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引出本课主题《月是故乡明》。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讲解特殊句式。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短语3. 重点句子分析4. 课文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生字词、短语,每个写三遍。
(2)翻译课文中的特殊句式。
(3)仿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业答案:(1)略(2)略(3)示例: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
望着那轮明月,我不禁想起了遥远的家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诗歌、散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月是故乡明》中的生词和难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理解月亮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背景资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代表了什么?过渡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是故乡明》就是一篇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深眷恋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纠正发音和语调。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通过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细读课文,分析句子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写得好。
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和理由。
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重点句子及其分析:“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深深眷恋。
)“我的月亮,永远都是故乡的那个月亮。
”(直接表达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深厚情感。
)“那江畔的月,那山上的月,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不愿意看到的月亮。
”(通过对比,强调故乡月亮的独特和美好。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故乡月亮的深深眷恋。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通过月亮这个象征,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四)深入体会,朗读感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月是故乡明课文教案设计板书

月是故乡明课文教案设计板书教案标题:《月是故乡明》课文教案设计与板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情节和主题,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愁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背诵课文。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课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课件、录音机、板书笔。
2. 材料准备: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复印件、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之美。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b. 课文中的情节有哪些?c. 你认为课文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解读,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理解。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4. 课文背诵(15分钟)教师逐句带领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可以使用录音机进行录音,以便学生在家中进行复习。
5. 创作表达(20分钟)学生以《月是故乡明》为题材,自由发挥,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个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范例。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教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点评。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五、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月是故乡明板书布局:-------------------| 月是故乡明 |-------------------六、课堂延伸:1.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学校的文学刊物上,与更多的人分享。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思乡曲》音乐,教师朗诵《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完后,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我听到了浓浓的乡愁。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人间最是乡情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咱们同学进行了预习,请拿出预习卡。
整理知识。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且不说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无数离乡游子更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在哪里啊?只有一声孤雁,一抹白霜。
走遍天涯,还是家乡的月亮最明亮。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道尽了诗人苏轼对兄弟苏辙思念祝福的情怀。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边画句子,边写批注。
)四、全班交流1,从诗句中体会到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教案

探讨月亮在不同文学流派中的表现,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以月亮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表达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和 理解。
鼓励学生创作以月亮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提供创作灵感和素材,引导学生 挖掘自己与月亮相关的经历和感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 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表演水平。
课堂游戏:猜谜语、接龙等寓教于乐的活动
准备与月亮相关的谜语或接龙 题目,如“有时落在山腰,有 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 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
游戏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思 考、快速反应,培养他们的团 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与游戏
03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家乡情怀与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 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伟大成就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 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文化对月亮的庆祝方式和寄托的情感。
对比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对月亮的描绘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选取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分析其中月 亮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描绘
选取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雪莱的《西风颂》等,探讨 其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
及主题。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 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月是故乡明》教案

