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病原检测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测论文

微生物检测论文

微生物实训论文张志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10生物技术 20100005032)实训题目游泳池水质微生物指标检测与评价摘要由于学校的游泳池经常开放,学生也开了泳课,所以游泳池水质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游泳者的身体安全。

因此我们对游泳池中的水进行了采样,稀释,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培养,观察。

看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关键词游泳池水质微生物前言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大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有些甚至是必须的: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水源变质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引起接触者或饮用者患病。

水体是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场所。

无论是天然水体还是人工水体,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或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所以在各种水体中都有大量的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微生物生存。

游泳池水与人的皮肤、头部等直接接触,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游泳者的健康。

游泳池水质达不到标准会传播流行性角膜炎、中耳炎、痢疾、伤寒等疾病。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游泳池水质的管理与检测。

目前,世界各地对游泳池的水质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目前已制定颁发了《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和《游泳池给水排水设备规范》两个技术法规。

一实验方案国标规定:游泳池中细菌总数≤1000个/L,大肠杆菌≤18个/L游泳池水质的检测选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进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通过制备培养基进行取样培养,测出水体中大肠杆菌及其他菌落总数,进而对水体质量进行评价。

二试验方法2.1 实验材料2.1.1 实验器材2.1.1.1 三角瓶。

2.1.1.2 量筒。

2.1.1.3 pH计或精密pH试纸.2.1.1.4 高压消毒锅.2.1.1.5 试管。

2.1.1.6 灭菌平皿:直径9 cm .2.1.1.7 灭菌刻度吸管:10mL、2mL、1mL .2.1.1.8 酒精灯。

2.1.1.9 恒沮培养箱。

2.1.1.10显微镜2.1.2培养基和试剂2.1.2.1 营养琼脂培养基见GB/T18204.1一2000中第4章。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微生物检查是药品或食品安全性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对微生物检查方法的验证是一项极其冗繁、复杂的工作,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之一。

本文结合日常工作的实际,对微生物检查方法的验证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能够对微生物检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药品或食品中的微生物检出率,保证人民的食品药品安全和品质。

【关键词】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影响因素所谓的药品是能够对人类疾病起到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功能的物质,其能够对人类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以使人类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但是药品都具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相关功能以及用料、用法。

药品具有对人类各种疾病的治疗效能,是患者解除病痛和康复的重要保证,因此药品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作为药品检查中的重要项目微生物检查自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微生物对药品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指微生物体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便可能会对患者的机体带来感染、过敏甚至中毒等病症,给患者生命带来威胁。

微生物检查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现对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内容概括如下:1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难题1.1 微生物的不稳定状态微生物一种只有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才进行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而当环境不适宜则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休眠,因此,不同环境和时间下的检测极可能会显示不同的检查结果[1]。

尤其对一些混于抑菌药品中的微生物,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菌药品的抑制而未被杀死,当随药品进入人体后,条件若适宜就可重新生长繁殖,从未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害。

而有些抑菌药物还会对待检测菌种的检查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实验条件下漏检的实例发生,最终进入患者体内,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1.2 微生物的不确定性微生物对药品的污染是一种不确定事件,造成污染的程序多种多样,包括制药环境、设备、运输、包装等多个环节,无法预测药品的污染路径和来源,同时由于药品的数量基数大,而多采取抽样式检查,对于微生物污染这个随机变量而言增加了检测难度。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 彭瑛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    彭瑛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彭瑛【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间我中心收检的50份临床确诊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作为标本,对所有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50份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株36株,检出率为72.00%,主要为志贺菌、弧菌属、气单胞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中以志贺菌属居多,共检出19株,占比52.78%,其次为弧菌属 11株(30.56%),气单胞菌4株(11.11%)、致病性大肠杆菌2株(5.56%)。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以上4种病原菌志对头孢哌酮、氨苄西林、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头孢三嗪等五种常用抗菌药物均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结论:志贺菌、弧菌属等是引起儿童发生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其对临床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应予以关注和预防,为了提高疗效,治疗时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儿童细菌性腹泻;原微生物;检验[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test results of children with bacterial diarrhea,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election methods:July 2016 to June 2017,the center accept check 50 clinical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children's bacterial diarrhea feces as specimens,for all the fecal specimen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and K - B paper diffus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drug sensitive test,the result of the pathogen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result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50 children with children's bacterial diarrhea stool specime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eck out 36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strains,detection rate of 72.00%,mainly shigella,vibrio genera,gas,pathogenic bacterium escherichia coli,of which the majority with shigella genera,19 strains were detected,accounted for 52.78%,followed by vibrio genera and 11 strains(30.56%),gas 4 bacterium strains(11.11%),2 strains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5.56%). Drug sensitive test,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the above four kind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of cefoperazone,ampicillin,cefotaxime,amoxicillin,cephalosporins triazine wait five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 agents all have certain resistance. Conclusion:shigella,vibrio genus i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in children with bacterial diarrhea,its clinical various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 agents has strong resistance,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clinical and preven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treatment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e test,a reasonable choic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Keywords] child bacterial diarrhea;Primitive microorganisms;inspection儿童细菌性腹泻是导致小儿出现腹泻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患儿多表现为明显的排便次数增加以及大便性状的异常,其常见病因多为细菌感染所致,且致病菌以志贺菌、沙门菌、弧菌属以及致泻性大肠杆菌最为常见[1]。

