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高度情感化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文字、语言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格修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通过课文内容、阅读体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培养。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课文内容的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的,它们涵盖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智慧。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读懂课文中的人物情感、描述环境的情感等,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

对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解读,让学生能够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真谛。

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

二、阅读体验的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果老师能够在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之后,与学生讨论文章中的情感,或者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情感体验的表达,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通过学生们的合作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师生、同学间的情感、学习到合作、感恩等人文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三、教学方法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情感教育。

对于一些情感丰富的课文,可以采用情感渗透法进行教学,即用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的吸引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要注重启发教学,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还可以通过诗歌教学来进行情感教育。

诗歌作为语文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它具有高度的情感表达性,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情感教育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情感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文学阅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等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欣赏美好、感受真善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

当学生读到《小狗钱钱》中的故事情节时,会被小狗和小主人之间的友情所打动,从而产生共鸣,感受到友情的美好与珍贵。

这样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对美的感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的抒发。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表演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在读完《丝绸之路之风从哪里来》时,可以通过表演或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向往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喜悦、忧愁、幸福、痛苦等。

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这些情感进行感知和理解,从中汲取力量,进行情绪调节。

在读《草房子》时,学生可以从主人公的坚韧和乐观中汲取勇气和乐观的力量,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道德情感,如善良、正直、宽容等。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对这些道德情感产生共鸣,明确自己的道德追求,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阅读《小狗钱钱》时,学生可以从小狗对主人的忠诚和友情中领悟到珍惜友情、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而在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情商,培养积极的情感品格,使他们在阅读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要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多种多样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表达情感的空间和渠道。

在课堂上,可以设立情感体验分享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情感表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肯定和赞扬。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欲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体会,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要利用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丰富的课文中往往富含丰富的情感元素,这些情感元素往往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了解情感的内涵,以及如何用文字表达感情等方式,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情感体验,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要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课文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

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和领悟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观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品德的品质教育。

要注重情感教育与写作能力培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和写作能力培养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写作,让他们在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1. 引言1.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情感体验与人生体验结合、倡导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生体验的结合,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也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合理运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2. 正文2.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童话故事、幽默故事等。

这些作品往往情节紧凑、内容生动,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引人入胜的阅读活动,例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等,呈现生动形象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建立阅读习惯,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心仪的书籍,培养对阅读的热爱。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2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共鸣,培养其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品质。

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成为重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情感表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有的是喜悦、幸福,有的是悲伤、忧郁,有的是愤怒、愧疚。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情感问题,让学生明白不同情感在人生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学会积极面对情感问题,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以此来启发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

三、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用文字勾勒出的细腻情感,让学生陶醉其中。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让学生明白美好情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学会感知美好情感,用心去体验和珍惜美好情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则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

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文本,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感染力,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可以选取一些描写友情、亲情、爱情、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情感投射和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品味和表达。

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品读和赏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品味和表达。

可以通过对某个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感、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和揣摩,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引导和激发,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品味和表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品味和表达、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创设积极的情感教育氛围等方式,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策略,提高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相信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情感意识和情感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评判文本中的情感,并在文本中体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鉴赏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1. 创设情感互动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互动的方式,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教学中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感受文本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情感,启发学生自我感受和情感反应。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在读文本时的感受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感、事件情感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中的情感。

比如,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情感动机、情感变化等,培养学生对情感分析的能力。

4. 提供情感表达的机会。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方式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进行情感表达。

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感书写和情感绘画,通过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鉴赏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

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教育如何开展

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教育如何开展

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教育如何开展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特别是在语文课中,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分析,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与理解。

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阅读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精髓,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开展策略。

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来激发情感共鸣,选取多样化、富有情感的作品,能让学生更容易与文本中的角色或情节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例如,经典文学作品或现代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情感纠葛,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话题,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共鸣感。

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无疑能够增强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课堂讨论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反应,让他们自由地分享对于文本中的角色、情节的看法。

这样的分享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他们的沟通技能。

当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情感时,教师应当积极给予反馈,尤其是对那些表达真实情感的学生,肯定其观点与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共鸣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情感反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情感教育中。

情感教育还可以通过创意写作来增强。

阅读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以文中的角色为视角进行续写,能极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在创作中体会到情感的流动与变化。

