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骨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骨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精品教案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明白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

2.了解我国要紧的温度带和划分的标准。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缘故。

2.培育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散布图的技术3、情感目标使学生知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彼此和谐进展是相当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散布特点及不同。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预习提示(一)学前预备读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我国国带的划分明白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和了解我国要紧的温度带和划分的标准,读P32阅读材料及其他。

(二)学习方式读图分析、观看对照等为主的教学方式。

(三)学习指导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是“南北气温的不同”。

气温是气候的两个大体要素之一。

这一部份要紧内容有阻碍气温的要素、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温度带的划分和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阻碍。

学习时要注意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分析气温散布特点。

同时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了解气温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阻碍。

教学进程:自学一:冬季,我国气温南北读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找描并计算:(1)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址及其南北气温的特点1月份0℃等温线沿—一线散布:此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以上;此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以下。

试探探讨:现在两地河流会如何?(2)由1月0℃等温线向南向北气温转变的趋势(3)我国最北端的气温在℃以下,我国南部的气温在℃以上,两地的温差是℃。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址是由以上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散布的特点是阻碍因素是自学二:夏日我国南北读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找描并计算:(1)我国最北端气温是℃,我国最南端气温是℃,两地的温差是℃。

(2)夏日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域是缘故是(3)夏日我国最热的地址在,有“”之称;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

由以上可知:我国夏日南北。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2)(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2)(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掌握我国的气候类型和特点;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会运用各种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

重点、难点、关键:重点:我国气候的两大特点难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步骤:一、导入课题,展示目标:复习上节课气温和降水的内容,提问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分布,说明这是气候的两个要素,从而导入气候特征的学习。

二、预习展示:学生通过预习,读图找出我国的气候类型,在课本中找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自主性学生自学:1、气候特征及原因2、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3、影响气候的因素4、我国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四、主题式学生讨论:1、冬夏季风的区别2、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3、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降水)、两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区别五、答疑性教师精讲:2、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纬度因素: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海陆因素: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西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但是由于东西跨度大,自东南到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地形因素:山地气温和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六、课堂达标练习: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七、课堂总结,拓展提升: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作了讨论分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气候类型的因素。

八、布置作业:课时作业(八)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1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2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1纬度因素2.2海陆因素2.3地形因素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课本上知识比较少,尤其是季风气候那一块,基本只是带过,考虑到季风气候显著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下节课抽时间把这部分内容再给学生深讲,让学生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气候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目标: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教学拓展: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气候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影响范围及其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理解气候类型与季风气候的关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运用生动案例,如夏季暴雨、干旱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
b.季风气候对水资源有何影响?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第二节天气多样季风明显[ 有关课件 ]教课要求1.经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散布图,认识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色以及降水散布特色,培育学生判读、剖析等值线散布图的技术。

初步学会剖析气平和降水特色的形成原由。

2.认识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域的区分依照及区分地域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别性。

3.认识我国的天气特色,培育学生剖析天气特色的技术。

使学生明确天气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我国特别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祸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互相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构造剖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色,各节内容都是环绕这一主线睁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天气,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天气特色。

天气特色能够经过其基本因素──气平和降水的特色反应出来,要认识天气特色第一应认识气平和降水,并且气平和降水的散布及特色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益于理解各地区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别。

鉴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构造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别,以及联合这类差别和农业生产实质区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平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经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散布图,并配以阅读资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剖析冬天气温散布时,却详尽描绘了等温线散布特色,以指引学生阅读 1 月等温线散布图。

教材的这类编排表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表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剖析夏天气温散布特色,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绘比较简单,主假如经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虑题,指引学生读图,进而总结我国夏天气温散布的特色。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经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指引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东西部干湿情况的差别以及我国干湿地域的区分。

这部分内容连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色,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域散布图,配以阅读资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绘结论。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设计。

教材从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显著性两个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以及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知识的基础内容,对气候、地形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季风气候的特点尚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现象的认知多来源于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掌握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例,分析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及其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4.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气候类型、季风气候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案例素材:收集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案例,用于分析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候现象,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分析这些现象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季风气候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归纳。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分析身边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方法,能准确判断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3.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分析季风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气候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难点:理解季风气候形成机制;掌握气候类型划分方法;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2、锋面雨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推移有何规律?请同学们首先阅读课本P39的阅读材料,寻找答案,然后观看课件演示,聆听老师讲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和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并回答梅雨和伏旱出现在我国什么地区?中下游地区
3、课本P40活动题第2题: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
2、习惯上将受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大致
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__________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该线以东南
大地区,称为(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3、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A、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季节。
B、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和灾害。
(1)非季风区是不是受不到季风的影响?
(2)结合前面的降水量分布图,看看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在降水量上有什么不同?
小结:季风区与非季区的划分依据:是否能够受到季风影响;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大致通过毫米等降水量线,两侧降水量存在差异。
季风区: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主要集中于;
(2)夏季风对我国又有何影响?完成课本P40活动题第1题:分析我国季风区的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以及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小结:冬、夏季风对我国的气候的影响——
(1)寒冷干燥的的盛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夏季风来自,能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我国的;而且我国季风区内降水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因此季风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中在季,概括说就是。
结论: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a.你认为季风气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b.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c.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为人类造福?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案例,并回答相关问题:
案例一:某地处季风区,近年来夏季降水量逐年减少,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二:某地位于非季风区,但近年来却频繁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问题:
a.分析案例中季风气候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b.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家长参与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并记录下讨论内容:
a.季风气候对家庭生活有哪些影响?
b.家长小时候是如何应对季风气候的?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标注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并在图中简要说明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的资料,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季风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应对季风气候灾害的措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如北国的雪景、南国的椰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国会有如此丰富的气候景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今天我们将学习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季风?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季风气候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4.设计课堂提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

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

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

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

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
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

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

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