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土壤剖面观察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结构、层次、颜色、质地等特征,从而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为土壤分类、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测定仪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8. 采样器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实验基地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最好是一片耕作过的农田。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在选定的地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约1米。
3. 观察和记录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记录其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土壤剖面中,每隔10厘米采集一次土壤样品,用于后续分析。
5. 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别放入塑料袋中,并做好标记。
6. 土壤样品分析: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全磷、全钾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观察结果:(1)颜色: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颜色逐渐变深,表层土壤呈灰棕色,底层土壤呈黄棕色。
(2)质地: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质地逐渐变细,表层土壤为沙质土,底层土壤为粘质土。
(3)结构: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结构逐渐变差,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底层土壤为块状结构。
(4)层次:土壤剖面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耕作层)、B层(心土层)、C层(母质层)。
2.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含水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约为20%,底层土壤含水量约为15%。
(2)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2%,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1%。
(3)pH值: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pH值逐渐降低,表层土壤pH值约为7.5,底层土壤pH值约为6.5。
(4)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1%,全磷含量约为0.05%,全钾含量约为1.5%;底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05%,全磷含量约为0.02%,全钾含量约为1.0%。
土壤剖面土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土层的划分和特征;2. 掌握土壤剖面土层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土壤剖面土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为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校内试验田实验时间:2023年3月20日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样品、土壤剖面图、土壤剖面描述表格、皮尺、剖面刀、土壤样品袋等;2. 实验仪器:土壤剖面挖掘工具、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土壤养分测定仪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试验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进行观测;2. 挖掘土壤剖面:使用剖面刀沿自然结构面挖掘土壤剖面,注意保持剖面完整;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4. 采集土壤样品:按照不同土层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样品袋中;5. 分析土壤样品:使用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土壤养分测定仪等仪器对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6. 整理实验数据:将观测和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土层划分根据土壤剖面观测结果,该试验田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土层:(1)枯枝落叶层:厚度约2cm,呈棕色,有机质含量较高;(2)腐殖层:厚度约10cm,呈暗棕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疏松;(3)淋溶层:厚度约15cm,呈黄棕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低;(4)淀积层:厚度约20cm,呈灰棕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低;(5)母质层:厚度约25cm,呈灰白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极低。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土壤颜色: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颜色逐渐变浅;(2)土壤质地:从表层到深层,土壤质地逐渐变紧实;(3)土壤结构:从表层到深层,土壤结构逐渐变差;(4)土壤水分:从表层到深层,土壤水分逐渐减少;(5)土壤有机质:从表层到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土壤的实习报告

土壤的实习报告土壤的实习报告集合八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土壤的实习报告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几天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户外进行了土壤学实习,这次实习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一月十一日早上,我们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土壤学实习。
