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合集下载

土壤剖面观察_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结构、层次、颜色、质地等特征,从而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为土壤分类、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测定仪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8. 采样器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实验基地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最好是一片耕作过的农田。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在选定的地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约1米。

3. 观察和记录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记录其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土壤剖面中,每隔10厘米采集一次土壤样品,用于后续分析。

5. 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别放入塑料袋中,并做好标记。

6. 土壤样品分析: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全磷、全钾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观察结果:(1)颜色: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颜色逐渐变深,表层土壤呈灰棕色,底层土壤呈黄棕色。

(2)质地: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质地逐渐变细,表层土壤为沙质土,底层土壤为粘质土。

(3)结构: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结构逐渐变差,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底层土壤为块状结构。

(4)层次:土壤剖面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耕作层)、B层(心土层)、C层(母质层)。

2.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含水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约为20%,底层土壤含水量约为15%。

(2)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2%,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1%。

(3)pH值: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pH值逐渐降低,表层土壤pH值约为7.5,底层土壤pH值约为6.5。

(4)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1%,全磷含量约为0.05%,全钾含量约为1.5%;底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05%,全磷含量约为0.02%,全钾含量约为1.0%。

土壤剖面土层实验报告(3篇)

土壤剖面土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土层的划分和特征;2. 掌握土壤剖面土层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土壤剖面土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为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校内试验田实验时间:2023年3月20日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样品、土壤剖面图、土壤剖面描述表格、皮尺、剖面刀、土壤样品袋等;2. 实验仪器:土壤剖面挖掘工具、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土壤养分测定仪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试验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进行观测;2. 挖掘土壤剖面:使用剖面刀沿自然结构面挖掘土壤剖面,注意保持剖面完整;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4. 采集土壤样品:按照不同土层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样品袋中;5. 分析土壤样品:使用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土壤养分测定仪等仪器对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6. 整理实验数据:将观测和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土层划分根据土壤剖面观测结果,该试验田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土层:(1)枯枝落叶层:厚度约2cm,呈棕色,有机质含量较高;(2)腐殖层:厚度约10cm,呈暗棕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疏松;(3)淋溶层:厚度约15cm,呈黄棕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低;(4)淀积层:厚度约20cm,呈灰棕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低;(5)母质层:厚度约25cm,呈灰白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极低。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土壤颜色: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颜色逐渐变浅;(2)土壤质地:从表层到深层,土壤质地逐渐变紧实;(3)土壤结构:从表层到深层,土壤结构逐渐变差;(4)土壤水分:从表层到深层,土壤水分逐渐减少;(5)土壤有机质:从表层到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完整版)土壤剖面观察

(完整版)土壤剖面观察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土壤剖面观察一、目的和要求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基本原理1.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有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具代表性。

不受人为扰动的自然平坦地区。

2.土壤剖面的挖掘长2m 宽1m 深1-1.5m3.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4.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O层: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A层:腐殖质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又叫心土层(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C层:母质层(以风化岩石为主)R层:母岩层(未风化的坚硬岩石)5.土壤剖面描述1)颜色(色调、亮度、彩度)2)湿度3)质地(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4)土壤结构(块状、团块状、核状、粒状、圆顶柱状、棱柱状、片状、板状、页状、鳞片状、垡状、碎块)三、作业1.剖面点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后山2.剖面深6.83.剖面示意图4.剖面形态特征5.土壤类型判断,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

黄棕壤,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

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 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

适地适树,发展经济林业,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

四、反思与总结做实验前要预习不然就会什么都不懂。

土壤剖面点选取很重要,不然在挖掘的时候会很麻烦。

观察时需要用手去感受土壤的湿度,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准确。

土壤剖面观测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结构的基本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测方法。

2. 通过土壤剖面观测,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的基本技巧,提高野外调查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XX村四、实验器材1. 土壤剖面观测记录表2. 铁锹3. 剖面刀4. 皮尺5. 研钵6. 电子秤7. 门塞尔比色卡8. 铅笔五、实验步骤1. 选择观测点:在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如田地、林地、草地等。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沿观测点挖掘土壤剖面,挖掘深度根据土壤层次厚度确定,一般为1米。

