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9978-1999

合集下载

双轨特级防火卷帘技术说明

双轨特级防火卷帘技术说明

双轨特级防火卷帘技术说明(一)技术特点说明采用无机织物作为帘面,中间用空气作为隔热层,具有隔热性,并达到一定得耐火极限得防火卷帘.a.不用水进行保护,减少管线得布置,解决了原有防火卷帘与水幕配合管线繁杂、总体造价高得问题。

b.防火性能稳定。

c.安装方便。

d.两侧设有防风钩,具有一定得抗风压性。

e.需留有一定得安装空间,在设计时需要与设计师进行必要得勾通。

技术参数:1.耐火极限大于等于3。

0小时。

背火面最高平均温升84、5,最高单点温升99、4℃未丧失隔热性、2.卷帘得两帘面中心距不小于280mm、3.电动卷门机:(1)限位开关:具有限位开关,卷帘启闭至上下限位时,能自动停止,重复定位误差小于20mm;(2)设有低温熔断装置;(3)具有自重下降恒速性能;(4)能使卷帘在任何位置停止;(5)附设控制保险装置:联动装置\手动速放关闭装置(臂力≤N)、下降至1。

5M处设有延时下降装置。

4.下降至1。

5m处有延时下降装置。

5.使用手动速放装置时,臂力小于等于50N6。

卷门启闭、运行得平均噪音:机平均噪间小于等于60Db。

7.洞口高度2m-5m,电动启降速度2m/min~6、5m/min,自重下降速度3m/min~7m/min.检验依据:按照双轨特级防火卷企业标准Q/TXTMX00J—2004试验方法:按照GB/9978—1999《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二)设计依据1.《钢质防火卷帘通用技术条件》GB14102—932.《高层民用建成筑防火规范》GB50045-933。

《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T01-26—20034.依据合同提供得技术要求5.《双轨特级防火卷帘》企业标准Q/TXTMX001-2004 (三)设计说明1。

帘面用材料得燃烧性能达到GB8624中A级得规定。

2.导轨选材:采用1、5mm镀锌钢板掩埋型导轨、3、安装形式分为:中装、侧装、(具体形式见安装图)4。

电机及支架选择:根据洞口大小选择电机及支架大小(详见主要零部件技术要求表)5。

建筑构件的耐火试验

建筑构件的耐火试验

200×200
1.40h
300×300
3.00h
370×370
5.00h
2、钢柱的耐火极限:0.25h
2011.3
35
三、梁的耐火极限
▪ 1、钢砼梁的耐火极限:主要取决于主筋保 护层的厚度。 如非预应力钢砼简支梁:
保护层厚度 10 20 25 30 (mm)
耐火极限(h) 1.20 1.75 2.00 2.30
2011.3
10
▪ (四)构件的约束及边界条件
▪ 反映构件实际使用中的情况
▪ (五)受火条件
▪ 墙壁、隔板、门窗——一面受火
▪ 楼板、屋面板、吊顶——下面受火
▪ 横梁——两侧和底面共三面受火
▪ 柱子——所有垂直面受火
▪ (六)试件要求
▪ 1、结构:试件的制作与安装应反映构件在实际中的使用情况
▪ 2、尺寸:应与实际尺寸相同,当构件尺寸>试验炉所容纳尺
▪ 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三个判定条件,实际应用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1)分隔构件(隔墙、吊顶、门窗):失去完整性或绝 热性;
▪ (2)承重构件(梁、柱、屋架):失去稳定性; ▪ (3)承重分隔构件(承重墙、楼板):失去稳定性或完
整性或绝热性。
2011.3
14
▪ 影响耐火极限的因素
(1)材料的燃烧性能。材料的燃烧性能好,构件耐 火极限就低。
▪ 板条抹灰:0.25h ▪ 纸面石膏板:0.25h ▪ 钢丝网抹灰:0.25h ▪ 双层石膏板:0.30h ▪ 钢吊顶搁栅——石棉板:0.85h
2011.3
38
六、屋顶承重构件——屋架
▪ 无保护钢屋架的耐火极限为0 .25h; ▪ 钢砼屋架的耐火极限主要取决于保护层厚

建筑物构件耐火检测标准

建筑物构件耐火检测标准

建筑物构件耐火检测标准
建筑物构件的耐火性能要符合国家标准GB 8624-2012《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和GB/T 9978-2008《建筑构件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

