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之欧阳家百创编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之欧阳家百创编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之欧阳家百创编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欧阳家百(2021.03.07)

读了《论犯罪与刑罚》,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勇敢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并且从《论犯罪与刑罚》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贝卡里亚为代表的刑事古典学派的影子。这一派概括起来有3个基本点:(1)罪刑法定主义。这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基本内容是:法无明文规定的不为罪,也不处罚;法律条文的解释应当严格,不能适用类推和扩张解释;禁止法律溯及既往;刑法对罪和刑要有明确规定,不能规定不定期刑。(2)罪刑相适应。这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基本内容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身份等级差别,犯同样罪受同样处刑;刑罚的轻重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3)刑罚人道主义。这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博爱”思想,基本内容是:废除或限制死刑;废除残废刑;建立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适用轻刑;改良监狱。

书中提出了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此外,贝卡里亚在书中否认了法官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利。时至今日,书中的许多论点仍有现实意义。接下来,我将对书中的一些部分诉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罪刑法定

1.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本书明确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第三篇写道:“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此外,在逮捕一篇中作者提到:只有法律才能确定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受刑罚。因而,法律应指出:应根据哪些嫌疑而羁押罪犯,强制他接受审查和刑罚。并且证明嫌疑的证据也应该由法律来确定,而不是由法官来确定。因此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他麻烦。

2. 对法律的解释

要使抽象的法律规范正确地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法官在此过程中担任着判决的角色,那么其是否有权对法律进行解释呢?贝卡里亚对此的回答是: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利,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法官对任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者刑罚。由此可见,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而无权进行法律解释。否则,法律的精神可能会取决于一个法官的逻辑推理是否良好,对法律的领会如何;取决于他感情的冲动;取决于被告人的软弱程度;取决于法官与被害者间的关系;取决于一切足以使事物的面目在人们波动的心中改变的、细微的因素。倘若如此,人们得到的将不是持久稳定的而是飘忽不定的法律解释。

3.刑罚的公开性、明确性

明确性原则要求立法者必须具体地并且明确地规定刑罚法规,以便预先告知人们成为可罚对象的行为,使国民能够预测自己的行动,并限制法官适用刑法的恣意性。否则,如果规定的刑罚法规含混不明,就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是违背刑法定主义的宗旨的,从而认为是无效的。贝卡里亚在书中也提到:如果说法官对法律进行解释是一个弊端的话,那么显然,使人不得不进行解释的法律含混性本身是另一个弊端。因为刑罚的捉摸不定会帮助欲望强词夺理。而且作者认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此时如果刑法规定的含混不清又怎能让人确切地预测到自己是否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处罚呢?在刑罚规定必须明确之外,为了足以科处刑罚,犯罪则也应当是肯定的。即,一定要构成犯罪才能科处刑罚,不能存在或然性。(二)刑罚的宽和

1、贝卡里亚在书中说: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但是在处理罪犯的过程中,人们仿佛已经背离了刑罚的目的,统治者往往更喜欢用最残酷的方法来惩罚犯罪的人,然而残酷的惩罚结果只会让罪犯更想逃避惩罚,同时刑罚若变得日益残酷,人的心灵也会越来越麻木,刑罚将会失去它最初的目的,变成暴力与暴力的较量。刑罚的宽和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一个人如果触犯了法律,让他尝受到他所承受的后果大于他所得到的好处,刑罚就达到了目的。

对于刑讯逼供,我觉得这完全是没有能力也没有人性的暴政者所热衷的。他希望用手中的权利,用肉体的惩罚来弥补自己在侦查过程中的不足,不讲求事实证据,而是期待嫌疑人承受不了肉体的折磨而自己承认自己的罪行。这种行为很容易将无辜者屈打成招。不讲求证据,对于无辜者不论怎样都是不公平的,如果承受不住酷刑,他将坐牢,如果承受住了,免受牢狱之灾,他所受的肉体刑似乎也是白受的。反而真正的罪犯,若承受住了肉体刑就将逃避了更重的刑罚。所以对于执法者要更讲究证据与事实,不要随便用手中的权利,将刑讯严酷的加在无辜者身上。现在有很多智慧的询问人员,深知心理战术和观察一个人的神态,从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新的审讯手段,用智慧有效的方法查明时间真相。

2、关于死刑

贝卡利亚是第一个对死刑的合法性提出争议的学者,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提出废除死刑的理念。这位法学家终其一生都在为人道尊严和生命价值而工作着。

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贝卡利亚用了将近1/10的篇幅来宣传自己关于限制以至废除死刑的观点,他把死刑的弊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死刑的威吓作用是多余的。只要刑罚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发挥其作用。

