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中国宗法制度
第九讲中国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宗族内部 起到维护父家长统治权力的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具 有道德制约的作用,对国家与社会具有维系秩序的功 能,同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
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族内部所容纳的 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 的宗法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 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系和维护 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 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 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 顺、君仁、臣忠。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 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
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家族观念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宗法社会中地主阶级内部家族 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 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 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 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社会与家族管理制度,主要依靠家族的伦理规范和权威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家族等级和家族规范。
家族等级是宗法制度的核心之一。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主要由祖父、父亲和儿子组成,按照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来划分家族等级。
家族等级分为封建地主、典籍子弟、文职官员等几个层次,不同等级的家族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地位。
家族等级的确定依据包括祖先的功绩、职位、家产积累等。
高等级的家族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职位、掌握重要资源等,而低等级的家族则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权力和资源。
家族等级的存在和维护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和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的高等级家族手中,同时也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家族规范是宗法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家族规范是指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家族规范一般由家族的长辈制定,并由家族的权威人物来执行。
家族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职责规范等。
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尊敬祖先,维护家族声誉,注重孝顺老人,兄弟和睦相处等。
行为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遵守社会秩序,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职责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来行事,比如长辈应负责家族的管理和维护,子弟应遵守长辈的安排和指示等。
家族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家族的集体利益和权威,家族成员的个体利益相对次要。
家族的权威通常由长辈代表担任,长辈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其决策和指示必须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尊重和执行。
家族权威的存在和维护有助于凝聚家族的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宗法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高等级家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低等级家族的社会边缘化等。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家族的地位和权威相对较低。
我国的宗法制度。 文档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结构丰满复杂的社会组织框架。
其中,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一切制度发展的原始基础。
中国的宗法制度的出现,彻底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宗法体系最早是由夏朝的敬天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
到了周朝的共和纪元时期,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逐步的发展完善起来。
中国的宗法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和组织实体。
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实体存在的礼教制度,中国古代血缘政治基础的分封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分层制度的君臣父子制度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运行的体系框架。
中国古代的礼教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礼教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宗教形式。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关于京师文化的发展和形成的文化讲座活动。
主要是针对满清王朝的礼仪制度等的研究和讨论。
其实,也就是对礼教制度在明清两朝社会上层如何发展和运作的一个真实的描写过程。
这已经充分说明,礼教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有的宗教制度形式。
2.制定了宗教建国方略。
建立了中国最高的大祭祀制度————天子制度。
天子成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国家最高统治者。
是宗教国家实际的元首。
3.树立了宗教立国策略。
中国古代的君臣父子制度不只是一种社会等级分层制度,他还是中国古代的等级祭祀组织体系。
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婚商嫁娶的宗教礼仪制度。
礼教制度的宗教观念和思想,影响和深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4.中国礼教制度的宗教思想和仪式的发展过程,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思想和仪式,过渡到商朝的事鬼仪式,再发展到周朝的供奉祖先的法祖宗教仪式。
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宗教仪式,是一种多神崇拜的祭祀礼仪制度。
到了商朝。
由于巫术横行,占卜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形式。
事鬼祭祀制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定型和发展起来的。
敬天祭祀反而退居次要祭祀的宗教仪式地位。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家族组织制度,它主要包括宗族的血统观念、家族的地位排名、封建等级和家族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规范,维护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下面是对宗法制度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宗族的血统观念宗法制度以血统观念为基础,认为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是至高无上的。
血缘关系被视为天赋的,它决定了家族成员在家族内部的地位和责任。
宗法制度通过祖先敬奉、宗族祭祀等方式来维系家族的血统观念。
2. 家族的地位排名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位是按照血统和世袭规定的。
一般来说,家族地位高的家族成员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地位低的家族成员则相对边缘化。
这种地位排名是由宗法家族内部的家规和家训来约束和规范的。
3. 封建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往往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形成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通常与封建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各个家族按照其在封建等级中的地位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4. 家族组织宗法制度中的家族通常由一位族长领导,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决策权。
家族内部的相关事务,如婚姻、继承、争产等,都由族长和家族成员共同决定。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家族规矩和家训来约束的,违反家族规矩的成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5. 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和稳定,通过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保持家族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它限制了个人的权益和发展空间,使得社会的流动性较低,社会人们的发展受到限制。
总体而言,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维护了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限制了个人的权益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宗法制度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公平和平等的法律制度。
中国宗法制度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 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 造成的祸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 考虑之列。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晋惠帝 肉粥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玄武门之变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成龙、刘媛媛《国家》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2.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 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宗法制度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 业意识。
2.崇敬祖先。 3. 尊重传统。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宗法制度
中国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 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 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 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 、小宗制度。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 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族本位。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结构丰满复杂的社会组织框架。