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每个土层采集土样,用于后续分析。

5. 分析土壤样品:将采集的土样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根据观测记录,该土壤剖面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A层:0-20cm,黑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为壤土,结构良好。

(2)E层:20-40cm,棕色,有机质含量中等,质地为壤土,结构较好。

(3)B层:40-60cm,黄棕色,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为砂壤土,结构较差。

(4)C层:60-80cm,红棕色,有机质含量极低,质地为砂质土,结构差。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颜色:土壤剖面各层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加深,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2)质地:土壤剖面各层质地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反映了土壤母质和成土过程的影响。

(3)结构:土壤剖面各层结构由上至下逐渐变差,反映了土壤养分状况和植物生长条件。

3.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A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为25%;B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为15%。

(2)有机质含量:A层有机质含量最高,为5%;B层有机质含量最低,为2%。

(3)pH值:土壤剖面各层pH值在5.5-7.5之间,呈中性。

自然土剖面实验报告

自然土剖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了解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性质,为土壤分类、利用和改良提供基础。

二、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计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三、实验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某郊外农田四、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五、实验内容一、选择土壤剖面点在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观察周围环境,确保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条件符合实验要求。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1. 使用铁锹在土壤剖面点进行挖掘,挖掘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

2. 挖掘过程中注意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记录相关信息。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根据土壤剖面特征,将土壤剖面划分为以下层次:1. 表土层(A层):土壤颜色较浅,质地较松,有机质含量较高。

2. 淋溶层(B层):土壤颜色逐渐变深,质地变紧,有机质含量降低。

3. 母质层(C层):土壤颜色较深,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较低。

四、土壤剖面描述1. 鉴别土壤颜色使用门塞尔比色卡对土壤颜色进行描述,包括色调、明度、饱和度等。

2. 湿度用手触摸土壤,判断土壤湿度,分为干燥、湿润、过湿等。

3. 质地根据土壤的粒度组成,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黏土等。

4. 土壤构造观察土壤剖面中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结合情况,描述土壤构造。

5. 土壤松紧度使用土壤坚实度计测量土壤松紧度,分为紧实、中等、松软等。

6. 孔隙观察土壤剖面中孔隙的分布和大小,描述孔隙特征。

7. 植物根系观察土壤剖面中植物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描述根系特征。

8. 土壤新生体观察土壤剖面中新生物的形成和分布情况,描述新生体特征。

9. 侵入体观察土壤剖面中侵入体的种类、大小和分布情况,描述侵入体特征。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征,掌握了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层次分明,各层次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

土壤剖面形态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形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野外实地观测,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结构和层次划分。

2. 学习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

3. 掌握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性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地区XX地点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材料1. 实验工具:铁锹、剖面刀、皮尺、土壤盒、土壤样品袋、记录本、铅笔、相机等。

2. 实验试剂: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实验地点,确定剖面挖掘点。

2. 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并记录各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湿度、松紧度、孔隙状况、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等形态特征。

3. 使用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仪器,测定各土层的pH值、含水量等理化性质。

4. 对所挖掘的土壤剖面进行拍照,以便于后续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及层次划分根据实验结果,该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层次:(1)耕作层(A层):厚度约15-20cm,颜色较浅,质地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松散,孔隙度较大。

(2)犁底层(B层):厚度约1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3)心土层(C层):厚度约30-4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4)母质层(R层):厚度约50-6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极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2.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1)颜色:各土层颜色逐渐加深,说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2)质地:耕作层质地较细,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质地逐渐变粗。

(3)结构:耕作层结构松散,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结构逐渐紧实。

(4)湿度:各土层湿度逐渐减小,说明土壤水分逐渐减少。

(5)松紧度:耕作层松紧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松紧度逐渐减小。

(6)孔隙状况:耕作层孔隙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孔隙度逐渐减小。

(7)植物根系:耕作层植物根系较发达,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植物根系逐渐减少。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2. 了解土壤剖面的性质和组成。

3. 学习利用土壤剖面的特征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进行评价和规划。

实验材料1. 铁铲、尺子、手帕、对数表等。

2. 正常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壤剖面。

实验步骤1. 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并用铁铲挖出一块直立的土壤剖面样品,尽量保持完整。

