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

干旱过程的开始 日 为第 1 c 指数达轻旱以上等 天 I 级 的 E期 。在干 旱发 生期 ,当 C 连续 1 t I 0d为无旱 等级时干旱解除,同时干旱过程结束 , 结束 E l 期为 最后 1 c 指数达无旱等级的 日期。干旱过程开 次 I 始到结束期间的时间为干旱持续时间。干旱过程 内 所有天的 c I指数为轻旱以上的干旱等级之和 ,表 示干旱过程强度 , 其值越小干旱过程越强L 。当某 1 引 时段 内至少出现 1 次干旱过程,并且累积干旱持 续 时间超 过所评 价 时段 的 1 / 4时 ,则认 为该 时段 发 生干旱事件 , 其干旱强度 由时段内 c I值为轻旱 以 上 的干旱 等级 之和确 定 【 本 文分 别 以年 和季节作 】 。
干 旱过 程是 指 当综 合气 象干 旱指 数 c 连续 1 I 0 d为轻 旱 以上等 级 ,则确定 为发 生 1次 干旱过 程 。
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
选 用 16 -2 1 9 2 00年 甘肃 省黄 土高原 区地 面气
象观测台站的逐 日降水 、日 平均气温 、 日最高气温 、 日最低气温 、E照时数 、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 t 素 的实 测 资料 。在使 用前 对各 个站 点进行 了严 格 的 质量控制 ,删除资料序列长度过短或缺测等站点 , 最终选 取 了该 区 3 3个站 点 ,经过订 正处 理后 的 3 3 个 台站 的各 要素 资料 具有 较好 的连续 性 。 12 方法 . 1 . 综合 气象干旱 指数计 算 方法 .1 2 干旱指标参考 《 气象标准汇编》( BT 24 1 G / 0 8 2 0 )中推荐使用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 I, 06 C) 它是利用近 3 相当于月尺度 ) 0 d( 和近 9 相当 0 d(
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方法

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方法
郭江勇;李耀辉;王文;叶燕华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2004(24)2
【摘要】利用甘肃黄土高原55个气象站在1968\_2000年间的春季降水、气温资料,计算了春季干湿指数,划分了春旱标准,用REOF方法进行了气候分区,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计算了其与欧亚500hPa高度场、赤道北太平洋海温和高原加热场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均生函数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干旱有三个高发区,频率为36%~57%,约2~3年一遇,且有增加的趋势。
春旱与当年高原500hPa高度场、赤道北太平洋海温及上年盛夏高原加热场呈正相关,与前期冬季高原加热场呈负相关,所建立的预报模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总页数】7页(P211-217)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特征;降水;气温;干湿指数;春旱
【作者】郭江勇;李耀辉;王文;叶燕华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6.9
【相关文献】
1.甘肃省近58年春旱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J], 林婧婧;申恩青;刘德祥
2.甘肃河东早春旱和春旱的监测与预测 [J], 林纾;李富洲
3.庆阳地区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测 [J], 崔凤英
4.萝北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测 [J], 刘璐;罗海明;王殿海
5.甘肃河东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 [J], 郭江勇;李栋梁;崔风英;吴爱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作物生产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陇中黄土高原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多风少雨。
本文将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生育期为研究对象,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陇中黄土高原的春小麦播种期一般在年初3月至4月底,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则分别在5月和6月份。
在这个生育期内,气温、降水和光照等气候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非常显著。
根据历年的气象资料,我们可以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进行整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气温的变化。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过去几十年来,陇中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特别是播种期和抽穗期的气温增幅更为明显。
这种升温趋势对小麦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情况也值得关注。
由于該地区雨量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半干旱气候,而且降水较为不均。
然而,近年来陇中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特别是在抽穗期和成熟期,降水量的增加对于小麦的产量增加非常有利。
同时,增加的降水量也补充了土壤中的水分,保证了小麦的正常生长。
最后,我们看光照的变化对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控制小麦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陇中地区的春季,阳光充足,光照较强,尤其是在抽穗期和成熟期。
这种较高的光照强度提高了小麦的光合效率,有助于增加产量,并且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品质。
综上所述,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表现出温度升高、降水增加和光照适宜的特点。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气候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

第24卷 第9期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V ol.24 No.9 6 2008年 9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Sep. 2008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王幼奇,樊 军,邵明安※,白一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摘 要:为了探求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过程及成因和该地区植被耗水的变化情况,该文根据黄土高原5站点近50 a 的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 公式计算了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分析了ET 0的日均值、月均值和年值的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与ET 0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ET 0日值和月均值与大气温度、日照时数均达到了极显著的相关性,其ET 0日值和ET 0月均值曲线均呈单峰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峰值均出现在6月。