其中,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一切制度发展的原始基础。
中国的宗法制度的出现,彻底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宗法体系最早是由夏朝的敬天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
到了周朝的共和纪元时期,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逐步的发展完善起来。
中国的宗法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和组织实体。
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实体存在的礼教制度,中国古代血缘政治基础的分封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分层制度的君臣父子制度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运行的体系框架。
中国古代的礼教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礼教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宗教形式。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关于京师文化的发展和形成的文化讲座活动。
主要是针对满清王朝的礼仪制度等的研究和讨论。
其实,也就是对礼教制度在明清两朝社会上层如何发展和运作的一个真实的描写过程。
这已经充分说明,礼教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有的宗教制度形式。
2.制定了宗教建国方略。
建立了中国最高的大祭祀制度————天子制度。
天子成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国家最高统治者。
是宗教国家实际的元首。
3.树立了宗教立国策略。
中国古代的君臣父子制度不只是一种社会等级分层制度,他还是中国古代的等级祭祀组织体系。
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婚商嫁娶的宗教礼仪制度。
礼教制度的宗教观念和思想,影响和深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4.中国礼教制度的宗教思想和仪式的发展过程,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思想和仪式,过渡到商朝的事鬼仪式,再发展到周朝的供奉祖先的法祖宗教仪式。
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宗教仪式,是一种多神崇拜的祭祀礼仪制度。
到了商朝。
由于巫术横行,占卜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形式。
事鬼祭祀制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定型和发展起来的。
宗法制度ppt课件

• 宗法制度概述 •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 宗法制度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代
01
宗法制度概述
宗法制度的定 义
01
02
03
宗法制度
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即由正妻 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的族 长和财产。
宗法制度的作用
家族结构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通常包括族 长、族人、庶子、妾等,形成一
个复杂的家族结构。
家谱制度
为了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晰,宗 法制下实行家谱制度,记录家族成 员的世系和血缘关系。
家庙与祠堂
宗法制下的家族通常设有家庙或祠 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 族成员聚会和议事的场所。
宗法制下的族权与政权
族权与政权的融合
家利益。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 则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权力。
亲疏有别
在宗法制下,家族成员的 地位和权利根据血缘关系 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男尊女卑
宗法制强调男尊女卑,男 性在家族和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 地位。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
宗法制度的特点
01
02
03
0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确定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其他子女无法享有同
等权利。
尊卑有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 位和权利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不得逾越。
家国一体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与国家是 相互联系的,家族利益服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 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 造。
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 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 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 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 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 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血 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嫡长子为 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 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 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 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 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 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 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 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 小宗制度。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鉴外纪》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 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 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 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 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 的中央集权。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 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 顺、君仁、臣忠。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 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中国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 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 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 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 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 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成宗族,结 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宗族是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 德的共同体。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 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 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祠始建于南齐,距今1500多年, 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堂现存有四面牌 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楠木享堂等明、 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图》、《春草轩 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 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 造成的祸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 考虑之列。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晋惠帝 肉粥玄武门Fra bibliotek变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2、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 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
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家族观念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宗法社会中地主阶级内部家族 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 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 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 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系和维护 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 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兄终弟及:一种王位继承制度。王位由 哥哥传给弟弟继承,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 依次继承。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 传弟之子和传嫡子几种。我国古代的夏朝、 商朝以及鲁国、宋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
分封制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分封制往往是造成 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一夫多妻制: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 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 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 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诸 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 士一妻一妾。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宗族内部 起到维护父家长统治权力的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具 有道德制约的作用,对国家与社会具有维系秩序的功 能,同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 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
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族内部所容纳的 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 的宗法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 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