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实验四  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实验四  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一、目的要求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学会用简单方法认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农业生产性状,从而认识土壤,并联系土壤生成环境,分析其与土壤形成及利用改良方面的关系。

二、壤形成夜因素的研究观察

(一)气候资料的调查:

包括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霜期、风、水、旱、涝灾害等。

(二)母质:

直接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残积物母质。要记载岩石的种类、风化程度及形态;如系冲积物、风积物等运积母质,则记载其种类、生成过程及其性状。

(三)地形:

地形通常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冲积平原,盆地及洼地等。当了解地形时要记载地点、周围环境、地形的变化情况与土壤发育与分布的关系。

(四)侵蚀情况:

在山区进行土壤调查与观察时要更为重要,要详细记载侵蚀方式、程度、引起侵蚀的原因,如何采取防止措施。

(五)土壤的排水及灌溉情况:

首先观察地表水的有无及其状况,地下水位深度、灌溉条件的有无,现有灌溉的系统及灌溉的可能性。

其次要记载该地区的排水情况、排水系统等。

(六)植被情况:

包括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指示植物、造林状况。

(七)农业生产状况调查:

包括农作物种类、产量、茬口安排、及施肥情况、丰产经验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等。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

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还要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一)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

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1.5米的土坑(如地下水位较高,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坑壁挖成每阶为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如图)

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二)剖面观察记载

1、层次的划分与深度

首先站在剖面坑上大致观察,依据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的分布情况将剖面分成几层,然后再进入剖面坑内,详细观察,进一步确定层次,最后用剖面刀将各层分别划出,于剖面记载表上分别记出各层起止深度。

(1)土壤发生层次及其排列组合特征,是长期而相对稳定的成土作用的产物。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O、A、E、B、C、R土层命名法。

即O层:有机层

A层:腐殖质层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

C层:母质层

R层:基岩层

此外,还有一些由上述有关土层构成的过渡土层,如AE、EB层等。若来自两种土层的物质互相交错,且可以明显区分出来,则以斜线分隔号“/”表示,如E/B、B/C。

(2)农业土壤剖面一般分为四层:

①耕作层:经多年耕翻、施肥、灌溉熟化而成。颜色深、疏松、结构好,是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层次,一般深度在15~20厘米,代号A。

②犁底层:长期受犁、畜、机械的挤压,土壤紧实,有一定的保水保肥作用。一般厚6~8厘米。如果犁耕深度经常变化,或质地较粗的砂质旱地,该层往往不明显,代号P。

③心土层:此层受上部土体压力而较紧实,耕作层养分随水下移淋溶到此层,受耕作影响不深,根系分布较少,厚度一般约为20~30厘米,代号B。

④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不受耕作的影响,根系极少,保持着母质或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原来面貌,还可能是水湿影响的潜育层,或冲积物形成的冲击层,代号C。

土层划分之后,用钢卷尺从地表往下量取各层深度,单位为厘米,以与残落物接触的矿质土表为零点,分别向上、向下量得,并写深度变幅。如:O4/6~0厘米

A 0~17/22厘米

B 17/22~34/36厘米

2、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均以芒塞尔土壤比色卡表示,命名系统是用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亮度和彩度来表示的。色调即土壤呈现的颜色;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把绝对黑定为0,绝对白定为10,由0到10逐渐变亮;彩度指颜色的浓淡程度,例如:5YR 5/6 表示—色调为亮红棕色,亮度为5,彩度为6。并同时描述干色(指风干时)与润色(指在风干土上滴上水珠,待表面水膜消失后的颜色)。比色时应当注意:土块应是新鲜的断面,表面要平;光线要明亮,于野外不要在阳光下比色,室内最好靠近窗口比色。

3、干湿度:可分以下四级

(1)干:放在手中丝毫无凉的感觉,吹之尘土飞扬。土壤水分在凋萎系数以下(>15巴)。

(2)润:放在手中有微凉感觉,吹之无尘土飞扬。土壤水分高于凋萎系数,低于田间持水量(0.33~15巴)。

(3)潮:放在手中挤压,无水流出,但有湿印,能握成团状而不散。土壤水分高于田间持水量(0.01~0.03巴)。

(4)湿:放在手中,微加挤压,水分即从土中流出。土壤空隙中充满水分(<0.01巴)

4、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经外力掰开,沿自然裂隙散碎呈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单位个体。通常沿用苏联土壤学家查哈罗夫的长、宽、高三轴发展的分类法。一般分为团粒状、核状、块状、棱柱状、柱状、碎块状、屑粒状、片状、鳞片状等。