第二,死刑容易引起旁观者对受刑人的怜悯。统治者为了加强死刑的威慑作用,一般都公开以残酷的手段执行死刑。因而在

部分人眼里,死刑等酷刑已成为一种表演。

第三,死刑的影响是暂时的。贝卡里亚从心理效应的角度论证说:“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因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一种强烈而暂时的运动,不如说是一些细小而反复的印象。

第四,死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这是贝卡里亚等启蒙学者反对死刑的主要理由。他们认为,很多人犯罪是由于缺乏起码的人道主义情感,心灵很残酷,而这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死刑起着纵容人们流血、树立残暴榜样的作用。以暴行镇压暴行,只能造成暴行的恶性循环。

第五,死刑的错误是不可挽回的。由于司法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死刑的适用就使这些司法错误成为无可挽回的。

(三)关于犯罪

在近现代刑法学中,“社会危害性说”发端于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在该书经典性的论述中,贝卡里亚明确指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并指出三种错误观点:犯罪时所怀有的意图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被害者的地位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而不是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罪孽的轻重程度是衡量犯罪的标尺。

作者认为法律不惩罚意向,并不是说,当罪犯刚开始以某种行动表露出实施犯罪的意向时不值得处以刑罚,即便是一种比实施该犯罪所受的要轻的刑罚。为了制止犯意,需要借助刑罚。但是对犯意的刑罚与对已遂犯罪的刑罚之间可以有一个区别,这样,

针对已遂犯罪的较重刑罚就可以促使人们悔罪。

犯罪如何被止于最初的阶段,如何在源头上制止犯罪,这是立法者所追寻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在预防犯罪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不应该一味的打击犯罪行为,也要适当的停下来思考一下造成这些人犯罪的根源是什么,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变。对此作者提出以下几种预防犯罪的方法:

(1)应该把法律制定得明确和通俗;让国家集中全力去保卫这些法律,而不能用丝毫的力量去破坏这些法律;使法律少为人的某些阶层服务,而让它为人服务;让人畏惧这些法律,而且是让他们仅仅畏惧法律。

(2)应该让光明伴随着自由。知识传播得越广泛,它就越少滋生弊端,就越加创造福利。当光明普照国家的时候,愚昧无知的诽谤将停息,丧失理性的权威将发抖,法律的蓬勃力量将不可动摇。

(3)应该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组成执行机构的人越多,践踏法律的危险就越小;每个人所享有的权威越小(尤其是同冒险相比较),他们对于提高自己的权威就越不感兴趣。

(4)奖励美德。在明智的分配者手里,荣誉的奖金总是用之不竭,一本万利的。

(5)预防犯罪的最可靠但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教育通过感情的捷径,把年轻的心灵引向道德。

(四)总结

法国启蒙派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评论《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称这本书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解药一样。贝卡里亚是启蒙时代的产儿,他接受了启蒙思想中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并以此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犯罪、刑罚、刑事程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学说,最后总结出一条有益的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 。这本书对于后世的刑事制度的改革以及发展,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2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一):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着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 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杯具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足以哀感顽艳。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十分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 恶的打击。苔丝的杯具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 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之后与青 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职责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 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最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 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 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苔丝的灵魂是 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 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丢下《苔丝》一书,眼前那个历经磨难,失身而 又杀人的女人,却使我想起它们,想起我喜欢的两件事物:黎明与茶花。黎明,如处子的皮肤,光洁润滑,在明与未明之际,透着希冀与光亮;有一种茶花,叫雪塔,她洁白肥硕,细腻如瓷,在寒冷的季节里,傲然怒放,在出尘与入世间,清丽如水,独自芬芳。也许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觉得它们同出一处,那便是纯洁。正因为这一点《苔丝》的故事才更凄凉。 苔丝为什么会有哀感顽艳之能呢苔丝的哀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毫无疑问,苔丝的哀首先是社会制哀。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礼貌侵入农村,应对工业礼貌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 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礼貌,痛恨工业礼貌对人们和 谐生存状态的摧毁。《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礼貌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 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杯具是人同社会 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 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 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哀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 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杯具。 苔丝能哀感顽艳的第二个原因,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 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应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苔丝一生都 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仅因为他有钱, 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 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

