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合集下载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一、背景介绍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是为了解城市地下地质构造、地质背景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等,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而城市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二、技术要求1.地质调查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方法、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地质调查实验方法等;(2)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城市地区进行野外勘察前的信息筛查和初步分析,并进行地质线划、剖面控制等工作;(3)无人飞行器技术(如无人机):利用无人飞行器技术进行城市地区的航测、摄影测量,获取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

2.地质调查项目(1)地层调查:对城市地区的地层进行详细调查和描述,包括地层分层、岩性、粒度、矿物成分等;建立地层柱状图及岩石野外标本;(2)构造构造调查:研究城市地区的构造构造,包括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的形成和分布情况,分析地质构造对城市地区的影响;(3)地震地质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地震特征,包括地震活动性、断层活动性、地震灾害隐患等;建立地震灾害地质图;(4)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层、地下水动力特性等;建立水文地质图;(5)地质灾害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包括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震液化等;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范围;建立地质灾害图。

3.实验室技术要求(1)地质样品分析:采用各种实验和测试手段,对野外采集的地质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岩石学等分析,获取样品的矿物组成、粒度分布、物理力学性质等数据;(2)遥感与GIS数据处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图像处理、空间分析等。

4.安全技术要求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技术意识,包括但不限于:(1)了解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2)熟悉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防护服等;(3)熟悉地质调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____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一、调查目的本次地质调查旨在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地质数据以及相关信息,为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灾害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本次地质调查范围涵盖了X市Y区、Z县以及周边地区。

该地区地质形态复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同时,该地区也存在着多种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

三、调查方法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本次地质调查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目标地区的实地调查,获得准确的地质数据。

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地质学专家、测量人员和野外调查人员组成的队伍,分别负责不同的调查任务。

调查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岩石类型、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方面。

2.采样与分析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不同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岩石类型等进行了采样,并进行了相应的样品分析。

采样主要包括土壤、岩石、矿石等方面。

样品分析主要采用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和实验室分析仪器,包括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3.数据分析与成果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分析,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和相关信息。

我们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册,为地质环境评价、资源开发利用和灾害防控等提供依据。

四、调查结果1.地质构造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区主要由断裂构造和复式构造所控制。

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断层和裂隙,复式构造主要表现为褶皱、推覆和滑脱。

这些地质构造对该地区的地貌发育和岩石类型具有重要影响。

2.地貌类型根据野外调查结果,该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谷和湖泊等。

山地占据了该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其中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山地貌。

河谷地貌和湖泊地貌分布广泛,为水资源和景观资源提供了重要基础。

3.岩石类型经过采样与分析,发现该地区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包括砂岩、泥岩等,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野外检查,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野外工作阶段的质量监督,是检查项目任务进展与完成情况的必要步骤,是保证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做好自检与互检。

一、检查内容重点进行观察点(包括实地检查与室内检查)、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和物探、钻探、动态监测、采样工程的质量检查。

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及质量水平。

1.观察点及记录卡片(1)检查重点a)观察路线:观察路线的布置,以查明环境地质条件为原则。

根据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遥感解译程度以及重点区与一般区,布置不同密度的观察路线。

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次,路线通过的环境地质界线均应有观察点控制。

b)观察点:记录格式统一,点的性质、点位准确并与手图一致;记录内容丰富,环境地质现象观察仔细、描述准确,依据充分可靠;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及发展趋势分析等记录详细;有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或照片;测量数据准确;记录字迹工整、清晰,各种注记及计量单位符合规范;着墨及时。

(2)检查工作量a)观察点检查(实地检查),抽查已完成点数的3—5%。

b)观察点记录卡片检查(室内检查),抽查已完成点数的10%(含实地检查点数)。

(3)检查记录表及质量评述分级使用附录1野外调查环境地质观察点检查记录表。

2.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1)检查重点采用的比例尺及底图符合要求;观察点、观察路线、物探工作区(含测线)、钻探、动态监测点、样品采集地点位置及编号准确;各种地质界线、环境地质界线勾绘真实自然,符合制图原则,标绘准确无误,代号或注记规范,并与记录卡片一致;图面整洁美观,着墨及时。

(2)检查工作量a)野外检查:与野外环境地质观察点记录卡片实地检查工作量一致;b)室内检查:与野外环境地质观察点记录卡片室内检查工作量一致,同时注意整个图面内容及表示方法的检查。

(3)检查记录表及质量评述分级3.主要工程主要工程系指调查中开展的物探、钻探、动态监测与样品采集4项工作,检查内容要求如下:(1)物探检查内容要求按专门规范规程执行。

