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的处理

地震资料的处理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设计报告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资源勘查工程08级2班2011年6 月28 日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天然气资源、固体资源地质找矿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包括:野外采集、(室内)资料处理、资料解释三项。

一、野外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就是采集供自动绘图用的绘图信息,是数字测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同的数据源、不同的作业模式有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内业数据采集与外业数据采集之分,有手工输入、半自动输入、自动输入之分。

一个优秀的数字测图系统通常支持多种数据采集方式。

〈一〉、测图前的准备工作1、控制测量野外数据采集包括两个阶段,即控制测量和地形特征点(碎部点)采集。

实施数字测图之前必须先进行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方法与白纸测图法中的控制测量基本相同。

由于利用光电测距,测站点到地物、地形点的距离即使在500m,也能保证测量精度,故对图根点的密度要求已不很严格,一般以在500m以内能测到碎部点为原则。

通视条件好的地方,图根点可稀疏些;地物密集、通视困难的地方,图根点可密些(相当白纸测图时图根点的密度)。

等级控制点尽量选在制高点。

控制测量主要使用导线测量,观测结果(方向值、竖角、距离、仪器高、目标高、点号等)自动或手工输入电子手簿,一般直接由电子手簿解算出控制点坐标与高程。

对于图根控制点,还可采用“辐射法”和“一步测量法”。

辐射法就是在某一通视良好的等级控制上,用极坐标测量方法,按全圆方向观测方式一次测定周围几个图根点。

这种方法无需平差计算,直接测出坐标。

为了保证图根点的可靠性,一般要进行两次观测(另选定向点)。

所谓一步测量法就是将图根导线与碎部测量同时作业。

地震采集基本技术及技巧

地震采集基本技术及技巧

地震采集基本技术及技巧地震采集是地震学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采集地震数据,可以帮助地震学家研究地震发生的机理以及预测地震趋势。

地震采集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包括采集设备的选择和操作、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方面。

首先,对于地震采集设备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研究需求和采集场地的特点来确定。

常见的地震采集设备包括地震仪、地震测震台等。

地震仪是用来记录地震波形信号的仪器,一般分为数字地震仪和模拟地震仪两种。

数字地震仪具有采样率高、信噪比好等优点,适用于高精度的地震研究。

模拟地震仪则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实地调查和初步的地震监测。

地震测震台是用来安放地震仪的基准仪器,具有稳定性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其次,对于地震采集设备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使用地震仪之前,需要进行校准和测试,确保仪器能够正常工作。

在地震仪的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与外部干扰源接触,例如电线、建筑物等。

根据采集的具体场地情况,选择适当的仪器设置参数,比如采样时间、放大倍数等。

在采集过程中,要避免强光直射和强电磁干扰,以免影响数据质量。

另外,对于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技术和技巧。

首先是对地震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数据的采样率、信噪比、动态范围等进行检查和分析,以判断数据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其次是对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滤波可以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干扰,以突出地震信号。

滤波方法包括时域滤波和频域滤波等。

最后是对地震数据进行解译和分析。

这包括对地震波形的特征进行识别和提取,以及对地震波的震源和传播路径进行模拟和重建。

在地震采集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技巧。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

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时间段和季节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采集点位。

采集点位的选择需要考虑地质结构、地貌特征等因素,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此外,在采集过程中,需要避免距离较近的干扰源,比如交通道路、建筑物等,以免干扰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2014年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宋先海

2014年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宋先海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仅供参考)郑重申明:采集与处理难度较大,老师上面提及‘仅供参考’四字,可能出的题目会有较大偏差,被坑了不关我事。

这总结内容有点多,包含了一些相关内容,答案还要从中自己总结,前面是老师总结的内容,后面是附加重点,内容有点混乱,因为自己都不懂的情况下总结的,仅供本人使用。

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1、组合法压制干扰波(面波和随机干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

组合法的原理:它是利用有效波(反射波)与低速规则干扰波(面波)的传播方向或视速度的差异,根据地震信号的叠加原理和组合统计效应,来压制低速规则干扰面波和无规则的随机干扰波,以增强反射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Ratio Signal to Noise)。

➢优点:(1)利用组合的方向特性,可以压制低速规则干扰面波。

(2)利用组合的统计效应,可以压制随机干扰波。

(3)组合表层的平均效应,有利于波形对比和追踪。

➢缺点:(1)组合具有低频滤波作用,可能会使波形发生畸变。

(2)组合深层的平均效应,模糊了深层反射界面构造细节,降低了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易漏掉小断层、小构造。