50本环保著作

以下为英国卫报选出的改变世界的50本环保著作 1、《沙乡年鉴》,阿尔多-李奥帕德(1949年) 2、《寂静的春天》,卡尔逊(1962年) 3、《任何速度都不安全》,拉尔夫-纳德(1965年) 4、《人**炸》,保罗-埃里奇(1968年) 5、《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富勒(1969年) 6、《增长的极限》,丹尼斯-米都斯等(1972年) 7、《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1973年) 8、《盖亚》,詹姆斯-洛夫洛克(1979年) 9、《转折点》,弗-卡普拉(1982年) 10、《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 11、《地球的梦想》,托马斯-贝利(1988年) 12、《比债务更糟糕的命运》,苏珊-乔治(1988年) 13、《活着》,范达娜-席瓦(1989年) 14、《绿色经济蓝图》,皮尔斯等(1989年) 15、《为了共同的善》,赫尔曼-达利伊(1989年) 16、《人类的全面发展》,里夫(1989年) 17、《改变经营之道》,斯密德亨尼、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1992年) 18、《商业生态学》,霍肯(1993年) 19、《特立独行》,里卡多-塞姆勒(1993年) 20、《当公司统治世界》,戴维-克顿(1995年) 21、《生物模拟》,珍妮-班娜斯(1997年)

22、《餐叉食人族》,约翰-埃尔金顿(1997年) 23、《饥饿的灵魂》,查尔斯-汉迪(1997年) 24、《穷人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1998年) 25、《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索罗斯(1998年) 26、《四倍跃进》,恩斯特-乌尔利希-冯-魏茨泽克等(1998年) 27、《伪黎明》,约翰-格雷(1998年) 28、《以自由看待发展》,阿玛蒂亚-森(199年) 29、《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娜奥米-克莱恩(1999年) 30、《自然资本论》,保罗-霍肯等(1999年) 31、《打造美体小铺》,安妮塔-罗迪克(2000年) 32、《资本的秘密》,赫尔南多-索托(2000年) 33、《民用企业》,西蒙-察德克(2001年) 34、《快餐国家》,艾力克-施洛瑟(2001年) 35、《多疑的环境保护论者》,隆伯格(2001年) 36、《摇篮到摇篮》,威廉-麦唐纳等(2002年) 37、《全球化的许诺与失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2年) 38、《大企业》,巴肯(2004年) 39、《修练的轨迹》,彼得-圣吉(2004年) 40、《金字塔底层的财富》,帕赫拉德(2004年) 41、《变黑的河流》,伊丽莎白(2004年) 42、《资本主义:仿佛世界是举足轻重的》,波里特(2005年) 43、《十字路口的资本主义》,哈特(2005年)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我喜欢读书,我喜欢读好书,我喜欢读我喜欢读书,我喜欢读好书,我喜欢读《德伯家的苔丝》这本好书。悲剧收场 我原以为世界上的每一本书都是以喜剧收场,结局是我笑到最后(我以前看过的书都是以喜剧收场)。现在才发觉我只是只井底之蛙,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才知道世界上也有以悲剧收场的,结局是我哭到最后。我很遗憾,遗憾一个受尽磨难,受尽煎熬的纯洁女人最终结局居然是逃脱不了无情的绞刑台的魔掌,与心爱的人阴阳相隔。但凭我的个人理解,对于苔丝而言,她已经受够了人世间的恩怨情仇,是是非非,她已经累,想休息了。有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讲,死也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我之所以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每次看完后都有一种淡淡的同情,一种深深的伤感。 人面兽心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提到亚雷,谁都会有揍他的冲动。即使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知道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也会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亚雷看上了苔丝的美貌,就假惺惺的叫苔丝帮他们家养鸡。谁知道这个禽兽不如的恶魔居然在三个月后奸污了苔丝,夺走了在那个时代对于女人来说比命还要重要的贞操。幸好他的最终命运是去地狱一游,不然谁会知道到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无辜的“苔丝,我为人类成员中有亚雷这个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的家伙感到可耻。这本书也告诉我:“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看完后都有一种淡淡的宽容,一种深深的痛恨。 悲剧从何而来 苔丝虽然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是家里一贫如洗,她处于低贱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压迫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第三个原因。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法律对苔丝的迫害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残害。 我为书伤感,我为好书伤感,我更为《德伯家的苔丝》这本好书伤感。我希望有一天,世界上没有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

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读后感350字

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读后感350字 读完《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使我们感动的不是惊天动地的爱,更多的,或许就是生活中一个个琐碎平凡的小细节。感动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举动,只需要一颗真正被爱充满的心。 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骇世亲情》,主要讲了一场巨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小山村已夷为平地,全村几乎无人幸免于难,只在最后意外发现了一个小女孩还活着。女孩能存活的原因令人感动得落泪,原来她是站在爸爸妈妈用身体搭起的人梯上才得以身存的,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父母都是盲人。读完这篇故事,我的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时全部涌上心头,我被这伟大的母爱震撼着,只有父母才会为孩子放弃一切,甚至是生命!小女孩的父母都是盲人,或许他们从未见过孩子长得是什么样子,但在爆发泥石流的那一瞬间,他们依然为了孩子舍弃生命,无怨无悔。我的爸爸妈妈在生活中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 回顾那些小小的细节,总会感受到书中所蕴含的浓浓的爱。书中不仅有“黄金屋”,还教会我们做一个爱心天使,让我们永远遨游在书的海洋里。

