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真题826小学教育学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d601296294dd88d0d26bc2.png)
发展动力的转换是最深层次的转换。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了自己内 在的发展需求、动力和动力机制。动力内化机制的主要表现是由贯彻上 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近 代型学校的发展看重外在的标准以及显性的、可计量的成果和社会舆论 的承认,看重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等。
6 学生非正式群体
答: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指相对于学校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 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对于其中 绝大多数具有亲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不仅允许存在,还要视为班集 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予以支持和保护,但要防止发展成为那种 功利的、庸俗的“义气”关系。对偏离改善其与班集体和 他人的关系。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二、简答题
1 简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型学校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提升
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 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 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案例中的“无人监考”活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及其育人效果。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 实验教育学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d601296294dd88d0d26bc2.png)
发展动力的转换是最深层次的转换。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了自己内 在的发展需求、动力和动力机制。动力内化机制的主要表现是由贯彻上 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近 代型学校的发展看重外在的标准以及显性的、可计量的成果和社会舆论 的承认,看重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等。
② 文化环境建设中还需要增强动态意识,有意识地从班级整体工作的角 度,将班级发展过程体现在班级文化上,尤其是主题活动中的有关材 料,可以即时呈现在环境之中,形成阶段性、流动性的文化建设形态。
(2)隐性的文化环境建设
目 录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d601296294dd88d0d26bc2.png)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 定。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对教育活动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的质量标准 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 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 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 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② 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心下移。把近代型学校中以为进入学术象牙塔作准 备的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构成,转向学科知识与生活领域、职业实 践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人生领域等方面沟通的教学内容。
③ 管理重心的下移。除了中央、地方把学校管理权交给学校自主以外, 还包括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师资培养、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不离“土”,它们 与学生、学校教育的实践,与教师个人的教学、教育实践,要真正做到 结合、沟通与互动。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 实验教育学 2 学校教育 3 媒介素养 4 教育目的 5 教学策略 6 学生非正式群体 二、简答题 1 简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简述当代学生观的更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3 简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4 简述如何创建富有生命气息的班级文化。 5 简述怎样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6 简述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2 试述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更新的基本走向。 3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你对教学评价改革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题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案例中的“无人监考”活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及其育人效果。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2018年考研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选择题:1.某家长认为目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担心会影响孩子创造力和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决定亲自给孩子上课。
该事例说明学校教育具有(D)A.正面显性功能B.负面显性功能C.正面隐性功能D.负面隐性功能【解析】正向功能是有助于;负向功能是阻碍;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
2.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是(D)A.差异性和阶段性B.差异性和顺序性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D.阶段性和顺序性【解析】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故本题选 D。
3.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质疑,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用来区别不同人能力的手段,这种观点属(B)A.冲突论B.文凭理论C.结构理论D.劳动力市场理论【解析】筛选假设理论,又称文凭理论,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
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
故本题选 B。
4.农耕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工业时代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者的培养。
信息时代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说明教育的目的受限制于(生产力)A.文化传统B.生产方式【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17.1912 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超越政治的教育为()A 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B 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C 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D 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解析】蔡元培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
"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
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