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及疫情处理
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人感染禽流感应急预案篇一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防治“禽流感”等传染病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高度重视春季传染病(尤其是“禽流感”)预防工作,充分认识做好传染病防范工作的重要性。
春季是传染疾病高发期,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保持高度警惕,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特别是学校有了食堂和宿舍以后,对于住宿生和半膳生的预防管理力度应加强,学校将把防治传染病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二、健全组织,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防病工作的积极性。
健全防治“禽流感”等春季传染病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z同志为组长、zz同志为副组长的预防指挥机构,全权负责本单位的卫生防病工作。
建立群防群控的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参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积极性。
三、落实措施,切实加强卫生防病宣传及健康教育工作。
1、一小的家长流动性大,为了提高防病工作实效,学校注重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发动工作,希望家长从关爱生命的角度高度重视防治传染病工作。
2、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和教育。
利用学校电视台、晨会、班会、宣传橱窗等媒介,营造防治传染病的氛围,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习惯的教育。
四、建立机制,全面落实开展春季卫生防病工作。
1、建立信息网络。
从教学区、生活区、家属区等区域了解师生、家长、临工情况,以班级和年级部为单位,掌握好各位学生、家长和各班任课老师等人员的通讯地址,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
学生工作由教导处、学生处负责,老师工作由工会负责,临工及民工由行政处和筹建办负责。
2、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充分利用板报、晨会、校园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教育,切实增强师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通过卫生小报、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卫生知识,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3、发挥卫生室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师生员工的监护。
设立专门的房间为隔离室,保证在应急情况下能得到有效的预防隔离。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9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一、总体预案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三、应急监测 四、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五、消毒与个人防护
PPT文档演模板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一)总则 1、总体目标
为做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人禽流感的防 治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 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人禽流 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 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PPT文档演模板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3)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 位置、家居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禽及家畜情况。
(4)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发病前7天内与人禽流感病例的接触情况:接触时间、接触方 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PPT文档演模板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1、背景资料收集
(1)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 (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既往疫情、流感 疫苗接种情况等 2、动物疫情调查 (1)动物养殖及禽流感疫情情况:养殖情况、疫情 情况、今年禽类异常死亡情况、候鸟迁徙情况等 (2)当地禽类交易情况:活禽交易、货物来源、加 工及交易方式、现场屠宰、防护情况、近期是否有 异常表现等情况 (3)当地动物饲养及动物疫情情况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2、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 • 3、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4、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5、做好物质储备,保障经费支持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概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毒株在人群中所引起的疾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随病毒亚型不同而异。
常见的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7N7,H7N2,H7N3,H5N1和H9N2等亚型毒株。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引起全世界瞩目,尤其水禽被认为是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的储存库,流感病毒大流行株出现被认为可能与禽流感病毒密切相关。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之一。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区发现 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病例监测和发现(一)不明原因肺炎疾病的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疾病的监测报告。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立即组织专家组会诊,确定或排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 1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后,区疾控中心及病例接诊单位应密切配合,立即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的检测,以确定或排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杀,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 2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背景介绍禽流感是由禽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禽类,但部分病毒亦可感染人类。
2003年以来,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已感染过数百人,其中多数病例表现为严重的肺炎,并出现了全球性的大规模爆发。
目前,禽流感在全球仍然是威胁公共卫生的重大疾病。
应急预案预防措施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应当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防范禽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和畜禽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妥善处理家禽和野生动物的排泄物等卫生垃圾。
2.控制感染源的传播:对于感染病毒的畜禽采取隔离措施,及时消灭疫情,严禁食用无法证明来源的禽肉或禽蛋等食品。
3.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加强禽流感疫情的宣传和防范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减轻疾病传播的风险。
应急响应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当采取以下应急响应:1.加强疫情监控和调查:对于出现禽流感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病情调查和监控,确保及时处理和隔离,防止病情扩散。
2.加强医疗救治工作:部署专业医疗人员和相应设备,对感染病毒的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缓解病情,提高生存率。
3.组织应急处置:在禽流感疫情出现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动物人员隔离、检疫、消毒等应急措施,加强物资保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应急预案的执行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对于有感染风险的人员和畜禽要进行及时有效的隔离,防止病毒传染。
2.充分调配资源:充分调配医疗、后勤、物资等各方面的资源,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推进。
3.加强延伸应急管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多种部门的联动配合,实现协同作战。
应急预案的总结在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工作中,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部门和应急机构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保障公共卫生和安全。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现在是h7n9禽流感高发期,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根据《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要求,为进一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病毒变异监测和密切接触者管理等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此方案适用于现阶段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并将根据对该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疫情形势变化适时更新。
二、病例的发现、报告(一)病例定义。
1.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定义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国卫办医发〔2014〕 6号)。