5、土壤质地

建国后我国一直采用苏联卡庆斯基制,但因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及联合国土壤图中均采用美国制,且上述分类流行颇广。我们现将美国C.F.Shaw的简易质地类型简述如下,供野外应用:

(1)砂土:松散的单粒状颗粒,能够见到或感觉出单个砂粒,干时若抓入手中,稍一松手后即散落,润时可呈一团,但一碰即散。

(2)砂壤土: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起不会散开。

(3)壤土:松软并有砂粒感、平滑、稍粘着。干时手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起不会散;润时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

(4)粉壤土:干时成块,但易弄碎,粉碎后松软,有粉质感。湿时成团和为塑性胶泥,干、润时所呈团块均可随便拿起而不散开。湿时以拇指与食指搓捻不成条,呈断裂状。

(5)粘壤土:破碎后呈块状,土块干时坚硬。湿土可用拇指和食指搓捻成条,但往往经受不住它本身的重量,润时可塑,手握成团,手拿时更加不易散裂,反而变成坚实的土团。

(6)粘土: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润时极可塑,通常有粘着性,手指间搓成长的可塑土条。

国际制与苏联制指感鉴定标准见表:

6、松紧度

它是反映土壤物理性状的指标。目前测松紧度的方法,名词术语概念尚不统一。有的用坚实度,有的用硬度。坚实度是指单位容积的土壤被压缩时所需要的力,单位是kg·cm-2(公斤/厘米2);硬度是指土壤抵抗外力的阻力(抗压强度)。单位用Pa(帕)表示。因此,松紧度应用特定仪器来测试。

测定土壤坚实度可使用土壤坚实度计,其使用方法如下:

(1)首先判断土壤的坚实状况,选用适当粗细的弹簧与探头的类型。

(2)工作前,弹簧未受压前,套筒上游标的指示线,如为kg(公斤)时应指于零点,如深度为cm(厘米)时,应指于5(厘米)处。

(3)工作时,仪器应垂直于土面(或壁面),将探头揿入土中,至挡板接触到土面即可从游标指示线上获得读书,即探头的入土深度(cm)和探头体积所

承受的压力(kg)。

(4)根据探头入土深度,探头的类型,弹簧的粗细,再查阅有关土壤紧实度换算表,即得土壤紧实度的数值(kg/cm2)。

(5)每次测定完毕,必须将游标推回原处,以便重复测定,但必须防止游标产生微小滑动,以免造成测定误差。

(6)工作结束,坚实度计必须擦刷干净,防止仪器生锈,以保证仪器测定的精度。

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可用采土工具(剖面刀、取土铲、土钻等)来测定土壤的紧实度,其标准大体如下:

(1)极松:土钻、铁铣等放在土面,不加压力即能自行进入土中,如砂土。

(2)松:稍加压力,土钻、铁铣即能进入土体,如壤土。

(3)紧:土壤结构较紧,必须用力,土钻、铁铣才能进入土中。如粘土、轻粘土。

(4)极紧:需用大力铁铣才能进入土中,但速度慢,取出不易,而取出后有光滑的表面,如重粘土及具有柱状结构的心土层等。

7、空隙

指土壤结构体内部或土壤单位之间的空隙。可根据土体中空隙大小及多少表示。

8、新生体和侵入体

由于土壤多种利用的结果,在土层中往往出现特点不同的新生体。如石灰结核、铁锰结核、锈纹锈斑、盐斑、假菌丝等,野外观察时,详细记载各种新生体的种类、性状、坚实度和厚度,在剖面中分布的特点,开始出现和终止出现的深度,大量集中的深度。根据新生体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层位,能够有助于我们判断土壤形成作用的方向与性质,并且也能借以判定土壤发育的条件,同时,砂姜层出现的深浅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侵入体包括土壤的砖块、瓦片、岩石碎块、死亡动物的骨骼、贝壳等,它们的存在与土壤形成作用一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可以用来判断母质来源和古土层

的存在情况。

9、根系:描述标准可分为四级

10、一般在野外测定的项目为:

(1)碳酸盐反应:用10%HCl试之,一般分下列几级:

①无石灰性反应:不起泡沫,碳酸盐含量<1%。以“—”表示。

②微石灰性反应:有微量泡沫,但消失很快,碳酸盐含量为3~5%,以“+”表示。

③中石灰性反应:有较强烈的泡沫,但不能持久,碳酸盐含量为3~5%,以“++”表示。

④强石灰性反应:泡沫强烈而持久,碳酸盐含量>5%,以“+++”表示。

(2)土壤pH值:用酸碱指示剂测定各层土壤的反应。

四、纸盒标本采集

采集的方法是:

(一)由下而上依次在各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部位,逐层采集原状土,拿出结构面,尽量保持原状,跟别依次放入纸盒各层中,结构面朝上。

(二)于纸盒底左侧用铅笔注明编号及各层深度。

(三)在盒盖上同样用铅笔注明剖面编号、土壤名称、采集地点、层次及深度、采集人、采集日期等。

(四)采妥后用橡皮筋束紧,勿倒置,勿侧放,携回实验室风干保存。

思考题:

根据土壤剖面观察结果,初步判断该土壤的肥力状况。

土 壤 剖 面 记 载 表

土 壤 剖 面 性 状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实习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实习1 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一、目的与意义 土壤剖面是土壤部性质的外在表现,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现阶段的标志。研究土壤剖面,现场观察土壤的各种形态特征,可以了解成土因素的影响和土壤特性,是土壤工作的一个重要容。 在生产实践中,在进行各种自然资源调查时,土壤条件是必不少的调查容。为了取得必要的土壤资料,必须首先对土壤进行现场观察。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土壤剖面的选择与挖掘 1. 土壤剖面的选择 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林地土壤调查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包括更新幼林、下木、草本及苔藓等),应避免开枯立木、虫腐木等非代表性植物,在疏密度和林冠郁闭度中等,离优势树种干茎1-2米的地方挖掘剖面。应避开林中空地,林班线和林道路,设置在较平坦和无积水的地方。在采伐迹地设点时,应考虑残留树、更新幼树的分布和长势情况。2. 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的点选定后,即可开始挖掘,规格一般为:1.5~2m,宽0.8~1m,深度以达到母质、母岩或地下水面。观察面上方不要踩踏和堆土,以保持植被和枯落物的完整,观察面应向阳,丘陵山地的观察面应与坡向同向。较平坦的地方,观察面对面应修成阶梯状。以利于观察者上下土坑。 在山坡上挖掘剖面时,应使剖面与等高线平行(与水平面垂直)。农田、苗圃、果园等种植园挖掘剖面时,应将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放在剖面两侧,观察结束填埋土坑时,不应使土层搅乱。 剖面挖好后,应用小锄修理观察面,尽量使土壤的自然结构面表现出来,以便正确判别土壤特征。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通常包括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记载、简易化验、现场讨论等。 1.观察点基本情况的记载 (1)对剖面编号,可按所调查的一系列剖面顺序编号,也可自行编号。 (2)观察点要写明观察剖面的详细位置。 (3)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上标高点或海拔仪指示的高度来记载,也可根据附近已知海拔高度来估算。 (4)地形可分为形和小地形两种类型。形指相当大面积,某一种地形占据很大的地段,海拔高度变化可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小地形则指某一种地形面积较小,相对高差10米以下,可分为平坦(高差1米以下),较平坦(高差1-2米),起伏(高差>2米)等。

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一、目的要求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学会用简单方法认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农业生产性状,从而认识土壤,并联系土壤生成环境,分析其与土壤形成及利用改良方面的关系。 二、壤形成夜因素的研究观察 (一)气候资料的调查: 包括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霜期、风、水、旱、涝灾害等。 (二)母质: 直接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残积物母质。要记载岩石的种类、风化程度及形态; 如系冲积物、风积物等运积母质,则记载其种类、生成过程及其性状。 (三)地形: 地形通常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冲积平原,盆地及洼地等。当了解地形时要记载地点、周围环境、地形的变化情况与土壤发育与分布的关系。 (四)侵蚀情况: 在山区进行土壤调查与观察时要更为重要,要详细记载侵蚀方式、程度、引起侵蚀的原因,如何采取防止措施。 (五)土壤的排水及灌溉情况: 首先观察地表水的有无及其状况,地下水位深度、灌溉条件的有无,现有灌溉的系统及灌溉的可能性。 其次要记载该地区的排水情况、排水系统等。 (六)植被情况: 包括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指示植物、造林状况。 (七)农业生产状况调查: 包括农作物种类、产量、茬口安排、及施肥情况、丰产经验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等。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还要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一)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

