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综述
地震工作总结5篇

地震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近期,我国某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次地震工作旨在通过对地震灾害的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未来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地震灾害概况本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XX点,震级达到里氏XX级,震源深度约为XX公里。
受灾区域包括多个城市和农村地区,受灾人口超过XX 万人。
据统计,此次地震已造成XX余人死亡,XX余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同时,地震还引发了多处火灾和燃气泄漏等次生灾害,形势十分严峻。
三、应急救援工作1. 救援力量调动: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动了数十支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队、军队救援队和志愿者救援队。
各救援队伍迅速抵达灾区,展开了救援行动。
2. 救援行动实施:救援队伍在灾区展开了拉网式搜索,全力寻找被困人员。
同时,医疗队伍也及时赶到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此外,还调动物资车辆,为灾区群众提供食品、饮用水和医疗物资等必需品。
3. 救援效果评估: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奋战,救援队伍共救出被困人员XX余人,救治伤员XX余人。
同时,通过广泛的社会募捐和政府投入,为灾区群众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
但是,由于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救援力量薄弱、物资短缺等问题。
四、灾后恢复工作1. 房屋修复: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或损坏,政府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房屋进行了评估和修复。
同时,调动物资车辆为灾区群众提供临时住房和建筑材料。
2. 基础设施恢复:地震还导致多处基础设施损坏,如道路、桥梁、电力设施等。
政府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抢修和维护,确保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 产业恢复:针对地震对当地产业造成的影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恢复生产。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灾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五、经验教训与改进措施1. 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此次地震暴露出预警预报系统的不足之处。
为此,建议加强地震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预测精度和反应速度。
地震过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2023年5月15日,我国某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救援队伍和广大人民群众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为了总结地震救援经验,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现将地震过后总结报告如下。
二、地震救援工作回顾1. 灾情响应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等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启动了地震灾害Ⅰ级应急响应。
各级政府、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2. 灾区救援(1)人员搜救:地震发生后,救援队伍立即展开人员搜救工作,通过搜救犬、无人机等设备,在废墟中寻找被困人员。
(2)医疗救护:医疗救援队伍迅速抵达灾区,设立临时医疗点,对伤员进行救治。
同时,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受灾群众缓解心理压力。
(3)转移安置:对受灾群众进行转移安置,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4)灾后重建: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恢复灾区基础设施,保障受灾群众生活。
3. 社会捐赠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为灾区群众提供援助。
政府部门对捐赠物资进行统一调配,确保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三、地震救援工作经验1. 上下联动,迅速响应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救援队伍和社会各界迅速响应,形成了强大的救援合力。
这为地震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 专业救援,科学施救救援队伍在地震救援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科学施救,确保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心理疏导,关爱受灾群众在地震救援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灾群众缓解心理压力,关爱受灾群众。
4. 社会力量,共克时艰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为灾区群众提供援助。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地震救援工作不足1. 应急预案有待完善地震发生后,部分地区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导致救援工作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2. 部分救援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救援队伍在地震救援过程中,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3. 灾区基础设施重建缓慢灾区基础设施重建工作进度较慢,影响了受灾群众的生活。
关于汶川地震情况报告

关于汶川地震情况报告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发生后,许多建筑物倒塌,包括学校、住宅楼和工厂等。
据统计,该地震造成了超过8万人丧生,数十万人受伤。
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也遭受了严重破坏,道路中断、桥梁倒塌、水电设施损毁,严重影响了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此外,地震还引发了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
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应急措施,调集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投入到灾区救援和救治伤员的工作中。
许多医疗队、消防队、工程队等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全民动员,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
灾后重建工作也随即展开,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积极推进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重建学校、住房等公共建筑,并提供支持给灾后重建的家庭和企业。