具体的耐火检测标准包括:
1. 火灾试验标准:建筑构件的耐火检测需要进行火灾试验,根据GB/T
9978-2008 的规定,应按照JGJ/T 849-2014《建筑防火试验规程》中的要求进行。

2. 构件分类标准:根据耐火性能分级要求,将建筑构件分为A1、A2、B、C类四种级别,具体的分类标准由GB 8624-2012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3. 耐火极限时间标准:根据GB/T 9978-2008 的规定,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应能够达到规定的耐火极限时间,要求不同类型的构件耐火极限时间也不同。

4. 试验结果评价标准:耐火检测完成后,根据试验结果对建筑构件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误判率、漏判率、准确率等。

总之,在耐火测试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确保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符合建筑和消防的要求,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消防基础标准目录.doc

消防基础标准目录.doc

消防基础标准目录GB 4968-1985 火灾分类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 5136-198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产品系列型谱和型号编制方法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B 5332-1985 可燃液体和气体引燃温度试验方法公安部天津、四川所首次制订GB 5907-1986 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公安部天津、上海、四川、沈阳所首次制订GB 803-1989 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指数的测定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T 12474-1990 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T 13464-1992 物质热稳定性的热分析试验方法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 13495-1992 消防安全标志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T 4327-1993 消防技术文件用消防设备图形符号公安部天津所第一次修订GB/T 14107-1993 消防基本术语第二部分公安部四川、天津、沈阳、上海所首次制订GB/T14288-1993可燃气体与易燃液体蒸气最小静电点火能测定方法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B 14402-1993 建筑材料燃烧热值试验方法公安部四川所、建科院防火部首次制订GB 14403-1993 建筑材料燃烧释放热量试验方法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B 14523-1993 建筑材料着火性试验方法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B/T 14656-1993 阻燃纸和纸板燃烧性能试验方法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A 51-1993 灭火剂基本术语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A/T 52-1993 蛋白泡沫灭火剂和氟蛋白泡沫灭火剂质量分等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A/T 65-1994 消火栓产品质量分等四川消防总厂第首次制订GA/T 66-1994 内扣式消防接口产品质量分等天津中华消防厂首次制订GA/T 67-1994 消防水带生产企业计量检测器具配备规范首次制订GA/T 76-1994 物质恒温稳定性的热分析试验方法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A/T 65-1994 消火栓产品质量分等四川消防总厂首次制订GA/T 66- 1994 内扣式消防接口产品质量分等天津中华消防厂首次制订GA/T 76-1994 物质恒温稳定性的热分析试验方法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 15630-1995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A 114-1995 消防车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公安部上海所首次制订GB/T 16172-1995 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B/T16173-1995建筑材料燃烧或热解发烟量的测定方法(双室法)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B 4718-1996 火灾报警设备专业名词术语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A 132-1996 材料产烟毒性分级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A 136-1996 软垫家具易燃性的试验和分级方法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T 16283-1996 固定灭火系统基本术语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 8624-1997 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B 16840.1-1997 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1部分:宏观法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B 16840.2-1997 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2部分:剩磁法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B16840.3-1997 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3部分:成分分析法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B 16840.4-1997 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4部分:金相法公安部沈阳所第首次制订GB 16838-1997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A 185-1998 火灾财产直接损失统计方法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A/T 227-1999 火灾探测器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A/T 228-1999 火灾报警控制器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A/T 229-1999 火灾报警设备图形符号公安部沈阳所首次制订GB/T 5464-1999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公安部四川所首次制订GB/T 9978-1999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公安部天津所首次制订GB/T 8627-1999 建筑材料燃烧或分解的烟密度试验方法公安部四川所第一次修订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组合楼板耐火性能-挠度计算

组合楼板耐火性能-挠度计算

组合楼板耐火性能-挠度计算摘要:对组合楼板火灾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条件的挠度计算的理论公式。

该计算方法考虑了混凝土中温度的非线性以及高温对材料特性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

关键词:组合楼板;耐火力学分析0 引言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组合楼板大量应用。

常温下,组合楼板按组合结构计算承载力,一般不需要配置底部受拉钢筋即可满足承载力要求,如果因耐火要求,组合楼板需要在板底大量配筋时,无疑增加了成本,组合楼板的推广应用价值显著降低。

