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浅谈古今教育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教育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教育中国历史悠久,其教育制度的演变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封建王朝时期和近代时期。
在封建王朝时期,教育主要围绕着经学而展开,而近代时期则逐渐开始走向现代教育的道路。
封建王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重视“读书人”,强调文化教育。
在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是通过私塾和家庭教育来完成的,开设的课程包括《四书五经》、《史记》、《礼记》、《周礼》等经典。
在这些经典中,儒家思想的地位尤为重要。
而这些经典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教育的目的更在于塑造一个合格的人格和文化传统。
私塾是封建王朝时期的主要教育场所。
私塾的特点是小规模、简陋、贫寒、却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和文化底蕴。
私塾所教授的内容也体现了社会阶层特点。
在地主、商人和贫民中,学习的内容和深度各不相同,中产阶级的私塾教育则最为丰富、全面。
在近代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
教育也逐渐开始走向现代化,开始注重对实用技能的培养。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成为了一股潮流。
而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大量新型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如公立学校、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机构等。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文化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文化教育意味着培养更为人文化、自我意识和创造力强的人。
近代教育将教育标准提高,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如鲁迅、梁启超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历史悠久,演变与历史文化脉络紧密相连。
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尊重知识和教育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重点。
而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将深刻影响着未来青年的思想、精神和行为习惯。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方法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方法一、引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的发展,是中国文明积淀和教育思想传承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的特点和影响。
二、古代教育制度1. 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儒家强调以经为纲、以礼为体,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其传统的教育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等考试方式,从而选拔人才。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并且给予合格者晋升官职的机会。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持续了近1,300年的时间,对后世影响深远。
3. 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保留至今的一种传统教育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
富有地方特色的私塾教育在教育内容、师资和教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
三、古代教育方法1. 五经教学古代中国的教育重视经书的教学,五经被视为儒家经典,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和《春秋》。
学生在私塾或官学里通过注解、诵读和讨论等方式来学习这些经典。
2. 师徒制度在古代中国,师徒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学生通过拜师学艺,由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品德和才能等方面的发展。
3. 记忆与背诵以记忆与背诵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法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学生通过反复背诵诗词、经典和古文等来记忆和理解知识,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四、教育制度与方法的影响1. 培养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发展为后世人才培养和文化传统的承继提供了基础。
儒家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的运作,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
2. 塑造人的品质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整体。
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为人师表的人物。
3. 影响后世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影响可追溯到现代。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促进了社会流动,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五、结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体制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体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现代相比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其对教育的重视。
本文将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探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体制。
一、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尊重师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培养合格的君子。
其中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了“教育为本”和“以教育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教育实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
二、教育内容1. 经典著作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注重儒家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传承。
《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被视为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2. 礼仪教育:中国古代强调礼仪之邦,因此礼仪教育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人们被教育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 文学教育:古代中国注重文学的教育,视文学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诗歌、文言文等文学形式是古代中国教育中常见的内容。
4. 科学技术教育:尽管儒家的教育重心在人文领域,但中国古代也有对科学技术的教育。
如《孙子算经》是一部用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教材。
三、教育制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相对封闭,主要由家庭和私塾承担。
富裕家庭会请家庭教师来进行教育,中产阶级则送子弟到私塾学习。
在私塾中,学生们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通过背诵和讲解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除了家庭和私塾教育,古代中国还有官方的教育体系,如夏商周时期的宫廷学校和封建王朝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培养官员和文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教育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尊师重教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
教育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体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人的修养。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文化传承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更是深深影响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及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教育制度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社会的部落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制度。
最早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的国家设立了太学,专门培养政治和行政人才。
而周朝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制度,创设了庶学、官学和私学,培养了大批文人。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1. 重视儒家经典: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材,如《论语》、《大学》等。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父子、君臣、师生等关系的伦理道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皇家教育:中国古代的皇家教育为皇帝和贵族子弟提供了独特的培养机会。
皇室校官负责教授各类知识,崇尚礼法政治,并注重培养统治者的才干和道德品格。
3. 私塾文化:除了官方的教育机构,私塾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私塾由知识渊博的老师授课,以经学、史学、文学等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大量的文人雅士,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三、教育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对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1. 价值观的传承:教育是价值观传承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注重道德伦理和家庭伦理的教育,培养了世世代代秉承传统价值观的后代。
