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及对数运算教案祥

对数及对数运算教案祥
对数及对数运算教案祥

课题:对数于对数的运算(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类型

新课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由指数引入对数)

问题引入:

T:请同学们看到62页的思考题,根据给出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出任意一年头x的人口总数,但是我们人口是要限制的,不能无限的增长下去,那么哪一年的人口数可达到18亿,20亿……也就是说,(抽象出,板书),对于13 1.01x

y=?,当已知x的值时,可求出y的值.反之,当已知y的值(x

==)时,如何求出x的值,或者说x该如

y a N

何表示?

T: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对数.(板书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问题进一步的探究,引出对数的概念,了解引出对数的必要性. (2)新课教学

T :首先,看到书上给出的对数的概念(板书对数的概念)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x a N =(0a >且1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做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注:1o 注意对数的写法;2o 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T :好的,看到我们的概念,注意对数的写法,可以看出对数实际就是对指数中的指数的另一种表示,那么这里的a 也就要满足0a >且

1a ≠.

特殊地,1o 常用对数:把10log N 记为lg N ; 2o 自然对数:把log e N 记为ln N .

T :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出现是为了方便表示、计算.

T :呐,再看到对数的概念,既然对数的引入与指数有关,那么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探究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当0a >且1a ≠时,log x a a N x N =?= 指数式 ? 对数式 底数 a ←→ 底数 指数 x ←→ 对数 幂 N ←→ 真数

T :我们可以看出,指数式与对数式存在着互化的关系,a 、x 、N 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名称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不同的位置是不同名称,也就是说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对应着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反之,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对应着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

设计意图:明确指数式与对数式存在着互化的关系,清楚指数式与对数式中a 、x 、N 三个量之间的同一关系,名称和位置的变化,加深对对数定义的理解.

T :清楚了指数与对数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我们已知指数有它自己的性质,那么反映到对数中又是怎样的呢? 3、对数的基本性质

T :我们知道对数x a N =,这里0a >且1a ≠,那么0N >,反映到对数中是什么?

S :在对数log a x N =中,真数N 大于零. T :是的,也就是说负数和零没有对数.(板书)

1o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T :同样的,我们知道01a =,1a a =,那么反映到对数中又是什么呢? S :log 10a =,log 1a a =

T :是的,就是书上给出的结论.(板书)

2o log 10a =,log 1a a =

设计意图:由指数的一些性质得到对数的常用性质,熟悉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

4、从例1和例2中选出两道题进行讲解,巩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是学生清楚一般的解题步骤.

T:下面看到书上的例题

例如:例1中45625

=,例2中2

ln e x

-=

5、练习题

T:请两位同学上来做一下这两道题,下面的同学自己做,做完后与黑板上的对照一下

(1)把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

1o

1

3

1

27

3

-

=2o

2

1

log2

4

=-

(2)求出下列各式中x的值

1o lg100x

=2o log92

x

=

设计意图:反馈学生掌握对数的概念和对数与指数互化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归纳总结

1、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2、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3、对数的基本性质

T: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根据指数的应用引入了对数,知道了对数的概念,明确指数和对数相互转化的关系,了解了对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体会等价转化的思想在对数计算中的作用.

七、作业布置

T :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习题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一、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x

a N =(0a >且1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做

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

底数,N 叫做真数.(注: 0a >且1a ≠) 特殊地,1,当10a =时,把

10log N 记为lg N ,常用对数; 2,当a e =时,把

log e N 记为ln N ,自然对数.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二、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互化)

当0a >且1a ≠时,log x a a N x N =?=

指数式 ? 对数式 底数 a ←→ 底数 指数 x ←→ 对数

幂 N ←→ 真数

三、对数的基本性质 1,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log 10a =,log 1a a =

例:1,4

5625= 2,2

ln e

x -=

(1)把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

1o

13

127

3-

=

2o 2

1

log 24

=- (3)求出下列各式中x 的值

1o lg100x = 2o log 92x =

13 1.01x y =?

