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宗法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宗法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宗法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宗法制度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庞大、复杂、井然有序的血缘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宗法制度对当代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化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宗法制度强调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责任,这种
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宗法制度的家族观念,强化家庭、家族、社群之间的联系,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2.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宗法制度通过严格的宗族和血缘关系来划分社会群体,这种
划分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宗法制度的做法,通过建立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和协会等方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3.强化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荣誉和利益,这种道德观念和伦理
规范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宗法制度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4.推进法律与法治建设:宗法制度强调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这种原则对于现
代社会的法律与法治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宗法制度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推进法律与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家族制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春秋时期,国家形成初步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也开始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

在春秋时期,国家的政权主要由贵族统治,贵族家族的势力逐渐扩大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因此,宗法制度的形成与贵族家族的势力扩张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宗法制度的形成与国家的封建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二、宗法制度的特点1. 以家族为单位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家族是宗法制度的基本组织单位,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家族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

同时,宗法制度也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和调控社会事务。

2. 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下,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的家族成员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通常来说,族长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其次是长子和长孙,而其他家族成员依次排列。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通常是遵循血缘关系和长幼尊卑原则的。

3. 血统至上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重要依据,血统至上是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之一。

在宗法制度下,血统与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是息息相关的,家族成员的血统纯正程度决定了其地位和权力的高低。

家族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通常是基于血统关系的。

4. 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宗法制度下,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家族成员之间的行为和活动受到严格的规定和制约。

家族中的事务、权力的继承以及各种社会关系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制度的限制。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族的规定和制度,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5. 结构稳定宗法制度下,家族结构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长期固定的。

家族成员的职责和角色一般是早已确定下来的,不会随意变动。

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在宗法制度下长期形成的,是相对稳定而不易改变的。

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的影响篇一: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宗法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汉语言113 09 方姮堃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缘亲疏来规定宗族成员之间的不同继承顺序,以及享有的不同权利和履行不同的义务,标榜尊祖敬宗,维系血缘亲情。

就生产力而言,中国传统社会属农业社会形态,其社会的基本单位为家庭。

家庭承载着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主要功能,由家庭为中心辐射和扩散的血缘关系形成农业社会的主要联结纽带。

从家庭——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衍生出维护和强化这种关系的宗法文化,并上升为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和主流文化。

在宗法文化主导下,国家也成了皇帝的家天下。

二千年来,中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也出现过动乱分裂,但政治文化的主体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核心仍是宗法文化。

历史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其产生至现今社会它的影响从未消退,其影响并不是停留在一个方面而是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至后来宗法制不仅是统治着统治人民的工具更是人们维系亲情关系的关键。

人们通过血缘组织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严格族规宗族内区分尊卑长幼顺序的家族,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宗法制的影响。

首先,和谐社会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而宗法制中强调的忠孝思想对于发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以及养成人们忠于伟大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其次,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宗法中宗族思想在现今社会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热爱家乡的思想。

也正是这种思想促使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的同胞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忘建设家乡,纷纷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然后是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身份,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奋斗。

宗法制度的利与弊

宗法制度的利与弊

宗法制度的利与弊摘要: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度演变而来的,虽然在西周末年就已经瓦解,但它的影响在中国却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至今仍对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认清影响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中国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宗法制度中国传统文化利与弊影响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它是在与氏族制度残余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制度。

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西周是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国”和”家’’合而为一,国家的统治关系就是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宗法统治体制逐步瓦解,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统治制度也趋于消亡,但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却随着社会的基本细胞-- 宗法家族(家庭)的存留而继续发挥作用。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延续,四是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的影响长期笼罩着中国传统社会,它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局面,而且作为一种制度乃至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我们必须对这些甄别区分,认清影响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推进中国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宗法制度的积极影响第一、宗法制度导致伦理型文化范式,对血缘关系格外看重,孝道伦理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

”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

从西汉时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开始,后世的王朝基于伦理需要在文化上不断修正和完善,绵延千余年构成了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孝”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重点摘要:(1) 宗法制的含义(2) 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3) 宗法制对王朝和人民的思想影响(4) 总结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宗法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宗法结构不仅是历代帝制王朝正统法律理论的学说,也是帝制王朝法律运行的实践。

宗法制度与观念同样渗透在全部社会结构中,是社会结构的主导精神。

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一把钥匙。

许多我们一直感到难以说清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往往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关键字宗法制家族社会结构朝代正文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除了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外。

