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现象学社会学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思想背景★★现象学社会学的共同思想背景是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思想。
胡塞尔,德裔犹太哲学家,现象学宗师。
他自诩现象学将挑起为一切学术建立绝对基础的大梁,使哲学成为严格之科学体系,以拯救欧洲于学术危机。
表11-1 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背景考点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1.社会行动理论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建立在对韦伯行动理论的深挖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行动理论既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①韦伯将“行动”界定为“有意义的行为”,此概念相当含糊。
②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来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
③人们在常识事件中谈论“行动”与“行为”的区别时,认为前者是有意识的,后者的特征是“反应性”的,并以此把这两者区别开来,这种区分是肤浅的。
韦伯对于“行动”和“行为”的区别是不够的。
(2)赋予行动以意义的过程①在舒茨看来,韦伯将行动定义为“赋予意义的过程”是有问题的。
舒茨认为,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行动者在行动时,无法对意识流内的经验赋予意义。
②在舒茨看来,必须检视意义的经验过程和结构。
“赋予意义”一词只是个比喻。
意义是个体注意自身经验中一点的某种方式,是指自我对自身绵延流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③对于意识流内经验的构成,舒茨认为当行动者处于行动的状态时,他就沉浸在绵延的时间流里。
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绵延,就使他脱离了这种时间流,借助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的态度,关注其体验,并区辨、挑选、勾画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
(3)行动的意义和动机与舒茨的行动理论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意义问题。
舒茨进一步区分了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他认为,意义和动机都可以分成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具体内容见表11-2。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1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社会科学的逻辑(见表13-1)★★
表13-1 社会科学的逻辑
考点二:沟通行动与沟通理性★★★
表13-2 沟通行动与沟通理性
考点三:生活世界、系统与社会理性化★★★
1.生活世界及其理性化(见表13-3)
表13-3 生活世界及其理性化
2.系统及其理性化(见表13-4)
表13-4 系统及其理性化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1)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
(2)市场指经济系统对人的影响,它主要通过金钱制约着人类的行动和生活世界。
国家则是通过行政机构所产生的权力来影响和控制人的行为的。
所以,在现代社会里制约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是金钱与权力。
(3)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与权力的制约机制逐渐渗透到其他活动中。
人们不但在日常的工作中,而且在娱乐、教育和家庭等事务中也以金钱和权力作为沟通的媒介,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像对待商品一样,只重感性上的取舍,不做深层的反思和讨论。
(4)人们逐渐习惯于把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人在内)都当作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5)虽然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并不能由此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
哈贝马斯。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1.1 复习笔记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奧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1.实证社会学的提出(1)实证的含义孔德认为,“实证”一词具有五个方面的含义:①实证意味着真实。
“真实”,是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东西。
②实证意味着有用。
“有用”,是指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③实证意味着肯定。
“肯定”,是指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④实证意味着精确。
“精确”,就是我们的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的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抛弃模糊的认识和主张。
⑤实证意味着相对。
“相对”,是指知识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
(2)“三阶段说”孔德认为,人类智力的三阶段是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①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②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③实证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
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16.1 复习笔记一、布迪厄思想的主要来源1.马克思、韦伯的影响(1)马克思通过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压迫和剥削,后来韦伯也将经济作为权力支配的一种形式,这种思想被布迪厄充分地继承下来。
马克思著作中充满了一种自由和解放的信念,这在布迪厄的思想中也表现得特别明显,但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悲观态度以及各种批判理论的缺陷与社会运动的盲目使得布迪厄变得更加实际,也更为克制。
(2)布迪厄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太过于将社会运行的枢纽赋予了物质经济运行,而忽视了文化。
(3)布迪厄充分发展了韦伯关于符号暴力的思想,并且更加紧密地将资本运行中的象征权力与支配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了资本的象征含义,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关于意识形态和统治的理论。
(4)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对布迪厄的影响是深远的。
马克思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关注也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布迪厄更加关注的是实践复杂的含义以及实践关系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并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影响(1)通过现象学,布迪厄进一步丰富了关于社会世界的建构的观点。
社会现象学认识到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世俗的知识、主观的意义和实践的能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观点为布迪厄所充分吸收。
(2)布迪厄的“反思”思想也受到了现象学方法的影响。
但布迪厄认为,现象学的观点是反历史的,不能够帮助我们去追寻社会现象建构的过程。
(3)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对布迪厄的影响是深远的。
同结构主义一样,布迪厄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关系构成,而不是由绝对的实体组成,因此科学研究应该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
(4)结构主义关注现象背后隐秘的建构原则,体现在布迪厄的研究中,就是要尽量去找出实践背后的各种生成图式和转换原则,找出资本的循环过程以及这种循环过程背后的基本生成规则。
3.法国认识论哲学的影响(1)巴什拉认为,认识的主体既是有理性的,又是富于想象的,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主体也是实践的,富于创造性的,具有历史性的。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9.1 复习笔记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简介与特征1.简介(1)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2)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
这些商品和服务既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包括社会认同、同情、怜悯之类的无形之物。
2.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特征(1)它直接借用了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交换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当中;(2)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混合体;(3)它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每个人都有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的倾向。
人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2.人类学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摩斯、列维·斯特劳斯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3.行为心理学的影响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原则。
行为心理学有许多代表人物,其中伯勒斯·斯金纳对交换理论的影响最大。
斯金纳依据鸽子所做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关于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等一系列行为规律。
