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减隔震研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经过多年来地震灾害的灾后表现能够看出地震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地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所以,建筑设计中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前,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破坏程度的有效措施即隔震与消能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隔震与减震技术,对于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效果十分显著,尽管运用该种技术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成本,但是伴随着时代的改变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提升,对于隔震减震技术的必要性与可应用型也在不断凸显。
回顾过往建筑工程实施案例能够发现,消除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建筑结构的阻尼,通过效能器使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震动得以缓解,从而实现建筑消能减震的目标。
此外,通过研究国外强震经验分析得出,通过延伸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的隔震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缓结构的水平地震效用。
下文即对隔震减震具体操作手段进行叙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1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结构隔震体系是通过在结构底部或层间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的,该体系主要包含了下部结构、隔震层以及上部结构。
隔震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隔震层将建筑结构上下两部分有效分离,避免地震作用通过结构向上传递。
利用隔震层较大的阻尼来吸收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上部结构受到的作用力,确保建筑结构处于弹性工作性能,增加建筑物安全性能。
另外,隔震层具有较小的水平刚度,能够很好延长建筑物自身基本周期,在地震中减小其加速度反应,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
通过设置合理的隔震层,不仅可以避开地震波的主频带范围,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隔震结构上部,还能耗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使得上部结构相对形变减弱,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并且,通过设置阻尼器,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抗震性,使其具备更强的抗震性能,而且可以有效抵消外界的冲击力,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建筑结构主要隔震措施2.1地基隔震地基处于建筑和地震能量的夹层,和地面直接接触,表明地震来临时,地基将直接遭受地震波的冲击。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性往往给建筑结构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在高密度人口的城市中,地震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和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结构震害分析地震的破坏性主要取决于地震的震源参数、地震波传播路径以及建筑结构的本身。
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破坏机理的研究非常重要。
通常对于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或者理论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变形情况、结构的内力和位移、以及结构的受力性能等。
2.结构的破坏机理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模式、破坏机理、以及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等。
3.结构的安全评估:通过震害分析结果,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能,为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提供依据。
通过震害分析可以了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和破坏机理,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
二、减隔震技术应用减隔震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抗震措施,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减小结构与地基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1. 减隔震技术原理减隔震技术主要包括隔震结构和减震结构两种形式。
隔震结构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基础隔离,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传导;减震结构通过设置减震器,提供一定的减震能力,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隔震结构和减震结构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的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中。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地震安全性能。
1. 结构震害分析为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提供依据通过震害分析结果,可以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能,为设计减隔震技术提供依据。
根据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情况,确定隔震层和减震器的设置位置、数量和性能指标,保证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2.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受到地震作用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地震安全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減震隔震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和研究一、前言震动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但如发生在建筑物中,就可能引起很大的损失。
因此,如何在建筑中应用一定的减震隔震技术,从而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损失,是建筑工程领域追求的目标。
本文主要讨论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二、减震隔震技术的概念减震隔震技术是指建筑领域中利用某些材料或结构,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振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损失。
其主要包括两种技术: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是通过某些物理原理,将建筑物的质量和随之产生的惯性力,转化为某种消耗性能的形式,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振动。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斜撑减震、摆锤减震、压杆减震等。
隔震技术是通过某些装置或材料,将建筑物与地基等外部环境的接触系数降低,从而减少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隔震技术主要包括:橡胶隔震、弹性隔震、滑动隔震等。