这次地震不仅给受灾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切肤之痛,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并派遣了救援队伍前往灾区提供支持。
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团
结和力量。
在重建中,中国人民展现了坚强的毅力和勇敢的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受灾地区的人民将重建家园,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地震情况分析总结范文

一、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是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发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以2024年9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发生的3.8级地震为例,对地震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二、地震基本情况1. 发生时间:2024年9月1日4时57分。
2. 发生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固阳大道2号隧道向东约300米山内。
3. 震级:3.8级。
4. 震源深度:15千米。
5. 震中位置周边:无居民和建筑物。
6. 人员伤亡及房屋坍塌情况:目前无人员伤亡及房屋坍塌情况。
三、地震原因分析1. 地质构造:此次地震发生在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属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前兆:经自治区地震局分析,此次地震发生在鄂尔多斯地块北缘,目前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
3. 地震预测:由于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此次地震的预测难度较大。
四、地震影响及应对措施1. 地震影响:此次地震震级较小,对包头市昆都仑区及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小,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应对措施:(1)市区两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响应,进行初步排查,确认震中位置周边无居民和建筑物。
(2)官方提醒市民不要轻信网络不实传言,以官方发布的权威消息为准。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地震预测和预防能力。
五、总结此次地震虽然震级较小,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地震预测和预防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同时,要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于玉树地震灾害的调查报告

关于玉树地震灾害的调查报告一、引言玉树地震灾害是中国西南地区近年来遭受的一次严重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灾害的原因和影响,本文将对玉树地震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灾害概述玉树地震发生时间为2010年4月14日,地震震级为7.1级,震源深度为30千米。
震中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地震导致了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严重。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地震共造成了2698人死亡、11637人受伤。
三、地震原因分析地震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和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自然现象。
而地震灾害的发生则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
玉树地震是由岷山褶皱带和唐古拉山褶皱带之间的构造活动所致。
这个地区是青藏高原和沿边地区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频繁。
四、地震灾害影响分析1. 人员伤亡:地震造成了2698人死亡,11637人受伤,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2. 房屋倒塌:地震导致了大量房屋倒塌,给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 基础设施破坏:地震造成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给当地的交通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五、救灾措施分析在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包括:1. 快速响应: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力量,抵达灾区进行救援工作。
2. 临时安置:政府组织了临时安置点,提供食宿和医疗救助。
3. 捐款捐物:社会各界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支持灾区重建和人员救助。
4. 重建工作:政府组织了灾后重建工作,修复了倒塌的房屋和基础设施。
六、灾后重建与展望灾后重建是灾区走出困境、恢复生产生活的重要环节。
玉树地震灾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快灾后重建的进程。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地震灾后心理辅导和健康救助的力度,帮助灾区居民恢复正常生活。
七、结论玉树地震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灾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援和重建。
通过这次灾难,我们认识到地震灾害防治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抗震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发生。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一、基本情况自XX年XX月XX日发生地震后,我省受灾较为严重,灾情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XXX、XXX、XXX等地。
目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全力组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灾区的安置和物资救助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二、伤亡情况经初步核实,XXX市目前伤亡人数较为严重,共计XXX人死亡,XXX人失踪,XXX人受伤。
该市的XXX、XXX、XXX等地的房屋损坏严重,部分重型设备也受到了影响。
此外,XXX市的XXX、XXX、XXX等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正在加紧抢险工作。
三、灾情救援我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次灾情,迅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目前,紧急抢险施工人员和专业救援队伍已经赶赴灾区,全力展开救援行动。
各地也纷纷捐助物资和资金,全省的援助物资已经超过XXX吨,各种生活必需品、应急救援器材、通讯设备等大量运往灾区。
同时,相关部门还利用各种通讯工具,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深入灾区了解受灾群众的需要和困难,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抚工作。
四、灾后重建灾区的重建工作将是长期而较为艰巨的任务。
我省各级政府早已开始积极筹备,为灾区的重建工作提前部署。
重建方案正在清晰化,目前主要包括房屋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恢复等,预计需要的资金也在逐步筹集中。