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

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

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腹泻诊断及治疗应用中采取微生物检验对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

(目的的这段话是否需要写上治疗有效率、干预满意度;看需求,加不加问题不大)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腹泻患儿,均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入本院,共50例。

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即为干预A组及干预B组,其中干预B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干预A组采取微生物检验,每组各25例。

对两组治疗有效率、检验质量以及干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由研究结果方面上可见,干预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干预B组(P<0.05)。

干预A组干预满意度凸显高于干预B组(P<0.05)。

干预A组检验质量凸显高于干预B组(P<0.05)。

结论:在婴幼儿腹泻诊断及治疗中及时采取微生物检验,能够明确患儿感染的病原菌,能够明确临床诊断和正确治疗,有助于提升患儿腹泻的治疗有效率,提高临床检验质量,从而对其干预满意度予以提升。

由此可以见得,此种方法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腹泻患儿;治疗有效率;干预满意度腹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婴幼儿中多发生,导致此病产生的病原微生物多为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

近年来,感染疾病呈逐年增加趋势,相关研究指出,腹泻采取微生物检验,可对患儿的临床诊断或协助诊断以及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提升治疗效果和提升微生物检验控制质量[1]。

为此,参与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腹泻患儿,均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入本院,共50例。

探究婴幼儿腹泻诊断及治疗应用中采取微生物检验对质量控制的影响。

研究结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参与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腹泻患儿,均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入本院,共50例。

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即为干预A组及干预B组,其中干预B组不采取微生物检验,干预A组采取微生物检验,每组各25例。

上述两组研究对象男女占比为11:14于12:13;年龄在(干预A组:2-8岁,平均5.21±0.32岁)与(干预A组:2-10岁,平均5.42±0.45岁)。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医疗应用案例分析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医疗应用案例分析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医疗应用案例分析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

1. 引言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通常需要培养和鉴定,时间长、操作复杂、结果待定性高。

而现代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为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原理与方法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两大类。

传统方法包括培养法、显微镜法、免疫学方法等,主要依赖于对特定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判断。

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则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通过检测特定DNA或RNA序列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与类型。

3.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案例3.1 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与诊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爆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疫情发生之初,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快速诊断需求,而基于PCR技术的核酸检测方法成为主要手段。

通过提取病患样品中的RNA,使用特定的引物和酶进行反应,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的存在。

3.2 普通感冒病毒的检测与鉴定普通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有多种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参与。

传统的感冒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病毒培养和鉴定,耗时长且操作复杂。

而基于PCR技术的多重扩增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感冒病原体,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3.3 病原微生物感染监测与控制在医疗机构和养老院等场所,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监测和控制非常重要。

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而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可以检测特定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有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4.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论文题目:(尿路感染的病原生物学试验)研究内容摘要(200字以内)目的:根据此病人的症状对其清洁尿进行细菌学检查、鉴定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方法:实验室检查,一般细菌学检查,通常采用一般的细菌分离培养,假菌丝酵母菌培养和L 型培养等。

药敏试验,通常采用制片扩散法,出现反应后读出结果。

结果:(1)尿液中一般细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菌落计数>105CFU/ml提示可能为泌尿系统感染。

(2)细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菌落计数104~105/ml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是否为泌尿系统感染。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过程,基本可确定该致病菌的种类等。

从而对此病症及其治疗方法做准确判断。

关键词(3-5个):尿路感染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主要说明: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预期达到的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600字以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在这其中,尿路感染和尿道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尿路感染是由细菌、真菌(极少数可由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

这种病虽然并不是很严重,但是若不够重视的话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比如女性尿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不孕。

