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2 教案9 (人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2)(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2)(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掌握我国的气候类型和特点;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会运用各种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

重点、难点、关键:重点:我国气候的两大特点难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步骤:一、导入课题,展示目标:复习上节课气温和降水的内容,提问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分布,说明这是气候的两个要素,从而导入气候特征的学习。

二、预习展示:学生通过预习,读图找出我国的气候类型,在课本中找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自主性学生自学:1、气候特征及原因2、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3、影响气候的因素4、我国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四、主题式学生讨论:1、冬夏季风的区别2、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3、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降水)、两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区别五、答疑性教师精讲:2、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纬度因素: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海陆因素: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西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但是由于东西跨度大,自东南到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地形因素:山地气温和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六、课堂达标练习: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七、课堂总结,拓展提升: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作了讨论分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气候类型的因素。

八、布置作业:课时作业(八)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1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2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1纬度因素2.2海陆因素2.3地形因素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课本上知识比较少,尤其是季风气候那一块,基本只是带过,考虑到季风气候显著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下节课抽时间把这部分内容再给学生深讲,让学生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2.2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八年级上册

2.2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八年级上册

初中地理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了解我国夏季、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2.简要分析并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3.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并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熟制;4.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重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作物的熟制。

难点: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结合实例,分析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读诗:《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思考:长安没有荔枝吗?为什么要从其他地方运荔枝到长安?3、生答:荔枝是一种亚热带水果,对温度的要求较高,而长安纬度较高,种植不了荔枝,因此需要从其他地方运来。

过渡:这说明荔枝的生长与气候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气候的第一课时:气温。

(二)新课讲授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找到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北极村(冬季气温在28℃以下)最温暖的地方:海口(冬季气温在16℃以上).计算温差约50℃。

由此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结论一:南北温差大在课本P30 图221中描出等温线,你有何发现?结论二: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思考: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原因:1.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间短;2、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3.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近,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远,加剧了南北温差;转折:找到0℃等温线,对照地形图,说出它经过的地方。

用笔描绘出0℃等温线,观察该线大致沿我国的秦岭和淮河一线延伸小结:冬季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我国秦岭一淮河一线。

讲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是我国地理中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之一。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第二节天气多样季风明显[ 有关课件 ]教课要求1.经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散布图,认识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色以及降水散布特色,培育学生判读、剖析等值线散布图的技术。

初步学会剖析气平和降水特色的形成原由。

2.认识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域的区分依照及区分地域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别性。

3.认识我国的天气特色,培育学生剖析天气特色的技术。

使学生明确天气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我国特别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祸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互相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构造剖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色,各节内容都是环绕这一主线睁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天气,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天气特色。

天气特色能够经过其基本因素──气平和降水的特色反应出来,要认识天气特色第一应认识气平和降水,并且气平和降水的散布及特色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益于理解各地区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别。

鉴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构造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别,以及联合这类差别和农业生产实质区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平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经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散布图,并配以阅读资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剖析冬天气温散布时,却详尽描绘了等温线散布特色,以指引学生阅读 1 月等温线散布图。

教材的这类编排表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表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剖析夏天气温散布特色,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绘比较简单,主假如经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虑题,指引学生读图,进而总结我国夏天气温散布的特色。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经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指引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东西部干湿情况的差别以及我国干湿地域的区分。

这部分内容连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色,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域散布图,配以阅读资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绘结论。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候现象,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分析这些现象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季风气候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归纳。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分析身边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方法,能准确判断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3.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分析季风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气候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难点:理解季风气候形成机制;掌握气候类型划分方法;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后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后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以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季风气候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提出问题:“我国的地理位置对其气候有何影响?”2.讲解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1)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讲解我国气候的四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明显、高原气候独特、气候复杂多样。

3.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1)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季风气候的分布。

(2)讲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4.案例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季风气候为例,分析季风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5.课堂小结四、教后反思1.课堂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气候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感悟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五、教学延伸1.课后作业(1)熟记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2.课外拓展(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

3.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我国气候特点,让家长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运用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识读。

2.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类型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2. 运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

3. 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感受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国的气候多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讨论交流,总结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重点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4. 地图分析:(1)让学生观察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各类气候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图分析法,讲解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5.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2)分析季风气候对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7. 布置作业:(1)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服装、饮食等方面的变化。

七、课堂互动: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课型:新授课导入新课:1.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

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

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3.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

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暴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关于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你知道有哪些?仔细阅读下面的照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如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能够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气候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重点介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3. 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材: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辅助材料:气候类型分布图、季风气候示意图、相关实例资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七、教学进度安排课时:2课时(90分钟)第一课时: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第二课时: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八、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理动画来演示季风的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季风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我国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季风的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谁能回答亚洲的主要气候特征是什么?我国的气候特征又是什么呢?新课讲授: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观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说出我国有哪几种主要气候类型。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的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2)活动
1.对照图
2.24,说出图2.27中四个地方的气候类型名称。

地点:漠河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地点:海口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5-9月。

热带季风气候
地点:吐鲁番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点:五道梁气候特点:冬冷夏凉,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高寒气候。

2.参照对漠河的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其他三地的气候特点。

3.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的气候特点的差异,说说他们各自发展旅游后动的优势。

漠河发展滑雪、冰雪旅游项目等;海口发展海上旅游项目等。

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讲解.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例如:黑龙江省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海南省已经春耕大忙了——纬度因素北京夏季降水较多,与其大约同纬度的新疆确降水少——海陆因素
喜马拉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阅读图
2.29,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很大,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受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的影响。

2.阅读表2.3,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读表2.3 中国与世界上其他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
(1)1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低多少?
(2)7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气候主要因素。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