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章节分析:第一至三段,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第四至六段,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第七至九段,探讨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葫芦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3. 章节分析:(2)分析第四至六段,通过对比手法,探讨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七至九段,理解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清兵卫与葫芦》2. 板书内容:(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2)清兵卫性格特点(3)葫芦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谈谈你对清兵卫性格的认识。
2. 答案提示:关注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手法,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整体阅读与理解,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征及其与葫芦之间的关系,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具体章节为第三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理解葫芦在他生活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比手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人性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清兵卫形象特点的分析,以及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文章的整体理解,情节把握,以及思想感情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图片、相关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关于收藏爱好者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 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清兵卫形象特点:执着、单纯、热爱生活对比手法:清兵卫与他人的对比,清兵卫前后态度的对比2. 思想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b.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之间关系的理解。
c. 请举例说明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答案:a. 清兵卫形象特点:执着、单纯、热爱生活。
b. 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葫芦是清兵卫生活的寄托,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c. 对比手法:如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与他人对葫芦的冷漠形成对比,清兵卫在得到葫芦前的期待与得到后的失望形成对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学生对个体差异和个性尊重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清兵卫与葫芦》全文。
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2.2 教学重点: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面临的困境。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对传统文化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艺术品,引起学生对葫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标记重要句子和段落。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清兵卫和葫芦的情感变化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与葫芦的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展示对情节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合作和表演能力: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的表演。
4.2 评价方法:阅读日志: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小组表演: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清兵卫与葫芦》原著。
5.2 辅助材料: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设备、阅读日志表格、角色扮演道具等。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小说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的探讨。
文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葫芦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葫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象征。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自主学习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合作学习评价: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观点分享进行评价。
4.2 评价标准: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正确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能够完成课后练习题。
合作学习评价:积极参与分组讨论,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意见。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文本。
课后练习题和相关思考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葫芦的图片和文本内容。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记录学生观点和讨论结果。
6.1 授课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清兵卫与葫芦》一文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2. 语文知识点讲解: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成语、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
3. 思想教育:通过分析文章,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分析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的梳理,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思想教育的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全文,边读边勾画重要信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成语、修辞手法等,共同分析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清兵卫与葫芦》2. 重点词语:清兵卫、葫芦、友谊、关爱3. 成语:患难与共、形影不离、情深似海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你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
答案:(1)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它能让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支持,快乐时分享喜悦。
2022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三篇

2022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三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
《外国小说观赏》定位为“观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
“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索与单元意识。
语文课程应始终注意实力与素养的提升。
