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纳米材料课程总结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总结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总结姓名:学号:一、学习目的这个学期我们接触了这门新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们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在这门课的课堂上,我们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下面就说说通过上这门课学到的东西。
首先,要阐述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纳米科学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近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标志着科学技术水平已进入一个新时代——纳米科学技术时代,也标志着人类文明从“毫米文明”、“微米文明”迈向了“纳米文明”时代。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力的推动信息、材料、能源、生命、环境、农业、国防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将导致21世纪的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作为新时代已经将来的主力军,我们要学习好纳米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科技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上要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必须要掌握与时代同步的新型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生存以及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贡献。
二、学习内容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是指让材料的单位体积达到纳米的尺寸,并具有纳米效应和特性所使用的方法。
人们可以通过制备纳米材料达到控制和发觉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质,如熔点、硬度、磁性、光学特性、导电和节电特性等。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纳米材料进行设计,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如把优良的导体铜制作成“纳米铜”,使之成为绝缘体;把半导体硅制成“纳米硅”使之成为良导体;把易碎的陶瓷制作成为“纳米陶瓷”。
使之可以在室温下任意弯曲等。
因此可以通过纳米材料的纸杯使之具备其他一般材料所没有的优越性能,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电子、医药、化工、军事、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
下面就说一下本学期学到的一些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物理制备方法机械法机械法有机械球磨法、机械粉碎法以及超重力技术。
机械球磨法无需从外部供给热能,通过球磨让物质使材料之间发生界面反应,使大晶粒变为小晶粒,得到纳米材料。
范景莲等采用球磨法制备了钨基合金的纳米粉末。
纳米材料学心得体会

纳米材料学心得体会纳米材料学是研究纳米尺度材料特性和应用的学科,由于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参与了纳米材料学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在纳米材料学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耐心。
纳米尺度的材料特性研究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和设备,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实验。
有时候,一个实验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而这个结果很可能是未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耐心等待和不断探索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尝试和修改实验方案,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纳米材料学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由于纳米材料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实验技术,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所有的工作。
在实验室中,我跟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和讨论,通过相互协作,相互学习,我们共同解决了许多实验和理论上的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三,纳米材料学的学习使我对科学研究的广阔性和无限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纳米材料由于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的存在,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潜力。
在学习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有趣的研究领域,比如纳米传感器、纳米催化剂、纳米电子器件等。
这些领域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向往,也让我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最后,纳米材料学的学习给我提供了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
在这门学科中,我学习了许多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验中亲自动手操作和进行数据分析。
这些经验不仅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我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参加了一些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我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和技巧。
这些经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纳米材料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耐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广阔性和无限可能性,以及提高自己的机会。
纳米材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纳米材料一、实习背景和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医药等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本次纳米材料实习。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应用领域。