为了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资金、物资和人力等方面,我省也将动员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加以支持。
五、结语此次地震对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然而我们始终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灾区一定能够尽早恢复原有的美好生活和工作环境。
我们也希望广大受灾群众能够保持信心、积极面对灾情,我们相信愿意帮助他人的世间是美好的。
地震灾害情况报告

地震灾害情况报告[地震灾害情况报告]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最近发生的一次地震灾害情况,并对其影响和相关救援工作进行分析。
1. 灾害背景最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源地位于某国某省,震级达到X级。
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2. 灾害影响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大量建筑物倒塌,人们失去了家园。
此外,地震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导致了更多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交通设施、电力系统和通信网络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了交通中断和物资供应紧张。
3. 救援工作当地政府立即启动了紧急救援工作。
政府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到达灾区。
救援队伍通过技术手段,迅速搜救被埋压的人员,并提供紧急医疗救治。
同时,临时住所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也被提供给受灾人员。
此外,国际社会也伸出了援手。
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受灾地区提供了援助,包括人员、物资和资金等。
志愿者组织和慈善机构也积极参与救援和恢复工作,为灾区人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4. 灾后重建地震灾害结束后,灾区必须进行重建工作。
政府需要重新建设住房、学校和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
此外,灾区还需要重建经济和恢复社会秩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需要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并与国际社会紧密合作。
5. 防灾意识与准备地震灾害再次提醒了我们应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6. 结论地震灾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通过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灾区逐渐恢复重建。
然而,我们仍需持续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工作,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字数:496)。
地震数据总结报告范文

一、报告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活动加剧,地震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规律,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本报告对近年来地震数据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涉及地震数据来源于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地震目录,数据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22年。
三、地震数据统计1. 地震数量2010年至2022年,全球共发生地震事件约150万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约8万次,7级以上地震约300次。
2. 地震震级分布从地震震级分布来看,3级以下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9.8%,3级以上地震占0.2%。
其中,3级至5.9级地震占3级以上地震总数的99.6%,6级以上地震占0.4%。
3. 地震分布地区地震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其中,亚洲地区地震数量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60%;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欧洲和非洲地区。
4. 地震死亡人数2010年至2022年,全球地震共造成约10万人死亡。
其中,亚洲地区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死亡总数的70%;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欧洲和非洲地区。
四、地震特点分析1. 地震频发区全球地震频发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东非裂谷带等地区。
2. 地震季节性从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来看,地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通常,地震活动在春末至夏初达到高峰,而在冬季相对较少。
3. 地震强度近年来,地震强度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7级以上地震的数量有所增加。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1)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区域性、季节性和强度上升趋势。
(2)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 建议(1)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
(2)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3)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4)加大地震科研投入,推动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综述
041005084 王小莉城环1001
摘要:地震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全球地震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
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洋区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
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分析地震构造因素以及震后的影响和治理方案。
探究在地震预警和预报方面有无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地震、构造、治理方案
引言
地震灾害当指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祸害。
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现象,地震是岩石的破裂,严格地讲是断层的粘滑失稳只有在破裂贯通时才产生失稳和压力降。
本文探讨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特征,并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最后分析了地震的预报和预警的可行性。
地震的形成原因