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相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详细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纳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以期达到促进学生实力与素养提升的目的。
本单元探讨的话题为“情节”,《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细微环节”和“摇摆”。
其中“摇摆”为较前沿的理论,对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较大难度。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本课主要以这篇小说的情节是什么,好在哪里,如何做到,这三个逻辑上前后关联的问题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体验详细而动人的细微环节,明确“摇摆”的含义及作用,了解使小说情节动人的方式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1.本文文笔简洁清爽,学生在整体感知方面不会有较大难度。
小说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爱好,引发共鸣。
2.有着较丰富阅读阅历的高二学生能够较顺当地领悟作品的内容与主题,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但较少关注对情节的赏析。
3.在学习方式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高二学生已经能够自主研读文本,提出问题,表述己见;起先习惯于合作沟通,相互学习。
4.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对学生阅读与写作实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学问与实力:1.领悟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3.构思合理而奇妙的情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探讨沟通,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通过写作练习、相互观摩,较娴熟地构思恰当而奇妙的情节。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树立敬重人性、敬重特性的观念。
培育独立探究、合作沟通的意识。
理解本文情节运行的方式方法。
构思合理而奇妙的情节。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对话沟通。
1课时一、导入新课“平处见奇景,小说大乾坤。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体会执着追求梦想的可贵。
(2)认识现实生活中挫折与困难,学会勇敢面对,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联系,体会执着追求梦想的可贵。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清兵卫的经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态度。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清兵卫的经历,讨论其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品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兵卫的执着追求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展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解释其对故事主题的作用。
3. 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对清兵卫执着追求梦想的看法,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困难的应对态度。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第1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应健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体会本篇小说情节的特点2.结合单元话题,掌握摇摆的作用。
4.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介绍: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二、初步感知:“摇摆”初认识提问:“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在情节的叙述上是什么顺序?明确:投影:“‘摇摆’一词,应成为我们了知小说艺术的一个关键词。
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所在。
……小说的运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摇摆的过程。
”——曹文轩摇摆就是在小说中,作者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起先设定的终点。
——课文话题提问:《变色龙》的情节是怎样的?明确:“ 情节运行着,几乎是这样一个数学的加减过程:0+1-1+1-1……当然会有连续相加的情况或连续相减的过程。
”提问:《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摇摆体现在哪里?明确:三、深入探究(一)“摇摆”再认识提问:“摇摆”的幅度越大,自然越能体现情节的变化。
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摇摆?明确:关于清兵卫爱好葫芦、喜获葫芦等情节是往上摇摆。
关于客人、教员、父亲等情节是向下摇摆。
提问:往上摇摆情节的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描写清兵卫痴迷葫芦?明确:从清兵卫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展开分析。
提问:向下摇摆情节的分析:请分别分析客人、教员、父亲为什么反对清兵卫玩葫芦?补充材料:关于教员:1.武士道: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教学设想:教材分析:《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
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学生分析:初三(8)班较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
通过布置预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学习小说的方法。
抓住线索“葫芦”理清故事情节:放弃葫芦--痴迷葫芦—发现、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放弃收藏,热衷绘画,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的心理历程:痴迷热爱—沉默执拗—痛苦绝望—热衷绘画,不怨恨。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品味精彩传神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品赏精巧的结构。
2.品味文中精彩传神的描写,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
3.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深刻的主题。
4.提高学习阅读小说的能力,做好旁批。
5.认识个性,发展个性,同时尊重他人个性。
学习重点1.品赏精巧的结构,把握深刻的主题。
2.品味精彩传神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分析简练传神的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习方法:复述、质疑、讨论、交流、比较分析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思考,组织讨论,比较分析教学突破:寻找对比点教学时间:二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题2.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3.质疑,记录在预习本上4.复述故事,概括情节5.总结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6.反思自我个性特点及父母教育的方法7.片段作文:吐露心声:你有什么爱好,父母对你干预了吗?为此,你想对他们说什么?题目:-------------,我想对你说提示:1. 请在横线上填上“爸爸”“妈妈”或“老师”等称呼。
2.围绕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3.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师准备:1.收集问题,做好归类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二.交给学生做旁批的方法。
三.了解学生预习的方法。
四.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检查预习1.听写生字词热衷(zhong)茶(chá)卤(lǔ) 葫(hú)芦(lu)籽(zǐ)呵(hē)斥(chì)战(zhàn)战(zhàn)兢(jīng)兢(jīng)薪(xīn)水(shuǐ)隐(yǐn)瞒(mán)嘀(dí)咕(gu)干(gān)涉(shâ)2.复述课文,师生相互补充。