三、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目前,建筑领域中的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举例来说,北京国家大剧院、南京眼等建筑中都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
其中,北京国家大剧院采用了橡胶隔震系统,而南京眼则采用了摆锤减震技术。
除此之外,随着减震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涌现了许多新的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
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了具有自愈性能的材料和结构,可以在地震等灾害中发挥出更大的减震、隔震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例如:压电减震、磁浮隔震等。
四、减震隔震技术的研究虽然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减震隔震技术的使用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最优的减震隔震方案。
同时,随着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的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减震隔震技术本身的研究。
例如,有的研究者深入探索减震材料的构造和特性,并将其与现有的建筑结构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减震效果。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探究减震隔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及优化方案。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可小觑。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必须对结构震害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先进的减隔震技术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一、结构震害分析结构震害是指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害和破坏。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包括地震波的水平冲击、地基土壤的液化和地震引起的建筑结构自身振动等。
在地震后,对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静力分析:通过静力分析,可以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波的冲击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通过计算结构的受力情况,可以预测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破坏范围。
2. 动力分析:动力分析是通过模拟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
通过动力分析,可以了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情况,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3. 破坏模式分析:根据地震波的不同特性及建筑结构的不同构造形式,可以确定不同的破坏模式,包括整体倾覆、柱梁破坏、墙体开裂等。
通过对结构震害的全面分析,可以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并且为采取有效的减隔震技术提供基础数据。
二、减隔震技术应用减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固有振动周期和减小地震波对结构的冲击力来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技术手段。
常见的减隔震技术包括隔震减震结构、屋顶加固、土基础加固等。
1. 隔震减震结构:隔震减震结构是通过在建筑结构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或减震装置,将地震波的冲击减小传输到建筑结构上。
隔震层通常采用减震支座、摆隔震装置或隔震橡胶等。
这些隔震层可以在地震时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从而减小地震对结构造成的破坏。
2. 屋顶加固: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顶部往往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屋顶进行加固,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屋顶加固通常包括增加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的连接强度、设置增强筋及加固板等措施。
3. 土基础加固:地基土壤的液化是地震常见的破坏机制之一。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这种损失,人们开始大力研究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
因此,本文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意义,然后阐述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方法,最后探讨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应用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一旦出现地震,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为尽可能地减少财产损失,人们加大了在建筑减隔震方面的探究。
经过简化模型的动力学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震的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意义从以往数据来看,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只会发生轻微的倾斜,建筑物内部的设施、器具等物品都不会造成太大损伤;而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建筑物内部也不能幸免。
建筑物容易遭受地震损害的原因,是因为地震能量来自于地层面,地面剧烈振动的时候,会同时引发建筑物的剧烈抖动,破坏也随之出现。
应用减隔震技术,能将地震速度反应降低到60%左右,通过增强结构件整体的变形能力和强度来制衡地震反应,可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地震,但这远远不够,还应探究减隔震装置,一旦出现地震,可让构件剥离于地震地面运动,以免有过多的能量传送至建筑物,借此来实现对主体结构的有效保护,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对室内设施、对人员的损害与威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2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与强度来抵御地震的反应力,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隔震目的,但却无法完全减少与规避损失。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建筑设计遵循“人本为主”、“可持续”的理念,而房屋建筑作为设计的对象,是人类栖息的场所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物质条件,安全是第一位的。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建成的隔震建筑有许多经历了大地震的考验,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隔震技术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抗震手段之一。
标签: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技术应用地震是一种不可抗力,属于自然世界中难预测、难预防与难控制的破坏性活动。
地震防御技术与防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受到动力学与经济成本的双重制约与相互促进。
建筑结构设计采用的抗震措施决定着建筑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设计人员均依据小震不塌、大震可修这一原则开展设计工作,并采用了很多的方法抗震。
1、建筑结构隔震介绍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有利于地震能量消耗。
