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宗法制度

合集下载

6中国宗法制度.pptx

6中国宗法制度.pptx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一)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 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 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 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 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 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 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 下,家族——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 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 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 造成的祸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 考虑之列。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
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 是五常的纲纪。
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 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 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 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 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如下特点: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
❖ 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 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 趋势。
❖ 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 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 ”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 化。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 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 这两大集团的对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西周和春秋和战国 时期,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国历史。代表东夷集团的殷商 夺取政权以后,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了600年,末 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西 周就是华夏集团重新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的王朝,但建 朝之初东夷集团依然强大,西周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征 伐东夷的战争,代表东集团的诸嬴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被 压缩并被分化牙解,迫使属于东夷集团的嬴秦、嬴赵西 迁,秦国远祖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日照地区万里迁移来到 西北地区的。秦人远在西北,不忘故土,墓葬的头向都 朝着东方,这也是秦始皇登基后数次东巡琅琊的原因之 一。同样,留在中国的嬴江进一步被分割成嬴江、嬴黄 等三等诸侯小国,江国的国都也被迫从山东曲阜迁到河 南正阳。
• 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 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 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 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 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影响
• 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 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 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 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 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 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钱氏家族
• 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 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 钱复、钱穆等。钱缪的后裔不仅人才辈出, 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 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 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 四是家国同构:
•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 性。 •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 忠孝矛盾处理:且夫孝始于侍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 举行一定的仪式 :司马、司空、司徒 • 有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周公分封,除了授土、授民, 还要进行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届 时对封君进行一番训诫,委以管理 一方的职责。”

3、宗庙祭祀制度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特征→中国文化伦理型 2、专制性特征→中国文化政治型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 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的特点,亦造成 了中华文化中的奴性化人格、官本位现象、狭隘的 小农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缺点。


二、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1、儒学的作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程颐说:“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 则朝廷之势首尊。”
2、小农经济的影响 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家庭生活的 自给自足,血缘关系愈发牢固,强化了家族观念, 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之根本。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宗法制影响下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演进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家天下的崩溃,宗法制 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几近绝灭,形成大一统的 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兴,提出一 系列以血缘宗法思想为核心的清规戒律,企图用血 缘宗法思想维护君臣伦理的封建秩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门阀制度。→ •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选官,宗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以祠堂、家谱、族规等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征:宗法色彩浓厚。 君主专制制度高度 发达。 导致的后果:正面:礼仪
负面:三纲五常、排外,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
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本质: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家谱 封国制度不断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权 :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家国同构: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东西差别:
西:神权
东:政权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特点:
A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 长 B经济基础稳固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D人身控制严密:户籍制度
第三章 中国文化 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特点:
1、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2、专制制度严密 总:家国同构
1、宗法制度的产生 原因:血缘关嫡长子继承制
封邦建国制
宗庙祭祀制度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总:大一统

第三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周公制礼——周礼
“礼”的基本内容(形式)――五礼 (1)吉礼:祭祀之礼。 (2)凶礼:丧葬之礼。 (3)宾礼:宾客之礼。 (4)军礼:军旅之礼。 (5)嘉礼:冠婚之礼。
(二)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
礼: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 刑: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 誓:誓词 诰:训诫之词 命:王命
二、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
(一)、礼的渊源及发展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 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 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礼怎么会和法结合起来呢?二者有什么渊源?
礻豊
示,是远古祭台的形象;豊,为禮之本字。 《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即食
“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二)礼的性质与作用
周礼实际上对全社会起着一种法律的调节作用。 完全具备法的性质: 1、周礼的规范性无庸质疑。 2、周礼的国家意志也极为明显。 3、周礼也具有很强的国家强制性。
(三)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 系
1、礼与刑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 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卫风·氓》
(2)“以德配天”的三大要求:
①敬天,指祭祀与尊崇上天,服从天命。 ②敬宗,指祭祀与尊崇祖宗。
③保民,指在维பைடு நூலக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保护 百姓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德” 运用于法制
便是“明德慎罚” 王
天 民
立法概况
3.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1)“明德慎罚”思想的含义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 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 罪,不乱杀无辜。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实,由此形 成了一系列区别情况定罪量刑的刑法适用原则。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
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一、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其完善程度是其它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二、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而后者不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超姓氏的家族本 身却依然在发展。 身却依然在发展。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刘秀登基 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 后,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豪强地主对土地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他七次下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但最终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 垂青。 垂青。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度和家族制度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

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古代的家族制度,必须首先对宗法制度有所认识。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确定继统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者相辅相成,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与此相适应,为了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祖先崇拜被推进到新的高度。

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员主持。

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

第二节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周人与商人相比,是个后进部族,但也很早就产生了宗法制度。

《诗大雅公刘》提到公刘率领周人迁居豳地,周人“宗之君之。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西周统治集团结合本民族原有的习惯,在新的条件下对商代原有的宗法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使之更加系统。

可以说在西周以及紧接其后的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已臻于完善,这一阶段的宗法制度最为典型,最为严密。

西周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在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宗法

宗法

二、封国制度不断


封国制度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 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 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分封制的主要特 点: (一)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格局 (二)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一项基本行政区划 制度 (三)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三)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 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 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 为一庙。郑玄注说:周制,七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 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 四庙)天子祭祀七代祖宗。 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自周代开始, 经过秦汉,曹魏至清代基本上保持了下来。只是有些 朝代的宗庙的数量有增减。如王莽祭九庙。唐开元十 年立九室——祭九代祖先。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 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式,乐 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 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 国人的宗族观念。
(二)封邦建国制

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这种制度 也是周代创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主制度 的坚实基础。宗法制在商代就已经出现,最初只是宗氏家族的组 织方法,当家族上升为国家形态时,家族的这种组织形式便外化 为国家的政治组织制度,也就是宗法制,主要是针对权力的继承 方法而言,分封制是在宗法制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宗法制确立 了王位的继承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去 做诸侯,诸侯其实就是王室的陪臣,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和 天子一样的分封权力,他们分封自己的家臣做卿大夫,形成了天 子——诸侯——卿大夫——士四级分封制,这种制度在西周时达 到了最完备、最成熟的形态,秦汉以后的君主集权制是宗法制度 的变体和延续,但已不同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 辈份关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 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1.家庭结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 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 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
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 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 惠、幼顺、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 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 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 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 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宗法社会中地 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 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 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 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 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 门阀的特权。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 所自分。 -----《通鉴外纪》



第 三
化 研
章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如下特点: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
❖ 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 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 趋势。
❖ 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 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 ”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 化。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 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 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 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 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 于忠,以维护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 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 经》)
(二)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兄终弟及:一种王位继承制度。王位由哥哥 传给弟弟继承,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 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 子几种。我国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鲁国、宋 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一)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 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 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 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 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 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 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 下,家族——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 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 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 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 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 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 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 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 血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 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 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周公制礼作乐,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 确立宗法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制 ❖三、宗庙祭祀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 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 造成的祸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 缘关系。
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 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 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 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 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2.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 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 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宗 族内部起到维护父家长统治权力的作用,在意 识形态领域具有道德制约的作用,对国家与社 会具有维系秩序的功能,同时,对国民性格的 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 (二) 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
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 族内部所容纳的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 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中, 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 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 利。
商:兄终弟及→父子相继(康丁以后)
周自成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一夫多妻制: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
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 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 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诸 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 士一妻一妾。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祠始建于南齐,距今1500多年, 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堂现存有四面牌 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楠木享堂等明、 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图》、《春草轩 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