3.概括故事情节:放弃葫芦--痴迷葫芦—发现、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放弃收藏,热衷绘画六、质疑,教师收集1.课文开头有什么作用?2.清兵卫这么痴迷葫芦,为什么老师收缴葫芦时“哭也没哭一声”,父亲砸葫芦时“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3.文中是如何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的?他把老头的秃脑袋当葫芦是因为什么?4.葫芦从一毛钱到六百块,说明了什么?5.文中为何写教员喜欢武士道?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只葫芦)葫芦可以食用、药用、、日用、制成乐器和艺术品。
葫芦者,福禄也。
葫芦形体优美,色黄如金,寓意吉祥,赏玩者甚众,为大儒名家推崇,爱之弥厚,经多年把玩摩挲,日久天长,葫芦通体挂磁包浆,紫润光洁,价值千金。
那么我黑板上的这只是清兵卫喜欢的那只吗?为什么?二、找对比1.学习阅读小说的技巧是什么?答案预设: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挖掘小说主题,捕捉精妙的技巧,注意标题的含义。
(出示幻灯片)2.这节课我要教给同学们分析文章的一个方法:比较分析法(板书)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形成两两对比的对象。
3答案预设:痴迷葫芦------葫芦被砸,发现葫芦------葫芦被缴,清兵卫的鉴赏能力------大人的鉴赏能力,一毛钱-----六百块,痴迷葫芦------放弃收藏,清兵卫的爱好------教员的爱好(出示幻灯片)三、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一)分析清兵卫1.提问:清兵卫(板书)对葫芦有怎样的感情?答案预设:喜爱、热衷、痴迷(板书)2.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关键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3.面对心爱的葫芦被父亲无情地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的心情怎样?找出文中对清兵卫的描写,指出描写方法,说说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答案预设: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绝望之后,已经任命,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
1.文中怎样描写清兵卫发现购买(板书)葫芦的?2.清兵卫的反常说明了什么?暗示葫芦非同寻常,是悬念和伏笔(板书)3.面对教员毫不留情的收缴,清兵卫的心情怎样?找出文中对清兵卫的描写,指出描写方法,说说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1.分析第三部分,清兵卫与大人们对马琴葫芦的评价出色、又大又长------不喜欢,不过大一点2.面对清兵卫的不同意见,父亲的态度如何,清兵卫的反应怎样,说明了清兵卫怎样的心理?答案预设:在有礼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屈服,对父亲的斥责不予理会的心理刻画出来。
1.葫芦从一毛钱涨到六百块说明了什么?葫芦的价值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板书)与大人的评价形成对比,突出大人们的固执、蛮横、自以为是、(板书)(二)分析教员、父亲、客人1.提问: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有独特兴趣爱好的清兵卫,可这样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一个有可能成为葫芦鉴赏家的孩子,最终却和葫芦“断了联系”,有了“新寄托”。
是谁扼杀了清兵卫的天赋、爱好?答案预设:教员、父亲1.教员在整个扼杀行动中起什么作用?他对清兵卫喜欢玩葫芦、上课玩葫芦持什么态度?文中是如何描写的?答案预设:推波助澜。
态度:干涉。
不舒服—很生气—当场没收—家访—训斥(板书)1.清兵卫的爱好和教员的爱好各有什么象征作用?答案预设: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1.最终迫使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的最关键人物当数他的爸爸了,爸爸在和客人的对话中,在和教员家访后怎么表现的?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明他对清兵卫的态度是……?答案预设:反对(板书)2.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模仿人物的语气读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1.你是如何看待“教员”、“父亲”的做法?2.提问:小说中的人物是有代表性的,文中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本文中的这些人各代表了哪种人呢?清兵卫代表那些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父亲代表的是那些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教员代表的是那些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客人代表的是除家长、教师以外的大人们。
3.师:[小结,并进一步引导] 他们构成了孩子所接触到的整个社会。
作者在文中明显地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对清兵卫是同情的。
作者对爸爸、教员、客人的做法是批评、揭露、否定的。
3.师:清兵卫喜爱葫芦,可在大人们的干涉、阻止下,他的志趣、个性被无情地扼杀了,这种悲剧不仅在过去,而且也在现在;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断地上演。
小说的现实意义非常深刻,作者不仅在批判,也在呼吁,本文的主旨至此清楚地透露出来,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答案预设: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的空气,因此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本文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是这种爱好被爸爸扼杀,后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出示幻灯片)3.对于清兵卫最终放弃对葫芦的爱好,你有何感想?答案预设:放弃可惜,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量自己天才般独到的审美力,这一切将与他擦肩而过,永远消失。
4.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悲剧体现在哪?答案预设:爱好被扼杀---父又嘀咕。
“清兵卫绘画的爱好又能坚持多久?”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深思。
五、学习本文精巧的结构倒叙、悬念、张本、伏笔、张弛、1、清兵卫在上修身课时玩最喜欢的葫芦被教员发现了,按一般的写作思路,接下来会写教员如何生气,教员如何处理此事,但是这篇小说没有,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这段插叙有何作用?明确:插叙的作用:悲剧气氛降低,增加喜剧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文气上的嘲讽,其实是教员在情感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和人道主义情绪的胜利(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协)。
2、清兵卫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先不写被发现后果,而是先写教员爱好,然后再写教员的处理,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刚才新学到的情节运行中的什么处理?类似的处理还有吗?明确:摇摆。
教员家访时,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并未注意到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听闻教员来访的原因,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非常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这也是一处摇摆。
3、一般,小说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或马上进入结尾,但是这篇小说例外,在清兵卫和“大人”的矛盾爆发之后,又设计了两个主要事件,是哪两个?明确:一是他的葫芦最后被古董商高价收购,二是清兵卫现在的爱好。
六、拓展反思,体验感悟在清兵卫身上,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吗?生活中,你有怎样的爱好?(现场调查)你的爱好遭到过干涉吗?你想对父母、老师说些什么?(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1. 请在横线上填上“爸爸”“妈妈”或“老师”等称呼。
2.围绕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交流)(总结)个性又好有坏,不能盲目坚持。
发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同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