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 ~1.5米的土坑(如地下水位较高,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坑壁挖成每阶为 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如图) 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 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二)剖面观察记载 1、层次的划分与深度 首先站在剖面坑上大致观察,依据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的分布情况将剖面分成几层,然后再进入剖面坑内,详细观察,进一步确定层次,最后用剖面刀将各层分别划出,于剖面记载表上分别记出各层起止深度。 (1)土壤发生层次及其排列组合特征,是长期而相对稳定的成土作用的产物。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0、A、E、B、C、R 土层命名法。 即0层:有机层 A层:腐殖质层 E层:淋溶层 E层:淀积层 C层:母质层 R层:基岩层 此外,还有一些由上述有关土层构成的过渡土层,如AE 、EB 层等。若来自两种土层的物质互相交错,且可以明显区分出来,则以斜线分隔号“ /”表示,如E/B 、B/C 。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1202班 姓名陈俊霞 学号 20121190102 成绩 日期 2014年6月19日

目录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验器材 (3) 三、实验地点: (3) 四、实验时间 (3) 五、实习内容 (3)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3)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4)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 (四)土壤剖面描述 (5)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5) 1.鉴别土壤颜色 (5) 2.湿度 (5) 3.质地 (5) 4.土壤结构 (6) 5.土壤松紧度 (7) 6.孔隙 (8) 7.植物根系 (8) 8.土壤新生体 (8) 9.侵入体 (9)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9)

一、实习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土壤的剖面形态全面的反映并代表了土壤发生学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综合属性,以及土壤景观的总体特征。它是诊断土壤性状的基础和进行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1.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2.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3.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地点: 我们所选的实验地是文家山,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文家山为山地地形,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25米左右。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土壤较湿润,适宜动植物生长。其气候特征,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 四、实验时间 日期:2014年6月19日经纬度:北纬30.233°东经115.05° 气压:996.2百帕海拔:48.7m 天气:25℃-33℃多云转阵雨 五、实习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土壤剖面数据

土壤剖面数据: 1、黄龙寺 地理位置:29.55000°N 115.97322°E,海拔:900m左右 剖面下层具有网纹红土,该处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 2、七里冲路口 地理位置:29.55943°N 115.99010°E,海拔:1280m 植被类型:日本柳杉等 土壤剖面观测数据:(山地棕壤观察点) 表1(示范?) 分层OA A AB AB2 B BC 厚度(cm) 较薄,主要是针 3-12 12-27 27-40 40-60 60以上叶枯枝落叶 颜色褐色 表2(小组实践) 分层厚度(cm)颜色松紧度孔隙度干湿度根系状况O 0-7 褐色松多润较多OA 7-10 黄褐色较松少 A 10-17 AB 17-27 黄棕色比较紧 B 27-40 一般湿没有 C 40以上黄色紧少 3、一线天路 地理位置:29.545565°N 116.00252°E,海拔:1107m 植被类型:柳杉、扁柏等 分层厚度(cm)颜色松紧度干湿度 O 0-10 黑色松湿 A 10-32 黑褐-暗棕色稍紧润 B 32-100 黄棕色潮 BC 100以上极紧 土壤结构?团粒→小块状→块状,倾向:145°坡度:40° 没有新生体和侵入体 4、土坝林(山地黄棕壤观察点) 地理位置:29.56861°N 115.97455°E,海拔:1060m 分层厚度(cm)颜色土壤结构质地孔隙度干湿度O 0-10 黑色 A 10-50 黑褐色团状壤土多润 AB 50-82 暗棕色潮 B 82以上黄棕色块状少 好汉坡土壤剖面观察 途好汉坡的土壤剖面观察: 1、海拔:930m

分层厚度(cm) 颜色土壤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度质地O 0-5 A 5-25 黑色团粒状润较松多壤土 AB 25-30 暗棕-黄 较紧一般壤土 棕 B 30以上黄棕块状潮紧少黏土B层有侵入体(碎石) 2、海拔:858m 分层厚度(cm) 颜色干湿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松紧度孔隙度O 0-5 A 5-30 黑褐色湿壤土团粒状疏散多 B 30-50 棕色润砂壤稍紧 BC 50-90 黄棕色块状较紧一般 C 90以上红棕色潮砂土团块状紧实少 A、B层有根系,C层有侵入体 3、海拔:842m(黄壤与红壤交界处) 分层厚度(cm) 颜色松紧度干湿度土壤质地孔隙度土壤结构 A 0-46 暗棕色稍松润砂壤土多团粒状 B 46-100 黄棕色较紧潮壤土少块状 植被类型:黄山松几乎没有,该处属于针阔叶混交林且有大量人工林,海拔每下降100m积温增加200℃。