而减震措施恰好利用这一点,借助建筑阻尼增加吸取地震能量,以此来维护主体结构,降低震害。
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较多的隔震建筑。
因隔震设计选取的材料和以往设计存在差异,和传统抗震设计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特别是高层隔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
隔震措施存在时间限制,不仅能应用到新建结构,而且在建筑物建成后可通过阻尼增加来实现减震。
从适用部位层面而言,减震措施较为广泛,无论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夹层均适用。
而消能减震技术利用消能减震装置配设来提高结构阻尼比,进而防控结构变形问题,借助附加装置来吸取地震能量,实现主体结构的全面防护,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会出现严重破坏。
依照数据统计可知,消能减震结构能够显著增强抗震性能。
另外,抗震构造还能够依据未采用消能减震之前的结构来降低。
2、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2.1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因建筑物不同选取的地基材料存在差异,这主要因为地震波反应的作用。
可借助特殊材料面向建筑物地基实施处理操作,进而削弱地震波,以此来让减小震感。
在以往的建筑物中,一般通过粘土与砂子完成基础部分垫层,再有人借助糯米垫层探索抗震,多年的发明探索和试验表明原料是沥青的这种新型材料开展隔震层设置对应的效果十分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减隔震研究与应用
摘要:在传统的建筑中,建筑一般采用的是抗震技术,但是随着近些年来,高
层建筑的出现,人们对安全住房要求的提高,所以慢慢出减震和隔震技术,减隔
震相对于传统的抗震,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隔震;减震;高层建筑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抗震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高
层建筑的要求,因此科研工作者采取了更为安全合理的减隔震技术。
地震是由于
地面的运动从而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
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从而对建筑物进行损伤甚至进行破坏,危害人
们的安全。
一.国内外建筑减隔震研究现状
建筑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地
震国家对隔震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70年代,新西兰学者W.H.Robinson 率先开发出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大大推动了建筑隔
震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南斯拉夫的贝斯特洛奇小学是最早采用天然橡胶隔震的建筑,隔震垫被设计成方形,且中间无钢板;1984 年,新西兰建成4 层威廉一惠灵
顿政府办公大楼,它是世界上首座以铅芯叠层橡胶垫做隔震元件的建筑物;同年,美国利用新西兰技术第一个用建筑隔震方法对盐湖城市政大厦进行抗震加固到20 世纪90年代,全世界至少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意等20 多个国家修建了数百座隔震建筑物。
其中,日本的技
术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也是应用最广泛,特别是在1995年神大地震和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中,采用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经受住地震的考验,隔震性能良好。
我国目前应用最的就是橡胶隔震以及TMD阻尼器之类的,并取得了很好的
减隔震效果。
建筑隔震技术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广,不仅应用于政府办公大楼
和医院,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住宅建筑。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原理
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
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装置(阻尼器),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
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打个比方,减震产品(阻尼器)就类似于汽车或者摩托车的避震器,能够消耗或
者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按阻尼器耗能机理不同,
阻尼器可分为速度相关型阻尼器、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和复合型阻尼器三大类。
速
度相关型阻尼器的耗能和速度相关,类似注射用的针筒推的越快,阻力越大。
位
移相关型阻尼器的耗能和位移相关,通常金属类阻尼器都是位移型,金属的形变
越大,耗能越显著。
复合型阻尼器阻尼器是综合了上述两者的特性。
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
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
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采
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
避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
工程试验经验和近
10多年的地震灾害损失案例表明,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水平方向的
破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基本可以保证房屋在大地震中不倒塌。
采用隔震
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50%-80%。
而且“地震越大,隔震效果越好”。
常见的隔震方法有:基础隔震、地基隔震、上不结构隔震等,而实际中使用最多的便是橡胶隔震,广泛应用于桥梁和重要建筑中。
三.隔震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
地上4层,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建筑高度11.9米。
地震信息:设防烈度为
8度(0.3g),场地类别 II 类,砼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钢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风荷载信息:地面粗糙度类别 B,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kN/m2)为0.40。
拟通过采用隔震设计方案,使结构在当地8度(0.3g)抗震
设防烈度下按降低一度(即7度0.15g)进行设计。
隔震层单独设置,采用基础
隔震的方式。
为便于日后维护和检修,隔震层梁底到地面净高取800mm,隔震层层高为1.6m。
(二)地震波的选取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
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其中实
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三)软件建模
(四)分析结果
1.结构周期:
2.结构层间剪力
四.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减隔震技术的研究以及软件仿真,我们了解到,减隔震技术相当于传统的
抗震性能有很大的提升,能较好的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能的要求,能较好的增大结构的
抗剪能力。
但也有某些不足之处,造价相对于传统的抗震技术,成本相对提高不少,对技术
要求也较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在保证安安全的同时,减低减隔震的设计和建造成本。
参考文献:
[1]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
[2]日本隔震构造协会.隔震结构入门[M].1995.东京:OHM出版社.
[3]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余周(199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建筑减隔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