(3)不能压制高速规则干扰波(多次反射波)。

2、多次覆盖技术(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压制干扰波(多次波和随机干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与组合法的异同点。

基本原理:它是利用有效波(一次反射波)和规则干扰波(如多次反射波) 经正常时差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后,存在着剩余时差的差异,来突出有效波(一次反射波),压制干扰波(如多次波),提高资料信噪比(S/N)的。

➢相同点:● 1.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多次覆盖法)与组合检波方法都是进行多个地震道叠加。

● 2.当界面倾斜时,多次覆盖法和组合法都存在平均效应。

● 3.多次覆盖法和组合法利用统计效应,均可压制随机干扰波。

● 4.当有剩余时差时,多次覆盖法对地震波有低通滤波作用,组合法也有低通滤波作用。

➢相同点:● 1.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多次覆盖法)与组合检波方法都是进行多个地震道叠加。

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实习报告
点击OK
同样用图6.3所示第三个按钮将“input”、“output”和“scale”连成如图形式
点GO运行得如图
8.一维滤波filt
在下图8.1界面中
图8.1

中 点中
得界面
图8.2
点 ,进行频谱分析得图8.3,对
中Trend Start到Trend End的参数改为从0Hz到200Hz
点击OK得图8.4。
图8.3
图8.4
点击 得
接下来的步骤如第6步将“input”、“output”和“Ormsby”到左框(project)中。
将三个连为如图所示形式
因为有效波集中在20Hz到80Hz之间故需将“Ormsby”参数
改为
点击OK,连好后运行GO得
9. 二维滤波fk filt
前面步骤同第8步,在图8.2中点击 ,将
图5.1
图5.2
选中写着“[1]:08J1-g”的按钮,再点“OK”,既是建立观测系统
出现图5.3
图5.3
点“LOAD”出现图5.4
图5.4
6.做抽道集
Job Flow→open flow file + command window
在右框(vista flow command window)中分别选选“input”和“output”到左框(project)中。
双击“input”,选择参数如图6.1所示,点击“ok”
图6.1
右键“input”点击mark for execution(此时左下方颜色由黄变绿)
双击“output”,给输出文件名取名为“bbbLeabharlann ,设置参数如图6.2所示,点击“ok”
图6.2
如法炮制,右键“output”点击mark for execution(此时左下方颜色由黄变绿)

地震资料采集(1)

地震资料采集(1)
– 激发,接收和记录;
• 钻井 • 放线和埋置检波器 • 线路检查 • 激发与记录
– 质量监测
• 提交的成果
– 野外数据带; – 仪器班报:磁带卷号、震源、排列 – 观测系统图; – 所有的与施工有关的数据
Portable Recording Units
Purpose Built Portable Units
• 端点放炮排列 • 中间放炮排列;
– 非纵排列
d o 1 23
x
L
– 交叉排列
间的
n
§2.2.2 一次覆盖连续观测
• 连续剖面法:检波器 • 图示
组沿测线均匀放置, 并等间隔放炮,对反
O1
O2
射界面进行连续观
测.
§2.2.3 共中心点方法
一.共中心点的概念
O3 O2 O1 M G1 G2 G3
R
对称于M点进行多次激发和接收,M点称为共中 心点。当界面水平时,该点也称为共反射点。
若界面倾斜
• 图示
O3 O2 O1 M G1 G2
G3
二. 多次复盖
• 概念: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 图示
O4 O3 O2 O1
1. 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参数
• 道间距 x
• 道数 N=7
• 偏移距 x
第一节 陆地施工基本情况介绍
• 地震队的组成:
– 测量组:完成地震测线的布设。
• 用经纬仪定向和测高程 • 用测绳量距离 • 激发点位置埋设注明测线号和桩号的小木桩 • 数据记录本、测线地物草图、测线布置平面图
– 钻井组:使用炸药震源的地震队一般有一到 四个钻井组,负责在测线的每个爆炸点上钻 井。爆炸井的深度一般打到潜水维观测系统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2
试验工作
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受野外的 地质条件、地下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实际 的试验来选取最适合本工区的野外采集技术,了解这一 地区的地持构造特点和干扰波的情况。试验工作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干扰波的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的类型和特性; 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潜水面、地质构造 特性等;(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其地 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度低得 多的地层。) 3.选择激发的最佳条件,浅层岩性、激发方式和炸药 量;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观测系统、检 波器放置和仪器参数。
6m
9m
12m
15m
18m
21m
井深试验 (药量4kg) 40-80Hz分频记录
14
组合井试验工作
组合井对比试验
井 数 单井 9 / 4 3井 6 10 1*3 3井 9 10 1*3 3井 12 10 1*3 3井 15 10 1*3 3井 18 10 1*3 2井 15 10 2*2 4井 15 10 1*4 5井 15 10 1*5
4
2、干扰波的调查方法
主要是调查工区内的干扰波类型和特点。 观测干扰波的几种方法: 1.小排列-土坑炸药,短道距(3-5米),单个检波器;使务种规 则的干扰波被追踪出来。 2.直角排列-查明干扰方向,确定沿地表面传播的波。 3.方位观测-确定三维方向和振动方向,如识别面波中乐夫波和瑞 利波。 4.三分量观测-在井中用VSP(垂直地震剖面)。
26
3、卫星导航系统
27