浅源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地壳内部应变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并且和断层的活动密切有关,显然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破裂机制及构造格局是受地壳活动和地壳内部介质的物性条件所控制。
因此对地壳活动的规律、介质的特性以及深部构造与强震关系的研究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最根本的因素渊源于地慢深处物质的上涌和沿上地慢顶部的侧向移动,控制了断裂活动和地震的形成。
从山东地区上地慢的几何形态及地壳结构,显示了上地慢物质由沂沐壳隆带向东西两侧流动的状态。
沂沐断裂带及聊考断裂带的深部分别为两个地慢隆起带即沂沐地慢隆起带和聊考地慢隆起带。
两个隆起带之间为泰沂蒙地慢凹陷区。
沂沐地慢隆起带以东是胶东地慢凹陷区。
这种上地慢形态控制了沂沐断裂带、聊考断裂带及鲁西断块、胶东断块中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如中生代时期地慢物质大幅度的上涌引起沂沐断裂带的扩张,产生强烈断陷并充填了数千米甚至近万米的沉积物伴有大量的基性岩浆溢出。
针对于地震这种地质作用过程,特殊情况有:当断裂作用发生、并向地壳深部扩展,该断裂向上与地表连通,由于断裂减压,使得含水区域上方的压力接近水临界压力时,从而温度和压力都达到水的临界值时,此时热容等物理化学参数出现奇异性变化,而趋于无穷大,相应的热压系数及热压也将趋于无穷大,出现瞬时压力的增加,从而触发地震。
简言之,即断裂与水物理化学性质临界奇异性变化的耦合可触发地震。
这其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 地壳(包括整个岩石圈)中局部降温过程是缓慢的,而局部降压可以是很快的,如出现连通地表的深断裂时、就可造成地壳中局部区域压力的快速下降。
地震的分布
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
( l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大陆,这里的地震活动是除4个环太平洋俯冲地震区外全球第5强的地震活动区绝大部分地震活动分布在中国及其邻区。
( 2 )北美洲:北美大陆中部为稳定的加拿大一格陵兰地盾和中央台地组成的地台,西部为科迪勒拉褶皱带。
北美洲板块主要地震活动位于西部,即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而又被胡安德福卡板块分为南北两区。
( 3 )非洲: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近纪末以来,东部非洲在区域隆起的基础上出现裂谷运动。
裂谷西支规模比较小, 发生过一系列7级大震。
东支火山活动比较广泛,未记录到M7以上地震活动。
东支向北的红海裂谷,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裂谷之北的死海转换断层上。
大洋区地壳具有新薄和相对均匀的特征,地展活动相对较弱。
( l )太平洋:太平洋的地震活动在大洋里面相对最弱,主要与东太平洋洋脊以及一些海岭。
( 2 )印度洋:在大洋中印度洋地震活动最强。
印度洋的地震活动除三叉形的印度洋洋脊的轴线附近外,在Bird(2003)划分的印度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有一系列地震活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澳大利亚西侧,横穿上述板块边界还存在一条NW向的稀疏的地震线,由一系列间隔 1 500km左右的M 8、M7 地震或M6震群组成,向南可以延伸到澳大利亚西南拍斯南极洲附近,向西北延伸到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其地震能量占到整个印度洋地区的80%,这条地震带的原因还有待研究。
( 3 )大西洋:主要地震活动沿大西洋中脊分布,冰岛的地震活动最显著( Gerseiso ta l.2006)除横贯大西洋的中脊外还有一些横向构造,南大西洋有分割南极洲板块和南美板块的板块边界中大西洋, 北纬20左右有西面加勒比板块延伸出来的波多黎各海沟,北纬36左右有阿尔卑斯断裂向西延伸与亚速尔微板块连接的横向构造。
地震的影响--以汶川地震为例
汶川5.12地震在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4市1州共形成104座地震堰塞湖,其中成都市9座,德阳市14座,绵阳市53座,广元市21座,阿坝州7座。
这些堰塞湖广布于长江上游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四大流域;其中,嘉陵江流域22座,涪江流域52座,沱江流域16座,岷江流域14座。
5.12 地震引发的地震堰塞湖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世界历史上罕见。
堰塞湖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态,对堰塞体上游形成土地房屋淹没、浸没,对堰塞体下游又构成洪水威胁,堰塞湖溃决后形成的大洪水与地震灾害合称两大巨灾,其破坏力常不亚于地震灾害本身, 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历史上教训惨痛。
对这些堰塞湖的治理与河流修复,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河道整治工程必须研究和面对的重要课题。
汶川地震对四川本省,特别是重灾区粮食供给将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短期内,灾区局部地区粮食市场极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地震灾害对四川本省,特别是重灾区猪肉市场也会造成一定影响,灾区局部地区猪肉市场供给短期内极可能出现短缺。
但就对全国粮食和猪肉市场的影响而言,这次地震对全国粮食和肉类生产及其价格变化的影响甚微,不会影响全国农业生产的基准面。
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四川地震对全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超过0.50%,对全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超过2.20%。
地震预报和预警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4个层次的划分: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是指对1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的区别在于: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都没有得到有效预报,使得人们对地震预报的前景产生怀疑。
但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报,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报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报还是有可行的办法的中期预报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报。
但我们不能因为地震预报难度很大,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如果我们不做地震预报研究,也就无法真正地认识地震,也就永远预报不了地震。
参考文献
[1]李启成;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国际地震动态第一期)
[2]梁军;地震堰塞湖对山区河流的影响与综合治理(四川大学学报第6期第41卷)
[3]李钜章;地震灾害宏观分析研究(地理研究第2期第14卷)
[4]胡宝群、吕古贤、王方正、孙占学、李满根、白丽红;岩石圈中水的临界奇异性与断裂耦合触发地震(地质地震第2期第31卷)
[5]李金臣、潘华、张志中;青海玉树7. 1 级地震构造背景(国际地震动态第5期)
[6]洪汉净、陈会仙、赵谊、胡久常;全球地震火山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地质地震第4期第31卷)
[7]高维明、孙竹友、李家灵;山东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地质地震第2期第3卷)
[8]刘燕君;卫片中线性构造的地质惫义及其与地展的关系(地理科学第1期第8卷)
[9]李炳元、李矩章、王建军;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地理学报第1期第51卷)
[10] 战金艳、林英志、葛全胜、徐志刚;自然灾害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地理研究第8期第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