连着好几天,我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叶永烈叔叔编着的《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书里面《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故事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心。故事里的杨乐和张广厚两位叔叔从年轻、幼稚的“红领巾”成长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他们的经历给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力量,也给了我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过去,我总是认为,学习数学,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敏捷的头脑,只要够机灵,够聪明,就算不用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肯定能学会。看了这个故事,我才意识到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张广厚叔叔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的。考初中时,他还曾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落榜了呢。但他并不灰心,到补习班去补习的时候,他奋起直追,在加倍的努力和汗水中,他的成绩飞速地提高了。第二年,他的数学竟然考了100分,终于踏进了重点学校――开滦二中的大门。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一句爱迪生说过的话,那就是:“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想,只有像张广厚叔叔那样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也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成绩。杨乐和张广厚叔叔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俩每天都坚持演算12个小时,苦练基本功。张广厚叔叔说:“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和耐性。”杨乐叔叔也说:“我所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下笔如有神’罢了。”啊,我终于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常年累月,不畏劳苦,始终如一地努力”就是他俩用来打开数学知识宝库大门的万能的金钥匙。现在,他们把自己宝贵的“金钥匙”送给了

穷人的银行家(读后感)教学内容

2015 寒 假 读 书 笔 记 系别: 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 给排水1302 姓名: 卫浩天 学号: 29

《穷人的银行家》读后感 谁是穆罕默德.尤努斯?小额穷人贷款是什么?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怎么样?穆罕默德.尤努斯是如何成功的?怀着种种好奇,我翻开了《穷人的银行家》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通过这本书,我觉得的尤努斯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家,而是一个勇敢的能把理想付出于行动的实践家。理想与实践总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理想是一个目标,而理想能否实现,就要看你能否付诸实际行动。你若付诸实际行动,你的理想就有可能实现;你若不付诸实际行动,或行动了却半途而废,你的理想就不可能实现。“我们相信,贫困是不属于一个文明化的人类社会的,它属于博物馆。”这是尤努斯的理想。为了实践这个理想,1974年开始,尤努斯带领学生走入乔布村,选择以蚯蚓的视角,对乔布拉村贫困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向人们提供小额贷款,帮助他们自雇谋生的尝试非常有成效,最后经历重重困难创办了格莱珉银行,开创和发展了小额贷款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 尤努斯最值得我敬佩的就是他对实践自己理想的坚定与执著的勇气。在创办和发展格莱珉银行的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妥协,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应学习尤努斯的坚持和勇气,做一个坚强的“格莱珉”工作者。 对于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我有了如下了解与体会 在绝大多数国家,穷人被视为“金融界不可接触者”,银行不是为赤贫者服务的。然而尤努斯则认为他们可以用金融工具来帮助穷人。小额贷款不是救济,不是赐予,而是一种商业行为,即要通过贷款获利。市场化对扶贫者与被扶者都应该是双赢的。格莱珉银行不要求贷款者提供任何担保抵押物,也不打算将任何未能还款的贷款者送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前一段日子,读完了《苔丝》——流着眼泪读完的。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了,可从次数上来看虽是第二次,实质上只能说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一次多一点点。我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才只是一个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读得也很粗略,那时,我对《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后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在故事的开端,当苔丝的父亲约翰·德比被告知自己这样一个贫穷小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个十分高贵显要的家庭的后裔后,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钱的德伯太太家攀亲戚,她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不同意去,但后来,她由于担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亲半夜外出送蜂密进城会出现意外,才与弟弟一起替父亲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却出现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赶车的马被轧死了,失去一匹马对他们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失去了用以维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这匹衰老枯瘦的马时,几个孩子们都放声大哭,苔丝没有,“他脸色苍白,没有表情,似乎认为她自己是谋杀者”,书中是这样描写的。然后她带着一种负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现了危机,和她对父母的孝顺,对弟弟妹妹们的关爱,以及她强烈的责任感——必须使家庭摆脱困境的责任感,去了德伯太太家攀亲戚,也导致了她被亚历克·德伯玷污,给她日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坚持要让这个不清白的小小的肉欲的产物受洗礼,也是强烈的责任感趋使她这样做的。如此说来,苔丝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书里这样写道:“她说得很轻,但很坚决。”苔丝把这件事告诉了安吉尔,而不愿意隐瞒事实,致使安吉尔承受不住打击而与她分居,也正是源于她那责任心,不是吗?现在看整篇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丝杀了亚历克后追上安吉尔的时候:“……克莱尔停住脚步,以询问的目光望着苔丝。‘安吉尔’,苔丝说,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们停步时克莱尔会这样看着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追你吗?我要告诉你我把他杀了!’她这么说的时候脸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你能想象一个人在杀了人后所露出的这种表情吗?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杀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他杀死的。不过,安吉尔,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我非这么做不可。”显然,苔丝把杀死亚历克看成是她应尽的责任,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她自己,也为她丈夫。亚历克是笼罩在她心头的阴影,亚历克死了,她只觉得如释重负,只觉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务,所以她急着要告诉她丈夫,这大概也就是她脸上会露出微笑,而不是杀过人后的慌乱、惊恐无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天——与安吉尔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过的生活是恬静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静的,她对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来,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还一个也没有起步。‘我准备好了’,她平静地说。”我想,苔丝或许是带着幸福,甚至是带

