .S o o l ̄ c a o o r d i n a t e t h e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农业自然资源,不仅被人为开发利用,其循环再生亦受人为干预,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只有掌握了农业资源动态变化的规律、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才能拟定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的方案,农业资源的利用质量、数量才能在掌控范围内,其循环恢复状况才能在预计范围类,才能在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资源利用的长久性,使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资源、人口等众多元素之间平稳共同发展的状态,才可称之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如下:时间性:指的是未来人们对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状态与现在人的相同,或者优于现在人们。

显示着经过农业资源在开发与利用后质量无衰退,在时间上得以延续。

空间性:农业资源具有地域性,地域农业资源在其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对其他地域农业资源造成负面影响,而地域内的一切农业资源,维持着循环平衡的相互依存关系。

效率性: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必须“低耗高效”。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低耗高效”,是以农业社会经济资源中的科技技术为基础的。

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完善资源附属设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对农业资源最低的利用度,来获取最大的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效性。

一、农业可持续利用理论基础(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可以看做是发展的心理学,是由生态学与心理学共同组成的新生学科。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发展中心学的一位重要学者—布朗芬布伦纳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系统与个体之间彼此作用、彼此制约。

简单来说,生态系统理论所要表述的主要观点如下三个方面:1.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交流的能力,人与环境之间彼此作用、互利共生的,并且人们个体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彼此协调度。

2.人们个体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们自古以来便遵循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生存原则,人们个体所存在的意义,是由环境赋予的。

因此要理解人们个体,就必须将人们个体置于环境中。

浅论耕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浅论耕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浅论耕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摘要:耕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我国耕地资源本不富余,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引发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由于我们对耕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得耕地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且在不断减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耕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来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耕地;现状;可持续利用“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人们生存要以食物为基础,而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农产品,又必须从耕地中获取营养。

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它提供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原料。

然而,由于城镇建设用地以及耕地被污染等,使适合农作物生长、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持续减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耕地资源现状及问题(一)耕地资源不足,且在持续减少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足以体现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的占有状况。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

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3年7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已由1.3亿公顷减到1.23亿公顷,7年减少了70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00万公顷,比2个海南省的耕地还要多。

人均占有耕地仅为0.095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当前耕地以2%的速度下降,人口却以10‰的速度增长,受人口与生产力发展的压力,耕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为0.7亿公顷,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对稀少、干旱少雨的部分地区,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劣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

2003年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千公顷,然而占用的耕地中,多数是居民点周边的优质良田,有灌溉设施的占71%,补充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却只占51%。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的加速,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成为了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农业模式在不断地面临着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农业模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一、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我们可以从农业生产、农业耕地和农业水资源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农业生产是农业资源的核心。

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农业生产,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比如,在种植作物方面,我们可以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根据土壤的特性和气候的变化,来优化作物种植的方式。

在动物饲养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控制饲料的种类和用量,使得动物生长更为健康,并减少环境的污染。

其次,农业耕地也是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耕地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对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耕地利用和轮作,来避免农业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利用。

同时,我们可以加强土地保护,使得土地的肥力得到更好地保护和维护,从而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

最后,在农业水资源方面,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而且在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是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式来利用水资源。

二、农业资源的保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取决于我们对资源的保护。

在农业资源的保护方面,我们可以从土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保护是农业资源保护的基础。

在农业耕地利用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式,避免土地的过度开采和过度利用。

另外,土地的肥力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维护,比如采用有机肥料、轮作、间作等方式来保证土地的肥力。

其次,水资源保护也是农业资源保护的重要部分。

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方式来利用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雨水收集等方式,来实现农田灌溉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李德矫日洲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08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高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鹤岗市耕地面积逐年萎缩,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耕地资源是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有限资源,只有珍惜耕地资源。

时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保证,才能保证高效节能。

经济合理和永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耕地资源。

鹤岗市必须加强土地法制管理和农田环境保护、科学實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关键词:耕地资源;现状;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57-02
人们生存要以食物为基础,而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又必须从耕地中获取。

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它提供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原料。