地质勘测报告区域地质调查与分析

地质勘测报告区域地质调查与分析

地质勘测报告区域地质调查与分析地质勘测报告区域地质调查与分析一、引言地质调查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全面了解所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岩层厚度、断裂构造、地貌特征等相关信息。

本报告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了综合地质调查与分析,以期提供详尽准确的地质信息,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区域的背景介绍调查区域位于xxx地区,地理坐标为xxx。

根据前期勘测与分析,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地貌起伏较大,具有一定的勘探和开发潜力。

该区域地质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其地质条件,以支撑相关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资料收集与调查方法本次地质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如实地踏勘、地质剖面测量、采样分析、地球物理勘测、遥感影像解译等。

同时,还收集了该区域历史地质调查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本次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地质调查结果与分析1. 地质构造分析经过实地勘测和地质剖面的观测,发现该区域主要受到xxx构造的控制,由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形成了复杂的构造特征。

主要构造形式包括xxx断裂、xxx褶皱等,对区域内地质形貌和地质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岩性组合与厚度分析根据采样分析数据,调查区域主要分布有xxx、xxx、xxx等多种主要岩性。

岩层厚度较为复杂,整体上呈现出xxx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部差异。

3. 地貌特征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表明,该区域地貌特征多样,有xxxx形态、xxx 形态、xxx形态等。

其中,xxx形态为主要特征,与地下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4. 水文地质分析通过地下水位监测和水文地质勘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该区域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并形成了一定的水系网络。

地下水位变化受季节和降水量的影响较大,需要合理调控和管理。

五、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地质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报告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需要重点关注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特征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2. 不同岩性的分布与厚度变化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岩性特征与工程岩体力学参数的关联性。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基本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基本要求

化石控制点,要描述含化石层岩性特征、 层位特征、化石赋存状态、化石种类、化石特 征、丰富程度。矿化蚀变控制点,要描述矿化 赋存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矿化特征(如褐 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 蚀变类型(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 石化等)、规模(矿化蚀变带的长、宽等), 并选择不同矿化蚀变类型分别采集化学样品。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
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强深部 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 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成矿规律 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 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 结合区内实际地质情况,科学合理地部署工作。
二、资料收集与踏勘
资料收集:首先要全面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 项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 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成果和所 有的综合研究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 “地质志”,“岩石地层”等)、研究论文等, 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及各种实物资料 ,(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 芯,岩石薄片等),各类样品鉴定、测试成果等 。
路线类别:按照野外不同工作阶段可分为三类: 踏勘路线:在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之前,为了 解总体地质情况,力求对测区已有填图单位进行重新 认识和划分而布臵的路线,尽可能的控制测区主要地 质内容,要满足编写总体设计书的需要。 填图路线:在设计审批后,全面开展区域地质填 图,按照相关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布臵的路线。该类路 线是地质填图的主体,要求进行系统观察和描述。 检查路线:野外填图已基本完成,针对存在问题 而布臵的路线,目的是解决问题和进一步的核查路线 质量。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确定填图单位: 东区﹕ Ar、Pt2t、Pt3x、Pt3l、∈1f、∈1+2m、∈2-3、 O 1 m、 Q h 西区﹕ C2b、C2-p1t P1s、P1y、γ53、γδ5 3、Qh 设计填图路线与点线密度 路线布置原则是复杂区加密,简单区放稀。 路线总长度各区不少于2km,界线点、实物工 作量设计,信手剖面、标本数量等。
• 2、调查内容及要求 • 视区域和类型而有别,除各类相关总则、 规范要求、工作细则外,在主管部门下达 的任务书中也能得到明确体现。
• ①沉积学和地层学
• 地层的时代及岩性、岩相、厚度及其变化 特征、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类型,建 立区内地层系统,划分地层填图单位,开 展沉积岩区的填图。收集沉积地层、生物 地层、事件地层等地层资料,研究测区内 沉积地层的类型、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其 形成时的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
• ③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 1:5万、1:2.5万、1:1万或更 大, • 路线间距分别为500m、250m、 100m。 • 由小到大,说明了工作程度的深 入和研究程度的提高。
• 以上仅是从尺度上且以常规的方法对地质 调查进行概略分类,现阶段由资源型转向 为资源—环境型以服务社会多样化要求, 在此种情况下,与区域地质调查同吋进行 或有所侧重专项调查类型如环境、生态、 灾害、国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 国防、医学、工程、人文等领域,如矿产 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石油 地质图、环境地质图、旅游地质图和农业 地质图等己广泛服务于社会。按有关规范 要求,广义的地质调查中的若干专项调查 内容及其成果图件,必须以常规的地质图 为底图进行编制。
c、记录内容
①客观性 客观描述路线上的各种地质现象,注意量化,如: 地层单层厚度、沉积构造、产状等,岩石中的颗粒 大小、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描述现 象提取信息 不加成因分析。 构造:褶皱各要素,断层各要素。 ②连续性 观察连续 如N0.1点描述完后,从N0.1到N0.2之间 应连续观察描述 记录格式同教学路线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ZB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ZB/T D10 004—89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技术要求(1∶50000)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