二、实习内容和过程1. 纳米材料的制备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溶液法、热分解法等。
以化学气相沉积为例,该方法通过控制气体比例、温度、压力等参数,在基底上生长出纳米薄膜。
我了解到,制备纳米材料需要精确控制实验条件,以保证纳米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2. 纳米材料的表征为了了解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需要进行表征。
在实习中,我学习了多种表征手段,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
这些表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其晶格结构、粒径、形貌等参数。
此外,我还了解到,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因此,表征工作对于理解和应用纳米材料至关重要。
3. 纳米材料的应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在电子领域,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电子器件,如纳米晶体管、纳米传感器等。
在能源领域,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能源转换和存储设备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医药领域,纳米材料可以用于药物载体、生物成像等生物医学应用。
这些应用让我认识到纳米材料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三、实习收获和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多种实验设备和仪器,掌握了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纳米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激发了我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
然而,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方面还存在不足。
例如,在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我对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原理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报告总结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报告总结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电子性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合成与表征纳米材料的过程,加深对纳米材料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此次实验共分为合成和表征两个部分,下面将分别进行总结。
一、合成纳米材料1. 实验设计和方法在合成纳米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热分解法。
首先,将适量的前驱体溶液滴加入反应器中,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反应。
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温度和反应物浓度等参数,实现纳米材料的合成。
2. 合成结果经过实验合成,我们获得了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纳米材料。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纳米材料表面光滑,颗粒均匀分散。
此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纳米材料的晶格结构明确,粒子大小均匀一致。
二、表征纳米材料1. X射线衍射技术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
通过对样品进行X射线照射,并测量探测到的衍射角度,可以得到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信息。
从X射线衍射图谱中可以看出纳米材料的晶格常数、晶体结构以及材料的纯度。
2. 透射电镜观察透射电镜是观察纳米材料形貌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纳米材料的颗粒形貌、尺寸分布以及晶格结构。
同时,透射电镜还可以观察到纳米材料的可见光谱,从而判断其光学性能。
3. 红外光谱分析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我们可以了解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
对纳米材料进行红外光谱测量,可以得到各种化学键的振动情况,从而判断纳米材料的分子结构。
三、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纳米材料。
通过表征技术,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化学成分。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特性,对于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开发新型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对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我们深入了解了纳米材料的特性和性能,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材料与技术课程总结

纳米材料与技术课程总结篇一:东南大学纳米材料课程总结一、什么是量子点二、Ⅱ-Ⅵ族量子点有什么独特的荧光特性?三、与传统有机染料相比,量子荧光点有什么优势?四、表征荧光量子点的步骤或注意点?五、什么是EPR效应?在肿瘤治疗方面有什么作用六、斑块的形成,PocT试纸的机制七、靶向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几类?P157八、什么是激子态?针对他的特性有什么应用?九、纳米材料、一维、二维纳米材料定义?纳米颗粒?十、简述美罗华单克隆抗体进入人体对肿瘤细胞的主要杀伤机制十一、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环境pH对二者的结合有何影响?十二、为何可以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备纳米金胶体?原理。
纳米颗粒的粒径?十三、胶体金聚集使溶液变色的原因十四、纳米颗粒进行磁感应热疗时,肿瘤的散热方式十五、列举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十六、高温分解法制备磁性纳米粒子有什么特点?十七、如何让将沉淀反应控制生成纳米颗粒十八、简述在成核扩散控制模型中,过饱和度对成和速度和生长速度的影响十九、影响纳米颗粒制备的重要因素、(:纳米材料与技术课程总结)条件二十、哪几种方法可以获得窄粒度分布的纳米粒子二十一、ostwald熟化机制?如何制备粒径均匀的纳米颗粒二十二、使纳米颗粒粒径变大的两种机制二十三、剩磁,矫顽力,超顺磁性,量子尺寸效应二十四、超顺磁性与尺寸温度的关系二十五、能级?比较分子能级和半导体颗粒的能级二十六、表面效应?纳米结构?二十七、纳米材料的研究意义?特性?(表,小尺,量,宏)二十八、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有哪些方法?二十九、*lamer成核扩散控制模型p54八、什么是激子态?针对他的特性有什么应用?在半导体中,如果一个电子从满的价带激发到空的导带上去,则在价带内产生一个空穴,而在导带内产生一个电子,从而形成一个电子-空穴对。