可以说,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粮食”。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农业兼营化和副业化等因素的影响,鹤岗市耕地面积逐年萎缩,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鹤岗市耕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耕地利用现状
2007年末全市耕地面积为432790.6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29.48%,其中水田面积约41 901.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8%;旱地面积约387 768.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9.6%;菜地面积3 210.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72%。

(二)耕地利用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鹤岗市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也相应不断提高。

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鹤岗市耕地复种指数高达236%,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51万千瓦,机耕面积扩大为19 464.2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9.53%,耕地保灌率达到98%以
上。

全市农机、农用物资使用量均有所增加。

同时,复种指数的提高、耕作技术的改进和良种的推广应用也大大地促进了耕地利用率的提高。

近年来,鹤岗市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大都市近郊优势,提出了“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增收富民”的基本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特色药果、特色花卉盆景、特色家禽家畜等优势农业产业。

通过耕地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

二、鹤岗市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农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水利等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建设的需要,使该市耕地资源逐年递减。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鹤岗市耕地面积为442248.7公顷;2007年鹤岗市耕地面积为432 790.6公顷,11年间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9 458.1公顷,减少的耕地多为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

今后,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鹤岗市耕地被“蚕食”的趋势将进一步扩大。

(二)农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乡镇企业的兴起,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耕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耕地生态环境污染,农田普遍受到钙、汞、铬等的污染,土地质量和生产力逐年下降。

再者,由于技术落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大,对土地的污染破坏也较严重;另外,广大农村对土地重用轻养、掠夺经营,造成农业基础薄弱。

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本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耕地资源是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有限资源。

只要珍惜耕地资源,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才能保证高效节约,经济合理和永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耕地资
源,提高耕地资源生产率。

在利用国土资源上,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现状、耕地资源的特点、耕地资源数量、耕地资源供需关系及影响耕地资源的有关条件,提高人们持续利用耕地资源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总体布局与开发治理相结合
耕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是耕地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耕地资源利用进行宏观调控起指导作用。

只有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长远规划指导下进行安排和部署,才能保证耕地资源利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才能使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统一规划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

(二)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只有在利用的同时加以保护,才能使耕地资源的质量越来越高,反之,则逐渐衰竭,甚至使耕地资源上的一些资源消失或灭绝。

在对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统筹兼顾相结合
由于耕地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的用途,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人们对耕地资源的生物资源有多方面的要求。

因此,在耕地资源利用上,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满足各个方面对土地的需要,并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耕地资源节约利用与集约经营相结合
耕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既要“开源”,也要“节流”,节约用地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控制耕地资源减少的重要手段。

四、耕地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资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则是基础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保护耕地,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护了耕地,就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就为各项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依法加强耕地管理,确保基本农田的稳
定。

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日常动态管护和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

鹤岗市制定了对乡(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考核办法,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减少。

(二)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占用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与前几年相比,鹤岗市非农建设用地所占耕地面积略有下降,但是耕地面积仍在减少,而且非农建设用地多为城镇近郊的较好质量的耕地。

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管理,力求不占或少占耕地。

如果必须占用耕地时,应通过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复垦措施加以补偿,做到“占一补一”,严禁“以质抵量”或“以量抵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

(三)做好耕地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
土地开发和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2003年鹤岗市通过土地开发所占新增耕地的比重达到62%。

今后要把重点放到对区域内耕地总面积2/3的中低产田进行整理。

通过中心村建设、退宅还耕、渠道整理特别是对田间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特别是提高现有耕地的产量。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内部挖掘,既能增加耕地数量,又能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资源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紧缺的矛盾。

(四)保证耕地质量不再下降,加速中低产田的改造
全市耕地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56.1%,严重制约着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今后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保护优产高质耕地,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山区重点抓好梯田休整、山坡地改造、小流域治理、培肥地力等;平原区重点抓好合理深耕、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低洼盐碱地区要平整土地、蓄水压碱、修台田条田。

合理深耕,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物质、科技投入,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实现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

(五)采取有效途径,提高新增耕地质量
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建立经常的有机质投入体系,探索科学的耕作、种植和施肥制度;采取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结合的方法,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增加地力,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倡导种草植树和农田防护林工作,发展生态农业,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尽快完善耕地质量标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使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新增耕地质量和数量并重;加快耕地质量评估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从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其工程质量等方面人手,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耕地标准,为新增的补充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