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篇一】辑录四川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四卷,陈祥裔撰。
陈祥裔,字耦渔,原姓乔氏,顺天人。
康熙中,曾官成都府督捕通判,搜罗蜀中故实,撰《蜀都碎事》一书,别有《艺文补遗》二卷,《凝香集》四卷行世。
《蜀都碎事》杂记四川的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情况,较为广博,可作为地方志的补充,如记梓潼县境内七曲山附近“郎当驿”的来历:““上亭驿,在梓潼,唐玄宗幸蜀至此,闻铃声,左右云:‘似言三郎琅当。
’又名琅当驿。
今存清光绪碑刻一通,高2.6米,正中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记《巴渝竹枝词》:“梅子初黄落雨天,插秧妇女满山田。
山歌唱出《巴渝曲》,交易工夫不用钱。
花布春衫白布裙,斜阳牛背醉醺醺”。
可供文学、民俗学参考。
同《粤西丛载》一样,《蜀都碎事》亦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
而且相比之下,内容更为芜杂、琐碎,体例也不够完善。
《蜀都碎事》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
今有:《蜀都碎事》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篇二】记载福建掌故、物产的笔记,四卷,周亮工撰。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
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
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
次年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
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
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
”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
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
《闽小记》本矣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三年覆勘四库全书时,详校官祝坤因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违碍之句,特行签出,后经纪昀裁定,遂将《四库全书》著录的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内容一律扣除,已刻提要中有亮工名者亦一律抽改。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
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将军王贲攻齐,得齐王建,最后灭了齐,完成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二百年七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这是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秦王朝统治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
废除西周以来分封侯王的旧制度,统一行政区划和组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畴、车涂、衣冠建制统一;简省“史籀大篆”为小篆,又作便于狱务、更趋简化的隶书,罢其不与秦文同者”,使文字统一;此外,法令、历法等等,也得到了统一。
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无疑是有进步的作用的。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秦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措施。
它企图消灭人民的反秦武装,“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并打击旧贵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更有甚者,是企图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翻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奔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它不仅焚毁古书,消灭历史文化,而且也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馀人。
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之下,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
完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时代意义。
它取材很广,包含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思想,组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是战国末年的统一形势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
它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有不少片断借寓言故事来说理,明晰生动,富于文学意味。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统一前他的《谏逐客书》,指出秦统治者”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之非计,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
这是一篇富于文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
统一后,秦始皇巡狩封禅,产生了不少石刻文,其中也有李斯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唐诗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c.初唐四杰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
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
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沈宋作品如宋《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最早七言律的成熟之作,初唐七律之样版)e.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陈子昂:一是与沈宋同时却不同调,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复古实为新变);他的风骨、兴寄、诗美,有明确的理论表述,还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意义。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
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
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
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
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
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