空穴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的库仑互相吸引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使它们在空间上束缚在一起,这样形成的复合体称为激子。
纳米材料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决定性技术之一。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我于近期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纳米材料实习,以下是我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实习内容1. 纳米材料基础知识学习实习期间,我首先对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制备方法以及特性进行了深入学习。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了解到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优异的力学性能。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模板合成法等。
2. 纳米材料制备实验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纳米材料的制备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纳米银、纳米铜等金属纳米材料。
(2)陶瓷纳米材料的制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铝、纳米二氧化硅等陶瓷纳米材料。
(3)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聚乳酸等聚合物纳米材料。
3. 纳米材料表征与分析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纳米材料的表征与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X射线衍射(XRD):用于分析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粒尺寸。
(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观察纳米材料的形貌和表面结构。
(3)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观察纳米材料的内部结构。
(4)原子力显微镜(AFM):用于分析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
4. 纳米材料应用研究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了解了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子领域:纳米材料在电子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
(2)生物医药领域:纳米材料在药物载体、靶向治疗、生物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3)环境领域:纳米材料在污染物去除、催化、光催化等方面的应用。
三、实习心得1. 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课程总结

西南科技大学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课程总结报告报告人:理学院光信息1102班杨星时间:2012.4.9早在1959年,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费曼就设想:“如果有朝一日人们能把百科全书存储在一个针尖大小的空间内并能移动原子,那么这将给科学带来什么!”这正是对纳米科技的预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尺寸大世界。
纳米科技是研究尺寸在0.1~100nm之间的物质组成的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
纳米材料和技术是纳米科技领域最富有活力、研究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分支。
“纳米”是一个尺度的度量,最早把这个术语用到技术上的是日本在1974年底,但是以“纳米”来命名的材料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材料的定义把纳米颗粒限制到1~100nm范围。
可以说纳米技术是前沿科学,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和发展领域,比如:医疗药物、环境能源、宇航交通等等。
而今纳米时代正走向我们,从古文明到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到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纳米时代的到来将不会很远。
这门课程我最深刻的内容是:第二讲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其应用引言: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和生物研究中,物质真实表面状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手段有:1.光学显微镜:由于可见光波长所限,光学显微镜的分别率非常有限(一般1000nm,分辨率高的可到250nm,理论极限为200nm)。
2.扫描电镜:虽然给表面观察及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由于高能电子束对样品有一定穿透深度,所得的信息也不能反映“真实”表面状态,分辨率3nm。
3.透射电镜:虽有很高的分辨率,但它所获得的图像实际上是很薄样品的内部信息,用于表面微观观察及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
分辨率0.1nm。
4.针对这一问题,宾尼与罗雷尔于1982年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分辨率就达到了原子水平。
分辨率0.01nm。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1982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苏黎世研究所的 Gerd Binnig 和 Heindch Rohrer及其同事们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即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
纳米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心得

