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 必须三1.1 导学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1、天圆地方2、浑天说3、麦哲伦环球航行4、地球卫星照片5、地球是圆的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附:板书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3、纬线和经线4、经纬网定位环节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2)教材分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3.1 水循环(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教学目标】1、能够从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的角度,说出水循环的概念2、画出水循环示意图3、列举归纳水循环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教学难点: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研学流程】【学】通过阅读课本P46-P49,标注重点(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等)(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一、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1、水循环:水循环是指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思考:影响各环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类型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环节及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
2、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3、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1)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2)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自主探究:探究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环节名称。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________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________循环,图中A、B、C、D、E之间的循环属于________循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全册全套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范文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重点和考点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知识点的梳理交流展示1.区域概念的内涵(1)区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2)区域是地表的空间单位 (3)区域的排他性 (4)区域的区位特征2.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
横向是区域区 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它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特点:有一定的 ,以及一定的 、 和 可变性:有的区域的边界是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 性质 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整体性:区域内部的 相对一致地 理 环 境 对 区 域 发 展 的 影 响自然条件:河流、湖泊、沼泽 ;地势 ,土质 限制: 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发展缓慢克服限制条件: 的使用,使水域成为通道; 的改进和 的改良克服了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 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人口南迁提供了丰富的 成为我国 、 、 生产基地 , 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 让位于 和棉花生产比不上 和农业社会开发早期工商业发展 时 期发展时期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 域地 理 位 置气 候 条 件 土 地 条 件 矿产资源 纬度位置 区域位置 类型 特征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特点 长江三角洲 松 嫩 平 原区域名称 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土地 类型农作物 作物熟制 其他部门 长江三角洲 松 嫩 平 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纵向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1.区域是()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解析: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在地理差异的基础划分出来的。
【高中地理】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4份) 人教课标版4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导学案【梳理归纳】一、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 (GIS)等.2.应用(1)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环境监测、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2)大众化应用:、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答案】地理空间信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查自然灾害GPS汽车导航二、遥感(RS)1.概念:是人们在 (如飞机、高空气球)或 (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遥感的关键装置: .3.主要环节目标物:物体电磁波传感器:收集、接受电磁波传输:图像胶片或 .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成果: .4.特点:监测的范围,速度,节省,提高 .5.作用:遥感信息是重要的,为区域地理研究从定性到、从静态到、从过程到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答案】航空器航天器技术设备传感器辐射或反射数据磁带专业图件统计数学【答案】大快人力、财力效率信息源定量动态模式【注意提示】遥感探测的范围、获取资料的速度和周期、对地物的分辨率与运载工具飞行高度的关系: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否则相反.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的系统.2.组成空间部分——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3.特点:提供精密的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和实时性的特点.4.应用:确定考察点的 (经度和纬度)、 (海拔).【答案】导航定位 GPS卫星星座三维连续性地理位置高程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2.简要程序信息源: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室内实验、社会经济统计等获得的数据数据处理:建立模型和数据模型数据库:若干组成GIS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形式有、数字、、统计图表等3.应用(1)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 .(2)对区域内的各种条件,进行更为精确的、 .(3)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及 .(4)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答案】空间空间图层地图图像空间信息分析评价动态监测评估预测【注意提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相比的优点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建立数据模型,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所要表示的内容转变成数据,这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最基本的差异.与地图相比主要有以下优点:(1)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并可建立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2)功能强大完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查询检索、空间分析、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多种功能.(3)能够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例如,根据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研究,通过普查分析森林火灾情况,统计分析十几万个气象数据,从中筛选出气温、风速、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春、秋两季植被的生长情况和积雪覆盖程度等14个因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建立微机信息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指标森林火险预报方法,预报火险等级的准确率可达73%以上.这些都是地图无法完成的.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2.数字地球是指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答案】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化【注意提示】数字地球将不同空间、时间、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数字地球是以遥感技术、遥测技术、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高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思考导读】1.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面,遥感技术有哪些优点?2.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质就是地图吗?3.数字地球是不是“3S”技术的综合?4.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有何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1.(1)现代遥感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可覆盖整个地球.(2)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2.不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图一般是用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以及等值线等来解释地理事物的有关内容.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地图的延伸,它通过采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有关内容.3.