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真题专题

合集下载

(版)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版)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一、单项选择题1.〔2021·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薄弱,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开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表达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开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开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开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表达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21·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沉着,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表达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B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无D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 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表达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表达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021·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4分)(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2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3)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2分)(4)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4分)对待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2分)【答案】(1)关键:取信于民(2分)“未取得成功”的原因: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

(4分)(2)主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原因: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需要(2分)(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2分)(4)观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答出两点即得4分)态度: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即可概括出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取信于民。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中学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学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我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据此回答1~5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3.孔子、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是( )A.同时代的思想家 B.学术观点水火不容C.思想上的总结、改造和发展 D.学术上都吸收了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4.“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有( )A.儒、道、墨、法家 B.儒、道、兵、法家C.儒、道、墨、兵家 D.儒、兵、墨、法家5.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反映了( )A.文化教育被儒墨垄断 B.民间私人办学增多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D.各诸侯国重视教育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据此回答6--8题。

6.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人无有不善” B.“制天命而用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7.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下列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的正确表述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性恶论"“性善论”B.“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仁政”C.“仁政”“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仁”“仁政”“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10.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过程包括( )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②“五经”为首教科书③兴办太学④郡县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体现了继承性,又不乏叛逆精神。

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 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 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 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 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考查点】陆王心学
5.(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 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 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 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查点】程朱理学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 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 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 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 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 (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 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 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
6.(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 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 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 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查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 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2.(2013年重庆高考1题)我国古代有 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 (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不高C.新兴商人日益活跃D.儒家反对商业活动2.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收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

宰予问:“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

”子曰:“予之不仁也。

”这体现出孔子强调()A.孝悌之义B.仁者爱人C.为政以德D.等级秩序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理解和体贴他人B.人们应贵贱有序C.君主要严于律己D.人际关系要和谐4.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种观点可以反映当时()A.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B.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C.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A.“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7.“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

“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A.孔子的“仁爱”思想B.老子的“无为”思想C.墨子的“尚贤”思想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8.《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真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真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1•巢湖一检】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迭而选人”,“己所不欲,匆施于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奎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请回答;(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5分)料材二18世纪初,《四书》已被奎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来”,“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

”“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州‘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中国大形势》(2)概括材料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

(3分)(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分)【答案】26.(14分)(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分)作者:朱熹(1分)成就和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从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2分)(2)内容:君主专制;科举制;儒学伦理道德(3分)(3)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只是为了反对法国君主专制、宗教神学和提倡理性的需要;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促进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全面落后并与西方差距拉大。

(6分)【2011•宁波期末】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D.墨子的“尚同”思想答案1.C【2011•东城一模】10.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包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包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但他认为通过礼法改造人的本性,可以达到人“群”有序的目的。

韩非子认为人性的恶没有改变的可能,对其教育感化也是无用的,只能通过法律对其管束。

据此可知( )A.两者思想呈现出完全的对立性B.韩非子否定教育的功能C.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是时人追求D.荀子提倡“礼法并用”2.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

董仲舒此举意在(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3.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

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4.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5.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C.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6.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海口高二检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A.天人合一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D.修、齐、治、平【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人我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A、C、D三项分别是天人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B项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2. 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

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道家学说【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3.(2010•泰安模拟)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B.君舟民水C.为政以德D.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材料中所悟出的“道理”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A、B、C都是体现了民本思想,D项则为君主专制辩护。

4.“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为各代人民所接受,也被统治者所采用。

5.(2010•莆田高二检测)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解析】选A。

本题考查辨析能力。

孔子主张的“仁”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希望统治者施政时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

6.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法护法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认为“民性”有“善质”,可见是主张民性本善的,而“立王以善之”是“天意”,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7.(2010•汕头高二检测)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选A。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汉代儒家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认为,君主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8.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的目的是()A.以法治国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C.独尊儒术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把握本质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是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

9.(2010•沈阳高二检测) 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而采取措施有提倡兴办儒学、重用儒者,②③④都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

10.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十百年绝侍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解析】选C。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

元朝时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明朝时继承了这一趋势,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11.(2010•长春高二检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C.强调要有强烈社会责任心D.官扬追求自由的生活【解析】选C。

本题考查辨析问题的能力。

朱熹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道教主张无为而治。

这是其最大不同之处。

12.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①佛教②道教③墨家④儒家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分别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内容。

13.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四德”指“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手艺)”。

且中国古代对妇女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头抱着走”之说,这些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妇女一定要德才兼备B.妇女地位低下C.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D.妇女没有人身自由【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事件本质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这些封建思想的“本质”,本题的四个选项都能反映题干的意思,但最能体现题干本质的是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

1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徙。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这与心学观点相吻合。

15.(2010•大连模拟)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附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工具,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

16.下列提到的历史现象或文学故事中,李贽应该持反对意见的是()A.木兰从军B.梁祝化蝶C.“至圣”孔子D.商鞅变法【解析】选C。

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李贽是明朝进步思想家,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因此明显选择反对“至圣”孔子。

17.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由材料“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知反对专制独裁。

18.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A.重视农业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工商皆本【解析】选C。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项。

19.(2010•潍坊高二检测)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选A。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学“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只注重内心修养,不关注社会实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危机。

王阳明不倡导“经世致用”,也没有受西方影响,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摈弃孔孟儒学。

20.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解析】选C。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西周时期的“封建”-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

故C项符合要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10•盐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请回答:(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4分)(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