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世界各国对无配筋、无防火涂料的组合楼板做了大量的耐火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试验表明,组合楼板在底部无配筋、无防火防护的情况下,超静定组合楼板仍可满足结构防火安全性要求,因此各国规范[1 - 3]均规定了无配筋、无防火防护组合楼板承载力设计方法。

GB/T 9978.1—200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4]修改中采用了ISO 834 - 1∶1999的标准升温曲线[5],对GB/T 9978—1999《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6]做了较大的修订,其中受弯构件耐火承载能力判定准则由“不垮塌且挠度不大于跨度l/20”改为当受弯构件挠度小于跨度l/30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式中:fmax为构件受火作用下构件最大弯曲变形;D为受火作用下构件允许的极限弯曲变形;d为受弯构件截面上受压点和受拉点之间的距离;l为受弯构件的跨度。

当挠度大于l/30时,还需验算极限弯曲变形速率vf:(2)式中:t为受火时间。

对与采用挠度及挠度速率判定建筑构件耐火承载力方法,各国规范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因此CECS 273∶2010《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3]不得不规定在计算耐火极限承载力的同时,还要有条件地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

从研究领域看,研究人员对耐火极限承载力研究更为关心,对火灾下挠度的研究却较少。

文献[7]对近似于双向板的组合楼板挠度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将结果纳入了规范CECS 200∶2006《建筑结构防火技术规范》[8]。

机房为什么要安装机房彩钢板,彩钢板由几部分组成

机房为什么要安装机房彩钢板,彩钢板由几部分组成

彩钢板(英文名:Color plate),又叫做单面石膏彩钢板、金属面夹芯彩钢板,是主要用于机房建设的一种现代化新型建材,它具有防火、防潮、防静电、防霉、隔音、可拆卸、环保节能等优点。

1机房为什么要安装“彩钢板”?(1)因为机房彩钢板符合国标一级防火标准,能充分满足机房建设装修的防火要求。

(2)因为机房彩钢板表面为烤漆钢板,防潮、防霉,耐酸碱、防静电,隔音率500Hz可达45dB(一般500Hz所产生的噪音为118dB),其计权隔声改善量相当高。

(3)机房彩钢板隔间系统符合CNS12514-5Kg落锤冲击试验规定,抗冲击能力强。

(4)机房彩钢板安装工期短,现场干净,为整个工程节约宝贵的施工时间。

机房彩钢板均可拆卸再复原,可方便进行组装拆卸,对维护水电,线路改造等非常便捷。

(5)能够在机房彩钢板的墙面任意穿孔,对安装控制开关、电源插座等装置非常方便,无需另外处理。

表面颜色柔和,与地板、天花构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使整个空间具有现代气息(6)机房彩钢板孔隙率高,均为微细的毛细孔,导热系数小[一般为0.121~0.205w/(m.k)],热容量大、吸湿性强,故能对室内温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7)因为机房彩钢板由0.6mm热镀锌钢板,12mm防火石膏内饰板所组成。

机房彩钢板面漆为硬化多元聚酯涂料,此涂料本身含有导电成分,通过增加导电系数,降低静电负荷,表面抵抗值105—8Ώ电荷减弱1秒以下;采用静电烤漆喷涂工艺,表面平滑、细腻,不积尘,保养简单,极大的保证了机房的洁净度要求。

2构成机房彩钢板的主要材料:(1)由0.6mm烤漆钢板,内衬板12mm防火石膏板组成的金属墙板;(2)由硬化型多元聚酯涂料作为钢板面漆,用高防锈性涂料为背面涂料;(3)表面电镀或烤漆的窗框、天轨、地轨、踢脚板等零组件;(4)管道墙立柱,隔间立柱C型≥75×50;(5)由钢板加工成型的门框,采用烤漆钢板成型的窗框及玻璃压条。

机房彩钢板的特点:(1)采用挠性建材,永不脱落系列;(2)表面平滑美观,无需再装修,不集尘、易保养;(3)机房彩钢板是预制化,标准化之精密建材;(4)机房彩钢板的隔音率可达45dB,安静无声;(5)表面烤漆钢板,防潮、防霉、耐酸碱、防静电;(6)彩钢板隔间50kg/m2,单墙35kg/m2减轻楼板荷重;(7)施工工期短、现场干净、可重复使用;(8)彩钢板是由钢板加防火板胶合成型、耐撞击、永不热胀冷缩、不变形;(9)墙板、门框、门片、窗框均有彩钢板构成,外形壮观兼具防火功能;(10)对维修水电、空调管路等非常便捷,任意一片墙板都可拆卸再复原。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9978-1999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9978-1999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一)GB/T 9978-1999前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SO/FDIS 834-1:1997(E)。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T 9978-1988。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各国公安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纪玉、甘家林、吴海江。