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有两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其中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2.专制主义严密。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宗法制的含义。

所谓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1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私有财产已经产生,父家长支配着家庭成员。

父家长去世后,其权力和财产需有人继承,这就要求有一个继承程序。

于是,宗法家族制度应运而生。

此时,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一般由各部落首领协商推选产生,历史上称为“禅让”,如传说中的尧传舜,舜传禹。

禅让制是原始的民主制形式。

但到了夏禹死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从此把禅让的官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建立起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从政治制度和文化精神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

此后,王位世袭成为制度,或弟继兄位,或子继父位,达4000年之久,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宗法家族制度也因此更加根深蒂固。

那么宗法制包括哪些内容呢,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

我国的宗法制度。 文档

我国的宗法制度。 文档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一、天下的延续家周朝的”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并不等同於我们现在对”家”的概念。

一般而言,”家”所涵盖的范围,是由同一祖父的三代组合而成。

一姓家庭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

一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家天下的延续,西周时期,分为大宗、小宗、,天子位大宗,庶子为小宗,小宗在诸侯国为大宗,其子为小宗,世世代代保持其统治地位。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关于大、小宗的组织,《礼记大传》有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

别子: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国公子、异姓公子(来自他国者)以及庶民起为卿大夫三种,或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

后一说较合理。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亲。

此处当指诸弟,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别子为一宗的正支,虽经百世仍得祭其始祖,是为大宗。

别子诸弟是一宗的旁支,传至五代之后其与别子关系已超出同一高祖范围,因此就不再祭别子的祖先,而另祭祀本支的祖先,是为小宗。

大、小宗虽是相对的,但对于天子来说则是绝对的。

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式的统治体系。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一个家族接一个家族的长达二三百年(清),短则十来年的统治(秦)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史。

二、封国制度不断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

嫡长子分封诸弟,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别子为祖”,对于巩固嫡长子的最高统治和天下宗主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后人追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御极六合,四方如星拱卫。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

它在中国历史上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稳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宗法制度的发展历程宗法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先辈们的家族成员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土地、财产等共同利益而逐渐形成了家族的生产组织和社会组织,由此而产生了宗法制度。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经济繁荣和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增长,宗法制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时,随着手工业的兴起,商业活动和城市生活的展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也逐渐开化,家族关系逐渐趋于衰落。

到了秦汉时期,宗法制度已经逐渐走向了衰落。

二、宗法制度的基本特征宗法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血缘、地产、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宗法制度的基本结构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家庭和家族,这两部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 血缘关系在宗法制度中,血缘是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

在家族中,人们彼此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这是家族组织能够长期稳定存在的关键。

血缘关系决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同时也决定了各成员之间的地位和权利。

2. 地产地产是宗法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产在宗法制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血缘关系。

地产是家族权力的重要支撑,是产生家族首领、贵族和高层人物的重要根据。

同时,地产还能够作为财产的基础,视为维持家族成员生活的来源。

3. 家族家族是宗法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家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大型组织,它由一群人组成,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方式。

家族是宗法制度中的最小单位,从而使之成为了维系整个宗法体系的基础。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一谈古代的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
界闻名的。

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之说;在法制上,明认家为组织单位。

中国所以至今被人目之为宗法社会者,亦即在此。

——梁漱溟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
国治是也。

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梁启超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度和规范体系。

依据血缘的亲疏远近而形成“贵贱有等、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等级制度,兼具政治和法律两重性。

宗法制度虽在西周末年瓦解,但宗法传统、精神理念已广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积淀成为中国社会调整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的社会传统和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

本文在梳理宗法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宗法制的起源及发展
(一)宗法制的形成
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家长制家庭和夫权制婚姻制度。

华夏先祖生活在土壤肥沃的中原一带,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基础。

不像牧民和商人那样迁徙不定,农民往往祖祖辈辈定居在一个村落中,并
形成了“固土重迁”的心理传统。

由于在一个地区长期生活,世代繁衍,为了自助自卫,血缘关系便自然成为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形成了宗族自治体。

这种血缘宗族不仅体现为一种社会关系,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政治组织,形成一套严格规定了“辈分、嫡庶、长幼、主从”的等级秩序。

由于财富大都由男子创造,于是夫权和父权得以确立。

父亲在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对家族成员具有生杀予夺之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逐渐产生。

