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及应用
5 地震处理之DMO校正和叠前偏移

5 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前偏移概述盐丘侧面反射断面反射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加速度回转波反射倾角时差校正原理叠前部分偏移频率波数域倾角时差校正对数拉伸倾角时差校正积分倾角时差校正速度误差变速回转波偏移倾角时差校正的应用盐丘侧面断面倾角时差校正与多次波倾角时差校正与相干线形噪音其它因素倾角时差校正小结叠前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与共偏移距偏移盐丘侧面断面共反射点与共反射面叠加偏移速度分析叠前Stolt偏移倾角时差校正数据的共偏移距偏移叠前克希霍夫偏移利用共反射点道集的速度分析聚焦分析与速度无关的Fowler叠前偏移习题附录E: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前时间偏移反射点偏离倾角时差校正方程对数拉伸倾角时差校正倾角时差椭圆非零偏移距的旅行时方程叠前频率波数域偏移利用波场外推进行速度分析参考文献5.0概述倾角时差校正(DMO)是应用于已经做过动校正的叠前数据,以便在叠加过程中使不同倾角的地层保持各自不同的叠加速度。
这样,DMO校正改善了剖面,该剖面比常规的经过动校正后的CMP道集剖面更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
从而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应用在第4章中讨论的零偏移距偏移方法。
我们在第3章中提过,叠加速度是依赖于倾角的(方程3-8)。
当存在一个水平同相轴与一个倾斜同相轴交叉时,我们只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占优的一个叠加速度,而不是它们两个,因此,常规的CMP道集叠加并不能使不同倾角的地层具有各自不同的叠加速度。
这对于零偏移距剖面是不适用的,因为零偏移距剖面包含了各种情况,各种倾角。
因此,在倾角不一致的情况下,叠加剖面并不等同于零偏移距剖面。
由于CMP叠加剖面不是严格地等于零偏移距剖面,我们希望叠加后的偏移处理能够得到一个清晰的剖面,使不同倾角的地层保持不同的叠加速度。
为了解决倾角不一致的问题,在叠前进行偏移处理要优于在叠后进行。
一种实用的替代叠前偏移的方法是在叠加处理之前,应用Levin方程(3-8)校正倾角对时差速度的影响。
叠前数据可以先用水平地层的速度校正时差,然后在这种NMO后紧跟DMO校正,来解决倾角对时差的影响。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及应用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及应用蔡伟涛1,朱志勇2(1.成都理工大学;2.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叠前偏移处理技术是解决精细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之一,叠前时间偏移是近年来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发展趋势,可获得偏移归位后的速度场,适应于陡倾角构造和深部的正确成像,在本工区的应用中,采用Kir chho ff 积分求和的方法,使得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剖面比叠后偏移处理的剖面有较大的改善,使其质量得到提高,断层及地层不整合关系清晰,由此得到了较好的地质解释结果。
关键词:叠后偏移;叠前偏移;速度 地震资料处理是油气勘探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处理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勘探的全过程。
因此,搞好地震资料处理,提高处理水平,是物探处理人员始终所追求的目标[1]。
1 叠前偏移的必要性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偏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地震偏移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界面位置,并使绕射波收敛[1]。
我们知道,常规叠加是建立在水平层状介质及横向速度连续变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构造起伏及横向速度剧烈变化情况它不能够满足斯奈尔定律,同时造成速度分析的多解性,最终导致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和正确的成像结果;另外,在偏移前的道集中进行速度分析,也造成速度点偏离其真实地下位置,叠加剖面不等同于零炮检距剖面。
叠前偏移方法基于双平方根方程的非零炮检距成像理论,建立在对点散射的非零炮检距方程基础上,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曲线旅行轨迹对振幅求和,是一种射线成像,能够解决叠后时间偏移存在的问题[2]。
总之,常规叠后偏移技术由于受到其理论本身的限制,越来越不能够满足高精度成像的要求。
叠前偏移方法,理论上消除了输入数据为零炮检距的假设,避免了NM O 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比起叠后时间偏移保存了更多的叠前地震信息,为叠前反演与属性提取奠定良好的资料基础。
图1 不同变速情况下偏移成像方法的选择2 偏移方法选择根据不同勘探目标,采用叠前偏移处理技术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目标处理任务和要求,首先对原始资料和原有剖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问题,提出处理方向和可采用的技术(应该提出有多种技术组合的多套处理流程),然后进行技术和参数的处理试验,并参考用户意见确定最佳处理技术和流程,最后实施作业,完成目标处理全过程,提交用户满意的剖面。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流程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流程### 3D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Workflow.3D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Workflow.Seismic imag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Conventional seismic migration methods, such as Kirchhoff or beam migration, assume a constant velocity model and ignore the complex subsurface structures, which can lead to inaccurate subsurface images.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PSDM) is an advanced seismic imaging technique that addresses these limitations by incorporating the velocity information and accounting for the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subsurface. PSDM produces higher-resolution and more accurate images of the subsurface, which is essential for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The 3D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workflow typically involves the following steps:1. Data preprocessing: This step involves preparing the seismic data for migration by removing noise, correctingfor amplitude and phase distortions, and applying necessary corrections for elevation and geometry.2. Velocity model building: An accurate velocity model is crucial for successful PSDM. Velocity models can be derived from seismic data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tomography or full-waveform inversion.3. Kirchhoff or beam migration: In this step, the seismic data is migrated using the Kirchhoff or beam migration algorithm, which accounts for the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subsurface.4. Post-migration processing: After migration, the seismic image is process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mage quality and interpretability. This can include processes such as noise suppression, dip filtering, and amplitude balancing.3D叠前深度偏移流程。
论偏移的方法和作用

