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含大作业) 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篇: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学分:3分周数:3周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执笔人:易远元审订人:桂志先一、目的与任务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地震解释实验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学生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学会编制成果报告。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初步学会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三人为一小组上机操作;2.验收每人的解释成果:(1)解释好全工区的地震剖面资料;(2)两个层位的等t0构造图;(3)两个层位的真实深度图;(4)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格式见附注:报告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听老师讲课(关于人机联作软件的有关知识及操作流程)0.5天 2.工区建立、资料加载3.5天 3.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4.层位追踪、断层解释5.断点组合6.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四、组织管理1) 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简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全部在教育部重点曙光并行实验室机上(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分班次进行,学生三个人一台计算机终端,重复三次1511.5天 4.0天 1.0天2.5天7.编写地震解释文字报告2.0天4) 学生在地震资料加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5)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标定结束后要进行检查 6)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对比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追踪对比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检查7) 学生在地震资料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断层组合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问题较多要进行统一讲解8) 学生在地震构造图的平面成图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结束后要进行检查9) 地震资料构造成图后,指导教师要统一进行点评,讲解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10)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11) 指导布置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与要求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1) 出勤情况(10%) 2) 地震解释成果分别考核地震数据加载(10%)地震层位标定(15%)地震层位追踪对比(15%)地震断层解释与组合(15%)地震构造平面图绘制(10%) 3) 实验笔记(5%) 4) 实验报告(20%)综合以上四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成绩六、教学参考书1.易远元主编,《地震解释实验指导书》,长江大学,2006年152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英文名称:课程设计编号:编写人:审核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周数学分周数:学分:二、先修课程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六、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说明: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教学大纲(英文)课程编号:学时/学分: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2、后续课程: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四、指导方式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制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说明: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地震资料解释大作业

T10
T11
T20
T21 T30
③ 侏罗系、三叠系内部标志层的确定
系
组
白垩系
侏罗系 上
下
三叠系 上
下
二叠系
界面 名称 T10
T11
T20
T21
T30
实习内容2 主要界面的追踪对比
对三大区域不整合面和三叠系内部、侏罗 系下部标志层共5个界面进行追踪对比。
X463
360
420
480
540
Y540
Y540
540
K
J
T P
地震相解释
X433
•对侏罗系下部层序进行剖面地震相划分
520
K
J 平行-亚平行
杂乱前积-波状
X433
60
420
480
Y480
463
483
503
(3)地震相平面图的编制
将各地震剖面上同一地层中的地震相单元投影到平面图上,并
将它们连结成为平面相区,就可以得到某一时期地层的地震相平面图。
实习内容1、标志层和不整合面识别
• 背景信息:区域地质研究表明本区主要发育三个大的区域不 整合面:白垩系/侏罗系不整合面、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面 和三叠系/二叠系不整合面。其基本特征为:①均为角度不整 合面,②界面之上均为厚层砂砾岩,界面之下岩性较细,为 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本区砂砾岩波阻抗高,泥岩波阻抗低。
① 标志层确定
463
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因其易于识别和 对比,因此地震解释首先要从标志层开始,在断裂发育区尤其如此。重大的地质界面可 以是标志层,也可以不是。如基底。
X463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4190110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学分:2.0 周学时:1.5-1.0面向对象: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上进行层序划分;正确理解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2)掌握在复杂断裂、褶皱、侵入体等构造条件下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解释的方法,了解拉张、挤压、剪切以及底辟构造背景下的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响应模式以及地震剖面上的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3)正确理解地震相的概念,掌握主要地震相参数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划分不同地震相并进而对整个工区进行地震相分析;掌握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原则及步骤;三、课程要求(一)授课方式与要求授课方式:a. 教师授课(讲授核心内容,归纳总结、提示今后内容,1学分,16学时);b. 课后阅读(根据授课内容推荐参考资料和文献,分小组进行阅读和讨论,撰写课程论文);c.课堂讨论(根据课后阅读结果,分小组进行课程报告并由此展开交流); d.期末的开卷考试。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地震事件的能力,掌握地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提高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整体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概念和分类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3. 地震仪器及地震监测网络4. 地震的动力学原理5. 地震预测与预警6. 地震灾害的防治7. 地震学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查中的应用8. 地震学在工程勘测和建设中的应用9. 地震学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震学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监测站、地质调查点等,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3.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真实地震事件展开讨论,分析地震预警和防治策略。