父亲权力和财产,在他死后需要有人继承,于是逐渐形成一定的继承程序。

父亲生前的权威在他死后仍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及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凡此种种,都为宗族制度的滋生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从父系氏族社会对男性的尊崇及夫权、父权的确立,到形成以父权、
族权为特征的完备的宗法制度,还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在部落联盟时期,“从尧到舜,从舜到禹”实行的是“禅让制”。

然而,在禹死后却将天下传给其子启,这就把禅让的官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

王位世袭使统治机构中的血缘关系得以保存,“家族”与“国家”结为一体。

经商代对家族中“大示(大宗)、小示(小宗)”的区分,到西周,宗法制发展成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规范体系,并与分封制结合,形成“宗法等级网络和政治等级网络一体化”的国家组织。

(二)宗法制的发展
春秋时期,作为天下大宗的周天子式微,以下凌上,僭越礼制的现象
普遍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
俸禄制等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的出现,尤其是诸侯国中“成文法”运动的出现,严重地冲击着儒家恢复“宗族亲缘与政治行政混溶不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秩序。

秦汉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的官员已由选拔产生,而不是通过与皇族的血缘关系进行任用。

经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引礼入法,儒家说经
解律,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伦理成为封建法律的基石,儒家礼教成为法律原则,宗法精神在法律中得到确认、延续。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宗法性豪强
势力崛起,形成了“宗法性门阀世族”。

这种宗族组织以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为经济基础,拥有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力量——部曲。

隋唐两代以庶族地主为统治基础,打击豪强门阀,使宗法性豪强势力迅速衰落,再经过黄巢起义军的扫荡,宗法性豪强势力销声匿迹。

北宋时,民间开始重建以男系血统为中心的宗族共同体。

在宗族共同
体内,逐渐形成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田为手段的宗族制度。

由此可见,周代的宗法制度逐渐演变为了封建的家族制度。

封建宗法
家族制度的主旨,是建立以家族为范围的族权统治,并与政权上的专制主义相呼应,以明确亲疏尊卑的手段,订立族规确立族长的家长制统治。

二、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形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局面,而且作为一种制
度、观念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
“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形态。

1.宗法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上的影响,最重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

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使“按地域划分的国家各级行政组织和按血缘划分的大小宗族基本重合,国家系统的君统和家族系统的宗统,政权和族权紧密结合为一体,各级政权的首领均由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家长担当”。

于是,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重叠,国家政治管理与宗族事务管理重叠。

在治国方法上,往往采取礼仪制度来约束君臣、君民之间的关系;政治的实行主要靠道德教化而不是暴力刑罚的压制形式。

国成为放大了的家,家成为国之根本。

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使国家掌握在一家一姓手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天下”。

2.宗法制对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是,宗族血缘观念相当浓厚。

由于宗法思想的长期熏陶,中国人的血缘观念超乎寻常的强大。

亲族之间的交往是中国人际关系的极重要的方面,亲族之间的礼节规矩远比别的民族多,亲族圈是中国人重要的活动环境。

而且,中国人还特别注重亲族之间的远近与长幼关系,以及与自己的血缘联系方式。

比如,汉语中就严格区别了“叔、伯、舅、姑父、姨夫”,也严格区分了“婶、伯母、舅母、姑、姨”;还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而英语中却没有这些区别。

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甚为平常,亲族之间礼节的轻重也主要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衡定。

任人唯亲、夫贵妻荣、父尊子显等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

3.宗法制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
影响。

正面的影响,包括国家重视家庭、宗族的社会基层组织在法律的执行
和遵守方面的作用;注重发挥民间调解作用,体现了原则性与灵和性、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结合,大量纠纷通过亲朋熟人及基层组织的调解得以解决,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压力,节约了诉讼成本;注重发挥当权者,长者在守法方面的表率作用,有利于良好法律氛围的形成等。

负面影响包括,宗法社会等级与特权的结合,使得法有等差,影响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宗族对成员不仅拥有超越法的权力,甚至还具有抗拒法律的权力,影响了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程序;对宗族内部事务的处理,人们信赖的是宗族的裁判,而不是官方的法庭和法律,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威信与威严;在宗法社会,权利与义务是单方面的,卑幼对尊长只有服从,没有权利,造成了官吏和民众的奴才性格,民权精神难于生根、发芽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姚伟钧,宗法制度的兴亡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5月.
2.淦家辉,李雪强,宗法制度及其影响新议,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