论偏移的方法和作用论文提要地震偏移技术是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三大技术之一。
它是在过去的古典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其它两大技术都是从其它相关学科引进到地震中来的。
所以,偏移技术具有地震勘探本身的特征。
地震偏移可在叠前做也可在叠后做。
叠前偏移是把共炮点道集记录或共偏移距道集记录中的反射波归位到产生它们的反射界面上,并使绕射波收敛到产生它的绕射点上。
在把反射波回投到反射界面上和绕射波收敛到绕射点上时,要去掉传播过程的效应,如扩散与衰减等。
最后得到能够反映界面反射系数特点的并正确归位了的地震波形剖面,即偏移剖面。
叠后偏移是在水平叠加剖面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水平叠加剖面上存在的倾斜反射层不能正确的归位和绕射波不能完全收敛的问题采用了爆炸反射面的概念来实现倾斜反射层的正确归位和绕射波完全收敛。
正文一、地震偏移的类型分类如下表1-1表1-1(一)叠加叠加的要求必须是共反射点(CDP)和共中心点(CMP)才能叠加。
1.共反射点叠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的水平叠加剖面,这一整套的工作。
(1)水平界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t=⅟v(4h²+χ²)¹∕² 2-1V—波速;χ—炮检距;h—反射点的法线深度。
图1-1共反射点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当反射界面水平时,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1)在共炮点时距曲线中t(o)表示激发点的自激自收时间,共中心点时距曲线中,t(o)表示M点垂直反射时间t(om)。
2)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反映的是地下反射界面的一段,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反映的是地下一个反射点。
(2)倾斜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t=⅟v(4h²+χ²cosθ)¹∕²。
水平叠加将不同的接收点受到的来自地下统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2.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为了保证多次叠加的质量,取得好的效果,了解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就很有必要的,因为只要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估计可能造成的后果,就能找出减少或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影响的办法。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方法及应用(刘俊杰)

叠前偏移技术的优点: 1.叠前偏移取消了输入数据为零炮检距的假设,以实际
叠前地震数据为输入,假设条件与实际条件相近似。
2. 取消了水平层状均匀介质的假设,通过波动方程波 场延拓方法,实现反射波成像。适于高陡构造与断裂成像。
第一节 序言
叠前偏移
叠前时间偏移
时间域RMS速度
(Kirchhoff积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相干系数=
aij :在i第道中一个小的时间(或深度)窗口内第j个采样点的采样值 i:炮检距下标; j:窗口内采样点下标; nt:窗口内采样点数; noffs:炮检距总数。
第三节GeoDepth叠前时间偏移的主要技术
2. 相干反演与沿层RMS速度分析
速 度 范 围
沿层拾取RMS速度
色标相干系数
第三节GeoDepth叠前时间偏移的主要技术
参考偏移距Xref 参考偏移距的定义
第三节GeoDepth叠前时间偏移的主要技术
2. 相干分析与沿层RMS速度分析
沿层RMS速度分析
第三节GeoDepth叠前时间偏移的主要技术
2. 相干分析与沿层RMS速度分析
相干分析模型
Aij
第三节GeoDepth叠前时间偏移的主要技术
2. 相干反演与沿层RMS速度分析
1.Geodepth叠前时间偏移概述 2.叠加速度 3.均方根速度 4.层速度 5.浮动基准面及替换速度
第二节 GeoDepth叠前偏移涉及的几个概念
1.Geodepth叠前时间偏移概述
叠前时间偏移:用来解决不同倾斜层对应不同 的叠加速度的问题。
RMS速度模型 GeoDepth叠前时间偏移的核心:
第二节 GeoDepth叠前偏移涉及的几个概念
起伏地表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与应用