本标准1988年9月首次发布,1999年6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委托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的试验装置、试验条件、试件要求、试验程序、耐火极限判定条件和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墙、梁、楼板、吊顶和屋顶等承重构件,其他的构件、配件或结构可参照采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未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5907-1986 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

3.2耐火稳定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

3.4耐火隔热性在标准耐火线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

4试验装置4.1耐火试验炉耐火试验炉应满足5.1、5.2、5.3、6.2的要求并便于试件安装与试验观察。

4.2炉压测量与控制设备炉内压力测量可采用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应能准确测量静压头,传感器不应布置在易受火焰或烟气直接冲击的地方。

炉内压力可通过控制通风和调节烟道闸板来调节。

4.3燃烧系统可采用轻些油、天然气、煤气或丙烷气作为燃烧的燃料。

燃料由贮油(气)罐通过管道输送到喷喷与高压鼓风送来的空气混合,喷入炉内燃烧。

变形缝和诱导缝

变形缝和诱导缝

变形缝概述简介为了防止因气温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使建筑物发生裂缝或导致破坏,设计时预先在变形敏感部位将建筑物断开,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且预留的缝隙能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变形空间,设置的这种构造缝称为变形缝。

分类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垂直缝隙,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差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从基础顶面至屋顶延结构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沉降缝:指同一建筑物高低相差悬殊,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时,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结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

沉降缝把建筑物划分成几个段落,自成系统,从基础、墙体、楼板到房顶各不连接。

缝宽一般为30~70毫米。

将建筑物或构筑物从基础至顶部完全分隔成段的竖直缝。

借以避免各段不均匀下沉而产生裂缝。

通常设置在建筑高低、荷载或地基承载力差别很大的各部分之间,以及在新旧建筑的联接处。

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三缝合一:缝宽按照抗震缝宽度处理;基础按沉降缝断开。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石油地质上的)变形缝概述指原始张开缝经过变形作用而形成的裂缝1.1材料组成1)建筑变形缝装置由铝合金型材、铝合金板(或不锈钢板)、橡胶嵌条及各种专用胶条等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一)GB/T 9978-1999前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SO/FDIS 834-1:1997(E)。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T 9978-1988。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各国公安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纪玉、甘家林、吴海江。

本标准1988年9月首次发布,1999年6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委托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的试验装置、试验条件、试件要求、试验程序、耐火极限判定条件和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墙、梁、楼板、吊顶和屋顶等承重构件,其他的构件、配件或结构可参照采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未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5907-1986 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

3.2耐火稳定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

3.4耐火隔热性在标准耐火线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

4试验装置4.1耐火试验炉耐火试验炉应满足5.1、5.2、5.3、6.2的要求并便于试件安装与试验观察。

4.2炉压测量与控制设备炉内压力测量可采用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应能准确测量静压头,传感器不应布置在易受火焰或烟气直接冲击的地方。

炉内压力可通过控制通风和调节烟道闸板来调节。

4.3燃烧系统可采用轻些油、天然气、煤气或丙烷气作为燃烧的燃料。

燃料由贮油(气)罐通过管道输送到喷喷与高压鼓风送来的空气混合,喷入炉内燃烧。

燃烧产生的烟气由烟道经烟道闸板进入烟囱。

4.4试件变形测量仪器试件变形测量可采用机械、力学、光学或电子技术方式测量。

4.5加载设备加载设备可采用液压方法、机械方式或荷得块方式。

加载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a.加载设备应能模拟均布荷载、集中荷载、轴心荷载和偏心荷载;b.试验期间,试验荷载的大小,方向应保持稳定不变;c.设备本身变形不应对试件变形测量、热的使用产生影响;d.测量设备应不影响试件背火面的空气流通和冷却以及妨碍其他项目的测量、观察和操作。