4. 课堂练习和考核:布置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地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地震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掌握情况。
3. 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地震学导论》等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PPT、视频素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实地考察安排:协调地震监测站、地质勘探单位等,提供实地考察机会。
六、教学安排1. 课程设置: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实地考察等环节。
2. 时间安排:每周2-3节课,共计36学时。
3. 教学进度:根据具体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次课程的授课重点。
七、教学环节1. 第一阶段:地震基础知识概述2. 第二阶段:地震波传播与监测3. 第三阶段:地震动力学原理4. 第四阶段:地震预测与预警5. 第五阶段:地震灾害防治与应对八、教学效果检测1. 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反馈、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震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习成绩提升:对比学生学习前后的地震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解释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解释在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和解读。
2.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相的识别,地下结构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原则。
3.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石油勘探,地质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剖面图的解读,地震相的识别。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解释案例,加深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地震资料解释教程》2.参考书:《地震学基础》,《石油勘探地震学》3.多媒体资料:地震剖面图的图片和视频,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教程。
4.实验设备:计算机,地震资料解释软件。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地震资料解释的考试,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练习。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地震测震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
3. 学生掌握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能运用地震烈度表进行简单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判断地震的地理位置、深度和强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方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传递地震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
2. 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地震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地震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定义、分类和传播特性,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地震测震仪器:介绍测震仪器的发展、种类和工作原理,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4. 地震烈度与震级:讲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概念、区别及联系,运用课本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5. 地震预警与预防:分析我国地震预警和预防体系,探讨地震预警方法及措施,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进行讲解。
6.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传授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自救互救技巧,结合课本附录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波及其传播第二课时:地震测震仪器,地震烈度与震级第三课时:地震预警与预防,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地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掌握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了解它们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数据校正、滤波、震相识别等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导入、格式转换等。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地震资料的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对异常数据做出合理判断和处理。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解释地震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地震资料处理,培养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处理在防震减灾和资源勘探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高年级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震资料处理基本原理:介绍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以及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三章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流程2. 地震资料预处理:讲解数据校正、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技巧。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资料预处理技术3. 震相识别与分析:介绍震相识别的基本方法,震相分析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 震相识别与分析4. 地震剖面图绘制与解释:教授如何利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绘制地震剖面图,以及地震事件的解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含大作业)
英文名称: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the seismic data
开课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课程编码: 3511903040
属性:
理论
学分:
4 总学 时:
第二节 叠后地震预测技术(6学时) 2.1 振幅预测技术 2.2 波阻抗反演与预测技术 2.3 谱分解与频率预测技术 第3节 叠前地震预测技术(6学时) 3.1 AVO技术 3.2 弹性阻抗反演与预测技术 3.2 纵横波联合反演与预测技术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地震储层预测的物理基础及相关技术。重 点掌握储层预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原理,熟悉主要技术的实现思
重点:分辨率和影响分辨率的因素,各种计算方法的数理基础。 难点:储层参数的协克里金(Cokriging)法、压力预测的基本概念
及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24学时)
目的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掌握地震剖面的 层位标定、对比和时间剖面上有效波和各种特殊波的识别;能对地震反 射标准层作较准确的波形特征描述、对地震剖面作较合理的地质解释; 熟悉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流程,并能结合地质、测井等知识对地震构造图 作出较合理的综合地质解释。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40学时)
