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成因和危害以及地震的应对方法(完整资料).doc
浅谈重庆中小型地震的成因及防范方法

地震灾害预防与应急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与使用
总结词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出预警,为人们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建立和维护一个高效的地震预警系 统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地震预警系统利用传感器监测地震活动,通过快速分析地震波数据,预测地震的可能影响范围和强度。一旦预测 到地震,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方式通知公众和重要设施采取紧急措施。为了确保预警 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设备,并加强公众的预警意识教育。
某国发生大地震,造成大 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救援措施
国际社会迅速响应,派遣 救援队伍、提供物资支持 等。
案例分析
国际救援行动展现了人类 在灾难面前的团结和互助 精神,为受灾国家提供了 有力支持。
成功抗震建筑案例
案例背景
某建筑在设计、施工阶段采取了多项抗震措施。
抗震措施
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加强结构整体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心理援助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受灾居民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信心。
灾区基础设施重建
道路修复与重建
01
修复或重建受损的道路,确保灾区交通畅通,便于救援物资的
运输和人员流动。
供水、供电设施修复
02
尽快修复受损的供水、供电设施,保障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
求。
通讯设施恢复
03
尽快恢复通讯设施,保障灾区与外界的信息畅通,便于救援工
1 2 3
案例背景
某城市位于地震活跃地带,近年来发生了数次地 震灾害。
应对措施
该城市采取了多项预防和应急措施,包括建立地 震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制定应急预案 等。
案例分析
该城市在地震灾害应对中表现出色,有效减轻了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城市 借鉴。
地震成因和自救互救方法

地震成因及自救互救方法一、地震的成因分析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
由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二、地震自救互救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结有以下几点: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
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从而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
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地震发生的成因及作用

地震发生的成因及作用地震是地球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发生的成因及其作用。
1.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发生通常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有关,具体成因如下:- 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由许多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会导致地壳的移动,从而引发地震。
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由许多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会导致地壳的移动,从而引发地震。
- 地壳变形:地球内部的构造蕴含着岩层变形的过程。
当岩石层发生变形时,由于巨大的应力积累,最终会引发地震。
地壳变形:地球内部的构造蕴含着岩层变形的过程。
当岩石层发生变形时,由于巨大的应力积累,最终会引发地震。
- 火山活动:地震与火山活动也有密切关系。
当火山喷发时,岩浆的运动可能会产生地震。
火山活动:地震与火山活动也有密切关系。
当火山喷发时,岩浆的运动可能会产生地震。
2. 地震的作用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破坏性:地震能够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烈的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破坏程度。
破坏性:地震能够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烈的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破坏程度。
- 地质变化:地震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改变山脉、湖泊和河流的地理特征。
它可以形成新的地质构造或改变既有的地理格局。
地质变化:地震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改变山脉、湖泊和河流的地理特征。
它可以形成新的地质构造或改变既有的地理格局。
- 科学研究: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现象,从而提升地震预警和预测的能力。
科学研究: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现象,从而提升地震预警和预测的能力。
我国地震灾害成因

我国地震灾害成因、危害及应对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030137姓名:张新瑶摘要: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
地震能量巨大,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还易引起多种次生灾害(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河水倾溢、水坝崩塌等引起的水灾、瘟疫等),破坏力强,甚至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等产生影响。
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近年,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我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尽量减小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应将强对地震产生的成因的研究和对地震的监测、预报预警,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人们的抗震意识、抗震能力。
本篇论文通过对中国地震的成因分析,了解到中国地震频发,且产生严重破坏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针对地震的成因和危害,总结防震抗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震级、板块交界处、抗震能力、防震减灾一、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的地壳岩层突然破裂或错动的现象。
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类型: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
地震相关术语:震源:地球内部诱发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等震线:破坏程度相同地区的连线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震级: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按地震等级大小划分:超微地震:震级大于1级微震:震级小于3级,一般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等于5级,人们容易感觉到,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强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7级(大于6级的地震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灾害)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多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活山脉平原交界地带,释放能量巨大,破坏严重。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地震防护安全教育培训(2篇)