2. 文化的延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教育机构通过传授文史知识和儒家经典,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延续。
3. 社会秩序的维持: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干的官员和士人,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四、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变。
1. 科举制度的建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建立,招收进士,使得教育机会更加机会均等,也为后来的士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 现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以来,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逐渐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维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的传承和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着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与儒家教育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科举制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
科举制度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根据科举制度,候选人需要通过各级考试,最终才能进入官府任职。
这一制度旨在选拔优秀人才,重视文化修养和才能。
通过科举制度,社会上的孩子们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培养出卓越的人才,为中国的文化繁荣贡献了力量。
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责任意识。
儒学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教育思想,无论男女老少,都受到了儒学的影响。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强调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间的尊重和和谐关系。
二、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长们以身作则,通过日常生活和言传身教来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子女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家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中的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都受到了尊敬、和谐和责任的要求。
古代的中国家庭教育强调孝道,即子女要孝敬父母,并且以此为中心构建家庭和谐。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通过家庭教育,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代代相传,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三、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融入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被广泛传承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项重要的价值观是尊敬和孝敬长辈。
尊敬和孝敬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亲情、师生关系和社会礼仪中。
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也强调和谐。
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论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

论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引言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深受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教育理念的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通过封建礼仪来实施。
作为奴隶制社会的底层人民,一般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接受教育。
此时期,教育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家长传授各类知识和技能给孩子。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教育开始有了相对完善的组织和管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建立了官学制度。
这是古代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时的官学主要培养的是政治人才和官员,重视经书的学习。
官学制度持续了几百年,给中国古代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随着唐宋时代的到来,私学开始兴起,尤以程颢、陆九渊和朱熹等人影响力最大。
他们提倡儒学,主张“学而优则仕”,将教育与政治结合起来,倡导读书治国。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一种形式,主要选拔士人。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三级考试,最终从众多考生中选出优秀人才。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坚持了“以文治国”的理念。
第二部分:古代教育理念的变迁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家族伦理道德的传承,视教育为培养人才和弘扬道德的手段。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知天命,达天道”。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身体力行”、“以道德拯救社会”,对后世儒家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汉代,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实用主义。
法家强调实用的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孔孟之道为主要思想基础,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教育。
一、教育制度1. 家庭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父母教育子女,传授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基本礼仪。
这种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品德培养,培养孩子的孝顺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 私塾教育私塾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经济实力的人家会请教书先生开办私塾,为子弟们提供教育机会。
私塾教育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学术知识,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诗词书写以及讨论学术问题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3.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中国官方设立的最高学府,用来培养朝廷官员和士人。
国子监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诗词、文章等。
只有通过国子监的考试,才能够进入朝廷做官。
国子监的教育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考试和晋级制度。
二、学校教育1. 学校类型古代中国的学校类型丰富多样,除了私塾和国子监之外,还有诸多特殊类型的学校,如四书五经学堂、宫廷学校、寺庙学校等。
每种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2. 教育内容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阅读、文学写作、礼仪习俗等。
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来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通过文学写作来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礼仪习俗来培养社交能力和仪态规范。
3. 教育方法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方法多样,在诵读经典、讨论学术问题、写作和演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视,注重培养孝顺、友爱、宽容等美德。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制度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以经典阅读、文学写作和礼仪习俗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道德品质。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思想传统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思想传统古代中国是一个注重教育的社会。
教育制度和思想传统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传统为主题,探讨其发展和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多样且丰富。
孔子被誉为中国教育的圣人,他开创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儒家教育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规范,强调“以教育人”。
在儒家教育体系下,孔子提出了“四书五经”的经典著作,被用作学习的基本内容。
而在另一方面,道教和佛教也在古代中国的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教注重修炼内心的和谐与自然之道,佛教则强调个体的解脱与智慧。
这些教育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学习中起到了多种作用,并相互交融,共同影响了国人的思想和品德。
其次,古代中国在教育思想传统方面独树一帜。
儒家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对道德、理性和知识的尊重。
儒家注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外,儒家还提出了以教为本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承和改变的过程,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品德和境遇。
然而,在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中,儒家并不是唯一的流派。
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启发智慧和观察自然。
而墨家则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观念,主张为人治学,注重平等和公正。