第三节
1、观测系统概念
数据采集观测系统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观测,每次 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排列。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 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就要沿测 线要许多个激发点分别激发进行连续多次接收。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 方法。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地下水勘探及地震灾害预测等方面。

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地震勘探的成果和应用效果。

本篇文章将从地震勘探数据的搜集与处理、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和数据处理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地震勘探数据的搜集与处理地震勘探数据搜集的核心是地震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重锤、爆炸震源、振动震源、地震测井、地震阻抗仪等。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精度和数据质量对后续数据处理的影响非常大,它直接决定了勘探数据的可靠程度。

时下在数据搜集与处理方面,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主要采用数字化的方法进行。

数字地震勘探系统的出现,使得数据采样量大幅增加、信噪比提高且数据采集精度较高。

一般情况下,数字地震勘探系统还会配备有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实现快速优化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1.地震数据记录与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指通过高精度采样仪器搜集到的地震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去除异常人工信号、对观测记录建立各种地震模型等操作。

数据处理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有数据滤波处理、时序延迟处理、反演处理、信噪比改善等。

2.地震数据反演地震勘探数据反演是指通过对大量的地震记录进行预处理,运用物理模型求解地下介质的分布特征和物理参数。

其中,反演算法是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地震勘探反演方法主要有走时反演、层析成像、全波形反演等技术。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地震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中有用信息的方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搜寻效率和精度,是数据处理领域的新兴技术。

三、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应用数据处理是地震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数据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勘探成果的精度和可靠程度。

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 引言2. 数据采集3. 数据预处理- 数据格式转换- 数据降噪- 数据校正4. 数据分析- 时域分析- 频域分析- 时间-频率分析5. 结束语1. 引言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它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了解地震活动和预测地震可能性的关键步骤。

本文旨在介绍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来研究地震活动和预测地震可能性。

2. 数据采集地震波形数据的采集通常使用地震仪。

地震仪通常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传感器、记录器和电源。

传感器用于测量地震波,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记录器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记录在磁带、磁盘或计算机存储器中。

电源用于提供记录器和传感器所需的电力。

3. 数据预处理处理地震波形数据的首要任务是对其进行预处理。

地震数据预处理可以分为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降噪和数据校正三个部分。

- 数据格式转换地震数据采集器通常会以其自己的格式存储数据。

因此,在使用数据之前,必须将其转换为统一的格式。

这通常需要使用专业软件或自己编写的代码来完成。

- 数据降噪地震波形数据通常包含许多各种各样的噪声,并可能出现一些异常值或目标外的信号。

因此,需要降低噪音,以使信号更加清晰。

常用的降噪方法有滤波、去除基线漂移等。

- 数据校正校正是指将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转换为标准的地震量,例如位移、速度或加速度。