当1x =时,13 1.01y =?;当

2

x =时,

213 1.01y =?;

当18y =时,

?x =;当20y =时,

?

x =.当

x y a N ==时,

?x =

对数函数基础运算法则及例题_答案

对数函数的定义: 函数x y a log =)10(≠>a a 且叫做对数函数,定义域为),0(+∞,值域为),(+∞-∞. 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 >0,a ≠1,M >0,N >0,则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4)N n N a n a log 1 log = 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例1.已知x = 4 9 时,不等式 log a (x 2–x – 2)>log a (–x 2 +2x + 3)成立, 求使此不等式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 解:∵x = 49使原不等式成立. ∴log a [249)49(2--]>log a )349 2)49(1[2+?+? 即log a 1613>log a 1639. 而1613<16 39 . 所以y = log a x 为减函数,故0<a <1. ∴原不等式可化为??? ? ???++-<-->++->--322032022222x x x x x x x x ,解得??? ???? <<-<<->-<2513121x x x x 或. 故使不等式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2 5 ,2( 例2.求证:函数f (x ) =x x -1log 2 在(0, 1)上是增函数. 解:设0<x 1<x 2<1, 则f (x 2)–f (x 1) = 212221log log 11x x x x ---2 1221(1)log (1)x x x x -=-=.11log 2 1 122x x x x --? ∵0<x 1<x 2<1,∴ 12x x >1,2111x x -->1. 则2 1 12211log x x x x --?>0, ∴f (x 2)>f (x 1). 故函数f (x )在(0, 1)上是增函数 例3.已知f (x ) = log a (a –a x ) (a >1). (1)求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2)判证并证明f (x )的单调性. 解:(1)由a >1,a –a x >0,而a >a x ,则x <1. 故f (x )的定义域为( -∞,1), 而a x <a ,可知0<a –a x <a ,又a >1. 则log a (a –a x )<lg a a = 1. 取f (x )<1,故函数f (x )的值域为(–∞, 1). (2)设x 1>x 2>1,又a >1,∴1x a >2x a ,∴1x a a -<a-2x a , ∴log a (a –1x a )<log a (a –2x a ), 即f (x 1)<f (x 2),故f (x )在(1, +∞)上为减函数.

教案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案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常用对数的概念. ⑵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能力目标: 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以复习指数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板书,提问等.5分钟) 问题1:2的多少次幂等于8? 问题2:2的多少次幂等于9? 显然,这是同一类问题.就是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引进一个新数——对数. 二、新课教学 1.新概念 法则1 lg lg lg MN M N =+(M >0,N >0). 法则2 lg lg lg M M N N =-(M >0,N >0). 法则3 lg n M =n lg M (M >0,n 为整数). 上述三条运算法则,对以)1,0(≠>a a a 为底的对数,都成立. 2.概念的强化 例4 (讲授)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lg xyz ;(2)lg x yz ;(3)z .

解 (1) lg xyz =lg x +lg y +lg z ; (2) lg x yz =lg lg lg lg lg x yz x y z -=-+()=lg lg lg x y z --; (3) z 2lg x +3lg z -=2lg x +2 1lg y 3lg z -. 例5 (启发学生回答或提问)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34ln(75?; (2)18ln . 分析 关键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所求的对数用2ln 与3ln 来表示. 解 (1))34ln(75?=54ln +73ln =54ln +73ln =522ln +73ln (2)18ln =2118ln =2192ln ?=2 1(2ln +9ln )=21(2ln +23ln ) =0986.16931.02 1+?=1.44515≈1.4452. 例6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g2lg5+; (2)lg600lg2lg3--. 分析 逆向使用运算法则,再利用性质lg101=进行计算. 解 (1)lg2lg5lg(25)lg101+=?==; (2)2600lg600lg2lg3lg( )lg100lg102lg10223 --=====?. 3.巩固性练习 练习3.3.3 ( 12分钟) 1.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 (2)lg xy z ; (3)2lg()y x ; (4) 2.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ln 36; (2)ln 216; (3)ln12; (4)911ln(23)?. 答案:1.(1)1lg 2 x ;(2)lg lg lg x y z +-;(3)2lg 2lg y x -;(4)111lg lg lg 243x y z +-. 2.(1) 3.5834;(2)5.3751;(3)1.2424;(4)18.3225. 三、小结(讲授,5分钟) 1.本节内容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了解对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对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假设 20XX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a 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 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 20XX 年的 2 倍? 1 8% = 2 x=? 也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你能看得出来吗?怎样求呢? 二、新授内容: aa 0,a 1 的b 次幂等于 N ,就是a b N ,那么数 b 叫做以 a 为底 N 的对 ⑴ 负数与零没有对数(∵在指数式中 ⑵ log a 1 0 , log a a 1 ; ∵对任意 a 0且 a 1, 都有 a 0 1 ∴log a 1 0 同样易知: log a a 1 ⑶对数恒等式 如果把 a b N 中的 b 写成 log a N , 则有 a logaN N . 定义:一般地,如果 数,记作 log a N b , a 叫做对数的底数, N 叫做真数. a b log a Nb 例如: 42 16 log 4 16 2 2 102 100 log 10 100 2 ; 探究: 1。 1 42 2 log 42 12 ; 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 10 2 0.01 log 10 0.01 2. log a N b 中的 N 可以取哪些值? 2. 根据对数的定义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log a 1 ? log a a ?

