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件整理笔记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定义史之法国学派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的国家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性质: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2.定义史之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以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性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跨国界的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大规模综合比较与审美批评的方法。

3.定义史之俄罗斯学派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解释:或者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或者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也即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

研究方法上: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比较文学的共识(一)研究对象:四个跨越的三种文学关系。

(二)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学科特征: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点。

(跨越性、可比性、开放性)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精神导论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文科的文学研究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狂人日记》/《外套》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2、可比性。

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Ps:有一种浅度的比较,如X+Y比较,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陈寅恪:必须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做浅层比较,无法追寻东西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缺乏学科理论上的科学性,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钱钟书、陈寅恪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可参考。

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意义上属于比较文学——而不是在方法论意义上属于文学比较,不在于它们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者是否对于相关研究对象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如吴宓《红楼梦新谈》、朱光潜《诗论》、钱钟书《通感》、杨周翰《攻玉集》等,命题无法直接提出“比较”二字,但均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典型文本。

反之,在命题与内容上频繁使用“比较”两字的文章和著作,并非在学科意义规范上合符于比较文学,很可能是文学比较。

二、“文学”与“比较”的内涵。

19世纪以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语才能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真正标志着文学观念的确立。

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第一,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跨界限的比较,所以,这里所说的“比较”其意义并不局限于一般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走出既定界限,把种种界限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整理毕明军绪论概述比较文学的基点是比较,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对比较文学定义的争论,但是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学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

比较文学具有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特点,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期研究领域主要有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绪论知识点知识点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知识点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知识点3: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和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知识点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将其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之中,但是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绪论小节比较文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比较文学的定义也就不一样,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

在现阶段比较文学具有了跨文明的性质,其可比性是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这就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包含了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等内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为深刻的体会比较文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笔记2

比较文学笔记2

4、影响的深入研究——圆形研究
第二节 平行研究
一、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类似”、“相似”、 “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 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 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 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 导出有益的结论。
二、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不同:
3、佛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泛性论的心里分析学 说和对梦的解析的问世,以及荣格关于种族 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建立,把文 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 《梦的解析》 埃布拉姆斯《镜与灯》
第四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
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穿着不同 的学科。 ——钱钟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参考阅读书目4
1. 徐志啸:《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湖北
教育出版社,1996年。 2. 徐扬尚:《中国比较文学源流》,中州 古籍出版社,1998年。 3. 黄维梁、曹顺庆编:《中国比较文学学 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8年。
学成下山看望父母,临行父母在背上刺字, 刻下所有要报的冤仇; 花木兰出征后,军纪严明,爱兵如子; 和未婚夫在军营秘密成婚生子;
带军杀进京城,砍了皇帝,推举农民领袖为
新皇,封为大将军,游览长城而归; 花木兰解放了关押的妇女,杀恶霸,开诉苦 会; 跪在公婆面前许诺操持家务,生养更多的儿 子; 父母和亲戚靠她寄钱生活的很幸福。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2—— 《三国演义》的悲剧之死 汤婷婷(华美作家)
关公被擒后拒绝孙权劝降时说:“我的虎女
决不嫁给你的狗杂种”。这句话其实是先前 关羽怒斥前来代孙权提议联姻的诸葛谨时讲 的话:“我的虎女怎肯嫁个犬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比较文学》导论一、“比较文学”词源考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一词也最早从法国产生。

1816年,两位法国教师,编辑家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出版了一系列多国文学作品选集,取名Cours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意即“比较文学教程”。

1848年,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从法语引进这个术语,并造出英语比较文学一词,即Comparative Literature. 其中“比较”一词可以说共同来源于拉丁文Comparãtivus一词,意为为“比较的”、“相互对照”、“相互关照”等义。

法英德三种语言“比较文学”一词比较如下:<法> Littérature Comparée <英> Comparative Literature<德>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二、什么是比较文学你怎么理解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侧重于文学史)2、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

3、文学比较与比较文学文学比较自古有之,不是比较文学(巴柔:我们什么也不比较)比较文学发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所编《比较文学教程》,确立名称。

独立学科的创立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4、比较文学发展“四类型说”1)、影响研究2)、平行研究3)、历史类型学研究4)、阐发研究5、比较文学“三阶段说”法国影响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国”,打破第一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一阶段)美国平行研究(突破传统在于“平行比较”和“跨学科”,打破第二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二阶段)中国跨文明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文明”,打破第三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三阶段)6、比较文学的发展地域路向:走出欧洲→走向美洲→来到亚洲→面向世界三、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门显学从学科内部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学术上卓有建树,产生大批学术权威。

学术影响,学术业绩卓有成效。

从学科外部看:比较文学为学界所公认,受到学界和大众重视。

比较文学队伍不断扩大,并对整个学术事业和时代产生积极的作用。

2、21世纪呼唤比较文学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化开放的世纪,特别需要比较文学开放、交流的精神(可以提高到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高度来认识);二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创新素质、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的,更需要比较文学的精神。