2. 观察土壤剖面的外观,记录颜色、质地、土壤层的厚度和分界面的性质等。

3. 用尺子测量每个土壤层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4. 用手帕沾水轻轻擦拭每一层土壤的表面,观察有无结壳、密度、孔隙度、透水性、透气性等性质,并记录下来。

5. 用对数表测量每层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并进行记录和比较。

6. 根据观察和测量结果,分析土壤剖面的性质,包括土壤类型、水分条件、肥力水平、适用作物等方面,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实验结果样品一:正常林地土壤剖面该土壤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淋溶层、粉砂质土层和粘土质土层。

颜色由上至下变化较大,从黑色、暗棕色到黄色,质地也有所不同。

各层土壤具有一定的厚度,分界面也比较明显。

经过擦拭比较,枯枝落叶层较轻,透水性、透气性好,由于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导致pH 值偏酸。

淋溶层是粉土和黏土的混合层,密度较大,有较高的肥力,但透水透气性差。

粉砂质土层是较为肥沃的土层,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粘土质土层质量较为粘稠,透气透水性更差,适用性较差。

该土壤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稻草层、稻壳层、粘土质土层和黏土质土层。

颜色由上至下变化较小,基本都是浅褐色,质地相对较为粘稠。

经过擦拭比较,稻草层和稻壳层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养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透水透气性。

粘土质土层适用性较好,肥力水平也较为平均,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黏土质土层虽然粘稠但较为肥沃,容易培育作物。

结论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常林地土壤肥力较好,适用于农业和林业生产。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土壤剖面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土壤剖面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土壤剖面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加剧,了解土壤剖面的特性和分布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掌握土壤剖面的观察方法,了解土壤剖面的层次结构、性质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5月10日至5月15日实习地点:某地区农田三、实习内容与方法1. 实习内容(1)土壤剖面的选取:在农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共选取5个剖面进行观察与采样。

(2)土壤剖面观察:详细观察每个土壤剖面的层次结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3)土壤样品采集:在每个土壤剖面不同层次采集土壤样品,共采集样品20份。

(4)土壤样品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2. 实习方法(1)现场观察:在实地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记录土壤层次结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

(2)采样:按照土壤剖面的层次结构,从每个剖面不同层次采集土壤样品。

(3)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四、实习成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特征通过对5个土壤剖面的观察,发现土壤剖面主要由表土、心土和底土三个层次组成。

表土层颜色较深,质地较为松软,结构较为紧密;心土层颜色逐渐变浅,质地较硬,结构较松散;底土层颜色最深,质地最硬,结构最松散。

2.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pH值:所采集的20份土壤样品中,pH值范围在5.5~7.5之间,平均值为6.5。

表明该地区土壤酸碱度较为适宜。

(2)有机质含量: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范围在1.5%~4.0%之间,平均值为2.5%。

说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

(3)养分含量:土壤样品养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氮、磷、钾含量均处于适量水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土壤剖面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土壤剖面观察的方法,并对土壤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一、目的要求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学会用简单方法认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农业生产性状,从而认识土壤,并联系土壤生成环境,分析其与土壤形成及利用改良方面的关系。

二、壤形成夜因素的研究观察(一)气候资料的调查:包括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霜期、风、水、旱、涝灾害等。

(二)母质:直接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残积物母质。

要记载岩石的种类、风化程度及形态;如系冲积物、风积物等运积母质,则记载其种类、生成过程及其性状。

(三)地形:地形通常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冲积平原,盆地及洼地等。

当了解地形时要记载地点、周围环境、地形的变化情况与土壤发育与分布的关系。

(四)侵蚀情况:在山区进行土壤调查与观察时要更为重要,要详细记载侵蚀方式、程度、引起侵蚀的原因,如何采取防止措施。

(五)土壤的排水及灌溉情况:首先观察地表水的有无及其状况,地下水位深度、灌溉条件的有无,现有灌溉的系统及灌溉的可能性。

其次要记载该地区的排水情况、排水系统等。

(六)植被情况:包括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指示植物、造林状况。

(七)农业生产状况调查:包括农作物种类、产量、茬口安排、及施肥情况、丰产经验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等。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

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还要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一)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1.5米的土坑(如地下水位较高,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坑壁挖成每阶为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