这些思想都与儒家教育思想不同,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传统。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传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层面,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根本价值体系。
儒家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们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坚力量。
其次,在社会层面,教育成为了人们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学习,人们才能够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因此,古代中国社会出现了热衷于求学的现象。
教育还扮演着社会调节和稳定的角色。
通过教育可以教化人们,引导他们遵循道德,以秩序和和谐的方式生活。
最后,在文化层面,教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文化浅谈古今教育制度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从中国传统文化浅谈古今教育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
一个产生的如此早的国家一直兴盛至今,一定有什么重要的因素在扶持着她,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
教育者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最早的教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当时最为着名的教育家,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从教育价值观到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渗透着儒家的精神。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
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
《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养心,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虽然当时是对统治者所言的,但历代知识分子都把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艺术创作、科技发明无不对中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中国文化也不限于儒家,还应包括道家、佛教,乃至其他各派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
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中国传统道德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
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
此外,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原则,一直被人们所重视。
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他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历代进步教育家都重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也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全面地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在现今的教学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它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能把各类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而不至于使每个学生在统一的大要求下都变成一样平庸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沿用了数千年,开放的考试形式,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同时又存在诸多弊端: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 (从科举看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选官用人乃国家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利与弊: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教育教学与选官用人)总之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一句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其中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尤为重要。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结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于是,科举刺激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但科举的影响力仍然延续至今。
可以说,现今社会是一个文凭社会,能力反而次之,这与科举时不管是否有真才实干,只要会引经据点,考取功名就能做官是一样的。
虽然现在没有社会等级制度但读书做官的心理仍影响着人们,广大学生家长都希望能通过读书,拿个好文凭,找个金饭碗,从此飞黄腾达。
这也是现在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变,试图变得更符合素质教育,但很难见到其成效的原因。
(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对我们教育制度的影响)现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小就一直对学子灌输要听话的理念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所谓的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
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现代教育提倡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中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儒家文化传统固守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和为贵”的中庸精神,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和”的观念已经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治国安邦强调“和睦兴邦”,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世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
由于过度的和谐追求,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还是相对先进的,而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却始于建国以后,中国的教育才开始了现代化的步伐,才有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教育体制,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制,中国在教育上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却阻挡了他的发展,让中国损失了大量人才,造成了人才断层,对中国革命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另一方面,中国教育的改革也是一个不成功的改革,正如小平同志在1989年所说:“中国改革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失误。
”在我国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领域却存在很多的缺陷与不足。
(还是要回归回归文化,但是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国家进步的状况)或许有些人会说我国的教育体制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
但是在这里我想问,是教育改变国情,还是国情改变教育?按理来说,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奋斗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期许有一个好的未来。
但当我们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十二节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不等的课,三两天用完一支的中性笔,无数杯速溶咖啡的刺激下依然活蹦乱跳的我们。
当我穿过黑暗的黎明走向教学楼时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在透支生命,可是现实却给了我一巴掌并嘲笑我说这些什么都不算!(用通俗的例子看待当今国情)!昨天,朋友问我,你在大学开心吗?我听到这句话语塞了,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开心吗?有人说大学把课安排的这么松散然后耗上三四年,而不是像中学一样朝七晚五学上两年就毕业——它就是要这样,用三四年的时间,打磨你锐气,消耗你的梦想,拆散坚定过的爱情,然后才能放心地把一个足够圆滑和现实的你,送到社会,婚姻,现实里。
大学,多可怕,多必要的存在。
想想两年前,我们能做三角函数,解多元高次方程,能背文言文,虽然英语不好,但也知道either or 和neither nor,知道辛亥革命的意义,会画大气环流图~再往前,能背化学元素表,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和中和反应,看的懂电路图,知道牛顿三大定律,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而现在大学上了两年我们整个变成一个文盲。
当然,这或许有点片面,大学还是有学到知识的,但是,很明显,高中的知识几乎绝大部分都是没用的,问题出来了,当初背得要死的要活的元素周期表,活泼金属与活泼气体之间非一般的反应方程,牛顿定律,开普顿定律,焦耳定律,欧姆定律,楞次定律,各种胚胎胚乳胚芽胚珠胚壁,各种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各种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这些所学过的知识除了在脑中慢慢腐化直至忘记外又有什么作用,就像把一大盆水从一根吸管中倒过去一样,浪费的水都是平时拼死拼活积累起来的。
试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教育?这就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描述的那样众人皆醉,但我们也身陷囹圄无法挣脱这张网。
正所谓毕业即失业,我们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盲目随众还是另寻出路。
现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就此,我们会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这里有一定的自身问题,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过高,但却达不到想要从事的职业的要求,又不愿去做一份相对较差的工作;很多人进入大学只是为了混一张毕业证书,并没有真才实学,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被学校给调剂过来的,他们并没能学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因此就不能投入大量的精力到学习中。
从中我们有可以看到中国教育体制的一点不足那就是—大部分大学都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乎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