同时,尿路感染还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肾乳头坏死,肾周围炎和肾周围脓肿,感染性肾结石,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这些并发症往往比原症状引起更严重的后果,一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从病原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对其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学检查、鉴定及药敏试验,预期检查出该患者疾病的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和药敏反应。

临床上的尿路感染和尿道炎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由于泌尿、生殖系统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使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易停留、繁殖,故不易引起感染。

但是,一旦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病理改变,感染的防御功能被破坏,致病菌乘虚而人,从而诱发感染。

诱发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梗阻因素,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医源性因素,女性尿道特点。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文/ 张力平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可查明标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必要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毒力检查等,从而协助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因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或观察治疗效果。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方法大致包括:①光学显微镜对标本或组织中的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②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③用免疫学技术对病原体抗原或相应抗体的检测;④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的检测。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微生物学检查的第一步,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病原体的检出率,因此应注意下述原则:1.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盛放标本的容器和培养基应预先进行无菌处理并贴好标签。

2.应选择感染部位或病变明显的部位采集标本,避免周围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中的杂菌污染。

例如感染性伤口,应从其深部而不是从表面采集标本;若采集龈沟液检查口腔厌氧菌,应将无菌滤纸条深入龈沟中,停留数秒后取出;怀疑细菌性痢疾时,应采集有粘液或脓血的粪便;采集病毒的标本应尽量含有感染的细胞。

3.根据病原体在感染性疾病的不同时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选择在最佳时间采集适宜标本。

例如,可疑伤寒的病人,在病程的1~2周内取血液,2~3周时则取粪便或尿液送检;怀疑流行性脑膜炎的病人,应选取脑脊液、血液或皮肤上的出血淤斑进行检测;如果进行病毒培养或其抗原检测,一般应取急性期标本,标本采集越早,病毒的阳性检出率越高。

4.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标本,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特别是对抗生素敏感的病原体,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故无此限制。

而且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以避免在病毒培养过程中的细菌污染。

5.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IgG时,应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只有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的效价明显升高达4倍或以上时,方有诊断价值。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标本应保存在-20℃。

6.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最新版】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最新版】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1.2.1评估内容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4风险评估报告模式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病原的检测分析
摘要:基因芯片技术是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相关生物学科不断完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其作为前沿性生物技术之一,不仅与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密切相关,也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学科,是当今世界上交叉度和综合度最高的前沿性学科之一,应用该技术能更好的对微生物病原进行检测分析,以便及时对可能出现的由微生物病原引起的疾病进行预测和控制。

为了在其实际检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文章从技术分类、原理、优势等方面出发,对基因芯片技术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微生物;病原;检测
微生物病原是一种可以侵犯人体,并引起人体感染或将传染病感染给人体的微生物或病原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便成为病原体的生存场所,其在宿主体内的长期生长繁殖可能会释放出有毒物质,从而引起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导致感染,使人的免疫系统下降,严重时可能使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基于此,有必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微生物病原进行检测,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预测和控制提供依据,将人们的生命安全隐患率降至最低。

而微生物病原检测技术种类较多,文中主要对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进行如下分析。

一、基因芯片技术分类
基于探针可以将基因芯片分成寡核酸芯片和cdna芯片,寡核酸芯片一般用于基因组学及其表达谱研究,cdna则用于表达谱研究;基于点样方式可以将基因芯片分为原位芯片、微矩阵芯片和电定位
芯片;基于固定载体,可以将芯片检测技术分为固相芯片和液相芯片。

因固相支持物的不同,可将固相基因芯片分成玻璃、硅片和陶瓷等无机芯片,以及物凝胶、呢绒膜和硝酸纤维素膜等有机芯片。

固相芯片实际应用时能将基因和蛋白质的生物分子固定在有机、无机芯片上,使其与有标记的样品发生反应,并将信号传送至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以得出检测信息。

液相芯片可以称为悬浮芯片,也可以称为多功能悬点阵技术。

这种技术一般以微球体为载体,用流式细胞仪作检验平台,对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析进行相应检验。

由于固相基因芯片技术和液相芯片技术较为重要,下文主要对这两种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分析。

二、基于固相基因芯片技术的分析
(一)固相基因芯片技术
1.固相基因芯片技术原理
固相芯片技术也可以称作dna芯片或cdna微距阵,是依附在载体上的高密度微点阵,它是在核酸的分子杂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在已知序列的核酸基础上对未知序列的核酸进行杂交检测。