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4篇

篇一: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吴卓群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是叶永烈写的,是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中,有100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如:古代的“博士”亚里士多德、预言的胜利——哈雷、后花园的科学家实验——孟德尔……这本书让我看得爱不释手,其中,我最喜欢《真金不怕火——塞尔维特》这一篇故事了。在《真金不怕火》这篇中,主要讲了:塞尔维特指出了古代医学理论家——盖论在著作中的错误。因为盖论认为,血液是肝脏造出来的,通过血管流向全身,被身体各个部分吸收,不会返回了。而塞尔维特认为,血液由心脏的右心室流出来,通过肺,而“改造”成了鲜红色,再流回心脏的左心室。就这样,塞尔维特指出了盖论的错误。但是,受到了教会的迫害,塞尔维特逃到了维也纳还在研究血液循环问题。1553年,塞尔维特把血液循环的理论写进了《基督教的复兴》中。但又触犯了教会,塞尔维特又逃到了日内瓦,最后,为真理献出了生命。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我以后也要向他们学习,长大后争取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篇二: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这本书是叶永烈写的,里面讲述了100个科学家的故事。我选了其中之一的《数学怪人》陈景润,故事讲述了有人到福州市英华中学作过调查,发现好多书卡上都有陈景润的签名。不仅有自然科学还有许多大学里的书,有的书还借过两次,从这些签名中可以看出陈景润准备开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了,果真,他作出了贡献。比起一般的人,陈景润的确有点怪。他的衣着很随便。比如,鞋子忘了系鞋带,纽扣没有扣齐等等。他的吃饭也很随便。有时过了吃饭的时间,他就吃冷馒头,舀点开水喝,算是一顿饭。陈景润不爱玩,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上,在美国一个多月,连最近的纽约也没去过,他除了在飞机上看过两场电影,在美国5个多月居然没看过别的电影。在美国只花了2500美元,其余的献给了国家。陈景润攻克了一个数学难题。()国外成为“陈氏定理”,但他认为自己只翻过了一座小山包。陈景润是个高尚、谦虚、勤奋的人,那“怪”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罢了。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成名以后,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谦虚,还要继续干下去。俗话说的好,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就是这个道理。篇三: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这本书十分好看,一个个故事令我知道了科学家们的艰辛、勤奋,令我十分感动。其中我最难忘的人物,还是阿基米德和徐霞客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一位著名的学者,也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视,一旦开始思索边难以自拔,以至于罗马士兵把刀架再阿基米德鼻尖时,他才发现了罗马士兵,这位爱科学胜过爱生命的科学家竟然说:“等一下杀我头,让我把这道几何定律证明完毕。”但罗马士兵不由分说便砍下了他的头,这是一个天才的遗憾,如果罗马士兵没有杀死他,他一定能给后人做出更多的贡献!阿基米德虽然早已牺牲了,但他的勤奋却被后人代代传颂。徐霞客是明朝的一位地理学家,他从22岁开始便开始四处考察、旅行。他的好奇心十分强烈,在旅途中,他遇到高山,便一定要登上顶峰,遇见山洞,也一定要钻进去考察一番。而且他坚持每天写日记,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最能体现他不畏艰辛的还是他51岁时候的遭遇,当时约了三个同伴一起前行,可是没走多久,这三个同伴,一个吃不了苦回家了,一个途中不幸病死了,还有一个,竟然偷了他的钱财逃走了,但是,徐霞客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仍然坚持考察,无所畏惧。他那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向科学顶峰攀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快来读读这本书吧!它会令你受益多多!篇四: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施乐天我们写字的纸是谁发明的?飞机是谁发明的?海王星是谁发现的?他们是为科学而奋斗一生的科学家。