我们学校的后山即是我们的实习的第一站。
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学校的后山,后山有一处天然的土壤剖面。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到,学校后山的土壤是属于黄红壤,可以观察到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有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各个层次的分割线,但在这处切面我们没有观察到,只能看到各个层次的逐渐递减。
下午我们去了上甘林场,也就是我们实习的第二站。
去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外面就开始白了起来,而更让我们措手不及地是我们去的竟然是--墓地。
到了那里,经过一条长长地石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据说上甘林场原本是一片荒地,后经我校领导和政府的联合调查发现了其利用价值,于是在其上种树:有南酸枣,元柏等。
这里虽是石灰性土,且大多为岩石,但这些树木顽强地从岩石缝里汲取营养,并生活得很好。
后被当地的政府看中,将中间一块选为墓址。
那里的土为石灰性土,土壤分层明显,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有机质层与淋溶层的分界线。
林场的对面生长着一些灌木和一些草本,无明显高大乔木的痕迹。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青山毛竹林,这里是我们实习的第三站。
然而就是这里,成了这次实习最惊险的地方。
由于我们的实验点选在山顶,没办法,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山顶爬,这里的山路非常难走,根本没有向上甘林场那样铺好的石阶,全是泥地,但又由于下雪天,路变得异常的泥泞。
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土壤粘性很大,所以才会是这里山路这般难走。
我一步三滑,和同学手拉手,才勉勉强强安全到达了山顶,但仍有一些同学不能幸免,摔得一身泥。
有关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

有关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意义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以及机械支持等,而由于动物生产又是以植物生产为基础的次一级生产,所以,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础,也是动物生产的基础,农林生产要以土壤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农林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和依据。
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已经证实,整个农林生产过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时,必须首先考虑土壤因素,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产原则,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种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地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保护和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对土壤的科研与保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伟大意义。
其四,土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土壤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3大环境因素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她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栖息之地,她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土壤科学的学习与研究迫切而需要。
二、实习要求1、野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土壤剖面观测和记录以及讨论,每人完成一份实习总结。
2、要求同学们遵守各项纪律,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
三、实习过程1.实习目的:(1)学习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回顾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2)了解泰山山脚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土壤的类型、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3)锻炼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并能鉴别土壤类型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4)通过实习实验,掌握土壤和岩层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5)通过实习,回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
土壤剖面观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结构的基本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测方法。
2. 通过土壤剖面观测,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的基本技巧,提高野外调查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XX村四、实验器材1. 土壤剖面观测记录表2. 铁锹3. 剖面刀4. 皮尺5. 研钵6. 电子秤7. 门塞尔比色卡8. 铅笔五、实验步骤1. 选择观测点:在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如田地、林地、草地等。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沿观测点挖掘土壤剖面,挖掘深度根据土壤层次厚度确定,一般为1米。
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每个土层采集土样,用于后续分析。