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
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
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
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得人文精神得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得乡国情怀:1、在我国得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得思念就是一个永恒得主题。
2、与乡土相联得,就是对于国家得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就是一致得;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得自立自强. 3、乡国得情怀得泛化,就是对于山川之美得描写与赞颂。
二。
我国古代文学中得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与受民间作品影响得一系与文人作品得一系。
来自民间得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得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得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得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得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得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就是我国思想传统里得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得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得感悟.对于历史、人生得思索,实际就是对于生命永恒得向往,就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得一种独特得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得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得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得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秦时得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得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得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得上古歌谣。
《易传》就是对经得说明与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得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就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得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所作得形象描述与解释,用虚幻得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得强烈愿望与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就是人类早期不自觉得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就是原始文学得一种重要样式,就是后世文学艺术得重要土壤与武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东城杂记》有清道光30年(1850)粤雅堂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从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
今有:《东城杂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东城杂记》记载杭州古东城的名胜、古迹、琐闻轶事以及诗词文献等笔记,两卷,厉鹗撰。
厉鹗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樊榭山房词》。
杭州城东有个地方叫东园,是宋代的故园,厉鹗就住在那里。
《东城杂记》就是考证一些方志所未记载的里中的旧闻遗事,一共八十五条,分为上下两卷,略于古而详于今。
书成于雍正六年(1728)春。
作者自序云:每欲考里中旧闻遗事,而志乘所述寥寥无几,邻翁野叟拙朴无可与语者。
因从故籍叅稽每有所得,辄掌録之。
又于交朋质问,复得一二。
虽见闻陿隘,或遇嘉客见临,聊举为茗椀间谈资尔。
书中所记的所记的南宋御花园富景園,宋畫院海神壇等均有史料价值;髙云阁、兰菊草堂、竹深亭、慈云寺宋刻剑石铭诸旧迹名胜和金石刻,皆是《浙江通志》以及及武林各旧志所未载,可补方志之阙。
九宫贵神坛、红亭醋库诸条考据又颇为典核;灌园生以下记人诸条皆系以小传,使后来修志乗者有所征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鹗素博览,并工于诗词,故是书虽偏隅小记,而叙述典雅彬彬乎,有古风焉。
《粤西丛载》辑录广西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的笔记,三十卷,汪森撰。
汪森,字晋贤,浙江桐庐人,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桂林通判,三十九年改任太平府通判。
公余之暇,博览群书。
康熙四十一年(1700)母逝离职还乡,专心整理广西史料,花费20xx年时间,辑成《粤西通载》。
《粤西通载》包括三部著作,《粤西丛载》是其中之一。
《粤西丛载》是一部杂史著作专集,共三十卷,10万字左右。
辑录广西历代的气候、气象、物产、金石、民族风俗、土司制度、历史人物、遗闻杂事等。
此书内容丰富,文章大多短小精悍,记载了广西历史上的许多奇闻轶事,较为生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虽颇近冗碎,而遗文轶事,多裨见闻,亦足以资考证,固未可以近于说部废之也。
但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粤西丛载》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光绪年间石印本、上海进步书局本。
今有:《粤西丛载校注》梁超然校注(三册),广西民族出版社20xx年版;《粤西丛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蜀都碎事》辑录四川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四卷,陈祥裔撰。
陈祥裔,字耦渔,原姓乔氏,顺天人。
康熙中,曾官成都府督捕通判,搜罗蜀中故实,撰《蜀都碎事》一书,别有《艺文补遗》二卷,《凝香集》四卷行世。
《蜀都碎事》杂记四川的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情况,较为广博,可作为地方志的补充,如记梓潼县境内七曲山附近郎当驿的来历:上亭驿,在梓潼,唐玄宗幸蜀至此,闻铃声,左右云:似言三郎琅当。
又名琅当驿。
今存清光绪碑刻一通,高2.6米,正中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记《巴渝竹枝词》:梅子初黄落雨天,插秧妇女满山田。
山歌唱出《巴渝曲》,交易工夫不用钱。
花布春衫白布裙,斜阳牛背醉醺醺。
可供文学、民俗学参考。
同《粤西丛载》一样,《蜀都碎事》亦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
而且相比之下,内容更为芜杂、琐碎,体例也不够完善。
《蜀都碎事》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