2.疑似聚集性病例是指7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发现1例确诊病例,并同时发现1例及以上疑似病例,提示可能存在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
在上述条件下,发现2例确诊病例的,判定为聚集性病例。
(二)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就诊的流感样病例,要询问其禽类或活禽市场的暴露史,重点关注从事活禽养殖、屠宰、贩卖、运输等行业的人群。
在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后,应当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报告疾病类别选择“乙类传染病”中“人感染H7N9禽流感”。
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三、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检测(一)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后,应当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制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调查。
对于单例病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正文)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1 总则1.1 总体目标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人禽流感的防治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人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分级负责。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
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人禽流感防治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
2 组织管理2.1 组织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人禽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系统内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人禽流感防控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
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人禽流感防控技术专家组。
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和卫生行政部门指派,负责开展本单位或本地区的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农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在上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地区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2.2 职责分工2.2.1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卫生部负责全国人禽流感疫情防控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制订人禽流感应急处置的政策、技术规范和专项预案,指导各地做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卫生系统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组建国家级专家组为各省(区、市)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省级师资,组织专家组对各省(区、市)的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进行诊断,组织开展对全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负责流感大流行及特别重大的人禽流感疫情应急控制的组织协调及社会动员,拟定国家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清单,开展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开展人禽流感防控知识培训。
2024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三篇)

2024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一、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 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 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
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二、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 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 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 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 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 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
xx年, 在我国的香港地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 6人死亡, 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截止到xx年11月为止, 发现H5N1病毒的流行地区有:柬埔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尼、日本、老挝、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等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三、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 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
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 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 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四、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 起病很急, 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
主要表现为发热, 体温大多在39℃以上, 持续1~7天, 一般为3~4天, 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报告制度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报告制度篇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预案为切实加强我镇杨柳辖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领导,有效应对辖区可能出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强化对疫情防控和病例救治工作的技术指导,提高科学防治水平,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积极预防、有效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我乡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省、市、县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以下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一、组织领导成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领导小组”,组长由陈华院长担任,副组长由防保科王淮北担任,组员由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村卫生室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对辖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指导监督并协调院内外工作,及时向县卫生局、县疾控汇报我院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情况,以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共三个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和防控知识宣传组。
疫情防控领导组职责为:负责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预案和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卫生院疫情一般工作,落实对卫生人员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在县卫生局及疾控中心的指导下组织对重大疫情的处置。
医疗救治组职责为:负责医疗机构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的初步医疗救治工作。
落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按照“四集中”的原则,指导卫生院开展疑似病例才初步医疗救治工作。
做好辖区内有关病例的会诊和医疗救治指导工作;落实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防止医院内疫情传播;组织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医院感染控制等技术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治、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和水平。
防控知识宣传组职责为:按照科学、客观、适度的原则,组织防控工作知识宣传,保障疫情处置工作开展和社会安定。
普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知识,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和焦躁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及疫情处理一、基础知识(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指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所导致的疾病,简称人禽流感。
(二)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所有的禽流感病毒皆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禽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
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
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
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
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三)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主要为病、死禽,以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尤其是水禽。