土壤剖面观察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基本原理 1.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 有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具代表性。不受人为扰动的自然平坦地区。 2.土壤剖面的挖掘 长2m 宽1m 深1-1.5m

3.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 O层: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 A层:腐殖质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又叫心土层(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 C层:母质层(以风化岩石为主) R层:母岩层(未风化的坚硬岩石) 5.土壤剖面描述

1)颜色(色调、亮度、彩度) 2)湿度 3)质地(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 4)土壤结构(块状、团块状、核状、粒状、圆顶柱状、棱柱状、片状、板状、页状、鳞片状、垡状、碎块) 三、作业 1.剖面点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后山 2.剖面深6.8 3.剖面示意图

4.剖面形态特征 5.土壤类型判断,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 黄棕壤,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 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适地适树,发展经济林业,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 四、反思与总结 做实验前要预习不然就会什么都不懂。 土壤剖面点选取很重要,不然在挖掘的时候会很麻烦。

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一、实习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习器材 铁铲、土钻、皮尺、手罗盘、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土壤速测箱、纸盒、文件夹。 三、实习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如下图: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 或B A 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 ,粘粒淀积B t ,铁质淀积B ir 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按照土壤剖面记载表的要求进行描述 1、记载土壤剖面所在位置、地形部位、母质、植被或作物栽培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地下水深度、地形草图可画地貌素描图,要注明方向,地形剖面图要按比例尺画,注明方向,轮作施肥情况可向当地社员了解。 2、划分土壤剖面层次,记载厚度,按土层分别描述各种形态特征,土层线的形状及过渡特征。 3、进行野外速测,测定pH值、高铁、亚铁反应及石灰反应,填入剖面记载表。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 一、土壤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1.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土壤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分布的规律; 2.掌握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基本方法; 3.根据成土因素,综合分析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鉴定土壤发生类型,诊断土壤肥力水平,评价土壤质量。 二、准备工作 1.人员组成 级地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 2.实习计划的拟定 2.1 地点:三清山 2.2 时间:年月日——月日。 2.3 路线:以金沙为基地,进行四条路线的土壤勘察 (1)金沙——地震台——岭头村——玉帘瀑布; (2)金沙——西坑村——紫湖镇中学; (3)金沙——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玉京峰; (4)金沙——西坑村——南山乡(枫林)。 2.4 内容: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有两项 (1)三清山水稻土类型与特点,分布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利用改良措施等。此项主要结 合上述第一、二两条路线进行。 (2)三清山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各类型的剖面特点,土壤分布规律与垂直带谱。此项 主要结合上述第三、第四两条路线进行。 2.5 主要观察剖面点的选址范围: 1号点:金沙断桥处,实习考察方法与程序的训练;新生体观察:铁、锰结核的特征及分 布层的位置关系;冷浸田特点及改造、农耕措施的理论解释。 2号点:三清山山门处,自然土壤的发育程度:母岩矿物组成与土壤矿物组成的关系;根据水稻土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来源等的综合影响进行分类、分布的考察研究,并绘制路线分布草图。 3号点:西坑村,自然土壤:丰厚均质土状堆积物,淀积层特点、剖面中粘粒含量情况,基岩与母质的关系等;水稻土:平田、冲田的物质组成特点,访问农户作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4号点:紫湖镇中学,自然土壤:剖面颜色特点,利用现状观察;水稻土:平田特点,访 问农户作调查;等高线种植方式的考察。 问题与讨论: (1)山地红壤与基带红壤的区别与联系;(2)成土因素在地带性土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不同母质的红壤剖面形态的特殊性;(4)不同水稻土类型的分布规律;(5)等高线种植方式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5号点:金沙原锯木厂,花岗岩母质山地红壤剖面特点观察。 6号点:石鼓岭电站,粗骨性土剖面特点观察。 7号点:吊桥与岭头山分叉路口,山地黄红壤的剖面特点观察。 8号点:距岭头村300米处(油茶林下),砾质石灰土剖面特点观察。 9号点:岭头村旁(银杏树旁),山地红壤的剖面特点观察,诊断土层:网纹层特点与成 因;水稻土各类型的分布组合模式考察,并绘制草图。