除了西安和西宁ET 0年值显著降低外,其他3站点的年际间变化趋势不显著,同时除西宁站外其他各站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ET 0均有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黄土高原,变化趋势中图分类号:S1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8)-9-0006-05王幼奇,樊 军,邵明安,等.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6-10. Wang Youqi, Fan Jun, Shao Ming’an, et al. Analysis of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recent 50 year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9):6-1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一直是制约该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50年黄土地区气候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安 理 工 大 学水 利水 电学 院 ,陕 西 西 安 704 ) 西 108
摘 要 :根 据 黄 土 地 区 15 -20 9 1 00年 1 站 点 的 日气象 资 料 以及 F O 6Pn a ott 式 , 算 各 站 逐 月 4个 A 5 em nM n i eh公 计 潜 在 蒸 散 量 , 析 近 5 各 站 年 平 均 气 温 、 分 0a 降水 量 、 日照 时 数 、 速 和 相 对 湿 度 等 气候 要 素 以及 年 潜 在 蒸 散 量 的 变 风 化趋 势 和 变 化特 征 , 据 此 分 析 E 变化 的 气候 成 因 。结 果 表 明 :1 并 % ( )近 5 0a来 黄 土 地 区基 本 都 表 现 为 显 著 的增
o/ 0 , C 1 a 比全球 平均增 温 速率 明显偏 高 , 国平 均 E 全 t 照时数 、 平均 风速 、 面蒸发 等气候 要素 均呈 显著下 水 降趋势 。陈隆勋 等 J 究 表 明中国现 代 的气温变 暖 研
主要发 生 在 3 。 5N以北 地 区 , 3。 以南 直 到 2。 在 5N 3N 以及 10E以东 地 区存 在 一 个 广 阔 的变 冷 区 , 4 0。 近 5
近 年来 国 内外 开展 了一 系列有 关气候 变 化 以及 气候 变 化 对 潜 在 蒸 散 量 影 响 的研 究 工 作 。任 国玉
等 ¨ 研 究 表 明 中 国 近 5 J O a来 增 温 速 率 接 近 0 2 .2
为风 速和相 对 湿度是 潜在 蒸散 量下 降 的主要 影 响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中国降水 略有 减 少 。陈少 勇 等 研 究 发现 中 国 来
西北地 区 近 4 7 a来 日照 时 数 显 著 减 小 。李 晓 文
陇东基本气候要素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

陇东基本气候要素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3.甘肃省崇信县气象局,甘肃平凉 744200;4.甘肃省镇原县气象局,甘肃庆阳 744500)摘要:本文利用庆阳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了庆阳市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与突变情况。
结果显示:1961-2018年,陇东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和日照时数波动式减少,变化幅度分别为0.33℃/10a、5.6mm/l0a、3.9h/10a,且均未发生突变。
小波分析表明气温和降水存在2个大尺度周期变化,日照时数存在一个大尺度周期变化,主周期为25年。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日照;年际变化;庆阳市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志码:A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气候变暖,IPCC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一百年来上升了0.85℃[1]。
国内外学者非常热衷于气候变化的研究[2-9],陇东地处西北地区,甘肃省的东部,因其地理区域及气候的独特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极为敏感。
因此,本文以陇东半干旱地区庆阳市为研究区域,利用8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18年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数据,分析研究庆阳市年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多年变化趋势,并通过M-K检验和小波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研究陇东基本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1 数据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陇东庆阳市位于甘肃省的东部,具有黄土高原沟壑、黄土丘陵沟壑、黄土丘陵三大地貌特征,是甘肃省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
气温南高北低,年均气温7℃-10℃之间,年均降雨量480—660毫米,年日照2250h-2600h之间,无霜期140天到180天,总体呈干旱、温和、光富的特点。
1.2 资料选取根据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时间一致性原则,本研究所分析的数据采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庆阳市范围内8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和日日照时数数据。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王毅荣;张强;江少波【摘要】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质记录、历史文献和器测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在万年、千年和百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当时自然植被状况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分析了当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主要特点.从较为宏观的角度,为研究黄土高原环境效应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1(001)002【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进展【作者】王毅荣;张强;江少波【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于旱气候变化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定西74300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于旱气候变化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总面积约64万km2,现承载人口1亿以上。
位于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界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可分为陇中盆地,陇东、陕北高原,渭河地堑平原,山西高原;除了一些裸岩的高山以外,基本上覆盖了60~200m厚的细腻黄土微粒,土质疏松,流水侵蚀强烈,地形破碎;是内陆干旱向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和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带。