(如图)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二)剖面观察记载1、层次的划分与深度首先站在剖面坑上大致观察,依据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的分布情况将剖面分成几层,然后再进入剖面坑内,详细观察,进一步确定层次,最后用剖面刀将各层分别划出,于剖面记载表上分别记出各层起止深度。

(1)土壤发生层次及其排列组合特征,是长期而相对稳定的成土作用的产物。

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O、A、E、B、C、R土层命名法。

即O层:有机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R层:基岩层此外,还有一些由上述有关土层构成的过渡土层,如AE、EB层等。

若来自两种土层的物质互相交错,且可以明显区分出来,则以斜线分隔号“/”表示,如E/B、B/C。

(2)农业土壤剖面一般分为四层:①耕作层:经多年耕翻、施肥、灌溉熟化而成。

颜色深、疏松、结构好,是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层次,一般深度在15~20厘米,代号A。

②犁底层:长期受犁、畜、机械的挤压,土壤紧实,有一定的保水保肥作用。

一般厚6~8厘米。

如果犁耕深度经常变化,或质地较粗的砂质旱地,该层往往不明显,代号P。

③心土层:此层受上部土体压力而较紧实,耕作层养分随水下移淋溶到此层,受耕作影响不深,根系分布较少,厚度一般约为20~30厘米,代号B。

④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不受耕作的影响,根系极少,保持着母质或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原来面貌,还可能是水湿影响的潜育层,或冲积物形成的冲击层,代号C。

土层划分之后,用钢卷尺从地表往下量取各层深度,单位为厘米,以与残落物接触的矿质土表为零点,分别向上、向下量得,并写深度变幅。

如:O4/6~0厘米A 0~17/22厘米B 17/22~34/36厘米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均以芒塞尔土壤比色卡表示,命名系统是用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亮度和彩度来表示的。

色调即土壤呈现的颜色;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把绝对黑定为0,绝对白定为10,由0到10逐渐变亮;彩度指颜色的浓淡程度,例如:5YR 5/6 表示—色调为亮红棕色,亮度为5,彩度为6。

并同时描述干色(指风干时)与润色(指在风干土上滴上水珠,待表面水膜消失后的颜色)。

比色时应当注意:土块应是新鲜的断面,表面要平;光线要明亮,于野外不要在阳光下比色,室内最好靠近窗口比色。

3、干湿度:可分以下四级(1)干:放在手中丝毫无凉的感觉,吹之尘土飞扬。

土壤水分在凋萎系数以下(>15巴)。

(2)润:放在手中有微凉感觉,吹之无尘土飞扬。

土壤水分高于凋萎系数,低于田间持水量(0.33~15巴)。

(3)潮:放在手中挤压,无水流出,但有湿印,能握成团状而不散。

土壤水分高于田间持水量(0.01~0.03巴)。

(4)湿:放在手中,微加挤压,水分即从土中流出。

土壤空隙中充满水分(<0.01巴)4、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经外力掰开,沿自然裂隙散碎呈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单位个体。

通常沿用苏联土壤学家查哈罗夫的长、宽、高三轴发展的分类法。

一般分为团粒状、核状、块状、棱柱状、柱状、碎块状、屑粒状、片状、鳞片状等。

5、土壤质地建国后我国一直采用苏联卡庆斯基制,但因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及联合国土壤图中均采用美国制,且上述分类流行颇广。

我们现将美国C.F.Shaw的简易质地类型简述如下,供野外应用:(1)砂土:松散的单粒状颗粒,能够见到或感觉出单个砂粒,干时若抓入手中,稍一松手后即散落,润时可呈一团,但一碰即散。

(2)砂壤土: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起不会散开。

(3)壤土:松软并有砂粒感、平滑、稍粘着。

干时手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起不会散;润时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

(4)粉壤土:干时成块,但易弄碎,粉碎后松软,有粉质感。

湿时成团和为塑性胶泥,干、润时所呈团块均可随便拿起而不散开。

湿时以拇指与食指搓捻不成条,呈断裂状。

(5)粘壤土:破碎后呈块状,土块干时坚硬。

湿土可用拇指和食指搓捻成条,但往往经受不住它本身的重量,润时可塑,手握成团,手拿时更加不易散裂,反而变成坚实的土团。

(6)粘土: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润时极可塑,通常有粘着性,手指间搓成长的可塑土条。