第1篇一、前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地震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特举办本次地震防护安全教育培训。
二、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定义及成因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的成因主要与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地壳构造运动和地球自转等因素有关。
2.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以地震释放的能量(单位为里氏)来表示。
烈度则是衡量地震对地面建筑物和人类生活影响程度的指标,通常分为12个等级。
3. 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三种。
其中,P波和S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L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三、地震预警与防范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在地震发生前数秒至数十秒内发出预警信息,为人们提供逃生和避险时间。
我国已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但目前预警范围和精度仍有待提高。
2. 地震防范措施(1)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地震前兆现象。
(2)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提高预警范围和精度,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
(3)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应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4)提高公众地震防范意识:通过教育培训、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1. 室内避震(1)保持冷静,迅速判断所处的环境,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
(2)就近选择坚固的家具或墙角躲避,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3)关闭电源、燃气,防止火灾发生。
(4)远离窗户、阳台、电梯等危险区域。
2. 室外避震(1)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
(2)选择开阔地带,避开山体、河流等危险区域。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是一种自然现象,既不 能过分恐惧也不能轻视,要正确认识地震。
一、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 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 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 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 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 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 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 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 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 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造成水灾。在山 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 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viper,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 现剧viper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
地震时应该怎么办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时 遇到毒气是要趴在地上,堵住口鼻逆风向 安全地带转移 燃气泄漏时要堵住口鼻,千万不使用明火, 震后转移 遇到火怎么办
单击此处添 加大标题内 容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震后互救 救人方法
地震时应该怎么办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一.室内自救
二.地震发生时,大地晃动持续大约一分钟左右,只需躲在坚实 的家具旁边就可以,保护好头部。
三.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是大块倒塌体与 支撑物构成的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 等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四.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 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 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 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 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浅谈地震成因和危害以及地震的应对方法
摘要:地震是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其中令人类损失最为严重
的灾难,地震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但是,目前人类
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因此普及相关的
地震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了。那么,地震是什么?地震是如何形
成的?在地震面前,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本文将浅谈地震的成
因、规模、危害等以及地震时的应对办法和对策。
关键词: 地震 成因 规模 危害 应对方法
一、地震的简介
地震的概念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
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
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
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基本成因是板块间的互相作用产生的(指构造地震)。由
于地壳不断运动,地应力在某一地点相对集中,当地应力集中到
超过该岩石圈的弹性模量。岩石承受不了,就产生形变、断裂、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错动,此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产生快速振动,
这就是地震的成因。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
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的规模
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
用“级”来表示。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
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
“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
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
确定震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
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
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
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
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
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
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
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在世界各国使
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
烈度表,从I度到XII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
度,有感则分为I至VIII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
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的分布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
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
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理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
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
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
中脊地震活动带
中国地震的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
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
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
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地震的危害
直接灾害破坏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
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
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
啸、地光烧伤等。
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
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
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火灾: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
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
酿成大灾。
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
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
啸。
瘟疫: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
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
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
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
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
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此外,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
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
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二、地震的应对方法
单位减灾对策
单位及社会团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能
力的提高,对减轻地震灾害至关重要。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
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广泛开展宣传
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
时的应急应变能力。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
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和农贸市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
施;重要部位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
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造成不应有的灾害。在短临预报发布后,对
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
宣传,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予未然。
家庭应急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落实家庭应急对策,对抗震防灾工作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
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
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熟悉水阀电闸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
关闭操作;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临
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在预报发布后或出现大量宏观
前兆异常时,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准备必要的生活用品
等,以备震后作用。
个人自救对策
在地震发生时的短暂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正确与否,是减少人
为灾害的关键。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
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居住楼
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
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如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
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
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在岗人员,
地震时要沉着冷静,坚决果断,立即切断电源,关闭有毒有害易
燃易爆物品的闸阀,停止油气输送,然后再就近避震; 主震后,
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
总结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给我们的沉痛的教训,因此我们有必要
去了解地震,预防地震带来的灾害。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
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浅谈地震危害及对策研究——林俊毅
地震基本知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震 词条——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