地震波形数据的校正可通过对地震仪的灵敏度和响应函数进行测量来完成。

4. 数据分析地震波形数据的分析涉及到时间域分析、频域分析和时间-频率分析。

-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分析地震波形数据的时间特性。

时域分析方法通常包括峰值、振幅、半周期等。

- 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分析地震波形数据的频率特性。

这可以通过将波形数据转换为频谱来实现。

最常用的频域分析方法是傅里叶变换。

- 时间-频率分析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分析地震波形数据的时间和频率特性。

这可以通过使用小波分析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成绩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实验报告《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上机实验报告姓名:建明班级: 061154学号:指导老师:卞爱飞小组成员:建明,朴青峰完成日期: 2018年5月11日目录1.一维带通滤波……………………………………………………………………………………………… (1)2. 动校正与叠加 (10)3. 偏移算子点脉冲响应 (14)4. 叠后数据偏移 (17)5. 总结 (21)1.一维带通滤波实验1.1.实验目的利用一维频率域滤波方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与干扰波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低通、带通、高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相关SU模块的调用方法,设计频率域滤波器进行有效信号与噪音的分离,对滤波前后地震剖面进行处理效果对比显示,分析一维滤波方法的优缺点。

1.2.基本原理本实验核心处理模块为sufilter常用的模块调用方法为:sufilter <filein.su >fileout.su [ f=x1,x2,x3,x4 amps=y1,y2,y3,y4 ] & 吧其中 sufilter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 为频率控制点,amps 为对应频率控制点的振幅值,&表示后台运行,[]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对于标准的频率域带通滤波器,4个控制频点及相应频点振幅谱即可确定一个带通滤波器的形态。

1.3.实验步骤(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nmo’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

(2)合成演示数据。

(3)原始数据显示。

(4)原始数据增益补偿。

(5)原始数频谱分析。

(6)对比不同频带信号特征。

(7)设计带通滤波器1.4.实验结果与分析1.4.1.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的图像如图1-1所示,振幅只有在中间的上半部分比较明显,其他地方振幅基本为0,通过显示模块suximage后得到的图像如图1-2—图1-5所示,从图1-2可以看出在中间部分存在比较明显的扫帚状的面波噪声, perc的选择并不是越大越好,在perc=90时,数据显示最清晰,继续增大,数据显示效果降低。

图1-1:原始数据图1-2:原始数据(perc=85)图1-3:原始数据(perc=90)图1-4:原始数据(perc=95)图1-3:原始数据(perc=901.4.2原始数据增益补偿原始数据的图像如图1-1所示,通过增益显示后得到的图像如图1-6—图1-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中间部分存在比较明显的扫帚状的面波噪声,地震波能量明显减弱,不同的Tpow值对不同深度的增益补偿效果不同,Tpow值越小,浅部的能量突出效果明显,Tpow值越大,深部的能量突出效果越明显。

图1-6 增益补偿(tpow=1)图1-7 增益补偿(tpow=2)图1-8 增益补偿(tpow=3)图1-9 增益补偿(tpow=4)1.4.3原始数据频谱分析原始数据频谱分析如图1-1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主要集中在频率为5-40Hz的低频围,在60-80Hz的频率分布有零星的能量,可能是在对应位置下面存在波阻抗较大的界面,并且随着perc值得增大,浅部能量也被压制。

图1-10频谱分析(perc分别为95,97,99,99.9)1.4.4低通滤波对其进行低通滤波(sufilter模块,f=0,15,40,50,amps=1,1,0,0)得到的图像如图1-11所示,与原始图像相差不大,中间的面波噪声依然没有过滤掉,且浅层反射的振幅减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浅层反射波频率高,被过滤掉了。

图1-11:低通滤波图1-12:高通滤波1.4.5高通滤波设计不同的高通滤波器对其进行高通滤波,得到的图像如图1-12所示,通过比较,高通滤波对面波的压制作用较大。

1.1.6带通滤波设计带通滤波器,得到的图像如图1-13所示,其中滤波器参数为f=15,20,50,70,amps=0,1,1,0时,带通滤波结果可以基本过滤掉面波,得到的带通滤波的结果中在中间某些部分振幅减弱,图像变得不连续。

图1-13:带通滤波1.1.7带通滤波设计设计带通滤波器,其中滤波器参数如下图(图1-14),滤波结果如图1-15,其中参数为f=19,20,30,35,amps=0,1,1,0时,带通滤波结果可以基本过滤掉面波,得到的带通滤波的结果中在中间某些部分振幅减弱,图像变得不连续。

图1-14 带通滤波器参数图1-15 带通滤波结果2.动校正与叠加2.1.实验目的利用合成地震数据制作速度谱进行交互速度分析,掌握SU动校正与叠加模块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分析动校正前后CDP道集变化特征与叠加效果。

2.2.基本原理动校正核心sunmo<fileein.su>fileout.su par=parf&其中sunmo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为输入的SU格式CMP道集文件名,fileout.su为处理输出的SU格式CMP道集文件名,parf为速度交互分析拾取得到动校正速度参数文件,&表示后台运行。