《穷人的银行家》读后感

《穷人的银行家》有感 尤努斯,是我进入中和农信以来经常听人提起的一个名字。1940年出生于孟加拉吉大港一个富庶的穆斯林家庭是孟加拉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有着“穷人的银行家”之称。很荣欣阅读他的自传形式的《穷人的银行家》来更好的了解他及他的Grameen Bank的发展。他在首创Grameen Bank之时,只是希望帮助孟加拉的贫困人民获得必需的资本;那时他也并未曾想到,会为时势所推动,从此开创了小额融资的一种现代模式。这在今天亦被世人评价为一项非凡的成就,但是他确实做到了。 尤努斯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曾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曾获得过总计60多项荣誉。书中对尤努斯和他的乡村银行的描述,看了很让人振奋和激动,尤其是他对传统规章制度的抵制、不断摸索创新的能力以及借贷给无抵押担保的穷人。同时,能够赢利,可持续发展。 在当时,贷款只被看作一种用来润滑贸易、商业和工业之轮的工具。而尤努斯发现“现实中,贷款创造能够迅速转化为社会能量的经济能量。当贷款机构与银行制定出一些惠顾特定人群的政策之后,那个阶层的经济与社会状况都会得到改善。然而,无论是在富国还是贫国,贷款机构都只惠顾有钱人,这样做无异于宣判了穷人的死刑。”当1974年孟加拉国在发生毁灭性的饥荒让时还在教授经济学的尤纳斯改变了想法。尤努斯感到仅靠书本上和课堂里的那些经济学理论,很难真正帮助那些生活在贫穷状态中绝望的人们。尤纳斯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贫困与饥饿的研究中,并于当年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 尤努斯是一个很平易近人、心地慈善的、具有旺盛精力的人。在美国求学时他的导师杰奥杰斯库·勒根教授教他的治学方法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理解复杂事物运行的基本原则,教会他的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简单课程和精确的经济学模式,这对他后来创办格莱珉银行帮助很大,正是这样的教导,也使他看问题的眼光不一样,如书中所写“当你将世界放在掌心仅以鸟瞰的角度去审视它时,你很容易变得傲慢自大——虽然你意识不到,一旦拉开距离,事物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了。我选择以“蚯蚓”的视角(the worm s eye view),我相信,如果我贴近贫穷去研究,我会更深切地理解它”用蚯蚓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鸟瞰的视角。我觉得做事就应该以这样的态度,只有更加贴近实际去调查研究,才会更深地理解它。 Grameen Bank通过良好的制度和对穷人的信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位借款人都需要通过5人小组的形式,首先是3个人贷款,只有在前面3个人正常还款的情况下后面2人才能贷款,通过这种模式。贷款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信任、鼓励,从而把监督的责任转移到了小组。同时信贷员也会对小组成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做到未雨绸缪。在偿还贷款的时候,格莱珉银行采取的是按周还款,期限是一年。也就是说把还款的总额分成50个周还清,每周还款五十分之一。因此每周的数额较少,不至于发生还款到期由于要支付一大笔资金导致违约的情况。他们还有良好的员工培训制度,员工是企业的血液,由于格莱珉银行的理想与独特的操作模式,他们主要挑选富有活力的,而且最好是先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来管理分行。 格莱珉这种模式的成功主要归结于孟加拉的国民经济情况,孟加拉是一个极其贫苦、生产率低下的国家。穷人是值得信任的,他们所得到的贷款时他们摆脱贫穷生活的唯一机会。其实对于穷人有没有信任,答案是有,这个不容置疑。但信任觉不是凭空而论的,难道我们说一句我相信你会还款的借款人就会讲信用吗?其实就像尤努斯的观点那样,这是他们摆脱贫困的唯一机会。换句话说,穷人不敢不还款,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格莱珉,他们永远摆脱不了贫困。

2021年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范文

Think more about your competitor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范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范文1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我对《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丝的一切都是静静的。五月节的舞会上她静静地看着自己钟情的男子挑选了另外的姑娘,又静静地哀怨。在德伯家的农场她静静承受亚雷的玩弄,又静静地离开。在奶牛厂里她静静地爱