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

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3 总则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

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b、矿产地质调查;c、环境地质调查;d、旅游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策划质量检查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策划质量检查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策划质量检查要求1.质量检查目标:确保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数据质量可靠,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2.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组织机构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检查过程独立公正。

3.检查内容:质量检查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的立项、实施和成果三个阶段。

具体包括项目方案、调查方案、调查数据和调查报告等环节的检查。

4.检查方法: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检查。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项目立项、调查方案、报告编写等环节进行审核,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

5.检查标准:设定专业的检查标准,包括调查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数据采集准确性、数据分析方法的科学性、报告编写规范等。

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评估。

6.检查流程:设定明确的质量检查流程和时间节点,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检查和评估。

包括安排检查人员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查阅相关资料、与项目负责人和调查人员进行沟通等。

7.检查记录:对每次检查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结论等。

并保存相关的文件和资料,作为后续的依据和参考。

8.错误和问题的处理:如果在质量检查中发现错误或者问题,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并要求进行整改。

确保项目得到及时纠正和改进。

9.反馈和总结:对质量检查结果进行反馈,及时告知项目负责人和调查人员,提出改进建议。

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10.监督和评估:质量检查应该是持续的过程,并常规性进行。

通过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不断提升,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以上是对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策划质量检查要求的基本介绍。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细化和补充。

通过有效的质量检查,能够增强项目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工作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实地勘查和观测研究,并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见地质填图),并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见地质编录)。

此外,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获得和识别地质信息,还常采用以下方法:
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地温法勘探以及钻孔地球物理勘探。

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

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

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

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②地球化学勘查。

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应用范围大体为: (1) 基础地质:(a) 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b)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2) 矿产地质:(a)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b)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c) 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d) 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3) 环境地质:(a) 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b) 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c) 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d) 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质标志较清禁的地区,还可采用遥感图象解释的方法(见遥感地质)。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④重砂测量(重砂指由比重较大、物理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物的颗粒所组成的松散集合体),通过重砂分析和综合整理,发现并圈出矿产机械分散晕,即与矿产密切相关的指示矿物的重砂异常,据此进一步追索原生矿床和砂矿床。

重砂测量包括人工重砂测量和自然重砂测量,是区域地质调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找矿方法。

尤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地区。

一、区域地质调查与地质图
1.区域地质调查
简言之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的基础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简称“区调”、“区测”或“填图”)。

(1)一定区域
就是国家统一规定按经纬度把全国分成若干个方块,每一个方块就是一个区域范围。

(以区域中重要城镇命名,如巢湖幅)
(2)地质情况
包括:这个区域中的地层古生物、岩石、矿床、地球化学、水文、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

区域地质调查的最终成果是地质图、地质报告。

2.地质图
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地质体,按一定的比例尺,投影到地形平面图上,并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出来的图件,称为地质图。

(1)按比例尺划分地质图
按比例尺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

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万——1/50万,全国、全省范围大区域地质调查
中比例尺地质图:1/20万——1/5万,在一个省范围内区域地质调查
大比例尺地质图:1/2.5万——1/1万,还有1/1000-1/100(主要针对具体矿床、矿体或者小范围特殊需要进行地质调查)
(2)地质体
沉积岩——可划分到群、组、段
火成岩——包括各种岩体:花岗岩、辉长岩……等。

变质岩——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若片麻岩、麻粒岩……等
其他地质体——如矿体、生物礁体、特殊地质标志层……等
二、填图单位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1.侵入岩地区
是以不同的侵入体来划分填图单位。

例如酸性花岗岩,中性的闪长岩,正长岩、基性、超基性的辉长岩、橄榄岩等,为不同的填图单位。

2.变质岩地区
以不同的变质岩类型,例如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沉积岩地区
(1)以地层为基础来划分
①岩石地层②生物地层③年代地层④磁性地层⑤化学地层⑥矿物地层。