关键 词 : 起伏 地表 ; 低信 噪比 ; 间时差 ; 道 叠前 深度 偏移
中图分 类号 :6 1 4 P 3 . 1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据 成像 处理 该 方 法理 论 上 可行 , 在 数据 信 噪深 层速 度 模型 要统 一 在一起 建 立一 个完 整 的模 型 , 用
间时差大 , 以获得较 准确 的偏 移速 度场 , 难 构造 成像
结 果无 法达 到基 本 的地 质解 释 的要求 , 重 制约 了 严 这些 地 区油气勘探 程度 的深化 。 目前 尚没 有一套 有 效 的处理 流程来处 理上 述诸探 区 的数据 。
影 响 , lh l A k ai  ̄h和 B g i l通 过 给 定 一 个 等 效 常 aan4 一 速 , 出利用 T O( pgahcd tm n ea r进 提 D t orp i au igo rt ) o p o
行 基准 面校正 , 与 Wig s 这 gi : n 的积分 法上 延本 质上
21 0 0年 7月
岩 性 油 气 藏 LT I HOL OGI C RES RV0I E RS
C G 会 议 专 刊 E
・
地震处 理 ・
起 伏 地表 Ki h of r h f 积分 法 叠前 深度偏 移 c 方 法研 究 与应 用
刘少 勇 , 华 忠 张 兵 王 , ,
海 洋 楼 4 1 电话 :0 1 6 9 2 5 。E mal l s 1 8 @1 6c r 0。 ( 2 ) 5 8 3 6 — i: u y 9 5 2 . n i o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进展及应用问题与对策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进展及应用问题与对策王延光【摘要】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科研和生产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结合胜利油区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及经验,首先介绍面向研究区块地表和地下地质情况的特色化实用叠前深度偏移与建模技术,在不同区块和地质任务的应用中,这些技术可以根据需求配套使用.其次,从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思路出发,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最后,通过几个典型区块的工业化应用实例验证了胜利油区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效果,总结出一套“深度域+”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思路,进一步推动深度域地震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服务.%Seismic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is a key technology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development,research and production.Based on study on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 in Shengli oilfield,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were introduced firstly according to surface and subsurface geologic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which could be used together in application to different study area and different geologic task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And secondly,effects on the prestack migration techniqu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idea of integration of acquisition,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Finally,several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technique to typical examples in Shengli oilfield were used to verify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on solution of prestackdepth migration technology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 set of "depth domain+"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summarized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c technique in domain of depth and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 for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7(024)004【总页数】8页(P1-7,29)【关键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影响因素;应用实践;各向异性【作者】王延光【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3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广泛应用的常规技术,胜利油区的生产和科研实践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地震勘探中的叠前深度偏移算法

地震勘探中的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通过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传播特性,可以了解地下结构和地质情况,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提供依据。
在地震勘探中,叠前深度偏移算法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提高勘探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一、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基本原理叠前深度偏移算法是一种用于地震数据处理的数学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时间域将地震数据转换为深度域,然后采用折射面模型或者波阵面模型来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
其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1.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逆时偏移(NMO处理),将时间域的地震数据转换为零偏移距时刻对应的地震数据。
2. 然后,将逆时深度层剖面上的地震数据集合在一起,形成叠前深度域数据。
3.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关键是调整不同深度层的地震数据时差,以消除波形的走时差异,实现不同深度维度的波形匹配,进而实现相关波形叠加成像。
4. 此后,根据地震波在不同速度介质中的折射、反射特性,利用Kirchhoff积分公式计算深度域内的各点反射能量,最终形成地下结构的深度成像结果。
二、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应用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地下结构成像质量和解析度。
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沉积物地质研究。
地震勘探可以对深层地质结构进行探测和解析,对于沉积物地质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更好地揭示岩相、层序等信息。
2. 石油勘探与开发。
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质量和准确性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更好地勘探目标层位和构造特征。
3. 工程地质勘察。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中,对于建设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其可以准确获取地下结构信息,对于建设工程场地的选址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