完整版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目的要求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学会用简单方法认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农业生产性状,从而认识土壤,并联系土壤生成环境,分析其与土壤形成及利用改良方面的关系。 二、壤形成夜因素的研究观察 (一)气候资料的调查: 包括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霜期、风、水、旱、涝灾害等。 (二)母质: 直接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残积物母质。要记载岩石的种类、风化程度及形态; 如系冲积物、风积物等运积母质,则记载其种类、生成过程及其性状。 (三)地形: 地形通常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冲积平原,盆地及洼地等。当了解地形时要记载地点、周围环境、地形的变化情况与土壤发育与分布的关系。 (四)侵蚀情况: 在山区进行土壤调查与观察时要更为重要,要详细记载侵蚀方式、程度、引起侵蚀的原因,如何采取防止措施。 (五)土壤的排水及灌溉情况: 首先观察地表水的有无及其状况,地下水位深度、灌溉条件的有无,现有灌溉的系统及灌溉的可能性。 其次要记载该地区的排水情况、排水系统等。 (六)植被情况: 包括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指示植物、造林状况。 (七)农业生产状况调查: 包括农作物种类、产量、茬口安排、及施肥情况、丰产经验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等。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

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 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一)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 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 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 ~1.5米的土坑(如地下 水位较高,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 坑壁挖成每阶为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如图) 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 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 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二)剖面观察记载 1、层次的划分与深度 首先站在剖面坑上大致观察,依据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的分布情 况将剖面分成几层,然后再进入剖面坑内,详细观察,进一步确定层次,最后用 剖面刀将各层分别划出,于剖面记载表上分别记出各层起止深度。 (1) 土壤发生层次及其排列组合特征,是长期而相对稳定的成土作用的产 物。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 0、A 、E 、B 、C 、R 土层命名法。 即0层:有机层 A 层:腐殖质层 E 层:淋溶层 E 层:淀积层 C 层:母质层 还要

土壤分析实验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决定分析结果能否正确反映土壤特性的关键。因此,采集的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确保土壤质量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从田间采集来的土壤样品不可直接进行化学分析,需经过筛或风干过筛等处理后方可进行分析。因此,在风干过筛处理中保持最小的误差是同样的重要。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技能和合理处理样品的技能。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耕层混合土壤样品的采集 1.确定采样单元 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场勘查后,将采样区划分为数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图类型,肥力状况和地形等因素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2.确定采样点数及采样点位置 采样点数的确定,取决于采样区域的大小、地块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一般以5-20个为宜。采样点位置的确定要遵循随机布点的原则,常采用“S”型布点方式,该方式能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造成的误差。但在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形变化较小,地力较均匀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形布点方式。为从总体上控制采样点的代表性,避免在堆过肥的地方和田埂,沟边以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3.各采样点土样的采集 遵循采样“等量”的原则,即每点所采土样的土体的宽度、厚度及深度均相同。使用采样器采样时应垂直于地面向下至规定的深度。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取土。 4.混合土样的制备 将个点采集的土样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捏碎,混均;如果采集的样品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样弃去,以取1kg为宜。其方法是将混均的土样平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将其中一对角线的两份弃去,入所剩样品仍很多,可重复上诉方法处理,知道所需数目为止。采集含水较多的土样时(如水稻土),四分法很难使用,可将各样点采集的烂泥状样品搅拌均匀后,再取出所需数量。将采好的土样装袋,土袋最好采用布制的,以保持通气。 5.制作采样标签及采样记录

土壤剖面观察

成绩:日期:2015年10月21日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基本原理 1。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 有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具代表性. 不受人为扰动的自然平坦地区。 2。土壤剖面的挖掘 长2m 宽1m 深1—1。5m

3.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 O层: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 A层:腐殖质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又叫心土层(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 C层:母质层 (以风化岩石为主) R层:母岩层(未风化的坚硬岩石) 5。土壤剖面描述 1)颜色(色调、亮度、彩度) 2)湿度 五个等级判断依据 1、干土壤放在手中不感到凉意,吹之尘土飞扬 2、润土壤放在手中有凉意,吹之无尘土飞扬 3、湿润土壤放在手中有明显的湿感

3)质地(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 4)土壤结构(块状、团块状、核状、粒状、圆顶柱状、棱柱状、片 状、板状、页状、鳞片状、垡状、碎块) 三、 作业 1. 剖面点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后山 2. 剖面深6.8 3. 剖面示意图 4.剖面形态特征

5.土壤类型判断,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 黄棕壤,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适地适树,发展经济林业,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 四、反思与总结 做实验前要预习不然就会什么都不懂。 土壤剖面点选取很重要,不然在挖掘的时候会很麻烦。 观察时需要用手去感受土壤的湿度,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准确.