写作手法运用
象征手法
01
月作为故乡的象征,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对比手法
02
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凸显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纯
真。
细节描写
03
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乡村生活的点滴,使读者仿佛置身
其中。
写作风格特点
朴实自然
语言朴实无华,贴近生活实际,使读者产生共鸣。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作者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 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 富有诗意。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 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 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通过解读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月 亮意象,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 己的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完成教材中配套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对课文的理解和 掌握程度。
针对课堂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练习,确保能够熟练掌握相关 知识。
对于练习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反思和纠正,避免在后续学习中出 现类似问题。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拓展视野
阅读与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如 古诗、散文、小说等,了解不同 文化背景下月亮的象征意义和审
人。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全文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意境营造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营造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月之世界。这个世界既是作者心中的故乡,也是读 者心中的一片净土。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可以感受到自己对故乡的那份难 以割舍的情感。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乡的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异乡异地遥望故乡的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美丽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同时提问:“你们看过月亮吗?你们对月亮有什么印象?”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乡的月亮表达了什么情感。
3.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课文的心得体会,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课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讲解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5.朗读训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感情饱满,语音准确,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6.课堂小结7.作业设计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月是故乡明》作者:_______ 朝代:_______内容:_______ 情感:思念故乡七、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这两段话中加点的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②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项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品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感受月下思乡的那份浓情。
学生在摘抄本上记录教师提到的有关月的古诗名句,随背景音乐进入月与故乡、音乐与文本共同交织的情感氛围之中。
创设情境,以相关诗文伏笔,用文学化的评价语言将学生引入课程学习。
二、走近作者
(8分钟)
作者季羡林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
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自行阅读,同时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多媒体课件播放)。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进入文本阅读。
提问和配乐有效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是需要我们多加关注的,它们的使用让你感觉文章的语言更美了?
给字正音,明确词语的涵义和使用的好处(多媒体课件展示)。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作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派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
在讨论中,让学生相互学习,充分表达,拓展思维的深度,进而明确文本主题,加深思考与理解。
三、巩固扩展
(8分钟)
(一)配乐诵读
①明确吟诵要求,教师示范朗诵精彩段落,找个别学生诵读。
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作,语言力求逼真、细腻、生动,能够做到真实且详细地描述家乡的景,表达对家乡的情,800字以上。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学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20分钟)
(一)理解内容
教师提问并作总结(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①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总结明确: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②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总结明确: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②在文章的描写方面,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圈画出来,摘抄到本上。
③根据课文的旁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深入阅读文本,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为第2课时的指导阅读做准备。
教学过程(第2课时)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指导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现的人对家和故乡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家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习得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的阅读习惯,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会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方法。
3.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文本朴实而隽永的语言美。
4.让学生尝试以写散文的形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习得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的阅读习惯,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方法。
总结明确:质朴、典雅而隽永的语言风格。季羡林先生这篇《月是故乡明》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归纳季羡林散文的语言风格(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分析文法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会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是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辨,培养深入阅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语言美感的体味作铺垫。
通过学生的诵读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揣摩散文语言的美感,习得揣摩语言的阅读能力,并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与魅力,突破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师的点拨,利用归纳总结法,明确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方法,完成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深入揣摩文本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讨论法、范读法
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法、诵读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入文入境
(4分钟)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总会产生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杜甫更有诗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媒体课件展示所提及的古诗名句、同时播放梅艳芳的歌曲《床前明月光》)。
二、合作学习
(5分钟)
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题目呢?你有类似的感受吗?
总结明确:许多平常的人、事、 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多名学生作答。
学生针对教师出示的语段和问题,反复细读,揣摩语言,体味美感,并作简要回答。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此基础上准确体味文本在语言方面的妙处。
学生在精彩语段阅读和深入揣摩的基础上,跟随教师一起归纳总结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学生找作者写到的景物,并思考串联起这些景物的抒情线索,进而在教师的归纳总结中,习得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方法。
——何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⑤读读下面的两组句子,体会一下哪一句更好,说明理由。
第一组:a.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b.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的小月亮!
第二组:a.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b.月是故乡明,我真想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⑥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呢?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月下还念念不忘那个儿时的小山村呢?
对所提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做结论。
学生摘录文学常识,与教师一同走近季羡林。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讲授,让学生认识季羡林其人,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人论世,为阅读理解搭建一座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桥梁。
三、美文美读
(13分钟)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读课文。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
月是故乡明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班级
2009级广告设计1班
授课类型
阅读课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相对欠缺,尚处于浅阅读层次,但思维活跃,对于画面的想象、美感的把握水平较高。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所以针对写景抒情散文在写作和鉴赏方面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配乐诵读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表达,感受本文朴实而隽永的语言美。教学中,应该突出鉴赏和分析方法,从景物描写、抒情线索两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习得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进而通过对语言的揣摩,体味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领略文章“月”的母题和散文之妙。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景和情的认同与表达。
扩展学生的文学审美视野,培养学生勤于积累、与人分享的习惯。
四、练习作业
(5分钟)
(一)练习
原文填空,品味语言美(多媒体课件展示习题)。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②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并比赛有感情背诵。
朗诵的同时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多媒体课件播放)。
(二)写景抒情散文的赏析方法
归纳写景抒情散文的赏析方法(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整体感知,找景物及特点,把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