对数公式的运算

对数公式的运用 1.对数的概念 如果a(a>0,且a≠1)的b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 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由定义知: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a>0且a≠1,N>0; ③log a1=0,log a a=1,a logaN=N(对数恒等式),log a a b=b。 特别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记作log10N,简记为lgN; 以无理数e(e=2.718 28…)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记作log e N,简记为lnN.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式子名称a b=N 指数式a b=N(底数)(指数)(幂值) 对数式log a N=b(底数) (真数) (对数) 3.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a≠1,M>0,N>0,那么 (1)log a(MN)=log a M+log a N. (2)log a(M/N)=log a M-log a N. (3)log a M n=nlog a M(n∈R). 问:①公式中为什么要加条件a>0,a≠1,M>0,N>0? ②log a a n=? (n∈R)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比较.(学生填表) 式子a b=N,log a N=b名称:a—幂的底数b—N— a—对数的底数b—N— 运算性质: a m·a n=a m+n a m÷a n= a m-n (a>0且a≠1,n∈R) log a MN=log a M+log a N log a MN= log a M n= (n∈R) (a>0,a≠1,M>0,N>0) 难点疑点突破 对数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 理由如下: ①a<0,则N的某些值不存在,例如log-28=? ②若a=0,则N≠0时b不存在;N=0时b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③若a=1时,则N≠1时b不存在;N=1时b也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对数式的底是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

对数

对数 导读:本文是关于对数,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1) 了解对数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 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对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对数运算. (3) 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和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

