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赏析

《保卫黄河》赏析
《保卫黄河》赏析

保卫黄河

——《黄河大合唱》选曲

1、作品分析

《保卫黄河》就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

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与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为素材,从而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齐唱之后,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形式,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在轮唱中,“龙格龙格”的衬词穿插其间,使音乐显得富有变化,妙趣横生。这种艺术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革命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的间奏。它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还用逐步转调的方法为歌曲的最后部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转调后的合唱,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2、背景材料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

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峡激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她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一首长诗——《黄河吟》应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演剧队举办了一个朗诵会,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长诗。冼星海听后,约请光未然将其改成歌词,并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后来,冼星海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了六天的时间便谱好了《黄河大合唱》。1939年3月31日脱稿,4月13日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这次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便传遍全国。同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再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度地赞扬了这次演出。当年7月,周恩来同志听了这部合唱,随即为星海同志写下了“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1941年,星海在苏联又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了加工整理,并使之更加完善、理想。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

使这部巨著的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懂。这部合唱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抗战必胜的前景。这部合唱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强烈的时代特点,为我国现代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典范。

3、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1945) 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广东番禺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1920年,先入岭南大学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演奏过小提琴与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在学习期间,她做过打字员、教员,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维持生活、保证学习。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学小提琴。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学院学小提琴。1929年7月,在院刊上发表《普通的音乐》的论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就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就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1930年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曾先后随奥别多菲尔、丹第、迪斯卡等学习理论作曲。后考入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与指挥。在巴黎的六年中,历尽艰辛,经受了严寒与饥饿的威胁。1935年秋,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她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并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

这期间,她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芦沟桥》、《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8年冬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为参加电影配乐工作离开延安去苏联。因长期积劳成疾,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悼念她的挽幛上亲笔写下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题词。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数量多、影响广的就是群众歌曲,其中有进行曲体裁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芦沟桥》、《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性与鼓动性为一体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与《反攻》等。她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了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

与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她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愧就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与奠基人,就是人民所热爱的音乐家。

《黄河大合唱》曲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就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保卫黄河》(朗诵词)

但就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