5. 分析土壤样品:将采集的土样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根据观测记录,该土壤剖面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A层:0-20cm,黑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为壤土,结构良好。
(2)E层:20-40cm,棕色,有机质含量中等,质地为壤土,结构较好。
(3)B层:40-60cm,黄棕色,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为砂壤土,结构较差。
(4)C层:60-80cm,红棕色,有机质含量极低,质地为砂质土,结构差。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颜色:土壤剖面各层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加深,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2)质地:土壤剖面各层质地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反映了土壤母质和成土过程的影响。
(3)结构:土壤剖面各层结构由上至下逐渐变差,反映了土壤养分状况和植物生长条件。
3.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A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为25%;B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为15%。
(2)有机质含量:A层有机质含量最高,为5%;B层有机质含量最低,为2%。
(3)pH值:土壤剖面各层pH值在5.5-7.5之间,呈中性。
自然土剖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了解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性质,为土壤分类、利用和改良提供基础。
二、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计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三、实验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某郊外农田四、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五、实验内容一、选择土壤剖面点在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观察周围环境,确保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条件符合实验要求。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1. 使用铁锹在土壤剖面点进行挖掘,挖掘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
2. 挖掘过程中注意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记录相关信息。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根据土壤剖面特征,将土壤剖面划分为以下层次:1. 表土层(A层):土壤颜色较浅,质地较松,有机质含量较高。
2. 淋溶层(B层):土壤颜色逐渐变深,质地变紧,有机质含量降低。
3. 母质层(C层):土壤颜色较深,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较低。
四、土壤剖面描述1. 鉴别土壤颜色使用门塞尔比色卡对土壤颜色进行描述,包括色调、明度、饱和度等。
2. 湿度用手触摸土壤,判断土壤湿度,分为干燥、湿润、过湿等。
3. 质地根据土壤的粒度组成,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黏土等。
4. 土壤构造观察土壤剖面中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结合情况,描述土壤构造。
5. 土壤松紧度使用土壤坚实度计测量土壤松紧度,分为紧实、中等、松软等。
6. 孔隙观察土壤剖面中孔隙的分布和大小,描述孔隙特征。
7. 植物根系观察土壤剖面中植物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描述根系特征。
8. 土壤新生体观察土壤剖面中新生物的形成和分布情况,描述新生体特征。
9. 侵入体观察土壤剖面中侵入体的种类、大小和分布情况,描述侵入体特征。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征,掌握了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层次分明,各层次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2. 了解土壤剖面的性质和组成。
3. 学习利用土壤剖面的特征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进行评价和规划。
实验材料1. 铁铲、尺子、手帕、对数表等。
2. 正常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壤剖面。
实验步骤1. 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并用铁铲挖出一块直立的土壤剖面样品,尽量保持完整。
2. 观察土壤剖面的外观,记录颜色、质地、土壤层的厚度和分界面的性质等。
3. 用尺子测量每个土壤层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4. 用手帕沾水轻轻擦拭每一层土壤的表面,观察有无结壳、密度、孔隙度、透水性、透气性等性质,并记录下来。
5. 用对数表测量每层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并进行记录和比较。
6. 根据观察和测量结果,分析土壤剖面的性质,包括土壤类型、水分条件、肥力水平、适用作物等方面,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实验结果样品一:正常林地土壤剖面该土壤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淋溶层、粉砂质土层和粘土质土层。
颜色由上至下变化较大,从黑色、暗棕色到黄色,质地也有所不同。
各层土壤具有一定的厚度,分界面也比较明显。
经过擦拭比较,枯枝落叶层较轻,透水性、透气性好,由于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导致pH 值偏酸。
淋溶层是粉土和黏土的混合层,密度较大,有较高的肥力,但透水透气性差。
粉砂质土层是较为肥沃的土层,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粘土质土层质量较为粘稠,透气透水性更差,适用性较差。
该土壤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稻草层、稻壳层、粘土质土层和黏土质土层。
颜色由上至下变化较小,基本都是浅褐色,质地相对较为粘稠。
经过擦拭比较,稻草层和稻壳层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养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透水透气性。
