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会穴总结精选

合集下载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神奇的八脉交会穴胡军2018-07-08阅读 868针灸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一门精巧艺术,同时又是一章鉴证人类生息繁衍发展生活的壮丽诗篇。

它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贯穿着理、法、方、穴、术的统一;讲究缘理辩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五者统一。

然而针灸又是一门实践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定穴、有效穴、特效穴、验穴等各具特色,在针灸学中深受重视,受到针灸爱好者的关爱。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大概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在此将用八脉交会穴单穴主治编写的词分享给大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应急点揉,去病疗疾、保健强身;对于专业同行和我本人只当换个方式温故而已。

西江月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

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西江月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呛。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西江月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

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名词解释

八脉交会穴名词解释

八脉交会穴名词解释
交会穴是指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八个穴位,它们位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与人体不同的经络相连,交汇于人体之巅,是调节人体经络、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

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穴位组合,包括太渊穴、风池穴、风门穴、申脉穴、海底穴、天窗穴、目内收穴和人中穴。

这些穴位的组合被认为可以调节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包括经络的通达、气血的生成和流通等。

在临床应用中,八脉交会穴通常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哮喘、咳嗽、关节炎等。

通过刺激或者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人体102交会穴汇

人体102交会穴汇
72
风门
膀胱经
督脉、足太阳之会
73
上髎
膀胱经
足太阳、少阳之络
74
下髎
膀胱经
足太阳、厥阴、少阳所结
75
会阳
膀胱经
督脉气所发
76
委阳
膀胱经
三焦下辅俞
77
附分
膀胱经
手足太阳之会
78
跗阳
膀胱经
阳跷之郄
79
仆参
膀胱经
足太阳、阳跷脉所会
80
申脉
膀胱经
阳跷所生
81
金门
膀胱经
阳维所别属
82
会阴
任脉
任脉别络,夹督脉、冲脉之会
承浆
任脉
足阳明、任脉之会
93
陶道
督脉
督脉、足太阳之会
94
大椎
督脉
三阳、督脉之会
95
哑门
督脉
督脉、阳维之会
96
风府
督脉
督脉、阳维之会
97
脑户
督脉
督脉、足太阳之会
98
百会
督脉
督脉、足太阳之会
99
神庭
督脉
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100
人中
督脉
督脉、手阳明之会
101
龈交
督脉
任督脉二经之会
11
交信
肾经
阴跷之郄
12
筑宾
肾经
阴跷之郄
13
横骨
肾经
冲脉、足少阴之会
14
大赫
肾经
冲脉、足少阴之会
15
气穴
肾经
冲脉、足少阴之会
16
四满
肾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正常字体放大字体
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

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附:八脉交会穴表
内关(手厥阴)→阳维
公孙(足太阴)→冲脉心、胸、胃
后溪(手太阳)→督脉
申脉(足少阳)→阳跷项、肩胛、耳、目内眦
外庆(手少阳)→阳维
临泣(足少阳)→带脉颈、肩、颊、耳、目外眦
列缺(手太阴)→任脉
照海(足少阴)→阴跷咽喉、胸膈。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临床治疗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多以明•徐凤《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穴歌”为依据,即“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笔者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

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也尝试了其它配穴方法,证实效果也较满意。

笔者分析了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八脉八穴治症歌”,对其加以分门别类,归纳出如下规律,见表1。

表1八脉交会穴治疗规律穴共治部位分治部位共治病症分治病症公孙:胸、胁、膈-酒、食、积血、经内关:脘、腹、肠-疟、泄痞列缺:喉、腹、肠齿、乳溺、血痢、唾、痰、痈照海:脐、膈、盆-胎、痛酒、食、呕、泄、便后溪:手、足、头齿、目、咽、腮、项挛、痫、肿盗汗、中风申脉:腰、背、腿眉、耳、鼻痛、麻自汗临泣:手、足齿、目、咽、腮、项肿、痛、热挛、痒外关:头、目筋、节风、麻自汗、盗汗从表1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二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之经穴,而单用此八穴就能治疗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编辑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1主要内容 2相关歌诀 3基本分类1主要内容编辑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2相关歌诀编辑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

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3基本分类编辑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胃、胸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阳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

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

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

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

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

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

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

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针灸学位结穴总B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

②烦热、目痛。

百会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

③脱肛、阴挺。

C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

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

④肘臂挛痛。

承泣[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

②口眼歪斜。

[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

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②遗精、疝气、遗尿。

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①痔疾、便秘。

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 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D地仓交会穴[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①腹痛、泄泻。

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大肠俞背俞穴[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主治]①腰痛。

②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大陵输穴,原穴[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胃痛、呕吐。

③癫狂。

④疮疡。

⑤胸胁痛、腕臂痛。

大敦井穴[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①经闭、崩漏、阴挺。

②疝气、遗尿。

③癫痫。

大椎交会穴[定位]在后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

②咳嗽、气喘、骨蒸盗汗。

癫狂痫、头痛项强。

④风疹。

胆囊[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①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

②下肢痿痹。

③胁痛。

定喘[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

②肩背痛。

E耳门 [定位] 耳屏上切迹前方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F丰隆络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主治]①痰多、咳嗽。

②癫狂痫。

③头痛、眩晕。

④便秘、水肿。

⑤下肢痿痹、拘挛。

肺俞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主治]①胸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②背痛。

复溜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①水肿。

②盗汗、热病汗不出。

③腹胀肠鸣、泄泻。

④下肢痿痹。

风池交会穴[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

②颈项强痛。

③感冒。

④中风。

⑤热病、疟疾、瘿气。

⑥癫痫。

[操作]对准鼻尖斜刺~寸,或平透风府;可灸。

[附注]穴位深部为延髓,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风市[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①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脚气。

②遍身瘙痒。

风府交会穴[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项强、眩晕。

②咽喉肿痛、失音。

③癫狂、中风。

[操作]伏案正坐,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1寸;可灸。

[附注]针尖不要向上,不可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伏兔[定位] 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膝髌上缘上6寸[主治] 腰胯疼痛,腿膝寒冷,麻痹,脚气,疝气,腹胀风市[定位] 大腿外铡,腘横纹上7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当直立垂手时,中指止点处[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G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①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腹痛、泄泻、痢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