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对数的概念. 对数首先作为一种运算,由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对数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三种运算,所以引入对数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也就完成了对的全面认识.此外对数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对数与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对数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脱到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自然应成为本节的重点,特别予以关注.对数运算的符号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其实与+,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对数运算的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有些困难. 教法建议 (1)对于对数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紧紧抓住与指数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指数式中理解底数和真数的要求,其次对于对数的性质及零和负数没有对数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指数式来证明,验证.同时在关系的指导下完成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法则-教案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法则·教案 ?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记忆对数的定义,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对数恒等式及对数的性质. 2.理解并掌握对数运算法则的内容及推导过程. 3.熟练运用对数的性质和对数运算法则解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数定义、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难点是对数定义中涉及较多的难以记忆的名称,以及运算法则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师:(板书)已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7.2%,求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多少倍? 生:设原来国民生产总值为1,则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y=(1+7.2%)20=1.07220,所以2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1.07220倍. 师:这是个实际应用问题,我们把它转化为数学中知道底数和指数,求幂值的问题.也就是上面学习的指数问题. 师:(板书)已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7.2%,问经过多年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4倍? 师:(分析)仿照上例,设原来国民生产总值为1,需经x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原来的4倍.列方程 1.072x=4. 我们把这个应用问题转化为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这是上述问题的逆问题,即本节的对数问题. 师:(板书)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就是ab=N,那么数b就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 logaN=b, 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真数,式子logaN叫做对数式. 师:请同学谈谈对对数这个定义的认识. 生:对数式logaN实际上就是指数式中的指数b的一种新的记法. 生: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是知道底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 (此刻并不奢望学生能说出什么深刻认识,只是给他们自己一个去思维认识对数这个定义的机会.) 师:他们说得都非常好.实际上ab=N这个式子涉及到了三个量a,b,N,由方程的观点可得“知二求一”.知道a,b可求N,即前面学过的指数运算;知道b(为自然数时),N可求a,即初中学过的开 记作logaN=b.因此,对数是一种新的运算,一种知道底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而每学一种新的运算,首先要学习它的记法,对数运算的记法为logaN,读作:以a为底N的对数.请同学注意这种运算的写法和读法. 师:实际上指数与对数只是数量间的同一关系的两种不同形式.为了更深入认识并记忆对数这个概念,请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打出幻灯) ? 式子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了解对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对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假设20XX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 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XX 年的2倍? ()x %81+=2?x =? 也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你能看得出来吗?怎样求呢? 二、新授内容: 定义:一般地,如果 ()1,0≠>a a a 的b 次幂等于N ,就是N a b =,那么数 b 叫做以a 为底 N 的对 数,记作 b N a =log ,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b N N a a b =?=log 例如:1642= ? 216log 4=; 100102 =?2100log 10=; 242 1= ?2 12log 4= ; 01.0102 =-?201.0log 10-=. 探究:1。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b N a =log 中的N 可以取哪些值? ⑴ 负数与零没有对数(∵在指数式中 N > 0 ) 2.根据对数的定义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1log a ? =a a log ? ⑵ 01log =a ,1log =a a ; ∵对任意 0>a 且 1≠a , 都有 10 =a ∴01log =a 同样易知: 1log =a a ⑶对数恒等式 如果把 N a b = 中的 b 写成 N a log , 则有 N a N a =log .

对 数 运 算 法 则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转载】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 ? 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它可以进行两种运算: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二进制数的加法 根据“逢二进一”规则,二进制数加法的法则为: 0+1=1+0=1 1+1=0 (进位为1)? 1+1+1=1 (进位为1) 例如:1110和1011相加过程如下: (2)二进制数的减法 根据“借一有二”的规则,二进制数减法的法则为: 0-1=1 (借位为1) 例如:1101减去1011的过程如下: (3)二进制数的乘法 二进制数乘法过程可仿照十进制数乘法进行。但由于二进制数只有0或1两种可能的乘数位,导致二进制乘法更为简单。二进制数乘法的法则为:

0×1=1×0=0 例如:1001和1010相乘的过程如下: 由低位到高位,用乘数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1,则该次部分积为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0,则该次部分积为0。某次部分积的最低位必须和本位乘数对齐,所有部分积相加的结果则为相乘得到的乘积。 (4)二进制数的除法 二进制数除法与十进制数除法很类似。可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将被除数(或中间余数)与除数相比较,若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大于除数,则用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减去除数,商为1,并得相减之后的中间余数,否则商为0。再将被除数的下一位移下补充到中间余数的末位,重复以上过程,就可得到所要求的各位商数和最终的余数。 例如:100110÷110的过程如下: 所以,100110÷110=110余10。 2.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 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包括逻辑加法(“或”运算)、逻辑乘法(“与”运算)、逻辑否定(“非”运算)和逻辑“异或”运算。 (1)逻辑“或”运算 又称为逻辑加,可用符号“+”或“∨”来表示。逻辑“或”运算的规则如下: 0+0=0或0∨0=0 0+1=1或0∨1=1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理解对数恒等式并能运用于有关的对数计算; 4、能够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的运算法则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对数定义的探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 3、通过探究对数和指数之间的互化,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 3、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数的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运算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三、 教辅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讲练结合; 四、 教学模式 采用引导发现模式——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加以探索学习; 五、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回顾上节课的指数的概念及运算性质, 根据指数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得出22=4、52=32,但是当2=26x 时,此时的x 的值为多少呢? 把这个用来引入的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分析讲解问题之后引出对数的概念; 问题如下: 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取4次,还有多长? (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分析如下: 1次 2次 3次 4次 … n 次 12 212?? ??? 312?? ??? 412?? ??? … 12n ?? ??? ∴(1)取第4次的长度为:4 12?? ??? ; (2)12x ?? ???=0.125,根据以往所学,可以求出x =3; (二) 引出概念 (1)多媒体展示出定义: 定义:一般地,如果 的x 次幂等于N , 就是 x a N = ,那么数x 叫做 a 为底 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 ,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注:1)在定义中注意底数a 的取值 ; 2)在x a N =中,,有次可以知道负数和0,没有对数; ()1,0≠>a a a ()1,0≠>a a a