4.6约束设备可采用液压系统或其他加载系统作为试件的约束设备,约束设备应能为试件提供合适的边界条件。

4.7仪器设备的精确度温度测量设备:对于炉内温度±15℃;对于试件背火温度 ±4℃对于试件的内部温度 ±10℃炉压测量设备:±3 Pa;荷载测量设备:应加荷载值的±2.5%;时间测量设备:±2s;试件变形测量设备:对于轴向收缩或膨胀 ±0.5mm;对于其他变形 ±2mm;试件缝隙测量控棒:直径6mm的 ±0.1mm;直径25mm的±0.2mm。

5 试验条件5.1升温条件5.1.1炉温控制耐火性能试验应采用明火加热,使试件受到与实际火灾相似的火焰作用。

试验炉炉内温度随时间而变化,其变化规律应满足下列函数关系:T-T0=345g(8t+1)式中:T―升温到t时刻的平均炉温,℃;T0―炉内的初始温度,应在5℃~40℃范围之内,℃;t―试验所经历的时间,min。

表示以上函数的曲线,即“标准时间―温度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标准时间―温度曲线5.1.2允许控温偏差a. 试验期间的炉内实际平均温度与标准时间一温度曲线的偏差值“d”用下式确定:d=(A-A0)/A0×100%式中:A―实际平均煽温曲线下的面积;A0―标准温度曲线下的面积。

炉温允许偏差为:0min<t≤10min时,d≤15% (1)10min<t≤30min,d≤10% (2)t>30min;d≤5% (3)面积计算的方法是:(1)时间间隔不超过1min;(2)时间间隔不超过2min;(3)时间间隔不超过5min。

在试验开始10min后的任何时间里,由任何一个热电偶测得的炉温与标准时间一温度曲线所对应的标准煽温不能相差±100℃。

5.1.3炉内温度测量采用丝径为0.75~1.00mm的热电偶,其热端伸出套管的长度不少于25。

试验开始时,热电偶的热端与试件受火面原距离应为100±10mm;试验过程中,上述距离应控制在50-150mm之内。

热电偶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累计使用20h后,应使用热电偶校验机校验,符合其精度要标的方可继续使用。

热电偶产生的电信号可经温度变送器或直接送到记录仪或计算机。

试验过程中标准温度、单点温度、平均温度以及偏差温度应能随时显示。

5.1.4试件背头面温度测量采用丝径为0.5mm的热电偶,其热端应与直径为12mm、厚度为0.2mm的圆形铜片的圆心焊接。

铜片用长、宽均为30mm、厚度为2.0±0.5mm的石棉衬垫或类似材料覆盖,该材料的密度为900±100kg/m2、导热系数为0.177-0.143W/(m・K)。

石棉衬垫或类似材料可用而热胶粘贴在试件表面上,但铜片与试件表面之间不应任何残留胶浆。

热电偶产生的电信号可经温度变送器或直接送到记录仪或计算机,试验过程中,平均温度、单点温度应能随时显示。

5.1.5试件内部温度测量采用与被测温度范围相适应的热电偶。

应把热电偶安装在试件内部选定的部位,但不能因此影响试件的性能。

热电偶的热端应保证有50mm以上的一段处于等温区内。

5.2 压力条件试验开始5min后,炉内应达到以下规定的正压条件:a.水平构件―在试个底面以下100min处的水平面上,炉压为15Pa±5Pa;b.90度构件―在炉内3m高度,离试件表面100处,炉压为15Pa±5Pa;试验开始10min后,炉内应达到以下规定的正压条件:a.水平构件―在试件底面以下100mm处的水平面上,炉压为17Pa±3Pa;b.90度构件―在炉内3m高度,离试件表面100处,炉压为17Pa±3Pa.5.3加载条件5.3.1试验荷载承重构件的试验荷载应按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来确定,并在试验报告中给以说明。

对于按实际使用情况确定的试件的试验载荷,应按有关设计单位正式提供的技术依据来确定并在试验报告中给以详细说明。

5.3.2加载型式承重构件的加载型式如下:a.墙―90度加载。

荷载沿着试件的整个宽度,通过加载染均匀施加或用千斤顶在选定的各点上施加。

b.梁―90度加载。

在梁的计算跨度的1/8、3/8、5/8和7/8处四点加载,加载点的最小间距为1m。

荷载应通过荷载分配板传递到梁上,分配板的宽度不超过100mm。

c.柱―90度加载。

中心受压柱应沿试件轴线方向加载;偏心受压柱应采用偏心加载与轴心加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加载。

d.楼板、屋顶―均匀加载,其任何单点的荷载不应超过总荷载的10%。

如果必须模拟集中荷载,加载头与楼板或屋顶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分别不大于400cm2或总表面积的16%。

