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及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语文(适用省份: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

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

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

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

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

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

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

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

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

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

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

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

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

当然后来我知道。

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真题(纯答案版)

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真题(纯答案版)

参考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C2.D3.A4.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①《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①《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B7.C8.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9.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殷切(yīn qiè)鞭挞(biān tà)雅俗共赏(yǎ sú gòng shǎng)B. 沉着(chén zhù)蹉跎(cuō tuó)遒劲(qiú jìng)C. 毛遂自荐(máo suí zì jiàn)气壮山河(qì zhuàng shān hé)雅人雅事(yǎ rén yǎ shì)D. 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遐想(xiá xiǎng)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

B. 这位作家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C.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D. 她那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3.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

变换后:他非常有责任心。

B. 原句: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了。

变换后:我已经把这本书读过了。

C. 原句:她穿着一件红色衣服。

变换后:她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

D. 原句:这个问题我已经解决了。

变换后:我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的诗词,如《诗经》《楚辞》等,都是优秀的文学遗产。

B. 他说:“我最近写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想请您帮忙修改一下。

”C.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仿佛在说:“你能帮我实现这个梦想吗?”D. 我很喜欢看科幻电影,比如《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等。

2024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

2024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

1、下列关于汉字演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字形结构相对简单。

B. 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官方文字,由李斯等人整理,字形更加规范统一。

C. 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魏,字形由圆转逐渐变为方折,书写更加简便。

D. 楷书形成于东汉末年,字形方正,笔画平直,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能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 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水平。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加强了道路安全监管。

(答案:B)3、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B.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D. “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诗人。

(答案:D,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散文家)4、下列成语中,与“邯郸学步”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B. 掩耳盗铃C. 刻舟求剑D. 东施效颦(答案:D,两者均为动宾结构)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吃饭了吗?”妈妈问,“我给你热一热。

”B. 他喜欢读的书有:《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C. “真是太美了”!她感叹道,眼里闪烁着光芒。

D. 这个周末,我们去哪里玩呢?是爬山,还是游泳?(答案:A)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唐代“边塞诗派”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为主,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李白等。

B. 宋代“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宗祖,讲究文字的推敲和形式的工整,追求新奇别致。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解析版)(一)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章(此处应为一篇现代文,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1. 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参考答案:在文章中,“他”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作者通过“他”在逆境中不放弃、不断尝试新方法和在失败后能迅速调整心态等细节描写来展现其性格特点。

3.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文章的主题是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

通过“他”的故事,作者传达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应保持积极态度,勇敢面对,不断尝试,直至克服困难的中心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4-8题。

古诗文(此处应为一篇古诗文,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4. 这首诗/文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创作背景。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的作者是[作者姓名],创作于[具体时间],背景是[创作背景简述]。

5. 请分析这首诗/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的主旨是[主旨分析],通过对[具体内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情感/思想]。

6. 请指出这首诗/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运用了[修辞手法],如[具体例子],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效果分析]。

7. 这首诗/文中有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中的意象包括[意象列举],如[诗句引用],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意象分析],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8. 这首诗/文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这首诗/文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包括[特点列举],如[具体分析],使得整首诗/文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被迫取消。

新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答案

新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选择题)1. 答案:C。

解析:文章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观点,旨在探讨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影响。

选项C正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答案:B。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认为科技的发展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问题。

选项B正确描述了作者的态度。

3. 答案:D。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科技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抵制。

选项D正确总结了文章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简答题)1. 答案:①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②科技进步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③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科技的发展。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科技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一)古诗文阅读(选择题)1. 答案:A。

解析:根据《登鹳雀楼》的内容,诗人表达了登高远望的豪情壮志。

2. 答案:C。

解析:根据《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内容,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答案:D。

解析:根据《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容,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二)古诗文阅读(简答题)1. 答案:①诗人登高远望,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②诗人描绘了草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解析:根据《登鹳雀楼》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容,诗人分别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作文题目:以“时光荏苒,珍惜当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时光荏苒,珍惜当下时光如梭,岁月如歌。

转眼间,我们已走过青春的年华,步入人生的轨道。

回首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展望未来,那些未知的挑战又让我们心生畏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珍惜当下,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机遇呢?首先,珍惜当下意味着珍惜身边的人。

亲情、友情、爱情,这些美好的情感如同人生的调味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身边的人会慢慢离去。

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用心去关爱他们,让彼此的时光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痛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0》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答案】D【解析】“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与原文“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不相符,夸大了结果和作者写作的期望值【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重要信息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答案】A【解析】A项断章取义,“没什么用处”不符合原文意思。

文中说“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下文还根据“黄”“老”内容上的关系对《老子》的成书作了推断【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答案】C【解析】“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文中并未提及《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和这三人有关系,也无法根据文意推断,乃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文意理解概括和推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答案】A【解析】登,登科,考中。

用代入法验证即可【考点定位】文言文实词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答案】B【解析】②是说马文升根据进谏,③马文升教太子的方法,用排除法即可【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人物性格特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答案】D【解析】“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不正确,文中是说“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说明马文升的威望【考点定位】归纳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1)(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长而且德高望重,皇帝也推心置腹信任他,各位大臣没有人敢抬头仰望他。

(2)他在家居住,没有事就不曾进入州城,说到时事,就皱着眉头不应答。

【解析】(1)句关键词是“班列、耆硕、推心、望”等,(2)句关键词是“家居、未尝、语、颦蹙”等,文言文翻译必须联系上下文,以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做到文从字顺。

【考点定位】文言文翻译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钧州人。

相貌奇异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

刚正不阿,非常有名。

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满四,蒙古人,援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而还。

(后又)晋职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职。

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