数字地球不等同于“3S”技术的综合,而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利用.“3S”技术即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三个部分.它仅仅是数字地球的部分支撑技术.4.遥感是视力的延伸,它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尤其对于大范围、大面积、人力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本质上是“看”的过程.,而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常用于模拟、预测、调度等.,遥感获取的信息往往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基础.【尝试练习】北京时间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区域服务能力.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明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据此回答1~3题.1.有关北斗导航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斗导航系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B.是一种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C.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D.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和监测等2.下列不属于卫星定位技术应用范畴的是( ) A.野外考察时用以空间定位B.为行驶的汽车提供精密的速度、时间信息C.为飞行的民航客机提供三维坐标D.为无线移动电话用户提供实时的通信业务3.据报道,近日中国将在西太平洋进行军事演习,此次演习是按计划进行的一次年度例行演习.能为演习提供授时和定位、保密通讯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B.北斗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答案】1.C 2.D 3.B读“黄河入海口示意图”,完成4~5题.4.导致黄河入海口小岛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河流沉积作用D.河流侵蚀作用5.能够及时获取河口岛屿面积消长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C.GPS D.数字地球【答案】4.C 5.A【解析】第4题,黄河入海口小岛为冲积岛,是黄河携带泥沙在河口大量淤积而成。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篇1学生情况分析: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教材分析: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本学期所讲内容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总论,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湖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一导学案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3.1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 学习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重点难点】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法指导】实验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1、思考回答:初生地球有什么特点?2、【启发提问】看课本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水圈是怎样形成?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3、学生讨论、回答:生命起源的过程怎样?大气又是怎样继续演化的?二、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岩层和化石1、学生讨论、回答: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2、【启发提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作用?三、地质年代1、【启发提问】地质年代划分依据是什么?2、学生讨论、总结。
各阶段的特点?【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内力地质作用?( )A.地壳运动 D.地震作用C搬运作用 D变质作用2.某矿物呈黑色,玻璃光泽,一组极完全解理、板状。
该矿物可定名为( )A.角闪石 B.辉石C石榴子石 D黑云母3.下列哪种岩石为岩浆岩?( )A 橄榄石 B.灰岩c.石英岩 D 砂岩4某岩石呈灰白色,可见结晶颗粒,遇稀盐酸强烈起沟,具层理构造。
该岩石可定命月A。
石灰岩 u.白云岩C花岗岩 0.片岩5、下列哪种矿物为变质矿物?( )A石英 B.蛇纹石 C方解石 D.辉石6.根据岩土的水理特性,砂土层与黏土层相比,其隔水性( )A差 B相同C.好 D.不能确定7.顶围原有的和新生的结构面相互汇合交截构成的分离体在重力作用下与围岩母体脱离,突然塌落而终至形成塌落拱这种围岩破坏形式属于< )A顶围悬垂与塌顶 B.侧围突出与滑塌C底围鼓胀隆破 D,围岩缩径及岩爆8.冲积土是( )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
这份导学案主要涵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册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重要概念都被详细列出,并配以相关题和实践活动。
该文档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提供给教师备课时参考。
全书分为以下八个单元:
1. 地球与地图
2. 人口与城市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4. 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
5. 区域差异及其调整
6.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7. 人文地理环境
8. 全球环境问题
每个单元按照如下结构进行导学:
-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问题激起学生对即将研究内容的兴趣;
- 精讲知识点,详细介绍该单元的重要概念、知识点并配以样例图示,对于一些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 运用知识,通过各种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 自主探究,提供大量的题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自主研究。
总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是一份完备的教学辅助资料,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学科水平的提升和共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里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前预习案
1.概念:人们在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②,其内部的特定性质③。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④存在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⑤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
⑥的中部。
(2)气候: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松嫩平原属于⑦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
总体来说,⑧的水热条件组合较好。
(3)土地条件:长江三角洲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松嫩平原⑨分布较广泛。
长江三角洲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
(4)矿产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而松嫩平原则有丰富的⑩等矿产。
(5)农业: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下,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等粮食作物和大豆等经济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工业商贸: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是我国主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降水主要来成因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主要从地形因素考虑。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探究二】学生分组讨论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课堂训练案
读右图,回答1~4题:
1.一般情况下,河流R()
A.只有春汛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
2.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能源基地是()
A.水电站B.油田C.天然气田D.煤矿
3.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
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C.交通发达D.水热条件好
4.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
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廉价劳动力D.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5.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光照不足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6.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其原因是()
A.冬季严寒,病虫害少 B.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C.春季积雪和冻土融化,土壤墒情好 D.地势低平,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
7.松嫩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农业
8.“湖广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重要的产粮区,其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是()
A.雨热条件好,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D.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2.关于松嫩平原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地势平坦,沼泽分布广泛
C.矿产资源贫乏 D.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3.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因素是()
①河湖广布,水系稠密②地势低平,土质黏重③交通落后④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4.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紫色土为主
5.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
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乙为我国
地区。
(
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