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法制度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课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课件

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知识拓展]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二、清朝军机处 1.设立: 雍正帝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 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4.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 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快 民族融合起过积极作用。 2.到19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与落 后。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与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形成鲜 明对比。 3.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 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 重阻碍,以致无力对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 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过程:相继平定六国。 3.秦朝疆域的拓展
4.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2)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建立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郡县制的建立
宋代:路、州、县。 元代:省、路、府、州、县。 (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自主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特点 (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 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 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 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 (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教学课件】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示范课件

【教学课件】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示范课件
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
富国强兵,分最明终,统臣一民必六守国法,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如秦律、汉律、唐律、 明律、清律等。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 出土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现藏于湖北省博 物馆。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共1155枚,残片80枚,分 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中法律 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包括 《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 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 《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 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 手工业等方面。
1.先秦时期的法治 (2)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 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三月,郑人铸刑书。
——《左传·昭公六年》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的法治
逐句的解释,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


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公元653年)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


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也称《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课件

【知识助学】 理解宗法制的三个关键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3)两对关系: ①内部: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系; ②外部:与分封制的表里关系。
【归纳总结】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3)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宗法制:
1、含义: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 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 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核心(即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它们的关系是 相对的。它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 隶属关系。
【知识助学】 1、用数字归纳法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一人 集中 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二对 矛盾
三个
中央 官职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四级 地方 郡、县、乡、里 机构
【知识助学】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 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及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内容: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特点: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 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
②职权:
三公 丞相
“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 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皇权与相权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史PPT课件

文化制度
分封制 里
王臣

宗法制 血缘
政治制度
2、关于“封建”一词的理解
• (1)中国古代的封建论 • (2)近代西方的封建论 • (3)现代五种社会形态的“封建”论
立“(((周专分220制王。21001集子0”0年9权弟8这广海上制,南句东海度以单话单,为历科指科但屏史)皇藩的),秦帝”是“A统之,组封一子是1建后、历)社,弟代““会封分封废王封”建封,子的建亲一弟概,戚直的念立延主,是郡续要以县近到理藩”明由代屏,清。确。引入中 血国缘的分A封.。分长封右期制存图在所说示明柳B.宗井元田的制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演变过程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 西周: 世卿世禄制 • 战国:军功授爵
家世 军功
世袭
• 西汉:察举制和征辟制 品德
• 魏晋: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举荐
• 隋唐:
才能
考试
产生的原因:公正、公平
科学
科举制 演变过程:
评价:
• 材料一:由于中国的文官体系具有地区的代表 性,能网罗全国人才,因此,文官体系在国家与 社会的对抗过程中往往并不落下风,所以说中国 王权并不绝对专制,文官体系在国家与社会的对 抗过程中,是主要的抗衡力量,具有特别的功能。 又因为文官制度选拔的背后有一大堆社会精英, 他们受过专业训练,等着出仕,但能够出仕者往 往只是其中少数,而未出仕仍在社会的一端,站 在儒家意念的立场,监督政府的作为。为了要培 养文官制度,中国同时也培养了一大群以天下为 已任的士大夫,带动社会来抗衡国家
也是相当沉重的。它以所谓公平的手段,维护和延迟了最 不公平的皇权专制主义,而且,它使古代中国社会的数十 代精英丧失了选择力,也丧失了创造力,不知道除自己所 奉行的价值观之外还有另外的价值观,不知道除了做官和 准备做官这个“专业”之外还有其他专业,如科学方面 种种专业。……官僚士大夫炙手可热,其规模也越来越庞 大,作为后的一部分,一个附属物,与皇权原则上不构成 紧张关系,当然也谈不上是皇权与平民之间的“中间等 级”。

宗法制度ppt课件

宗法制度ppt课件
宗法-30
• 宗法制度概述 •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 宗法制度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代
01
宗法制度概述
宗法制度的定 义
01
02
03
宗法制度
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即由正妻 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的族 长和财产。
宗法制度的作用
家族结构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通常包括族 长、族人、庶子、妾等,形成一
个复杂的家族结构。
家谱制度
为了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晰,宗 法制下实行家谱制度,记录家族成 员的世系和血缘关系。
家庙与祠堂
宗法制下的家族通常设有家庙或祠 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 族成员聚会和议事的场所。
宗法制下的族权与政权
族权与政权的融合
家利益。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 则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权力。
亲疏有别
在宗法制下,家族成员的 地位和权利根据血缘关系 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男尊女卑
宗法制强调男尊女卑,男 性在家族和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 地位。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
宗法制度的特点
01
02
03
0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确定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其他子女无法享有同
等权利。
尊卑有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 位和权利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不得逾越。
家国一体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与国家是 相互联系的,家族利益服从国

高中语文 高考 文化常识《古代宗法制度》课件(23张PPT)

高中语文 高考 文化常识《古代宗法制度》课件(23张PPT)
2、宗庙主(昭、穆、祠)。 宗子权力的 象征是他们所主持的宗庙。在周代,大宗是
9
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小宗也是各自 范围内近亲共同宗庙的宗庙主。普通族人祭 祀祖先,一般须在大宗或小宗所主持的各级 宗庙中进行,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 其他大事如冠、婚娶、盟誓等,都必须在宗 庙里进行。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 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 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 祖”和“敬宗”,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 信条。除祭祀、盟誓外,宗子还有权掌管本
(二)家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1、族祠:同一宗族人祭祀先祖祠堂。 2、族谱:记载同一宗族每个人(一般为 男性)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辈份排列、 婚娶繁衍、迁徙移居、功德事业等的史书。 (史学上称谱谍学) 3、族规:同一家族中关于教育训诫、奖励 惩罚本族人的种种规定。(简称家法)第一 部族规是三国魏人田畴所作。唐前族谱只是 族规或家规;宋后成为国家规定、法律法的 补充。
5
《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 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妻多儿女多,财产(包括权力地位等)继 承就得立规矩,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产生的 主要原因。嫡长子继承涵盖全社会: 天子—嫡长子(二代天子)—嫡长子(三代) 诸侯—嫡长子(二代诸侯)—嫡长子(三代) 大夫—嫡长子(二代大夫)—嫡长子(三代) 士—嫡长子(二代士)—嫡长子(三代士) 家长—嫡长子(二代家长)—嫡长子(三代)
2
(二)部落酋长制(尧 舜两代) 1、少数部落发展壮大,别的部落被消灭或
沦为臣属,大部落领袖群雄 2、私有制苗头出现逐渐蔓延。 (三)奴隶社会(夏、商两代) (1)私有制苗头出现与蔓延,形成私有制。 (2)夏朝是第一个私有制国家(家天下) (3)最早和私有制国家是最野蛮的奴隶制 (4)商朝前期承夏制,后期向分封制过渡 (四)宗法分封制(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讲 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如下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不仅延 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趋势。 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 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 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家天下的延续 2. 封国制度不断 3.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 族权和父权 4. 家国同构 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族制度深深植根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 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 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2.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⑴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⑵经济基础稳固 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外朝(丞相)权力不断削弱→尚书台→中书省 →门下省 ⑷对人身控制严密 人口管理和户籍制度 什伍法、连坐 控制生计,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3.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 型范式。 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 型范式。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 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 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欧洲:长期以来,教权凌驾于王权 中国:凭借武力,很早就夺取并强化专制权力,神职人 员成为顺从的奴仆 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进程后: 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型,其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 基础有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所以专制君主在维 护旧的封建贵族的利益的同时,也拉拢资产阶级,鼓励 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 以中国、土耳其为代表的东方型或亚洲型,其阶级基础 是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 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重农抑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