高中数学对数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数学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 《对数与对数运算》 教案 xx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xx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换;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形成知识技能; 2、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让学生有能力去解决今后有关于对数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动手,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分析目标: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分析各种思维的技巧,掌握对数运算的重要性质。 二、教学理念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从学习中体会快乐。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实例引入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材分析 本节讲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做准备。这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及其条件。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运算性质的理解;(3)换底公式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个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我们能从关系y?13?1.01x中,算出任意一个年头x的人口总数,反之,如果问“哪一年的人口总数可达到18亿,20亿,30亿??”,该如何解决? 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就引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问题,即对数与对数运算的问题,以及指数与对数如何相互转换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对数的定义 x 一般地,如果a?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版数学教材必修1中3.4.1的第二节课。在此之前的一节课中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常用对数以及如何用计算器来求对数。本节课所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本小节的重点,在这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完成对数运算法则的学习。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对数的3个运算法则性质,克服对对数运算的一些误解,如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错误地迁移到对数的运算中,误以为(),log log log N M MN a a a ?=,等。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把对数的运算法则先告诉学生,教学的重心放在对这些运算法则的确认上,即设法证明这些运算法则.对数的运算法则有哪些?为什么就这些?都是由教师给出的,学生不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忽视这些结论来源的教学。另外,教师对学生事实上容易产生的误解采取回避的方式,待作业中或者考试时出现错误时再加以纠正,并不是从源头上防止错误的产生。 由于现在的学生手中普遍有计算器,就可以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发现真理,自觉纠正错误,自我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掌握了指数的运算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提问和让学生亲身尝试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和归纳,掌握对数的性质及对数性质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发现结论,自我纠正错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精神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对数的性质及性质的运用。 2、难点:如何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其理解。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作:数应3班向世威)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数学必修(一) 目次: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次印刷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内容解析 《对数函数》是普通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节讲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作准备。对数概念是在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是继研究指数函数之后的另一种重要基本函数,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地位与作用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及其基本性质,在第二章又进一步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运算、图像和性质,特别是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

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1.能初步判别具体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了解对数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刻画,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证明、概括等数学活动),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探究理解对数的性质。领悟从()的思想方法 3.感知对数的重要性,从“发现”中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同时培养严谨的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初步应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理解 5教法学法 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结合直观教学法和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的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讲讲练练的教学程序,运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化策略,通过教师的讲,数学家对对数的痴迷激发学生好奇,从实际问题导入对数概念、对数符号,理解对数的意义,通过典型例题的讲授,充分揭示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掌握求对数值的方法,通过学生典型习题的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掌握求对数的一些方法,在讲练结合中实现教学目标。 6教学媒体

对数与对数运算的教案

对数与对数运算的教案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 授课教师:马吉艳课时:一个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的内容,它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得出对数的定义与性质,让学生学会指数与对数的互化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 对数式求值。通过指数运算性质,根据对数定义,采用逆向思维对对数的乘法运算进行推导,从对数的积运算的推导过程中,用类似的方法得到其他运算性质。在学生基本掌握这些性质后,通过练习与引导推导出换底公式。运用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交流中突破难点,打破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记住几个重要的公式;