纳米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心得纳米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要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激发他们学习本学科的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就纳米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通过对《纳米科学》教材的阅读和讨论,我认为纳米科学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和教学:纳米科学课程应从关注热点问题开始。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健康的保障和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纳米科学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去搜集相关资料,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环境观,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大气、水、土壤和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还有很多化合物已经被人体吸收和积累,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状况,甚至威胁到生命。
要让学生明白必须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初步的资源与环境意识。
纳米科学课程应从“观察-实验”开始。
学生一般都喜欢亲手做一些小制作或者科学小实验,但往往由于动手能力差,失败率高而没有信心再次尝试,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很不利。
在学习“电子的运动”一节时,通过提供材料给学生自己动手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一些做事的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纳米科学课程应从生活走向课堂。
大部分学生比较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很少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
而纳米科学课程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
纳米科学课程应从“发现-交流”开始。
“发现”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善于提出问题,才能把未知的东西转变成已知的东西,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量子点Ⅱ-Ⅵ族量子点有什么独特的荧光特性?与传统有机染料相比,量子荧光点有什么优势?表征荧光量子点的步骤或注意点?什么是EPR效应?在肿瘤治疗方面有什么作用斑块的形成,POCT试纸的机制靶向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几类?P157什么是激子态?针对他的特性有什么应用?纳米材料、一维、二维纳米材料定义?纳米颗粒?简述美罗华单克隆抗体进入人体对肿瘤细胞的主要杀伤机制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环境pH对二者的结合有何影响?为何可以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备纳米金胶体?原理。
纳米颗粒的粒径?胶体金聚集使溶液变色的原因纳米颗粒进行磁感应热疗时,肿瘤的散热方式列举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以及他们的优缺点高温分解法制备磁性纳米粒子有什么特点?如何让将沉淀反应控制生成纳米颗粒简述在成核扩散控制模型中,过饱和度对成和速度和生长速度的影响影响纳米颗粒制备的重要因素、条件哪几种方法可以获得窄粒度分布的纳米粒子Ostwald熟化机制?如何制备粒径均匀的纳米颗粒使纳米颗粒粒径变大的两种机制剩磁,矫顽力,超顺磁性,量子尺寸效应超顺磁性与尺寸温度的关系能级?比较分子能级和半导体颗粒的能级表面效应?纳米结构?纳米材料的研究意义?特性?(表,小尺,量,宏)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有哪些方法?*lamer成核扩散控制模型p54什么是激子态?针对他的特性有什么应用?在半导体中,如果一个电子从满的价带激发到空的导带上去,则在价带内产生一个空穴,而在导带内产生一个电子,从而形成一个电子-空穴对。
空穴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的库仑互相吸引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使它们在空间上束缚在一起,这样形成的复合体称为激子。
四、表征荧光量子点的步骤或注意点?然后表征的注意事项就是1.测紫外吸收光谱2.选用最大吸收峰位置的波长的光为激发光3.注意区分倍频光与真正的荧光五、什么是EPR效应?在肿瘤治疗方面有什么作用ERP(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效应就是增强渗透滞留效应(增强透过性与保留效应)相对于正常组织,某些尺寸的分子或颗粒更趋向于聚集在肿瘤组织的性质。
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正常组织中的微血管内皮间隙致密、结构完整,大分子和脂质颗粒不易透过血管壁,而实体瘤组织中血管丰富、血管壁间隙较宽、结构完整性差,导致渗透增强,造成大分子类物质和脂质颗粒具有选择性高通透性淋巴回流缺失,淋巴循环受限,导致滞留增强EPR效应促进了大分子类物质在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分布,可以增加药效并减少系统副作用。
这种现象现在最多的是用来解释纳米颗粒作为肿瘤治疗载体的优势。
EPR效应要求分子量大于2万,而为了防止体内蛋白从肾排出,肾的截留分子量是3万到5万。
所以分子量大于3万,且为中性电荷的聚合物在血浆内半衰期长。
肿瘤对药物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分子量,电荷,构象,疏水性,免疫性。
肿瘤细胞内的一些特性,如内涵体、溶酶体的低PH值,及溶酶体酶均可有助于聚合物偶联药物在肿瘤细胞的定点释放。
斑块的形成斑块:血液运输流动剪切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粘附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吞噬易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刺激斑块变软,使斑块破裂,形成血管堵塞。
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导致斑块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这类胆固醇被氧化以后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并脱落,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的功能。
血管内皮损伤以后,内皮下层组织暴露出来,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就会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到血管壁,沉积于血管内皮下,使血管内皮增厚、变硬。
与此同时,在人体发挥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会迅速黏附、聚集于受损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在逐渐形成的过程:脂质条纹,纤维斑块,造成动脉管腔狭窄,血流不畅,粥样斑块,面临诸多危害巨大的继发性病变。
比如斑块内出血,在斑块内形成血肿,血肿会使斑块的体积进一步变大隆起,严重时会将动脉管腔完全堵塞,无法输送血液,导致相应部位的组织器官急性缺血,功能受损;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是更为严重的一种继发性病变,斑块一旦破裂,斑块内的脂质等内容物质就会从破裂处流出进入血液,形成血栓,引起栓塞,甚至导致人体器官比如心、脑的梗死,另外,斑块破裂后,斑块处会形成溃疡,溃疡表面很粗糙又极易促进新的血栓形成,所以说斑块破裂的危害巨大;斑块的另一继发病变是钙化,会导致动脉血管变硬、变脆,易于破裂;严重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会继发动脉瘤,动脉瘤如果破裂的话会引发大出血。