这些有关行为的理论原则在社会交换理论家那里略作了修改,但其主要的理论命题却原封不动地被融进现代交换理论的某些形式中。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人的一切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满足而发生的交换。
三、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乔治·霍曼斯(GeorgeHomans,1910~1989),是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目录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0.1 复习笔记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理解问题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第四章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七章功能主义理论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社会冲突论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符号互动论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常人方法论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编当代社会学理论第十三章新功能主义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四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七章理性选择理论17.1 复习笔记1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八章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18.1 复习笔记1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九章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社会学19.1 复习笔记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十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20.1 复习笔记2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附录: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2017年北京大学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46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47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2012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4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2011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源自益星学习网,获取真题押题视频全套资料。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
考点一: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1)实证主义概述(见表14-1)表14-1 实证主义概述(2)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见表14-2)表14-2 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2.双重解释学(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①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②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
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因此,在根本的意义上,社会学家与常人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不同。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是建立在对自然主义和过分解释取向的批判基础上的。
(2)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见表14-3)表14-3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3)双重解释学引发的一系列后果①社会科学的“平庸性”与实践影响a.社会科学的概念被创造出来分析社会世界,而同时又反过来被纳入这个世界。
自然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则完全与自然客体世界相隔离,与自然科学成就所显现的丰富创新性的技术影响相比,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平庸性。
b.自现代开始,社会科学就对社会世界具有并继续具有一种深广的实践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非主要是技术的影响,而是通过社会的概念被吸纳到社会世界中并成为它的构成内容来发挥作用。
②社会科学概括的“历史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和任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十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15.1 复习笔记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
从70年代开始到现在,吉登斯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从最初的“结构化理论”大纲到“现代性”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再到对全球化问题的关注,他的社会学理论视野在不断地扩大。
一、“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1.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1)对实证主义的批判①实证主义a.实证主义科学观念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的目标是对外部世界获得预见性和解释性的了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建立理论,而理论是由表达发生在自然界之中的各种独立和分离的事件间的规则联系的高度概括的陈述所构成的,这些概括陈述或规则,使得我们能够预见和解释我们借助系统观察尤其是实验而发现的现象。
b.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韦伯(一定意义上的)、帕森斯、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它们都通过显示出讲究实际、严格和科学来获得自己的合法地位。
c.实证主义把科学看做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理性的和客观的事业。
在这里,科学知识是累积起来的,低层次的规律从较高层次的规律中推演而来,科学逐渐使我们能越来越成功地预见、解释和控制外部世界。
②对实证主义的批判a.吉登斯明显不赞成实证主义忽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各种认识构造活动的态度。
他认为在社会理论中必须做的是恢复具有认知能力的人类行动者的概念。
b.吉登斯认为,各种形式的实证社会学包含了一个关于何为自然科学的错误模式。
吉登斯认为自然科学模式在哲学上是有缺陷的。
c.实证主义错误地认为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是可能的,社会科学家错误地直接与自然科学中存在的那些规律进行类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见表0-1)★★
表0-1 西方社会思想背景
考点二: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见表0-2)★★★
表0-2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
考点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整合趋势★★
1微观—宏观的整合
(1)早在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那里,微观—宏观的关系问题就开始得到重视。
(2)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库利和米德为代表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注重微观层次的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互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帕森斯发展出了他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次上对社会结构或系统进行阐述。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美国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分裂。
(4)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瑞泽尔就开始寻求一种整合的社会学范式。
这一范式旨在从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中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相整合。
2能动—结构的整合
(1)英国的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将能动性和结构看成“二元性”,强调二者相互关联不能彼此分开。
(2)阿切尔则拒绝吉登斯的二元性主张,认为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为了区分这二者,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理论中以惯习和场域的关系来讨论能动和结构的主题。
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结构或认知结构。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中的一种关系网络,场域的结构限制着能动者。
(4)德国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则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题目下讨论能动和结构这一主题的。
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互动与交往的微观世界,系统植根于这一世界、来源于这一世界,但是系统最终却发展出自己的结构特征。
3理论的综合
(1)理论综合所涉及的是将两种或更多的不同理论进行综合,努力是普遍性的。
(2)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为不同理论流派相互承认和吸取吸收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