(3)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数运算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严谨的思维态度;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探究、创新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类型 新授课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以及对数的运算性质。 (2)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与运用。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类比分析与发现。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设计说明复习引入: 1.老师带领学生复 习指数的定义。 2.复习2.1.2例题8 的解答方法,提问 “如果反过来求哪 一年的人口数可以 达到18亿,20亿, 30亿……”该怎样解 答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 老师口述:非常好, 我们要求x,其实就 是知道了底数和幂 的值,反过来求指 数。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对数。 4.老师讲解对数的 概念并板书: 一般地,如果 1.学生回答根指 数、分数指数幂、 有理数指数幂的 定义及表达式。 2.学生在草稿本 上写下计算表达 式分析,回答: 知道了某一个年 头的人口总数y, 实际就是要求x, 根据指数的定 义,可以求1.01 的几次方等于y, 即指数x。 3.学生记忆与理 解对数的定义。 4.学生回答:理 解了。 现代教育 心理学认为任 何新知识的学 习、新发现的创 造都得以现有 的认知水平和 经验为基础。因 此,设计旧知识 的复习是有必 要的,通过已学 知识,引导学生 运用所学探索 新问题的解决 方法,让学生有 一个清晰的思 路,这不仅巩固 了所学的知识, 也让学生学以 致用,更有利于 新课的开展。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案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性质(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探索及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等价转化”和“演绎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态与价值观: 1、利用指、对数式关系启发学生研究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培养学生注意探索、研究、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对数运算法则可以把乘、除、乘方、开方运算转化为加减乘除运算,加快了运算速度、简化了计算方法、显示了对数计算忧越性,体现了所学知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发现过程及其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对数的定义 b N a =l o g ,掌握其中 a 与 N 的取值范围;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及两个重要公式; (3)指数运算法则(积、商、幂、方根)。 设计意图:对数的概念和指数的运算性质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学习新知前的简单复习,不仅能唤起学生的记忆,而且为学习新课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2、请同学判断以下几组数是否相等? (1) 101lg 100lg +,)10 1100lg(?; (2)81 log 4log 2 2+,2 1 log 2 ; 提出问题:由(1)(2)结果出发,同学们能看出他们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寻求规律。 新课讲解: 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当底数相同的时候,两个正数的对数之和等于两个正数积的对数。

10.对数的概念与运算

十、对数的概念与运算 一、选择题 1. 对于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则 2. A. B. C. D. 3. 计算:的值是 A. B. C. D. 4. B. C. 5. 实数的值为 A. B. C. D. 6. 对数与互为相反数,则有 A. B. C. D. 7. 如果,那么 A. B. C. D. 8. 已知函数,那么的值为 A. B. D. 9. 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0. 已知,那么等于 11. 设,则用表示的形式是 A. B. C. D. 12. A. B. C. D. 13. 式子的值为 A. C. D. 14. C. D. 15. 计算:的值为

A. B. C. 16. 计算 A. B. 17. 若,则等于 B. C. D. 18. 设,且,则 A. B. C. D. 19. 若,则等于 A. C. D. 20. 已知,,则的值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21. 计算:. 22. 化简:. 23. . 24. 计算:. 25. . 26. . 27. 计算: (); (). 28. . 29. 的值是. 30. . 31. 已知,,则. 32. 若,则.

对数的概念与运算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当,A项错误;若,则,即C 项错误;若,则D项错误. 2. C 3. C 【解析】. 4. A 5. A 6. C 【解析】. 7. C 8. D 9. C 10. C 【解析】由对数性质及, 得,,, 所以 11. A【解析】因为,所以. 12. B 【解析】由对数恒等式,得 . 13. A 14. D 【解析】利用对数运算法则求解. 方法一:. 方法二:. 15. C 【解析】 16. B 【解析】. 17. D 18. A 【解析】,,又, . 19. D 【解析】由换底公式,得,,. 20. A 【解析】, 第二部分 21.