黄土高原的气候生物环境是气候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研究其演变的历史和进程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约从22Ma BP开始,冬季风环流就从内陆干旱区携带大量的风尘在黄河中游堆积形成黄土,而夏季风环流从低纬海洋携带大量的水汽,到新近纪晚期和第四纪,北极冰盖的形成与发展使冬季风环流的强度和内陆干旱度加剧[1];对最近5个间冰期黄土高原环境空间格局的研究显示,东亚季风对黄土区降水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南亚季风的影响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第四纪最后一个间冰期的全新世期间,黄土高原的降水较大程度地受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控制[2,3]。
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

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概述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域。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造成了威胁。
本文将对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1. 干旱时序特征根据历史气象数据,黄土高原的干旱时序特征主要表现为夏季集中、夏秋转折的特点。
在春季和冬季,降水量较为充沛,而在夏季,降水明显减少,使得黄土高原面临干旱风险。
2. 干旱空间分布黄土高原的干旱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地理上,干旱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河谷地区,而平原地区相对湿润。
这与地形、降水和蒸散发等因素有关。
3. 干旱频次和强度黄土高原的干旱频次和强度较大,且呈现增加的趋势。
长期观测数据显示,干旱频次和强度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二、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1. 植被生长指标通过对植被生长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
常用的植被生长指标包括植被盖度、NDVI(规范化植被指数)和地上生物量等。
2. 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价模型基于植被生长指标,可以建立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价模型。
该模型结合了气象数据、土壤水分和植被生理等因素,通过定量计算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
3. 风险评估结果与应用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程度。
这为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农作物种植、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等。
三、对策与建议1. 水资源管理黄土高原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雨水和灌溉水资源,可以提高植被生长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2. 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工作,建立植被覆盖的生态屏障,可降低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摘要:基于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均呈上升趋势。
在四季变化中,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自北向南递减。
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
辐射项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最高气温影响,动力项主要受风速影响。
辐射项都远大于动力项,且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0.415mm/a。
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蒸散量;Penman-Monteith模型;影响因子;陇中地区作为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平衡重要组成部分的蒸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温度,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潜在蒸散是表征大气蒸发能力的一个量度,它标志大气中存在着一种控制充分湿润下垫面蒸发过程的能力,是评价气候干湿程度、水库设计、作物耗水和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区域灌溉需水量计划的基本依据[1-3]。
一般随着气温升高,地表(包括植被)及水体的蒸发蒸散加强,但不同区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不尽相同。
近50年来,北半球的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4-6]。
我国年潜在蒸散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3mm/a[1,7],且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和水面蒸发量都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8,9],但东北地区、松嫩平原西部和黄河上游潜在蒸散量又呈微弱上升趋势[10-12]。
因此,探讨区域潜在蒸散量,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甘肃省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在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和不同气候区典型站点潜在蒸散量的特征研究[13-15],而陇中下垫面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干旱气候区和湿润气候区的过渡带,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其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究竟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响应如何等都是值得关注的科学课题。
通过分析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的时空特征及其机制,旨在为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高生产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陇中地区位于甘肃中部,介于34°42′~37°42′N,102°37′~108°46′E之间,包括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本区平均气温6~9℃,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2~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6~-10℃。
年降水量200~500mm,无霜期160~180天,降水由南向北迅速减少。
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地势大致由东、北、西三面向东南方向倾斜。
本区年平均气温6~10℃,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0~22℃,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4~-6℃。
年降水量500~650mm,无霜期180~220天左右[16]。
1.2 数据来源选取陇中地区12个气象站(图1)1960 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图1 甘肃陇中地区气象站点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ongzhong region1.3 数据分析应用1998年FAO 推荐并修订的P-M 模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也称潜在蒸散量)ET o [17,18]。
