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数字化

合集下载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探究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探究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探究一、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是一种将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将音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到用户的终端设备上进行解码显示。

具体来说,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信号采集:需要将传统的模拟音视频信号进行采集和录制,这一过程通常采用专业的视频采集卡或者硬件设备完成。

2. 信号编码:接下来,将采集到的模拟音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编码处理。

这一步通常采用压缩编码技术,将音视频信号编码成数字信号,以便于在网络上传输和存储。

3. 网络传输:经过编码的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到用户的终端设备上。

在这一步,常用的传输方式包括广播卫星传输、有线网络传输和无线网络传输等。

5. 信号显示:解码后的模拟音视频信号通过终端设备上的显示屏进行显示,让用户可以观看到完整的广播电视节目。

以上就是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数字化编码和网络传输,实现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传输和接收。

接下来,我们将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详细探讨。

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关键技术和设备1. 音视频编码技术音视频编码技术是实现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主要包括音频编码和视频编码两个方面。

在音频编码方面,常用的编码标准包括MP3、AAC、AC3等;在视频编码方面,常用的编码标准包括MPEG-2、MPEG-4、H.264等。

这些编码技术可以将模拟音视频信号高效地压缩成数字信号,以便于在网络上传输和存储。

2. 网络传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是实现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它主要包括广播卫星传输、有线网络传输和无线网络传输等多种传输方式。

广播卫星传输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区的信号覆盖;有线网络传输可以实现对家庭用户的信号传输;而无线网络传输则可以实现对移动用户的信号传输。

广播电视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探讨

广播电视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探讨

广播电视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探讨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不断地向网络数字化迈进。

网络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语音、视频、数据传输等技术手段,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在实时性、互动性、跨平台性等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化传输技术的应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和存储,在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保障了知识产权。

传统的信号传输主要是采用模拟信号,但是模拟信号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失真,从而影响观看效果。

采用数字传输技术能够更好地保证信号的质量,保证节目播出的实时性和兼容性。

2、在线广播电视技术在线广播电视技术是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一大趋势。

通过互联网,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听取电台节目。

在线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得观众的广播电视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同时也使得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3、新一代广播电视标准的应用新一代广播电视标准主要包括了ATSC 3.0、DVB-T2、ISDB-T、DTMB等。

这些新一代标准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技术,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音视频体验,同时也支持更好的互动性和多屏互联。

这些新标准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技术的体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版权保护问题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和听取电台节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版权保护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

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地复制和传播节目,如果没有好的版权保护机制,将会造成严重的版权侵权问题。

2、内容创新问题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存在很大的制作和传输成本,这也导致了节目的内容比较单一。

但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由于网络传输的方便性,使得内容创新的门槛也变得更加低。

这也就意味着,节目的多样性和质量将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浅谈广播电视数字化

浅谈广播电视数字化

浅谈广播电视数字化摘要:数字化使频道多样化、对象化、个性化成为可能,媒体将由单一走向综合,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展付费电视业务必须给付费频道以正确定位、分类管理,给予与公共服务业务不同的申办条件和审批权限,由分配网作最终节目集成,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

数字化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什么?第一、多媒体融合。

数字化使各种形式的信息,例如图像、声音、文字等都变成由0和1两个符号元素组成的码流,从而实现了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数据广播、电子杂志、因特网等各种媒体的大融合,由此带来了媒体之间、相近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相互渗透。

广电网络经营数据业务、因特网业务,电信行业在宽带业务里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等等,都已经成为现实。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媒体将由单一走向综合,广播电视与电信等行业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最终融汇于信息化的大潮中。

第二、双向交互。

数字化不仅提高了传输效率、而且数字化的传输、存储手段使用户与发送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成为可能。

广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从节目创作、制作到播出、受众将更紧密的融为一体。

海量存储技术使得用户与终端之间的互动也使用户掌握了对节目选择的主动权,大量低水平重复制作的令人生厌的千人一面的节目,不用管理部门清理,无情的市场就会让它们无存身之地。

第三、网络化。

数字化使广播电视吸收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几乎全部成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广播电视融入网络化的大潮。

广播电视不再是一套制作、播出设备连接一套发射系统这种分散的、相互隔绝的局面。

数字广播电视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数字广播电视并不仅仅是技术由模拟转化为数字,开展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即不仅仅是广播电视系统技术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广播电视行业自己的事,需要我们以全社会、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问题。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从应用技术的角度来说它已经成熟了,但是它的应用环境、发展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仍然是模拟时代的。