POCT试纸的机制即时检验技术(POTC)。
POTC又称床边检验技术,能让患者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内迅速了解自己的病症状况,具有“便捷化”、“床边化”等特点。
医用试纸就是一种典型的POTC 技术。
医疗模式的发展与演化,从最初的家庭医生、赤脚医生,逐渐发展成目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治病医疗模式;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对健康、预防与诊治的需求不断扩大,医疗模式也有回归家庭保健的趋势。
检验技术的发展也是与医疗模式的发展相适应的,POCT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好适合这种回归家庭的趋势,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
POCT的基本原理是:把传统方法中的相关液体试剂浸润于滤纸和各种微孔膜的吸水材料中,成为整合的干燥试剂块,然后将其固定于硬质型基质上,成为各种形式的诊断试剂条;或把传统分析仪器微型化,操作方法简单化,使之成为便携式和手掌式的设备;或将上述两者整合为统一的系统。
主要特点就是,可以迅速地获得可靠的检验结果,从而提高病人的临床医疗效果。
简单的说,实验仪器小型化,操作方法简单化,结果报告即时化。
POCT主要技术包括:(1)简单显色(干化学法测定)技术颜色反应,用肉眼观察定性或仪器检测(半定量)。
(2)多层涂膜(干化学法测定)技术片基上,制成干片,用仪器检测,可以准确定量。
(3)免疫金标记技术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这一反应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
该类技术主要有斑点免疫渗滤法(DIGFA)和免疫层析法(ICA)。
(4)免疫荧光技术通过检测板条上激光激发的荧光,定量检测=(5)生物传感器技术利用离子选择电极,底物特异性电极,电导传感器等特定的生物检测器进行分析检测。
(6)生物芯片技术(7)红外和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此类技术常用于经皮检测仪器,用于检测血液中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等成分。
这类床边检验仪器可连续监测病人血液中的目的成分,无需抽血,可避免抽血可能引起的交叉感染和血液标本的污染。
简述美罗华单克隆抗体进入人体对肿瘤细胞的主要杀伤机制美罗华是一种人鼠结合的单抗,FC端人源,Fab端鼠源1.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美罗华将CD20标记,FC端招募免疫细胞,如NK(天然杀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2.补体效应:一旦两个抗体特异性结合到CD20,补体将两个抗体形成桥联,桥联爆发形成毒素3.直接形成凋亡效应。
(美罗华为一种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
该抗原在95%以上的B淋巴细胞型的非何杰氏淋巴瘤中表达。
美罗华在与抗体结合后,CD20不被内在化或从细胞膜上脱落,也不以游离抗原形式在血浆中循环,不会与抗体竞争性结合。
美罗华与B淋巴细胞上的CD20结合,从而引起B细胞溶解。
细胞溶解的可能机制包括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性(ADCC)。
此外,体外研究证明,美罗华可使药物抵抗性的人体淋巴细胞对一些化疗药的细胞毒性敏感。
)十一、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环境pH对二者的结合有何影响?金纳米粒子,称为胶体金,1-100nm,随粒径的不同呈现不同颜色。
能够稳定迅速地吸附蛋白质,且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不变,可作为探针进行细胞表面和内部多糖、蛋白质、多肽、抗原、激素等大分子的精确定位。
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
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
(此时蛋白质成电中性,二者的静电作用较小,然而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张力最大,出于微弱的水化状态,较易吸附在纳米金表面)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会聚集而失去结合能力。
除此以外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离子强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都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若使溶液正点,则胶体金会聚沉,因此使蛋白质带微弱的负电胶体金聚集使溶液变色的原因胶体金显色是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频率与某个可见光的频率相同,当胶体金发生聚集时,在有多个金原子的共振方向上会出现等离子共轭,频率改变,显色改变。
波长红移,显示蓝色。
为何可以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备纳米金胶体?原理。
纳米颗粒的粒径?柠檬酸的还原性并不强,因此要加热沸腾。
柠檬酸钠要一次快速加入,且搅拌,使反应体系均一。
反应浓度,相对浓度,稳定剂,pH柠檬酸三钠是还原剂也可作保护剂,但该方法值得的纳米金表面吸附柠檬酸根带负电,限制进一步应用。
柠檬酸钠加入得越多,还原法制备的纳米金颗粒粒径越小。
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可以用胶体金的生长方式来解释,柠檬酸钠多时,由于AuCl4是一定的,爆发性成核的AU越多,剩余用来生长的Au3+的就越少,粒径就会越小。
柠檬酸钠分批加时,成核和生长叠加,颗粒不均一。
不均一,则大小、表面内部缺陷不同。
单分散是指尺寸相对均一,尺寸越小,允许的相对偏差越大。
十四、纳米颗粒进行磁感应热疗时,肿瘤的散热方式1,通过组织向环境散热2,血管循环散热十五、列举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以及他们的优缺点物理法:机械球磨法,易操作,尺寸分布宽,耗时长生物法:细菌、蜜蜂、蚂蚁等,粒径均一,形貌规整,细菌培养难,粒子提取较繁琐,粒径受限制化学法:均相制备法,共沉淀法均高温分解法非均相制备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超声化学法激光分解法电化学沉积法共沉淀法:常采用碱液如NaOH和氨水溶液和二价铁三价铁的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Na2SO3,还原出二价铁,形成二价三价共存的平衡体系再与碱液发生共沉淀反应生成Fe4O3纳米粒子高温分解法:将反应原料快速注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高温溶剂实现纳米粒子的快速成核,再通过反应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得到不同的尺寸的同时具有债粒度分布的纳米粒子;另一种方式是将反应原料在低温条件下预先混合,然后缓慢加热至反应开始,在粒子生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补加反应材料维持体系中恒定的过饱和浓度,最后得到窄粒度分布的粒子。
特点:粒度分布窄,尺寸形貌可控,在密封,储存,阻尼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但是疏水性影响应用。
溶胶凝胶法:二价铁与碱液形成Fe(OH)2凝胶,再在胶体陈华过程中用氧化剂如硝酸钾缓慢氧化超声化学法: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极高的冷却速率等极端条件促使氧化,还原,分解,和水解等反应进行制备纳米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