实验三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实验三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一、实验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10%盐酸溶液,pH混合指示剂,白瓷板、玻璃棒、pH标准比色卡,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 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 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按照土壤剖面记载表的要求进行描述 1、记载土壤剖面所在位置、地形部位、母质、植被或作物栽培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地下水深度、地形草图可画地貌素描图,要注明方向,地形剖面图要按比例尺画,注明方向,轮作施肥情况可向当地社员了解。 2、划分土壤剖面层次,记载厚度,按土层分别描述各种形态特征,土层线的形状及过渡特征。 3、进行野外速测,测定pH值、高铁、亚铁反应及石灰反应,填入剖面记载表。 4、最后根据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简单的野外速测,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名称,鉴定土壤肥力,提出利用改良意见。

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4

土壤实习报告 班级:园林1202 姓名:黄成 学号:12402227

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一、目的与意义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部性质的外在表现,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现阶段的标志。研究土壤剖面,现场观察土壤的各种形态特征,可以了解成土因素的影响和土壤特性,是土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生产实践中,在进行各种自然资源调查时,土壤条件是必不少的调查内容。为了取得必要的土壤资料,必须首先对土壤进行现场观察。本次实习,旨学生初步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土壤剖面的选择与挖掘 1.土壤剖面的选择 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臵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臵在田角和田基旁。林地土壤调查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包括更新幼林、下木、草本及苔藓等),应避免开枯立木、虫腐木等非代表性植物,在疏密度和林冠郁闭度中等,离优势树种干茎1-2 米的地方挖掘剖面。应避开林中空地,林班线和林内道路,设臵在较平坦和无积水的地方。在采伐迹地设点时,应考虑残留树、更新幼树的分布和长势情况。 2.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的点选定后,即可开始挖掘,规格一般为:1.5~2m,宽0.8~1m,深度以达到母质、母岩或地下水面。观察面上方不要踩踏和堆土,以保持植被枯落物的完整,观察面应向阳,丘陵山地的观察面应与坡向同向。较平坦的地方,观察面对面应修成阶梯状。以利于观察者上下土坑。 在山坡上挖掘剖面时,应使剖面与等高线平行(与水平面垂直)。农田、苗圃、果园等种植园挖掘剖面时,应将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放在剖面两侧,观察结束填埋土坑时,不应使土层搅乱。 剖面挖好后,应用小锄修理观察面,尽量使土壤的自然结构面表现出来,以便正确判别土壤特征。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通常包括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记载、简易化验、现场讨论等。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课室: 72021年 11月 909日 学 院 地理科学 年级、专业、班 地理161 姓名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自然地理实验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土壤剖面的观察 指 导 教 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米了解士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2.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3.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学会学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原理

腐殖质层是指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表层。其显著特征是,色暗,疏松。 淋溶层简称A层。自然土壤剖面的上部,由于长期间水分自地表向下的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层次。其特征为土壤中可溶性盐类和胶体及细小土粒,遭到淋洗,一般淋溶层下部,腐殖质含 量少,土色较浅或成灰白色,质地较粗,肥力较低。耕作施肥,对防止淋溶作用,改善土壤性状,有很大效果。 土壤表层淋洗下来的物质,到一定深度就淀积下来形成淀积层。淀积层在发生学上叫B层。在B层中还可分为B1、B2、B3等亚层。B1层在灰化土中特别明湿,下移的腐殖质多淀积于此;B2层具有显著的淀积层的特征,这层淀积的物质有由上层下移来的铁、铝氧化物,粘粒等,呈现暗棕或红棕色。有时生成铁子、铁盘或粘土盘等。这层盐基含量高,一般呈中或微碱性反应。 母质层是指土壤剖面下部的层次,位于淀积层和母岩层之间,是未经受土壤发育过程的显著影响的土壤母质。由岩石风化碎屑残积物或运积物构成,很少受生物作用影响,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因此严格地讲,母质层不属于土壤发生层,因为其特性并非土壤形成作用所产生。母质层以C表示。 三、使用仪器、材料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皮尺,铅笔、塑料袋,标签,袋子。 四、实验步骤 11、去到附近的施工现场,找到一处被挖掘机挖开的较为平滑的剖面。 22、用铁锹和铁镐沿土壤剖面的垂直地面方向将剖面铲平,挖出母质层。 33、整理好比较平滑的剖面后,用皮尺丈量剖面。 44、分别观察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土壤状况。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腐殖质层:由于地处岭南,雨水的冲刷作用强劲,地表的腐殖质层沉积得并不厚,仅有88、99公分。腐殖质整体呈黑褐色,腐殖质层是植物最需要的,并且里面富集土壤动物。植物的养分多来自于腐殖质层。 淋溶层:南方多降雨,雨水的冲积作用使得淋溶层不具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或者矿物质。由于A层下发生强烈的淋溶作用,粘粒、铁和铝的三氧[[化物与腐殖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 2 米、宽1 米、深2 米(或 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 米,宽0.8 米,深1