着安玑,又静静地等待安玑回来。就连她的挣扎与反抗,都是那么沉默,悄无声息。 她有着贵族血统,又生在淳朴的乡村之中,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纯洁和质朴的优雅。哈代赋予了她至真至美的个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树,虽然有寒冬落叶,但等到春暖时,又是枝叶喧闹。而命运无情的利锯,让她最终倒下,再也无法站起。 苔丝自始至终都是纯洁美好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视美丽,而美丽给女人带来的,却往往不是幸运。世人也珍爱美丽,可是却没有人真正知道怎样去爱。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亚雷不爱苔丝,爱美之心,就算不是对灵魂的欣赏,也无可厚非。他曾经有一点想要保护她,也想过要柔和地对她好,慢慢地进入她的内心。他的语言虽然粗鲁俗气,但细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苔丝温柔的心疼。但同时亚雷的纨绔习气又让人嗤之以鼻,他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只知占有,不懂尊重,生活所迫的苔丝,想推开他却不能。亚雷侮辱苔丝的那个晚上,他本来并没有意要这样做,只是在月光下的苔丝令他不能自禁,半推半就中苔丝被亚雷所践踏和侮辱。事后亚雷提出可以给予苔丝情妇式的豢养,这个承诺对于一个粗俗的商人,也许已经是很勇敢的担当了吧,但对于苔丝,这个表面沉默而内心倔强的无以复加的女性,这确是不折不扣的侮辱。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 《小故事大道理》本书主要讲述了小故事折射出大智慧的人生道理等内容。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一) 手中拿着妈妈给我买得《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高兴极了。 既可以读故事,又能明白道理,简直是太好了。我赶紧翻阅。因为自己是属羊的,所以对羊情有独钟。正好一下子翻到了小山羊量体温的故事。我仔细地读着,使我明白了,我们在做事时要认清不同事物的差异,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合理适当的方法。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二) 今天,我翻到了妈妈以前给我买的《小故事大道理》我最喜欢的是《黑熊掰玉米》。 从前,山上住着一只大黑熊。有一天,它下山来玩,看见了玉米,它摘来摘去最后只带走了一个玉米。它又看见了一棵桃树,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它摘来摘去最后还是只抱走了一个桃子。它来到瓜田,扔掉桃子去摘西瓜,它背了一个很大的西瓜。它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就把西瓜扔了去追小兔子,小兔子跑了,黑熊只好空手回家。 我们千万别像黑熊一样得到一样,丢掉一样。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三) 自从读了《小故事大道理》,我懂得了许多得道理,也学会了怎

么做人。我最喜欢:跳出厌倦得小水沟。就是:一只小青蛙厌倦了水沟,跳到了旁边的大海里。小青蛙叫自己的伙伴过来,小青蛙的伙伴懒得去,不久,水沟里的水干了,小青蛙的伙伴活活饿死了。 这个故事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可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四) 最近,我被《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给迷住了。 以前,妈妈让我读这本书我总是觉的枯燥无味。总是囫囵吞枣的读一遍。应付一下妈妈。可是最近不知为什么我偷偷的喜欢上了它。我没事的时候总要多读它几遍。读每一个故事都津津有味。 每一个小故事都能说明一个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五) 书是我们一生的老师,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小故事大道理》,故事启发情感故事启迪智慧,故事培养品质,在娓娓动听的讲述中,故事的力量潜移默化,如春风化雨般播撒进我们的心灵田野,种下美好!其实,每一本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你深入的去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100字二年级作文(六) 再这个短暂而又充满喜庆的寒假里,我读完了《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四大篇都令我刻骨铭心,但其中的《人生哲理篇》最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英语)

The Impression of Reading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n most works of Thomas Hardy’s ,he almost entirely concerns his native West Country—Wessex . For Hardy, nature was the primary fact in life. He felt that nature was good because it represented free life in its honest, basic form. Nature was also harsh and demanding, punishing those w ho did not live in tune with it. For most of his major character, life is a struggle to regain the simplicity and truth of natural living. Most of them are sensual women like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 they are the common villains in Hardy’s novels .The Wessex novels are similar in mant other ways. All of them rely heavily on sensational incidents and their plots are overloaded with exciting climaxes. Of all the Wessex novel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one. The other one is Jude the Obscure. Wessex raised a storm of controversy because of their “indecent” subject matter. Today, their subjects w ould be considered harmless, even dull, but the Victorians were outraged by his gloomy outlook and lack of sw eetness. The subtitle of the novel is “A Pure Maiden”. The novel portrays a pure maiden’s tragic experienc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 pure, just and industrious rural maiden Tess became degenerate under the press of society. She was filled with love and the trust in others. After being raped by Alec, she left Alec’s home, which embodies her pure heart and her yearning for well-being life. She didn’t want to live with a man she hated.