今有:《蜀都碎事》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闽小记》记载福建掌故、物产的笔记,四卷,周亮工撰。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
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
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
次年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
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
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
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
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
《闽小记》本矣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三年覆勘四库全书时,详校官祝坤因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违碍之句,特行签出,后经纪昀裁定,遂将《四库全书》著录的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内容一律扣除,已刻提要中有亮工名者亦一律抽改。
所以周亮工晚年有焚书之举。
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南京。
《清史》列入贰臣传。
著有《读画录》、《因树屋书影》、《印人传》、《赖古堂文选》、《赖古堂印谱》等,凤凰出版社20xx年汇编成《赖古堂全集》。
周亮工任福建部政使在闽生活前后长达20xx年之久,对闽风土人情极为熟悉。
《闽小记》对福建各地的风土民情、物产习俗、人文景观、遗闻轶事都有详细记载。
间有考证和议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盖兴到即书,偶然未检,然在近代说部之中固为雅驯,可观矣。
书中所记,不名一格,而自始至末,皆谈闽事。
如记中对福建莆田的几种著名海鲜,如蚌、牡蛎、江瑶柱等都作了详尽的记述。
先记总体印象:画家有神品、能品、逸品。
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神品,蛎房能品,江瑶柱逸品。
然后分论:西施舌是一种海蚌。
据说唐玄宗食海蚌时,觉其味美,不禁联想到绝代美人西施来,就赐它名为西施舌。
《闽小记》中云:西施舌以色胜、香胜,当并昌国海棠。
; 莆田称牡蛎叫虫代。
因其壳块垒相粘如房,故名蛎房。
宋高宗问新科状元莆人黄公度说:卿土何奇?公度答:子鱼紫菜,荔枝蛎房。
可见虫代在宋代已是莆田海珍之一了。
《闽小记》云:蛎房以丰姿胜,并牡丹。
又云:西施舌既是西施之舌,蛎房其太真之乳乎?圆真鸡头,嫩涓欲过塞上酥。
江瑶柱莆田俗称江瑶钮。
《闽小记》中对此记载特别详细:江瑶柱出兴化之涵江,形如三四寸扁牛角,双甲薄而脆,界画如瓦楞,向日映之,丝丝绿玉,晃人眸子,而嫩朗又过之,文采灿熳,不忝瑶名。
肉不堪食,美只双柱。
所谓柱,亦如蛤中之有丁。
蛤小则字以丁,此巨因美以柱也。
味亦与蛤中丁不少异,蛤之美实亦在丁,人以其小,多不审察,故独让江瑶擅自嘉名耳。
又云:江瑶柱产涵江,癖梅妃子,亦生其地,其妃子之玉骨乎?莆田这些著名海鲜,在周亮工的笔下,或记实,或传说,或喻物,或拟人,文采风流,跃然纸上。
既有历史传承,又有自己的进一步想象,文笔很美。
此外,如蛏苗、土笋冻及乌贼等也有风趣的记述。
史称周亮工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尤工诗文,信乎!《闽小记》有清乾隆四库全书馆抄本。
今有:《闽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闽小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闽小记》凤凰出版社20xx年版。
《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两书是专记以苏杭为主的江南岁时、风俗,名胜、人物笔记,顾禄撰。
顾禄(17931843),字总之,一字铁卿,自署茶蘑山人,清道光咸丰年间苏州吴县人。
生年月不详。
家境富裕,尽能供他长年挟资出游,观山揽胜,出席文酒诗会。
袁学澜在《重过抱绿渔庄感旧记》中如是写道:我与顾禄相识于青溪邀月榭。
顾君正当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志向清狂之时。
游方各地,寻访才俊。
当地名贤、势族豪杰,皆在交往之列。
日日驰骋在酒会文社之间,以豪侠自命。
嘉庆二十三年(1818),母亲去世.,顾禄在家守孝,他不再出游或参加乡试,闭门无事,开始写他的苏州风土记――《清嘉录》。
名字取自陆士衡的土风清且嘉之意。
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桥倚棹录》亦刊刻完成,而顾禄的人生也走过了鼎盛的正午。
他被友人陈某人诱惑拉拢,觑觎一位富族的家财,诉讼到官府,顾禄因此受杖刑,并且打入牢狱。
道光二十三年(1843),顾禄不堪打击,悄然去世。
著作甚富,有《雕虫集》、《紫荆花院排律》、《骈香俪艳》、《酒春秋》、《看枫约》、《壶中揽胜》等十种,辑成《颐素堂丛书》刊刻出版。
还撰有《羽族棋谱》,与友人合辑《烟草绿》一卷。
《清嘉录》和《桐桥倚棹录》是顾禄一生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顾颉刚曾评说:顾铁卿以详记苏州岁时风俗,并加考订,著《清嘉录》成名。
《清嘉录》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桐桥倚棹录》则以苏州一带风景佳地、古今名人遗迹为纲,集建筑、掌故、诗文为一编,与《清嘉录》角度不同互为补充:清嘉录以时间为经,桐桥以空间为纬。
两书虽然着眼于苏州的风土人情,但涉及整个江南地区。
顾禄在《清嘉录》例言中说:吴越本属一家,而风土大略相同,故书中杂引浙俗为最繁,次及辇下,若他省别府,偶一援之,以证异同而已。
两书的特点是:清代的风土杂著颇多,重要都邑几乎都有,而以谈北京、苏州者为多。
此类著述或随笔札录掌故沿革,或按方位记述城坊建置,或发之于吟咏;或以之为导游。
其能以月为序,以节令民谚为题,叙地方风土人情,娓娓详备。
兼能参稽群籍,附加考按者,自当以《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为最。
(来新夏《清嘉录桐桥倚棹录》前言)。
两书记述清代江南的民俗风情,保存了不少可贵史料,如记守岁:家人围炉围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并引周处《风土记》、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关于守岁的记述;记灯市:自腊后春前至十八日始歇,谓之灯市书中将灯形分为人物、花果、百族、奇巧诸类分别叙述,在它们的取名和描绘上颇化功夫。
江南民间过元宵以闹灯为重头戏;谢灶《清嘉录》卷六《谢灶》条说:初四、十四、二十四,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
谚云: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醮;养蚕:环太湖诸山,乡人比户蚕桑为务。
三四月为蚕月,红纸粘门,不相往来,治其事者,自陌上桑柔,提笼采叶,至村中茧煮,分箔缫丝,历一月,而后弛诸禁顾铁卿《清嘉录》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览胜境,为晚近几士岁时地志之翘楚。
王伯祥认为此书之趣,算是《荆楚岁时记》加《聊斋志异》,读之如谏果回味,历久弥甘。
道光十年(1830),《清嘉录》付梓;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桥倚棹录》刊刻完成。
《清嘉录》作为《颐素堂诗钞》之附书,一并流入日本。
道光十七年(1837)日本出翻刻本。
日人推崇其诗为:各体咸备,众妙悉臻,彬彬风雅,比兴不坠。
赞《清嘉录》则是:慎而不漏,诙而不侈,考证精确,纤悉无遗。
日本学者朝川鼎为之序,视为方志邑乘之重要补充。
日人甚至到苏州寻他,封他作才子,面陈仰慕之情。
今有:《清嘉录》,王迈校点,凤凰出版社1999年版;《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清嘉录桐桥倚棹录》来新夏、王稼句点校,清代笔记史料丛刊,中华书局20xx 年版。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