这样的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借助多媒体资源丰富阅读体验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观看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或短视频,可以让学生从视听的角度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某一文学作品时,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情节发展及人物情感。

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情感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

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时,理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便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

在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堂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采用了相应的激情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地促进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

下面结合一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对其主要艺术试作剖析与探讨:
一、以情动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

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自身对这种情感缺乏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想启发学生情感是不可能的。

因而,教师应首先对作者贯穿于文章的情感有所体验,然后方能启发学生去深切地感受、体验、品味。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先烈、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好文章,每当我钻研这些教材时总是血往心头涌,他们的广阔胸襟、崇高的品德和献身精神叩击着我的心灵,我有时激动得流下热泪,彻夜难眠。

”于漪老师是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二、入境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设法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进入“情感共振”境界。

其主要方法有:(一)音乐喧染。

学习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这段描写,就可以用一曲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琵琶演奏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 画面呈现。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

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相关画面。

可以是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录像等。

(三) 角色扮演。

它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共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小品、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诵课文等。

(四) 实物演示。

此时学生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嘴尝,情感体验是全方位的。

钱梦龙教《死海不死》,就是先准备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汤匙,一碟食盐,一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尝试如何使蛋在水中浮起来。

通过实物演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三、以声传情
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美读”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常常被冷落,但它对情感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为此,教师指导朗读时要强调:其一,语调要抑扬
顿挫、轻重相合。

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

欣喜若狂处声如洪钟,义愤填膺时要读得铿锵有力,温情脉脉处则“切切如私语”,轻松愉快时读得“恰恰如莺啭”。

如《荷塘月色》的开头两句应用轻微低缓的语调朗读,以渲染出夜深宁静的气氛。

而在读“颇不宁静”时要轻中加重,读“忽然”、“另有”时要低中见高,以再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其二,语速要快慢适宜,错综相间。

读到忧伤悲痛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

四、以形示情
这是指教师可以通过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形体变化来形象地“表意传情”。

如果一个人能运用好这种无声的体态、表情和动作,它可以传递难言之言和难传之情。

可是,语文教学界对其研究和运用的很少。

事实上,教师课堂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通过实验证明:信息传递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而在传递情感信息时表情的作用更大。

因此,教师应得体地运用自己的体态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将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那么,教师讲课时不妨像演员演戏那样进入角色,根据课文情感变化调整表情和动作。

五、设疑激情
就作者表达情感方式而言,课文中有些是直抒情怀,字里行间奔涌着激情;有些则是含蓄蕴藉,须仔细玩味,方能领会其间的真谛。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奔放情感较易把握,也较易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但对那些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或表层似乎“无情”的语言往往容易忽略。

而一些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视野狭窄,领悟能力欠佳,因而他们对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在感知、理解上显得肤浅,有时还很片面。

因此,教师应采用巧妙设疑的方法,将文中作者采用曲笔、奇笔、反笔叙写的那些含蕴丰富、结构奇特、意趣高远、哲理幽深的内容揭示出来,让学生在解疑中感知、体验、理解。

如教《捕蛇者说》不妨如此设疑:既然永州的“异蛇”是“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为何却“争奔走焉”?这样通过对永州人看似矛盾和反常的行为进行质疑,便不难领悟到课文人物及作者对“苛政猛于虎”这一残酷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愤懑。

六、想象生情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生活中常有触景生情的现象。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同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想象的思维流向有两种:一是从“已知”内容向“未知”方面进行想象。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描写桃树、杏树、梨树花儿盛开的句子。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描写所体现的感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句中已有的视觉形象( 春天开满枝头的各种花朵) 向未知方面( 夏天、秋天结成的果实) 去进行想象,让学生从一幅春华秋实的丰收图去体会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自然之情。

二是从实境方面向虚境方面进行想象。

教学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时,可针对“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七个字引导学生由
个人实际生活经验(对杨柳、河岸、晓风、残月的实境感知) 向词句营造的虚境方面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体会到这幅画面所表现出的气氛之凄清,风景之清幽,客情之冷落,离愁之绵长。

正如叶老指出:语文教师要善于使学生“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王连军,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