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也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字化转型。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大变革。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有一次我在家里看电视,想找一部喜欢的电影。

结果翻来覆去,那些传统的电视频道播放的内容总是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

不是时间不对,就是影片太老。

就在我感到无奈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现在流行的网络电视平台。

打开网络电视平台,那感觉简直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各种类型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应有尽有,而且还能根据我的观看历史和偏好给我推荐个性化的内容。

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要说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首先得提到内容制作的数字化。

以前,拍摄设备笨重,后期制作繁琐,而现在,高清摄像机、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技术等纷纷登场,让节目画面更加清晰、生动、富有创意。

比如说一些纪录片,通过数字化的拍摄和后期处理,能把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传播渠道的数字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几个电视频道来获取信息,可现在呢?网络视频平台、移动客户端成为了主流。

无论你是在地铁上、公交车上,还是在公园里散步,只要拿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这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让广播电视的传播范围更广、更迅速。

还有用户体验的数字化。

现在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点赞等方式与节目进行互动。

就像我看一些综艺节目的时候,看到屏幕上飘过的那些有趣的弹幕,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看,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另外,广告投放也实现了数字化。

以前的广告形式比较单一,而现在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地把广告推送给目标受众。

比如说,你最近在网上搜索了健身器材,那么很可能你在看视频的时候就会看到相关的健身产品广告。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广播电视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

从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到如今的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那么,未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首先,数字化技术将继续深化和普及。

数字化使得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清晰,大大提高了图像和声音的质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高清晰度的标准如 4K、8K 甚至更高分辨率将逐渐成为主流。

这意味着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逼真、细腻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数字化也为广播电视内容的存储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海量的节目资源能够更高效地保存和检索。

其次,网络融合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带宽的不断提升,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日益紧密。

通过网络,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播出时间。

网络电视、IPTV 等新兴的播出方式逐渐兴起,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社交媒体与广播电视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参与节目讨论,这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和互动性。

再者,智能化技术将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用于节目制作、推荐和播出管理。

例如,通过对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偏好进行分析,智能推荐系统能够为观众推送更加符合其兴趣的节目。

在节目制作方面,智能化的编辑工具可以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

而在播出管理中,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信号质量和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播出的安全稳定。

另外,移动终端将成为广播电视的重要传播渠道。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娱乐。

广播电视节目也将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进行优化,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例如,开发适合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支持离线观看、断点续播等功能,以满足观众在移动场景下的观看需求。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有望在广播电视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CATV知识之七:广播电视数字化基础知识

CATV知识之七:广播电视数字化基础知识

CATV知识之七:广播电视数字化基础知识浙江传媒学院陈柏年1、试述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处理环节名称及其具体作用。

2、什么是信源编码?什么是信道编码?分别说明它们的主要任务。

(1)信源编码:解决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降低冗余度和提高数字信号的有效性所进行的编码。

主要任务:①A/D变换;②压缩编码。

(2)信道编码:提高数字传输可靠性、降低误码率、按一定规则加入冗余码元所进行的编码。

主要任务:①码型变换;②差错控制。

3、电视信号的编码方式有哪些?(1)复合编码方式:将彩色电视信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取样、量化和编码,得到一个数字复合电视信号。

(2)分量编码方式:对图像的亮度信号和两个色差信号分别进行取样、量化和编码,从而得到三个数字分量电视信号。

4、分量编码取样频率应考虑哪些因素?(1)满足取样定理:取样频率≥2.2fm=13.2MHz。

(2)实现固定正交取样结构: f s=n×f H(行频的整数倍)。

(3)兼容两种扫描系统:f s=m×2.25MHz( 2.25MHz的整数倍)。

(4)节省码率:f s尽量靠近2fm。

5、分量编码四种方式有什么不同?(1)4:2:2编码方式:亮度信号的取样频率为13.5MHz,两个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均为6.75MHz。

显然,这种方式下色差信号的水平分解力是亮度信号的一半。

4:2:2编码方式广泛应用于演播室节目制作和传输中。

(2)4:4:4编码方式:亮度信号和两个色差信号(或R、G、B信号)的取样频率均为13.5MHz,且取样结构完全相同。

这种方式下,三个信号具有相同的水平和垂直分解力。

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对R、G、B信号进行数字化的场合。

(3)4:1:1编码方式:亮度信号和两个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分别为13.5MHz、3.375MHz、3.375MHz,因此两个色差信号在垂直方向上的分解力与亮度信号相同,但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解力是亮度信号的1/4。