ETo ETrad ETaero =+20.408(R -G) (10.34U )n ETrad γ∆=∆++ 22900U () 273(10.34U )e -e T ETaero s a γγ+=∆++ (R R R n ns nl =-)净辐射(1)[()]nR a b R ns a N α=-+()净短波辐射 44T T max,min,[]()()2S SOR k kR e f a nl R c d e σ+=--()净长波辐射 其中ET rad 为辐射项(mm·d -1),ET aero 为空气动力学项(动力项)(mm·d -1),△为水汽压对温度的斜率(kPa·℃-1),G 为土壤热通量(MJm -2·d -1)(本文忽略不计),γ为干湿球常数,U 2为2m 高处风速(m·s -1),e d 为饱和水汽压(kPa ),e a 为实际水汽压(kPa ),σ为Stefan-Boltzmann 常数(4.903×10-9MJ·K -4·m -2·d -1),T K 为绝对温标温度(K )。
净辐射是P-M 模型计算的基础,其计算的关键是确定经验系数,建议采用FAO 推荐的值,即c=0.34、d=0.14、e=1.35、f=0.35和祝昌汉[19]得出的西北区的a 、b 系数分别为0.281、0.441,其余各项参数的计算均采用FAO 推荐的标准。
利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应用ArcGIS 的Kriging 插值法进行空间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潜在蒸散量的年变化特征本文参考已有研究划分的陇中地区气候区,将陇中划分为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A ),包含华家岭、环县、景泰、靖远、兰州和榆中,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B ),包括平凉、临洮、临夏、岷县、天水和西峰。
根据FAO 的P-M 方法计算了陇中地区12个气象站1960-2008年的年均潜在蒸散量,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地区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气候区年潜在蒸散量区域差异明显。
其中,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潜在蒸散量比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变化显著,变化率为0.85mm/a (p ≤0.05),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的变化率为0.05mm/a ,未通过置信度(图2)。
不同气候区的年均潜在蒸散量的变化阶段不同,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1992年出现明显的低值(约835.55mm ),1960-1992年,下降斜率为-2.54 mm/a (p ≤0.001)。
1992年至今,呈明显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18 mm/a (p ≤0.001)。
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年均潜在蒸散量大致可以分为上升-下降-上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0-1972年,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22mm/a (p ≤0.01)。
第二阶段为1972-1989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斜率为-4.40mm/a (p ≤0.001)。
1989至今,又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72mm/a (p ≤0.001),总的来说两个气候区的70、80年代都是低值区,从90年代初潜在蒸散量迅速上升。
图2 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1960-2008年年均潜在蒸散量及变化趋势Fig .2 The ETo and its trend line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from 1960-20082.2 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分析从季节看(图3),陇中地区潜在蒸散量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不同气候区各不相同。
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四季变化不全一致,夏季和冬季呈降低趋势,分别为-0.20mm/a 和-0.04mm/a,春、秋季呈微增加趋势,分别为0.16mm/a和0.12mm/a。
春季1960-1988年呈下降趋势,1988年至今呈上升趋势。
夏季1960-1992年呈下降趋势,1992年至今呈上升趋势。
春季开始上升的时间比年均潜在蒸发量提前,夏季吻合。
秋季持续上升,冬季小幅度持续下降。
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为291.28mm、384.88mm、163.39mm、76.95mm,分别占年均潜在蒸散量的31.7%、41.9%、17.8%、8.3%。
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四季都是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介于0.03mm/a~0.45mm/a,只有春季通过了0.05置信度,其余的季节的变化都不显著。
春季、夏季的潜在蒸散量与年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季的极大值在1981年(285.94mm),极小值在1989年(238.08mm)。
夏季的极大值在1974年(390.97mm),极小值在1989年(314.89mm)。
春季和夏季开始下降的时间比年潜在蒸发量的时间推迟,开始上升的时间与年潜在蒸散量的时间一致。
秋季和冬季持续上升。
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为267.78mm、357.42mm、152.79mm、80.30mm,分别占年均潜在蒸散量的31.1%、41.6%、17.8%、9.3%。
图3 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1960-2008年季节潜在蒸散量及变化趋势Fig .3 The seasonal ETo and its trend line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from 1960-20082.3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变化趋势分析2.3.1潜在蒸散量的年空间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以陇中地区12个站点49年的年均潜在蒸散量为参数,利用ArcGIS中Kriging插值方法,得出陇中地区年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图4)。
从整体看,近49年来,陇中地区潜在蒸散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表现为北高南低,年均潜在蒸散量波动在772.31~1105.82mm之间,其中最大值在景泰(37°11′N,h:1630m),最小值在岷县(34°26′N,h:2315m)。
这是因为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多因素影响。
景泰距离腾格里沙漠最近,纬度高,气候干燥,风速大,太阳总辐射大,日照充足,植被少,有利于蒸发,而环县纬度低,植被覆盖度高,降水量大,不利于蒸发,从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潜在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基本一致,自北向南递减,而与相对湿度正好相反。
2.3.2潜在蒸散量季节空间变化趋势分析从季节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近49年来,陇中地区春、夏和秋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与年均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潜在蒸散量存在明显差异,且自北向南递减,但极值所在的位置略有不同(图4),冬季的空间分布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