国际制与苏联制指感鉴定标准见表:6、松紧度它是反映土壤物理性状的指标。

目前测松紧度的方法,名词术语概念尚不统一。

有的用坚实度,有的用硬度。

坚实度是指单位容积的土壤被压缩时所需要的力,单位是kg·cm-2(公斤/厘米2);硬度是指土壤抵抗外力的阻力(抗压强度)。

单位用Pa(帕)表示。

因此,松紧度应用特定仪器来测试。

测定土壤坚实度可使用土壤坚实度计,其使用方法如下:(1)首先判断土壤的坚实状况,选用适当粗细的弹簧与探头的类型。

(2)工作前,弹簧未受压前,套筒上游标的指示线,如为kg(公斤)时应指于零点,如深度为cm(厘米)时,应指于5(厘米)处。

(3)工作时,仪器应垂直于土面(或壁面),将探头揿入土中,至挡板接触到土面即可从游标指示线上获得读书,即探头的入土深度(cm)和探头体积所承受的压力(kg)。

(4)根据探头入土深度,探头的类型,弹簧的粗细,再查阅有关土壤紧实度换算表,即得土壤紧实度的数值(kg/cm2)。

(5)每次测定完毕,必须将游标推回原处,以便重复测定,但必须防止游标产生微小滑动,以免造成测定误差。

(6)工作结束,坚实度计必须擦刷干净,防止仪器生锈,以保证仪器测定的精度。

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可用采土工具(剖面刀、取土铲、土钻等)来测定土壤的紧实度,其标准大体如下:(1)极松:土钻、铁铣等放在土面,不加压力即能自行进入土中,如砂土。

(2)松:稍加压力,土钻、铁铣即能进入土体,如壤土。

(3)紧:土壤结构较紧,必须用力,土钻、铁铣才能进入土中。

如粘土、轻粘土。

(4)极紧:需用大力铁铣才能进入土中,但速度慢,取出不易,而取出后有光滑的表面,如重粘土及具有柱状结构的心土层等。

7、空隙指土壤结构体内部或土壤单位之间的空隙。

可根据土体中空隙大小及多少表示。

8、新生体和侵入体由于土壤多种利用的结果,在土层中往往出现特点不同的新生体。

如石灰结核、铁锰结核、锈纹锈斑、盐斑、假菌丝等,野外观察时,详细记载各种新生体的种类、性状、坚实度和厚度,在剖面中分布的特点,开始出现和终止出现的深度,大量集中的深度。

根据新生体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层位,能够有助于我们判断土壤形成作用的方向与性质,并且也能借以判定土壤发育的条件,同时,砂姜层出现的深浅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侵入体包括土壤的砖块、瓦片、岩石碎块、死亡动物的骨骼、贝壳等,它们的存在与土壤形成作用一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可以用来判断母质来源和古土层的存在情况。

9、根系:描述标准可分为四级10、一般在野外测定的项目为:(1)碳酸盐反应:用10%HCl试之,一般分下列几级:①无石灰性反应:不起泡沫,碳酸盐含量<1%。

以“—”表示。

②微石灰性反应:有微量泡沫,但消失很快,碳酸盐含量为3~5%,以“+”表示。

③中石灰性反应:有较强烈的泡沫,但不能持久,碳酸盐含量为3~5%,以“++”表示。

④强石灰性反应:泡沫强烈而持久,碳酸盐含量>5%,以“+++”表示。

(2)土壤pH值:用酸碱指示剂测定各层土壤的反应。

四、纸盒标本采集采集的方法是:(一)由下而上依次在各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部位,逐层采集原状土,拿出结构面,尽量保持原状,跟别依次放入纸盒各层中,结构面朝上。

(二)于纸盒底左侧用铅笔注明编号及各层深度。

(三)在盒盖上同样用铅笔注明剖面编号、土壤名称、采集地点、层次及深度、采集人、采集日期等。

(四)采妥后用橡皮筋束紧,勿倒置,勿侧放,携回实验室风干保存。

思考题:根据土壤剖面观察结果,初步判断该土壤的肥力状况。

土 壤 剖 面 记 载 表土 壤 剖 面 性 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