德伯家的苔丝之苔丝的性格分析

The Characteristic of Tess Abstract : Tess, the protagnist of Hardy′s Tess of D′Urbervilles, an innocent country girl brought up with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womanly virtues, suffers the poverty and denunciation of the society. In most people ′eyes, Tess is a bad woman without morality, she is a mistress, a criminal. Maybe the whole life of Tess is ended up with tragidy, but her brave to the evil, persistent to the truth ,pursue to her love represent she is the model of modern time. To Hardy, Tess is the daughter of nature, she mixes the pure with resolute. Although Tess is hanged at the end, she is lucky because she is free from this earthly world. No one can be the perfect one, the weakness of Tess makes her a real person, which is showed vividly before us. Key words : nature, pure, brave, weakness, rebell [摘要]苔丝,哈代所著《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翁,一个天真的乡村姑娘。她有着传统妇女的美德,但却承受着家庭的贫穷与社会的谴责。在大部分人眼中,苔丝是个没有道德的坏女人,她的身份是一个情妇,一个杀人犯。也许苔丝的整个生命以悲剧而告终,但她对邪恶的勇敢,对真理的坚持,对真爱的追求使得她成为时代的典范。对哈代来说,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纯洁且坚毅。尽管最后被绞死,她是幸运的,因为她远离了尘世。人无完人,正是苔丝身上的缺点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关键词:本质(自然),纯洁,勇敢,弱点,反叛 I. Introduction Tess is a poor girl, whose life is linked with two men, who pulled her to the verge of death. Tess is a kind woman, but not a perfect one. She has some sympathetic and admirable qualities as well as lots of inevitable weakness. Tess is a real person, in my eyes. Her lifestyle, feelings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tragedy ending all symbolize the reality of that time and earn our sympathy. Tess falls down during the fight against the fate, the society and herself. God teases his play with Tess, who wins finally ? It seems that God is the winner, because he took the life of her. But what Tess left is more valuble than herself. She really did what nobody at that time dares to do. II The character of Tess A. The daughter of Nature There are two m eanings of “Nature”. First, it means “the physical power causing all the phenomena of the material world”, it ref ers to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ess grows up. Tess is a lily in the wild. She grows up in a beautiful and pictuesque country. She loves life and all the live things in the nature. After the death of the only horse in her family, Tess claimed that it was her fault, she needed to do something to support the whole family. Tess is a child full of responsibility. The other is “a thing′s or a person′s innate of essential qualities or character”, this one is related to Tess′beauty and some good qualities when she was born. Although life is hard, the inner of Tess is bright and jolly. Her face is always wearing a smile. So, truly, she is the daughter of her surrounding envirenment. 169In the end of the novel, after Tess killed Alec, she escaped with Angle, they came into an alter that is a stonehenge near Salisbury in the plain, dating back to the pre-history time. The center of it is a big “altar”, where is used to put sacrificial offerings in some ceremonies. It was here that Tess had a rest because of tireness and it was also here that Tess was arrested. In the Bible, aler is used for giving sacrificals to the God and doing prey. It is viewed as a holy place. Anything put on it must be pure, such as the lamb, little child. That Tess lies on it means she gives her life to the God and she assures that she is pure and innocent. B. Brave warrior Tess doesn’t go for looks,d oesn’t go for wealth, but she goes for someone who makes her smile because it takes only a smile to make a dark day seem bright. This is the portrayal of Tess. Alec is rich, but she hates him from beginning to end. Angle wants to be a farmer; she falls in love with him and suffers the ugliest things on her own. She is a murderer, what’s more, a warrior. (1)The warrior of herself She is independent and doesn’t want to be the slave of wealth. She prefers working to selling her soul to make money. When her stupid mom told her to wear her beautiful dress, she refused. On their way to Alec′s house, Alec showed his dandy nature. Tess, a tender girl, would rather walk than sit on the carriage to express her angry. Staying a whole night with Alec, Tess realized that Alec is a rat. She went home after Alec impregnated her. An unmarried mother with a child is not received by her neighbors. Tess, the stanch young woman, bore all the gossips. After the baby died, she didn′t indulge in the sadness, she decised to turn a new leaf of her life. She sets out confidently. She killed the evil in her deep heart. Tess also has a hidden nature — the longing for living. It is the intense desire that forces her to live and work after tremendous disasters, such as her son′s death, Angel′s abandonment. She preferred to work on a farm rather t han asking Angel′s parents for help. She loved Angel so deeply that she wrote to him to beg his forgive. (2)Brave fight against Alec Although Tess was in trouble, she didn′t desert her conscience. As an impure woman, she didn′t surrender to the wealth and pow er of Alec. After Alec impregnatee her, Tess left the big mansion resolutely. A long time later, she met Alec,now a parson. her hatred to him never reduced. She despised him and condemned his hypocris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