绪论(1学时) 本课程内容简介以及与其它课的关系,学好本课程的要求;地震
资料数字处理与解释的发展历程简介、数字处理与解释的任务。 第一章 数字滤波(2学时) 第一节 一维频率滤波(0.5学时) 第二节 一维空间域滤波(0.5学时) 第三节 二维滤波(1学时) 教学要求:着重阐述数字滤波的目的﹑相关滤波方法的原理和实
教学要求:重点阐述反滤波的基本概念和最小平方反滤波的基本思 想,帮助学生熟悉有关反滤波方法的假设条件﹑区别和联系,了解反滤 波中主要参数的选择原则,并能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当前反滤波方法的发 展趋势。
重点:反滤波的概念、最小平方反滤波原理及预测原理,了解反滤波 参数对滤波的影响,会合理地设计滤波参数,正确地计算反滤波结果。
2、 期末:采用闭卷方式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1、《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张白林 尹成 谢桂生编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 2、《地震资料解释实习指导书》,聂荔 朱仕军编,西南石油大学 印刷厂 3、《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刘雯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第一版
(二)参考书:
现步骤,空间假频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和给地震勘探带来的危害,要求 学生了解二维滤波和一维滤波的相同之处和特殊区别,会正确选择滤波 方法。
重点:一维滤波存在的问题、空间假频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 克服办法,二维滤波的实现。
难点:二维滤波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反滤波(2学时)
第一节 反滤波的概念(0.5学时) 第二节 地震子波求取(0.5学时) 第三节 最小平方反滤波(0.5学时) 第四节 预测反滤波(0.5学时)
64 实验 学 时:
上机 学 24 时:
适用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国际班)
先修课程: 填入课程号 填入课程名
3511902040 地震勘探(双语)
3411901035 普通地质学(双语)
大纲执笔: 物探教研室 徐峰 大纲审批: 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 教学院长: 廖明光
制定(修订)时间:2013年3月
七、其它: (一)课程网站
(二)其它网络教学资源:
必修实验项目 序号 项目编
码
项目名称
1
资料准备(2学时)
2
解释方案确定方法(6学时)
3
时间剖面的层位追踪、对比(4学时)
4
闭合检查(2学时)
5
求取地震速度完成时深数据转换(2学时)
6
断层的平面组合(2学时)
7
绘制构造图(4学时)
8
编写实习报告(6学时)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成绩核算办法
1、总成绩
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
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际班的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 环节,系统掌握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地震资料解 释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流程,培养学生具有常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 工作能力。
三、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常规数字处理和解释的基本理论、基本 概念和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地震勘探基本处理和解释技术的目的、适用 条件和适用范围,了解关键技术的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其将 来从事处理解释工作打下基础。
难点:最小平方反滤波方程的推导和计算。 第三章 动静校正(2.5学时)
第一节 动校正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动校正的实现(0.5学时) 第四节 静校正概述(0.5学时) 第五节 静校正的实现(0.5学时) 第六节 剩余静校正(0.5学时) 教学要求:着重阐述动静校正的目的,实施时主要应解决的问题,帮 助学生掌握有关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假设和如何实现,了解目前存在 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了解静校正方法的发展趋势。 重点:动、静校正的基本概念(目的、作用和基本数学公式)、自动 统计剩余静校正的假设条件,了解长波长静校正量和短波长静校正量对 叠加资料的作用,正常时差的概念,逐点搬家动校法的实现方法和步 骤、动校拉伸畸变的原因。 难点: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的具体实现。 第四章 速度分析(1.5学时) 第一节 速度分析概念(0.5学时) 第二节 速度分析原理(1学时) 教学要求: 着重阐述速度分析的基本思想﹑所求速度的性质,帮助学 生掌握常规速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制作原理,熟悉速度资料的应用和相 关参数对速度谱质量的影响。 重点:理解反射信号的最佳估计原理、速度分析判别准则, 掌握速 度谱与速度扫描的基本思路和制作原理,了解速度谱的显示方式及有关 参数的选择原则。 难点:反射信号的最佳估计原理和速度分析判别准则。 第五章 水平叠加(1.5学时) 第一节 预处理(0.5学时)
第二节 水平叠加(0.5学时) 第三节 振幅处理(0.5学时) 教学要求:重点讲述水平叠加的目的﹑结果及假定条件,帮助学生掌 握预处理的主要功能﹑自适应加权水平叠加提高信噪比的关键所在,了 解各种振幅平衡技术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 重点:掌握普通水平叠加和自适应水平叠加的原理及实现方法,了解 振幅处理的几种不同实现形式、各自的适应范围和时深转换的含义。 难点:自适应加权水平叠加权系数的物理含义和作用。 第六章 偏移处理(4.5学时) 第一节 偏移概念(0.5学时) 第二节 偏移处理原理(2学时) 第三节 波动方程偏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学时) 教学要求:这一章是本门课程中难度最大的章节,在教学上应注重结 合一些图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对于所涉及的公式,不必做过多过 细的推导,主要应让学生理解几种叠后波动方程偏移方法的基本思想, 了解叠前偏移和深度偏移要解决的问题。 重点:偏移处理的基本原理、波动方程成象原理、偏移脉冲响应及射 线偏移方法,掌握波动方程偏移的数学实质,熟悉几种常规叠后时间偏 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步骤及其有关参数选择原则、优缺点,了解叠 前偏移和深度偏移的基本思路。 难点:偏移的概念和几种叠后时间偏移方法的数学实质、实现思路。 第七章 储层预测(15学时) 第一节 储层预测的岩石物理基础(3学时)
路、应用条件与优缺点,了解国内外储层预测的最新动态。 重点:储层预测的理论基础。 难点: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八章 油藏参数描述(10学时) 第一节 薄层厚度估算(3学时) 1.1厚度分辨率 1.2时间域薄层砂体的定量解释 1.3频率域薄层砂体的解释
第二节 孔隙度估算(2学时) 2.1孔隙度地震预测的理论基础 2.2储层孔隙度定量解释中的直接公式计算 2.3地质-地球物理统计法
1、地震数据处理,Yilmaz 著,黄绪德 袁明德译,石油工业出版 社,1994.7 2、地震资料叠前偏移成像, Etienne Robein著,王克斌等译,石 油工业出版社,2012.5 3、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实践与探索,凌云著,石油工业 出版社,2007.11 4、格劳尔著,谢剑鸣译,地震岩性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7 5、谢里夫,吉尔达特,勘探地震学(第二版,上、下册),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6、孟尔盛编,开发地震,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短期培训 教材,1999
第三节 渗透率与饱和度估算(2学时) 3.1渗透率估算 3.2饱和度估算
第四节 地层压力预测(3学时) 4.1压力预测基础知识 4.2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段储层厚度、孔隙度、滲透率和饱和度、 地层压力等油藏参数的各种地球物理求取方法。重点掌握油藏参数描述 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原理,熟悉主要技术的实现思路、应用条件与 优缺点,了解国内外油藏参数描述的最新动态。
课堂成绩 (%)
总成绩
70
(100%)
实践成绩 (%)
实验成绩 (%)
30
2、分项成绩
课堂成绩 (100%) 实践成绩 (100%)
平时成绩成绩 (%)
70
实验成绩
50
50
(100%)
(二)成绩评定方式
1、平时:按课程规定执行,主要包括作业、考勤、实验操作、实验 报告完成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