(4)4:2:0编码方式:亮度信号与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与4:2:2方式相同,但两个色差信号每两行取一行,因此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解力均为亮度信号的一半。

数字化时代下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应用

数字化时代下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应用

数字化时代下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使了传输方式的革新和升级。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时代下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应用,以及对行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数字化技术对广播电视传输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模拟时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主要依靠模拟信号和模拟信道。

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传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数字化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数字通信网络进行传输。

这种数字传输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高质量传输:数字信号能够更准确地传输音视频内容,避免了模拟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失真和干扰。

因此,数字化技术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传输体验。

2.多路复用能力强:数字化技术能够将多个信号通过同一个信道进行传输,实现了多路复用。

这样一来,广播电视传输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同时传输更多的频道和内容。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由于数字信号的灵活性,广播电视传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通过数字化技术,传输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观众喜好。

二、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1.卫星传输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卫星传输成为广播电视领域中最主要的传输方式之一。

卫星传输技术通过将数字信号编码后发送至卫星并在接收端解码播放,实现了广范围的信号传输。

2.有线传输技术:数字化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有线传输领域,使得有线电视成为了家庭观众收看广播电视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有线传输技术能够通过光纤或同轴电缆将数字信号传输至家庭中的电视机。

3.IPTV技术: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技术逐渐兴起。

这种基于互联网协议的广播电视传输方式能够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内容,并实现与其他网络服务的融合。

4.移动传输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传输能够更好地适应移动终端设备的需求。

无论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流媒体传输,还是通过移动应用实现的点播和直播服务,都展示了数字化时代下广播电视向移动方向发展的趋势。

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项目介绍

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项目介绍

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项目介绍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是指为了提升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采用无线数字化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覆盖和传输的工程项目。

无线数字化技术是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将广播电视节目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和接收的技术手段。

与传统的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具有更高的抗干扰性、传输稳定性和传输质量,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

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建设: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传输网络,实现对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播和传播。

网络建设包括网络规划、设备安装、信号传输等方面的工作。

2. 信号覆盖:通过在各个地区建设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基站和信号接收设备,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

信号覆盖需要考虑地理环境、建筑物遮挡等因素,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

3. 资源调配:通过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频率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顺畅和稳定。

资源调配包括频率规划、频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4. 技术研发:通过进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和传输效率。

技术研发包括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技术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的工作。

5. 安全保障:通过建立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传输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安全和信息安全。

安全保障包括加密技术的应用、安全监控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能力,使广播电视节目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观看习惯。

无线数字化覆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传播和互动传播,提供更多元化的节目内容和服务形式。

该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促进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转型。

该项目还能够提升我国无线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信息技术和传媒产业的融合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调制技术要求》
要求2007年8月1日开始实施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8
需要具备的条件


配套技术标准
确定应用模式和技术参数


相关设备产业化
完成频率规划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9
需制订配套标准17项
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实施指南 2、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3、VHF/UHF频段地面数字电视广播频率规划准则 4、数字电视中间件技术规范 第1部分:系统 5、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技术要求和实施指南 6、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覆盖评估测量方法 7、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8、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接收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9、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技术规程 10、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流复用和接口技术规范

技术标准体系正在建立:
信源、信道、发端、终端、卫星、增补网络、回传系统、业务支撑

产业化推进顺利:
芯片、发射机、调制器、复用器、终端(手机、MP4、PMP、USB)

技术测试、组网试验正在进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投入运行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7
规范技术试验

《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多媒 体广播技术试验管理的通知》(2006)
有线电视数字化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3
加快推进整体转换

《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2003年)
• 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向数字化整体转换

《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
• 通过听证会调整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广播电台
发射机1
发射机3
地面光缆 微波
发射机2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9
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媒体-------
移动多媒体广播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0
流动人群还是广播电视服务的空白
我国的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

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80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超过7万公里 汽车拥有量2400万辆,客运量162.45亿人次/年 铁路客车39766列,客运量11.18亿人次/年 民航飞机1245架,客运量1.21亿人次/年 民用船只21万艘,年客运量达1.90亿人次, 海洋机动渔船有28万艘 全国短途流动人数超过1000亿人次/年
统一标准、全国漫游,面向多种终端,保证随时随地接收

我国的国情和实际:
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量大

技术先进性:
自主创新,广播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

经济可行性:
覆盖面广,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产业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4
经济可行性
卫星方式

的通知》(2006年)
• 至少保留6套模拟节目,确保基本服务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4
加快网络光纤化、双向化改造