具体来说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基因组学和光电子技术将已知序列中的寡核酸探针在固定的载体上进行排列,使其形成微点阵,之后用同位素或荧光物在dna、cdna等样品上做好标志,与芯片上的探针杂交在一起,再用放射自显影或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相应扫描,将杂交的信号传输至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得样品基因的表达信息。

2.固相基因芯片技术优势
固相基因芯片技术作为高通量检测技术,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样品检测,且能对大量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多色荧光对样品进行标记,并对多个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干扰,使生物样品的准确性得以保证;固相基因芯片技术与之前的生物检测技术相比,其反应体积相对较小,有助于将试剂消耗将至最低。

加之反应物在有限的空间体积内密度相对较高,不仅可以加速生物反应,也可以缩短检测时间。

此外,固相基因芯片特异性也比较强,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能快速且完全的实现自动化检测。

3.固相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肺炎链球菌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致病原,这种感染对抵抗力较薄弱的老人和小孩有一定的威胁,利用固相基因芯片检测技术,除了能将肺炎链球菌编码血清型和血清标志蛋白特异性的核酸序列作为微阵列的探针,来区分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肺炎链球菌外,还可以分析生物的敏感度、适用度等,从而实现高通量监测。

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空肠弯曲杆菌进行分析诊断和鉴别时,就可以利用固相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使用这种技术需要将不同细菌不同血清型特有的标志基因附在芯片表面,并将含有细菌的保守序列看作细菌感染标志,实际检测过程中结果敏感度高于传统的微生物病原检测,操作也较为方便、重复性较好,诊断效率也相对较高。

(二)基于多指标同步分析的液态基因芯片技术
1.基于多指标同步分析的液态基因芯片技术原理
液态基因芯片技术是基于流式细胞仪、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激光检测装置而研发出来的具有多指标同步分析功能的基因芯片技术。

多指标同步分析芯片技术可以通过液态生物技术,来大规模的分析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实现微量样品上百种相异指标分析检测。

基于多指标同步分析的液态基因芯片技术是利用红橙两种颜色的
色荧光染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聚苯乙烯乳胶微球,从而得到百种不同地址标记微球。

因不同微球表面附有活性羧基化基团,氨基标记的寡核酸探针经过化学反应后会共价到微球表面,在此基础上蛋白质利用微球实现耦联,不同编码的微球就可以共价结合,并携有可以捕获分子的生物探针,在寡苷酸探针或蛋白质探针与羧基化的微球相互作用下,对被测微生物病原目标分析进行检测和作荧光标记,再将不同微球单列排列用两束激光对被测微生物病原进行检测,其中一束激光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特异荧光来识别微球类型确定被测微生物分子,另一束激光是利用微球表面生物学反应产生的荧光强度来测量被测微生物定量。

通过识别和测量后,将已知数据输入电脑中,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最终得出检测数据。

2.基于多指标同步分析的液态基因芯片技术优势
基于多指标同步分析的液态基因芯片技术灵敏度相对较高,检测最低限度可达到0.01pg/ml,重复性也相对较好,每一个指标都有几千个反应单元,经过上百次分析后取平均值,cv值也相对较好;线性范围也相对较宽,其动态范围可达到5个数量级左右;速度较
快,每小时可进行上万次测试,一定程度上能节省检测时间;高通量也相对较好,一次可以检测近百个指标。

3.基于多指标同步分析的液态基因芯片技术应用
基于多指标同步分析的液态基因芯片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国内外微生物病原检测上被逐渐应用。

基于多指标同步分析的液态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时不同编码的乳胶微球能置于同一个系统中,一份小样本可以进行上百次检测,得出的检测结果准确性也相对较高。

尤其是对艾滋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时能更好的体现其快速、敏感、特异和高通量等优势。

结束语:
现有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虽然凭借其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高通量性好等优势,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目前的微生物病原检测需求,但是芯片技术成本相对较高、样品相对繁琐、检测信号不灵敏等劣势还不能很好的解决。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微生物病原检测技术的要求将会更高,这就需要对微生物病原检测技术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更好的预防微生物病原引发的疾病。

参考文献:
[1]陈坚,刘业兵,宁宜宝.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动物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兽药杂志.2010(12).
[2]马虹,杨修军,隋达伟,刘晓杰,王艳华,王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02). [3]胡瑞,王景林.多重快速鉴别病原微生物的新技术:xmap液态
芯片[j].卫生研究.2007(06).
[4]王建华,陈玲,张建勇.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03).
[5]王占朝,刘文君.水环境中微生物pcr检测灵敏度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