《对数及其运算》教学设计

《对数及其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对数的性质。 2.熟练的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二、过程和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对数式和指数式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讲练结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2.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由于前面几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今天的内容通过相关的引导与练习,可以以找规律的形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本堂课的知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散思维,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按平均每年增长8.2%估算,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2倍。 假设经过x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2倍,依题意,有 2.8 +, 1(= %) a a x2 x. 即2 .1= 082 指数x取何值时满足这个等式呢? 2、对数起源: 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1550~1617),苏格兰数学家、神学家,对数的发明者。Napier出身贵族,于1550年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小镇梅奇斯顿(MerchistonCastle,Edinburgh,Scotland)出生,是Merchiston城堡的第八代地主,未曾有过正式的职业。 年轻时正值欧洲掀起宗教革命,他行旅其间,颇有感触。苏格兰转向新教,他也成了写文章攻击旧教(天主教)的急先锋(主要文章于1593年写成)。其时传出天主教的西班牙要派无敌舰队来攻打,Napier就研究兵器(包括拏炮、装甲马车、潜水艇等)准备与其拚命。虽然Napier的兵器还没制成,英国已把无敌舰队击垮,他还是成了英雄人物。 他一生研究数学,以发明对数运算而著称。那时候天文学家Tycho Brahe (第谷,1546~1601)等人做了很多的观察,需要很多的计算,而且要算几个数的连乘,因此苦不堪言。1594年,他为了寻求一种球面三角计算的简便方法,运用了独特的方法构造出对数方法。这让他在数学史上被重重地记上一笔,然而完成此对数却整整花了他20年的工夫。1614年6月在爱丁堡出版的第一本对数专著《奇妙的对数表的描述》("Mirificilogarithmorum canonis descriptio")中阐明了对数原理,后人称为纳皮尔对数:Nap logX。1616年Briggs(亨利·布里格斯,1561 - 1630)去拜访纳皮尔,建议将对数改良一下以十为基底的对数表最为方便,这也就是后来常用的对数了。可惜纳皮尔隔年于1617年春天去世,后来就由Briggs以毕生精力继承纳皮尔的未竟事业,以10为底列出一个很详细的对数表。并且于1619年发表了《奇妙对数规则的结构》,于书中详细阐述了对数计算和造对表的方法。 说明:通过介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1.对数的概念:

对数的运算法则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一.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 (3)(4).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 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如可以举而 ),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5改写成应为,而32 =2,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 .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 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 得,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 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由学生指出.注意是每个真数都大于零,每个对数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

对数的运算性质(公开课教案)

§2.7.2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基本性质. 2. 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进一步熟悉对数的基本性质. 2. 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3. 掌握化简,求值的技巧. 教学重点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化简,求值技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对数的定义,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l o g b a a N b N =?= (0a >且1a ≠,0N >) 本节课,我们将在这基础上,结合幂的运算性质,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讲授新课 1 . 对数的基本性质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log 10a = l o g 1a a = (0a >且1a ≠) 把log a b N = 代入 b a N = 可得 log a N a N =(0a >且1a ≠,0N >) 上式称为对数恒等式,通过上式可将任意正实数N 转化为以a 为底的指数 形式。 把b a N = 代入 log a b N = 可得 log b a b a = (0a >且1a ≠) 通过上式可将任意实数b 转化为以a 为底的对数形式。 例如: log 2 2 2log a a a a == (0a >且1a ≠)

2 . 对数的运算性质 接下来我们用指对数互化的思想,结合指数的运算性质来推导有关对数的运算性质。 指数的运算性质 p q p q a a a +?= 在上式中 设 p a M =, q a N = 则有 p q MN a += 将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可得: l o g a p M = l o g a q N = l o g a p q M N += ∴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M N M N += (0M > 0N > 0a >且1a ≠) 这就是对数运算的加法法则,用语言描述为:两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请同学们猜想:两个同底对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证明如下:∵ l o g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a M M N N N N = +- l o g ()l o g a a M N N N =?- l o g l o g a a M N =- 对数运算的减法法则:两个同底对数相减,底不变,真数相除。 根据上述运算法则,多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即 1212 l o g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N a n N N N N N N +++= 若 12N N N N M ==== 则上式可化为 l o g l o g n a a n M M = n N +∈ 若将n 的取值范围扩展为实数集R ,上式是否还会成立? 下证 l o g l o g n a a n M M = (0M > 0a >且1a ≠ n R ∈) 证明:设 l o g a M p = 则有 p M a = ∴ n np M a = ∴ log n a M np = 即 l o g l o g n a a M n M = (0M > 0a >且1a ≠ n R ∈) 对数的乘法法则:M 的n 次方的对数会等于M 的对数的n 倍。 例如:3222log 8log 23log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