进一步说,是比较文学是精英化教育的需要(见陈思和《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载2010年第一期《中国比较文学》P1-7)。

陈思和认为:现在大学本科实际教学课程不到三年,只能适应非专业的职业工作,这种教育只能称为社会化、大众化、职业化的教育,它的功能只是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求业者。

而比较文学有条件包容一切人文学科,以培养真正的富有使命的学者为教育目标。

它施行的是一种精英化的教育,其教育理想天然地超越社会化、大众化、职业化的教育。

陈思和还说:如果一般高等院校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就应该坚守精英化教育,如果所有的大学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这些大学的文科应该坚守理想的精英化教育,(紧接下页)如果所有学科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至少,比较文学这样少数学科,应该独自坚守精英化的理想。

四、我与比较文学85年接触比较文学,86年参加中国文化书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班”学习,听过乐黛云、季羡林、张岱年、汤一介的课,书籍缺乏,整体把握有困难。

87年写过一篇文章《论<雷雨>对西方话剧的借鉴》,算是一种影响研究。

97年得一教委课题“沈从文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到北京大学乐黛云先生门下作访问学者。

乐黛云75华诞特辑.序从1995年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以来,以乐黛云为学术领袖的中国比较文学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二),把国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介绍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我们本土的学术;三)、中国比较文学在20年的发展中是和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北大的乐黛云教授,她用自己的方式介入到最前沿的比较文学的建设中,她就像一面大旗,招呼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来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中国比较文学远远没有现在的功绩。

2002年写成专著《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算是一种平行研究。

乐先生写序:第二讲比较文学定义一、比较文学几种经典定义1、法国学派的定义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创生地,对比较文学的追溯,应首先到法国学派去看。

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他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而那对于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

梵第根的定义用的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而非定义的性语言。

但是我们可以从梵第根的定义中提出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1、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的事实的采纳;2、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3、比较文学的研究是跨越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4、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5、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

梵第根的定义在伽列·卡雷那里得到进一步丰富,卡雷在为学生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中,给比较文学下过一个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英历史学家,作品文学性强。

笔者注)、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法早期浪漫主义诗人。

笔者注)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卡雷卡雷更明确地指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来属于文学史(文学研究可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而比较文学是另一种文学史研究)。

卡雷“跨国度的精神交往”(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的事实联系。

关于这一点基亚在《比较文学》第二章《对象与方法》给予进一步的明确。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因此,他的工作方法就要与其研究内容的多样性相适应”。

——基亚在基亚的定义里,比较文学被明确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派的定义拥有自身研究的特点,并表现出研究领域上的局限性:第一、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以区别于国际文学研究。

但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达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因为法国学派定义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主张把自己作为文化或文学的放送者,从材料上求证出“经过路线”,以研究其他周边民族文学或国家文学对自身的接受。

法国学派的定义呈现出一种国际学术领域的开放性,在这种开放性中部透露出一种封闭的民族主义心理。

第二、法国学派拒绝把美学评价作为一种方法论带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去,表现出一种严谨学术风格,但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表现出偏执倾向。

2、美国学派的定义1962年,美国学界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收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该文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并对比较文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country)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雷马克的定义与法国学派的差异第一、雷马克定义认定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与法国学派不同的是雷马克文章认为,这种文学研究,不是指向文学史,而是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在方法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

第二、雷马克定义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就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1970年,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更为丰富:“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观点中(这是我的观念),比较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

(紧接下一页)比较文学不能够限定于一种方法,在比较文学的话语中除了比较之外,还可以有描写特征的陈述、转述、叙述、解释、评价等。

比较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历史的事实联系中。

正如最近语言学家的经验向文学研究者表明的那样,比较的价值既存在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中,也存在于毫无历史关系的语言现象或类似的平行比较中¡±。

¡ª¡ª韦勒克韦勒克的不同在于:①提出比较文学应从国际学术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②在除法国学派的文献与考据方法和一般比较方法之外,具体给出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描写、重点陈述、转述、叙述、解释与评价等。

3、两派的靠拢与融合随着比较研究文学研究者在国际学术空间中的进一步对话与沟通,法美两派就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在研究领域上也逐渐呈现出一种相互接受的整合迹象。

法国学者布吕奈尔在《什么是比较文学》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有条理的艺术,是对类似、亲族和影响关系的研究……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描述、条理性和区别性对比和综合性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布吕奈尔美国学者唐纳德·A·吉布斯的定义也是把法美学派打通,整合出一个新的表述:“比较文学就是超越了单一的民族文学范围的文学研究,而它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学之间的实际联系:它们的起源、影响。

传播媒介等,始终围着关系这个题目。

然而,比较文学也包含这样一种内容:对相互之间毫无联系的文学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