叠加核心Sustack<filein.su>fileout.su &其中sustack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为输入SU格式动校正后CMP道集文件名,fileout.su为处理输出的SU格式CMP道集叠加文件名,&表示后台运行。

2.3.实验步骤(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nmo’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2)层状模型数据合成。

在当前控制台输入命令‘sh 学号_job1.sh学号’生成演示模型数据并显示。

(3)叠前炮集数据合成。

在当前控制台输入命令‘sh 学号_job2.sh学号’得到合成的12炮叠前炮集数据并显示。

(4)交互速度分析。

在当前控制台输入命令‘sh 学号_job3.sh学号’按照提示进行速度谱交互拾取与保存,其中拾取时按照时间由小到大将鼠标放在能量团位置后按‘’S‘’键保存拾取结束按‘’q‘’退出在控制台确认保留本次拾取结果。

(5)动校正与叠加。

在当前控制台输入命令‘sh 学号_job4.sh学号’进行CDP道集分选,动校正叠加并显示。

(6)分析总结速度分析与动校正中的现象及其成因。

2.4.实验结果图2-1:层状模型数据图2-2:12炮叠前炮集数据2.4.1交互速度分析按照提示进行速度谱交互拾取与保存,其中拾取时按照时间由小到大将鼠标放在能量团位置后按‘’S‘’键保存拾取结束按‘’q‘’退出在控制台确认保留本次拾取结果。

图2-3交互速度分析2.4.2动校正与叠加如图,经过交互速度分析后,CDP分选道集如图2-4,同相轴的大致形态为双曲线,这时候我们需要对地震道集进行动校正,获取到如图2-5同相轴近乎水平的地震道集,最后,由动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叠加。

由于交互速度分析不够精确,同相轴在远炮检距的地方出现扭曲,如图2-6。

图2-4 CDP道集图2-5动校正图2-6叠加3.偏移算子点脉冲响应3.1.实验目的掌握常用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基本原理及相应 SU 模块使用方法,分析理想条件下不同偏移算法的点脉冲响应特征,通过简单模型偏移效果对比分析不同偏移方法的优缺点。

3.2.基本原理本实验核心处理模块为 sumigfd、 sustolt、 sugazmig、 sumigpspi(1)隐式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模块 sumigfdsumigfd 的常用输入方法为:sumigfd < filein.su > fileout.su nz=x dz=y vfile=vel [dip=a] &其中 sumigfd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为输入的SU格式叠后地震信号,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叠后偏移结果,x为偏移结果深度域采样点数,y 为深度方向网格间距,vel 为偏移使用的二进制速度文件名称,a 为最层倾角度数,支持45、 65、 79、 80、87、 89、90 这 7 种角度围,&表示后台运行。

[]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2)常速 F-K 域波动方程偏移模块 sustoltsustolt的常用输入方法为:sustolt < filein.su > fileout.su cdpmin=x cdpmax=y dxcdp=z [noffmix=a tmig=b vmig=c] &其中 sustolt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叠后地震数据或叠前共偏移距地震数据,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叠后偏移结果,x 为偏移输出起始cdp号,y为偏移输出结束cdp号,z为 cdp 间距,a为叠前共偏移距道混波道数,默认取 1,b 为偏移均方根速度数值取值时刻,c为对应时刻的偏移均方根速度,&表示后台运行。

[]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3)垂向变速 F-K 域相移法偏移模块 sugazmigsugazmig 的常用输入方法为:sugazmig < filein.su > fileout.su [vfile=vel] &其中 sugazmig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叠后地震数据,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叠后偏移结果,vel 为偏移使用的二进制速度文件名称,&表示后台运行。

[]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4)F-K 域相移加插值波动方程偏移模块 sumigpspisumigpspi 的常用输入方法为:sumigpspi < filein.su > fileout.su nz=x dz=y vfile=vel &其中sumigpspi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SU 格式叠后地震数据,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叠后偏移结果, x 为偏移结果深度域采样点数, y 为深度方向网格间距,vel为偏移使用的二进制速度文件名称,&表示后台运行。

3.3.实验步骤(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implse’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2)演示数据合成与显示(3)匀速模型生成与显示;(4)点脉冲响应计算;(5)点脉冲响应显示;(6)分析介质不同算子响应特性并解释差异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