将发布《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
• 基础传输网络改造: 基本实现光纤到楼,逐步实现光纤到户 • 用户接入改造: 利用现有入户同轴电缆,采用多种双向接入技术
向双向、交互、多功能发展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2
相关设备需产业化

国家发改委拟建立数字电视工程中心,加
快产业化进程 由地面数字电视特别工作组提供数字电视 激励器和标准测试接收机供测试用 有关部门正在研制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
发射机、接收终端、芯片、测试仪器等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3
我国地面电视频率现状
14
需要调整现有地面覆盖网布局


必须保证现有中央广播电视模拟节目覆盖
需要满足标准清晰度电视、高清晰度电视、 公交车载电视等多种业务需求 寻找一个数字电视频道需要协调周围5、6个 同邻频道的现状电视频道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5
目前进行的技术准备
广电总局地面数字电视领导小组
技 术 政 策 组
利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通过地面或卫星广播网 面向七寸以下小屏幕便携接收终端 点对面提供广播电视节目 传输带宽大、图像质量高 覆盖面广、经济实用、接收终端广泛
满足个性化的高端需求
满足流动人群的普遍需求
广播方式成为发展趋势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2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定位

空间覆盖:

城市、乡村、山区、沙漠、岛屿等地的流动人群 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
这些领域对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1
多媒体服务的两种技术实现方式
通信方式
• • • • • • 利用移动通信技术 通过无线通信网 面向手机 点对点提供多媒体服务 可以实现个性化互动服务 受网络带宽和传输成本限制 • • • • • •
广播方式
不得擅自进行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试验和非法使用电视频道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设备要申领有关入网证 目前的试验系统必须全部转换为国标系统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7
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
声音广播数字化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8
声音广播数字化


数字音频广播(DAB) 数字调幅广播(DRM)
2013-8-7
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5
数字化使电视机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

数字电视、数字广播、高清晰度 电视等广播电视节目

付费电视、交互电视、视频点播等个性化电视业务

家庭自助银行、电视购物、股票操作等商务类业务

视频可视对话、电视短信、彩信等通信类业务

电视网络游戏等娱乐类业务

智能控制家庭设备的 智能家居类业务
广播电视数字化
技术政策解读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科技司 王效杰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架构
卫星 无线发射台 无线用户
现场信号
有线用户
微波 广播电台 电视台 光缆干线网 有线电视 分配网
制作、播出
2013-8-7
信号传输
发射、分配
用户接收
2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
卫星A 卫星B
广播电视台
广播电视节目
地面增补转发网
节目集成平台
节目集成平台
增补 转发器 增补 转发器 增补 转发器
信息服务
移动通信网
特点: 小屏幕、便携、交互、移动 2013-8-7 随时随地接收多媒体广播
接收终端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6
技术准备

关键标准已颁布:
•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 •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2部分:复用》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1
需确定应用模式和技术参数
不同的误码保护方式 不同的交织方法
不同的误码保护率 不同的调制阶数
单载波和多载波 330种模式 33种传输码率
不同的帧头 不同的调制方式 不同的保护间隔

对应不同的码率、不同的载噪比、不同的多谱勒频移特性 对应固定、车载、标准清晰度、高清晰度、城市环境、乡村环境等应用
技 术 标 准 组
技 术 试 验 组
频 率 规 划 组
节 目 政 策 组
经 济 政 策 组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6
地面无线电视数字化原则

地面电视以公共服务为主,不加密播出 确保模拟和数字同步播出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地面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试 验的通知》(2006年)



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服务、 模数同播、高清晰度电视、公交车载电视 紧急广播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013-8-7 29
谢谢!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30
2013-8-7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0
需制订配套标准17项
1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规划准则
12、VHF/UHF频段地面数字电视业务与固定、移动 业务共用技术准则
13、地面数字电视调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4、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适配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5、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 16、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 17、地面数字电视系统数据广播技术要求
中波广播
3.2-26.1MHz
短波广播
87-108MHz
数字音频 广播
微波、卫星传输
利用数字音频广播标准 推进声音广播数字化:

调频广播
48.5-798MHz 2.635-2.66GHz
数字声音广播、 本地化多媒体信息服务
电视广播
移动多媒体广播
利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 推进地面电视数字化:

利用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进行移动多媒体广播:

时间覆盖:

在路上、在车上、在等待时间等需要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时候

终端覆盖:

手机、MP3/MP4、PDA、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车载小型接收 机等七寸以下小屏幕接收终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