目前,人禽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
2、传播途径人传染人的可能性较小,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两种:(1)呼吸道传播吸入含有禽流感病毒的飞沫或飞沫核。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3、易感人群由于流感病毒具有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目前认为人对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然而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12岁以下儿童、与家禽(尤其是病死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
4、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5、传染期病人在潜伏期末至症状消失前有传染他人的可能性。
(四)临床特征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
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等。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五)临床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生化检查出现酶学指标异常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
3、影像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
重症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毛玻璃样影及肺实变影像,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
(六)治疗1、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给予鼻导管吸氧,。
对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止咳祛痰等,有肝肾功能损伤者采用相应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注意保护消化道粘膜,避免消化道出血。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给予适当抗凝治疗。
2、药物治疗(1)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达菲)是抗病毒治疗的推荐首选药物。
(2)免疫调节治疗:可给予糖皮质激素、胸腺肽、干扰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等。
(3)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3、氧疗和呼吸支持对重症人禽流感病例出现呼吸衰竭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包括经鼻管或面罩吸氧、无创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包括辩证治疗和中成药应用。
(七)预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预后较差,病死率超过60%。
二、人禽流感病例的监测及报告目前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现主要是通过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来实现的;同时此监测也应用于SARS病例的排查。
(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发现、报告、会诊与排查1、临床问诊与检查临床医生在接诊呼吸道就诊病例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外周血白细胞、胸片检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
应主动询问相关流行病学史,重点询问:(1)聚集性发病的现象(2)特殊职业暴露情况(3)动物和禽类接触史(4)旅行史特殊关注对象包括:(1)传染性、聚集性或特殊职业暴露;(2)重症、抗生素疗效不好;(3)具有全身症状重而肺炎症状或体征轻等非典型肺炎表现者(4)肺炎进展很快,既往体健的人突然得了重症肺炎等。
2、病例的发现、报告、会诊与排查(1)临床医生怀疑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报告医院内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医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保留病例会诊记录(2)二级以上医院(含二级)会诊后不能排除人禽流感或SARS,则立即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网络直报,并报告区县卫生局和区县CDC;一级医院会诊后不能排除人禽流感或SARS,应立即报告区县卫生局和区县CDC,由区县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会诊,若仍不能排除,由区县CDC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网络直报。
(3)区县卫生局和区县CDC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立即组织本级专家组会诊,并报告市卫生局和市CDC。
区县CDC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进行采样(二级以上医院由本院采样,二级以下医院由区县CDC负责采样),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人禽流感和SARS的病例,订正报告卡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
(4)区县专家组不能明确排除人禽流感或SARS时,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组会诊。
(5)经市级专家组会诊,诊断为人禽流感、SARS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者,须按照卫生部相应的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处置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卫生部负责诊断“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和“首例、散发、感染来源不明SARS病例”。
(6)经市级专家组会诊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明确排除人禽流感和SARS,应立即将市级专家组会诊意见逐级通知到原报告单位,由原报告单位订正报告卡。
(7)各级专家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会诊结束后应提出书面会诊意见。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管理(1)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
(2)一级以下(含一级)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人转至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
4、感染控制原则(1)病区内空气定向流动(2)设立缓冲间(3)病人的诊疗、护理和生活活动在病室内完成(4)限制人员出入,进行出入人员登记(5)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与消毒三、标本采集与检测(一)标本的采集1、采集要求(1)区县CDC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密切配合进行采样,二级以上医院由本院负责采样,二级以下医院由区县CDC负责采样。
(2)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后,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3)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2、标本种类(1)采集病人的上呼吸道标本、下呼吸道标本和血清标本等,其中以下呼吸道标本最为重要。
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深咳痰液。
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
2)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
3)须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第一份血清应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第3~4周采集。
采集量要求5ml,以空腹血为佳。
(2)如病人死亡,应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肺、气管组织等标本。
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的,可采集呼吸道灌洗液或经皮穿刺采集肺组织标本。
(二)标本的保存及运送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进行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工作。
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
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
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
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
(三)标本的检测1、病毒核酸检测:通过RT-PCR或实时荧光PCR进行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和H5亚型基因核酸检测。
2、病毒抗原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法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和H5亚型抗原检测。
3、病毒分离及鉴定:通过SPF鸡胚和MDCK细胞分离方法进行病毒分离。
通过血凝抑制试验、微量中和试验、RT-PCR或实时荧光PCR、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H5亚型病毒鉴定。
4、血清学检测:通过血凝抑制试验、微量中和试验、单扩溶血试验等进行H5亚型病毒抗体检测。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四、人禽流感病例报告对于明确诊断为人禽流感的病例,需在2小时内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进行报告,并在报告后2小时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同时启动人禽流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开展疫情调查处置。
五、流行病学调查(一)背景资料收集1、疫情发生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气象资料、农林业、人口资料、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其它相关资料,如特殊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2、疫情发生地动物养殖及禽流感疫情情况了解当地禽类养殖业情况(种类、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禽流感疫苗免疫接种等)、禽类喂养和处理操作的习惯、历史上的禽流感疫情、当年的动物禽流感疫情、动物尤其是禽类异常死亡情况、候鸟迁徙情况及禽流感监测情况等。
3、疫情发生地禽类交易情况调查当地农贸市场尤其是活禽交易情况。
对市场内的活禽及禽类制品经营者进行调查、登记,了解货物来源、加工及交易方式、现场屠宰、防护情况、近期是否有异常表现等情况。
(二)病例一般情况1、病例基本信息病例性别,年龄,家庭地址、职业,联系方式、既往病史、疫苗接种、购物习惯,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