米。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 )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 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 A、B、C 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 (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 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 层B 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 或B A 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 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按照土壤剖面记载表的要求进行描述 1、记载土壤剖面所在位置、地形部位、母质、植被或作物栽培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地下水深度、地形草图可画地貌素描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一实验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卡片,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 2 米,宽 1 米,深 2 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 1.5 米,宽0.8 米,深 1 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 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 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 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 层B 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B 或BA 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 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h,粘粒淀积Bt,铁质淀积Bir 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按照土壤剖面记载表的要求进行描述1,记载土壤剖面所在位置,地形部位,母质,植被或作物栽培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地下水深度, 地形草图可画地貌素描图,要注明方向,地形剖面图要按比例尺画,注明方向,轮作施肥情况可向当地社员了解. 2,划分土壤剖面层次,记载厚度,按土层分别描述各种形态特征,土层线的形状及过渡特征. 3,进行野外速测,测定pH 值,高铁,亚铁反应及石灰反应,填入剖面记载表. 4,最后根据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简单的野外速测,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名称,鉴定土壤肥力,提出利用改良意见.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1.鉴别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可以反映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有机质的含量.很多主要土类就是以土壤颜色来命名的. 鉴别土壤颜色可用门塞尔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色,该比色卡的颜色命名是根据色调,亮度,彩度三种属性的指标来表示的.色调即土壤呈现的颜色.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把绝对黑定为0,绝对白定为10,由0 到10 逐渐变

土壤学野外考察报告

本科学生《生物与土壤地理学》课程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 年级2008 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职称副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 2009年11月11日

昆明花红洞—筇竹寺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五大组成要素之一。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是土壤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所学基本原理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学习常规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实习要求 1.学会分析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发生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2.搞清实习地区土壤类型以及主要形状特征、分布规律、改良利用和保育等;3.初步掌握野外调查研究和鉴定土壤类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学会应用调查资料和测定数据编写实验报告。 二、实习的准备工作 1.地图的准备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必备的基础图件包括地形图、土壤图等。其中地形图比例尺大小的选择,根据野外实习地区范围的大小、自然环境和土壤的复杂程度而定。我们此次野外实习采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25000。 2.资料收集与分析 土壤野外实习前必须收集实习地区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植被、地貌、水文等)及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经济生产活动;城市、工矿业发展对当地土壤的影响)的资料,并进行分析。 3.物质准备 仪器和试剂:罗盘仪、GPS、土壤标准色比色卡、白磁盘、PH值比色卡、盐酸溶液、蒸馏水 采土工具和用品:锄头、削土刀、钢卷尺、标本盒、土袋、标签

其他:记录本、尺子、铅笔 三、实习的基本理论依据 (一)土壤剖面观察与描述记录 (二)各发生层次的形态特征与描述记录 1.土壤颜色 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是判断和研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 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之一;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既可反映土壤的成土环境,又是成土过程的结果和土层性质的外在表现。 2.土壤质地 含义:土壤颗粒的粗细状况,即砂粒、粉粒和粘粒等粒级所占重量百分数。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验器材 (3) 三、实验地点: (3) 四、实验时间 (3) 五、实习内容 (3)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3)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4)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 (四)土壤剖面描述 (5)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5) 1. .............................................................................................................. 鉴别土壤颜色 (5) 2............................................................................................................... 湿度 5 3............................................................................................................... 质地 5 4............................................................................................................... 土壤结构 6 5............................................................................................................... 土壤松紧度 8 6............................................................................................................... 孔隙 8 7............................................................................................................... 植物根系 8 8............................................................................................................... 土壤新生体 9 9............................................................................................................... 侵入体 9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