目前主要以岩石地层为主。

(2)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原则
①依据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
②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组合
③整体岩性一致,野外易于识别
④岩石地层单位是客观描述的实体,它不能根据成因和形成年代来划分。

(但反过来研究地层单位成因和形成年代,却有助于客观地选择岩性标志,以便更好地划分地层)。

(3)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①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有定义并正式命名的“群”、“组”、“段”、“层”
A:群——是高级别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一般由纵向上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共同岩性特征的组而成,或由一个规模较大的老组再分组升级为群,保留原地理名称)。

B:组——是等级居中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适度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

组的重要含义还在于其总体岩性一致,并具有可填图性,即野外易识别、追索,并可在1:5万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C:段——是级别低于组的岩石地层单位。

段是组的组成部分。

正式命名段必须具有与组内相邻岩层明显不同的岩性特征,并且分布范围广,对研究区域地层有用。

D:层——是等级最低的岩石地层单位。

层一般由岩性、成分、生物组合(视为物理特征)等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岩层的单层或复层构成。

它厚度不大(数厘米或数米至十余米),在侧向上横穿不同的组或段,而名称保持不变。

通常只有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层才正式命名层。

②非正式填图单位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未被正式命名或不需要正式命名的局部性岩石单位。

常使用带(段、层)、透镜体、礁、(岩舌、岩楔)等术语(如灰岩礁、斑脱岩带,生物化石富集带(层)等。

划分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是为了突出其特殊性。

(4)比例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级别不同
A:1/100万——划分到“群”(即几个组合并)。

B:1/20万,可以是“群”,主要以“组”为单位。

C:1/5万——必须划分到“组”,根据地质情况有时还可以划分“段”。

D:岩石地层单位的厚度,在图上表示时不能小于1mm。

不管比例尺大小,岩石地层单位的厚度,在图上一般不能小于1mm。

否则在地质图上就表示不出来。

特殊情况下,如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层,成矿层等到其图上厚度虽小于1mm但可以在图上放大表示。

(4)本区的岩石地层单位:
三、地质路线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1.沉积岩地区
布置地质路线以穿越路线为主,辅以追索路线。

布置穿越地质路线的原则:
1)穿越路线基本上垂直于地层或区域构造线走向。

2)地层产状稳定,延伸性好,无明显构造现象。

3)按不同比例尺要求,大致保持路线间距。

正式区调,一般线距要求为
1:5万——路线线距400—800m
1:20万——路线线距2千米
1:100万——路线线距10千米
在航、卫片解释程度高,以及地质构造较简单、岩性单一地区,路线间距可适当放宽。

由于受实习时间制约,加之,实习以方法训练为主,不可能按正规区调要求执行,因而在实习中将放宽间距。

追索路线主要用于对不规则地质体界线(如侵入体)、构造转折端、断层延伸方向、不整合界线、矿化或矿体及特殊地质体进行必要的追索控制与圈定。

实际工作中,这两种路线常交替使用。

2.岩浆岩地区
主要用梅花线路法,结合追索线路法。

四、地质点的布置原则
(1)布点原则:
①地层界线分界点——即每一个岩石单位之间应有地质点控制。

②构造位置——如断层点,背、向斜转折端,两翼地层及其产状控制。

③矿化点。

④化石密集点。

⑤特殊地质体,如生物礁、岩丘等。

(2)点的密度:
不同比例尺要求不一致,点距一般是线距的1/2。

1:5万区调,岩区点距在300—500m,若岩石地层单位厚度较大,或构造简单,点距可适当放宽。

基于教学实习不同于正规区调,因此实习中只要求地层单位界线,断层等有足够地质点控制即可。

由于区域调查中有点的密度(点数/km2)考核要求,因此,也不能过于放稀。

(3)关于控制点和点间点
①控制点
Ⅰ.不是定在地层分界上、构造位置、矿化点、化石密集区的点。

Ⅱ.仅是作为岩性控制。

Ⅲ.正式的地质点是有效点,而控制点是无效的。

②点间点:
Ⅰ.是位于地质点之间的实心点——当两点之间距离太近而两点之间又存在地层分界Ⅱ.点间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点,无需专门记录点的位置、内容。

五、地质连图
1.地质连图就是将相同性质的点(如地层界线上,断层构造点)根据连图原则用线边连结起来,由于地层产状不同,其露头线在平面上投影不同。

连图原则——即“V”字型法则:
连图顺序
(1)首先连第四系地层界线(2)再连断层点
(3)然后连其它地层单位的界线六、记录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