5.4受火面墙―一面受火;梁―两侧和底部三面受火;柱―90度方向的所有面受火;楼板、吊顶与屋顶―下面受火。

6试件要求进行耐火试验时,试件应与试件实际使用情况相同。

6.1结构试件所有的材料、制作工艺、拼接与安装方法应足以反映相应构件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

为使试验能够进行面作的安装型式的修改应对试件无重大影响,并应对修改作详细说明。

6.2尺寸试件应与实际使用的尺寸相同。

如果构件大于试验炉所能容纳的尺寸,则该试件在炉内暴露部分的尺寸不应小于下列规定:a.墙:高3m、宽3m;b.梁:计算跨度4m;c.柱:高3m;d.楼板、吊顶与屋顶:长4m、宽3m。

6.3 数量试件数量为1个,按实际约束/边界条件进行试验。

通常情况可按无约束/边界条件进行试验。

a.墙:两侧都要求耐火的不对称结构构件,应分别对两侧进行试验。

如果预先能够确定其中一侧为耐火薄弱面,也可进行一次试验,但耐火薄弱面应作为受火面;b.梁:按实际约束条件进行试验,通常情况按无约束条件进行试验;c.柱:按实际约束条件进行试验;d.楼板、吊顶与屋顶:按实际约束条件进行验证,通常情况按无约束条件进行试验。

7 试验程序7.1试验的开始与结束试验开始前要记录环境温度。

当试验炉内接近试件中心的热电偶记录到50℃时,便可将其作为试验开始时间。

同时,的有物动和自动的观察测量系统都应开始工作。

试验应按5.1-5.3、6.1-6.3、7.2、7.3、8.1、8.2的有关要求进行测量和记录。

当试验中试件出现8.1a、8.1b、8.2中所规定的一条或几条时,试验应立即终止;或虽没有出现8.1a、8.1b和8.2中所规定的任何一条,但已到达预定的时间,试验也可结束。

7.2加载和约束应用7.2.1加载的应用承重构件应在开始试验前15min加载到确定值。

在试验过程中,荷载误差不应超过确定值的±5%。

加载系统应具有快速响应能力,以保持荷载稳定。

试验结束后,如果试件沿未损坏,应立即卸载。

7.2.2约束的应用根据试件的设计,相应的约束力可由试件框架提供,该试件的边缘与框架的间隙要用硬性材料堵塞。

约束也可利用液压系统或其他加载系统来施加。

7.3测量与观察7.3.1炉内温度测量炉内温度测量应按5.1.1、5.1.2和5.1.3的规定进行,温度应连续测量。

热电偶布设的规定如下:水平或分隔构件:试件表面每1.5m2至少有一个热电偶,热电偶总数不少于5个;横梁:在每隔1m的长度上至少有两个热电偶,热电偶总数不小于6个,吃不开螺旋形布置。

7.3.2炉内压力测量炉内压力测量应按4.2和5.2的规定进行,测量应连续进行或每隔2min测量一次。

7.3.3荷载测量应按5.3的规定进行,应记录荷载性质、施加方法和试件支撑不住荷载的时间。

7.3.3试件背火面温度测量荷载测量应按5.3的规定进行,应记录荷载性质、施加方法和试件支撑不住荷载的时间7.3.4试件背火面温度测量试件背火面的温度测量应按5.1.4规定进行,温度应连续测量。

热电偶的布设规定如下:水平或90度分隔构件,热电偶的数目可以增加,最厚处和最薄处的热电偶数目应相同,但试件槽沟或凸的尺寸满足热电偶与该试件表面完全接触。

7.3.5试件内部温度测量试件内部温度应按5.1.5规定进行,变形应连续测量。

7.3.6试件变形测量试件变形测量应按4.4的规定进行,变形应连续测量。

墙―加载开始至试验结束,测量其中心点水平方向的变形值;板―加载开始至试验结束,测量其中心点90度方向的变形值;梁―加载开始至试验结束,测量其跨度中间的变形值;柱―加载开始至试验结束,测量其轴向变形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