粘土质土层适用性较好,肥力水平也较为平均,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黏土质土层虽然粘稠但较为肥沃,容易培育作物。
结论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常林地土壤肥力较好,适用于农业和林业生产。
土壤的实习报告三篇

土壤的实习报告三篇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培养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二、实习意义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
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确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由于我们班三个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研究内容更饱满,研究结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样品处理与分析1、测容重和含水量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0、25mm的筛供以后实验使用。
(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
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
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采样地点:校内。
(二)实验分析1、野外调查分析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
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1 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一、目的与意义土壤剖面是土壤部性质的外在表现,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现阶段的标志。
研究土壤剖面,现场观察土壤的各种形态特征,可以了解成土因素的影响和土壤特性,是土壤工作的一个重要容。
在生产实践中,在进行各种自然资源调查时,土壤条件是必不少的调查容。
为了取得必要的土壤资料,必须首先对土壤进行现场观察。
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土壤剖面的选择与挖掘1. 土壤剖面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林地土壤调查时,应考虑下列几点: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包括更新幼林、下木、草本及苔藓等),应避免开枯立木、虫腐木等非代表性植物,在疏密度和林冠郁闭度中等,离优势树种干茎1-2米的地方挖掘剖面。
应避开林中空地,林班线和林道路,设置在较平坦和无积水的地方。
在采伐迹地设点时,应考虑残留树、更新幼树的分布和长势情况。
2. 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剖面的点选定后,即可开始挖掘,规格一般为:1.5~2m,宽0.8~1m,深度以达到母质、母岩或地下水面。
观察面上方不要踩踏和堆土,以保持植被和枯落物的完整,观察面应向阳,丘陵山地的观察面应与坡向同向。
较平坦的地方,观察面对面应修成阶梯状。
以利于观察者上下土坑。
在山坡上挖掘剖面时,应使剖面与等高线平行(与水平面垂直)。
农田、苗圃、果园等种植园挖掘剖面时,应将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放在剖面两侧,观察结束填埋土坑时,不应使土层搅乱。
剖面挖好后,应用小锄修理观察面,尽量使土壤的自然结构面表现出来,以便正确判别土壤特征。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通常包括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记载、简易化验、现场讨论等。
1.观察点基本情况的记载(1)对剖面编号,可按所调查的一系列剖面顺序编号,也可自行编号。
(2)观察点要写明观察剖面的详细位置。
(3)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上标高点或海拔仪指示的高度来记载,也可根据附近已知海拔高度来估算。
(4)地形可分为形和小地形两种类型。
形指相当大面积,某一种地形占据很大的地段,海拔高度变化可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
小地形则指某一种地形面积较小,相对高差10米以下,可分为平坦(高差1米以下),较平坦(高差1-2米),起伏(高差>2米)等。
(5)坡向、坡度都根据手持罗盘仪确定,坡向均用方向角表示,方向角的读法为自南或北起读偏东或偏西若干度。
如南偏东35°应写成“南35°东”或“S35°E”,北偏西60°写成“北35°西”或“N35°W”,方向角均不超过90°。
(6)地类指土地现在的利用情况。
如林地、迹地、农田等。
(7)地面侵蚀情况:自然侵蚀主要有水蚀、风蚀、重力蚀三种。
一般主要记载水蚀情况,如遇风蚀和重力蚀则另行详细记载。
水蚀分为片地(土壤流失)和沟蚀(冲刷)两类。
侵蚀程度标准分级:①片蚀等级:无侵蚀:枯落物保留完整;轻度:枯落物部分流失;中度:A 层部分流失;强度:B层部分流失;剧烈:母质或母岩层出露。
②沟蚀等级:轻度:侵蚀沟占地面积<10%;中度:侵蚀沟占地面积10—20%;强度:侵蚀沟占地面积20—50%;剧烈:侵蚀沟占地面积>50%。
(8)地下水位可根据剖面挖掘地下水出露的深度来记载或从附近水井中观测。
(9)排灌情况:土壤排水根据地表径流、土壤透水性及土排水情况分为:①排水不良:在土壤中地下水面接近地表,土质粘重,呈兰灰色,或具有大量锈纹锈斑。
②排水良好:水分在土壤中容易渗透,多为质地较轻的土壤。
③排水过速:在较陡斜的山坡或丘顶,水分沿地表流失,很少进入土壤中,或在某些砂土及砾质土壤中,大孔隙较多,水分一经渗入即行排出,土壤常干燥,植物因缺水面临生长不良。
土壤灌溉情况指有无灌溉条件,以及灌溉方式(沟灌、畦灌、漫灌、喷灌或滴灌)和种类(井水、河水、污水、湖水)等。
(10)土壤母质可分为①残积母质:未经搬运残留原地的母质,多分布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的顶部,风化产物磨圆度差,层次较薄,且表层细,下层粗。
②洪积母质:山洪夹带的砂石、碎屑、粘土、沿山脊的陡坡下泻到山前的平缓地带形成的洪积物,其分布与冲沟相联,多呈扇形。
③冲积母质:河流上游受雨水冲刷,其夹带的泥沙在下游沉积而成,多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古河道。
④湖积母质:大湖四周湖水涨落的沉积物,沉积物在嫌气或还原条件下呈青灰色。
⑤海积母质:海水带到岸上或回移到江河岸上的沉积物。
⑥风积母质:风力般运土粒,减速时沉积形成,如沙丘、沙漠等。
⑦冰积母质:风化的母质随冰川移动,当冰川溶化后沉积形成,与冲积物不同的是卵石上有冰擦痕,多分布在盆地和高原。
⑧坡积母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坡积物。
多分布在坡的中下部,土层厚,无分选性。
在客土或人为堆积情况下,应注明物质种类及来源。
(11)剖面位置:可用绘制断面草图示意(12)植被情况:包括天然植被及栽培作物的主要种类,生长情况及复盖度等各项容。
乔木树种应按各树种数量由多至少,依次记载。
自然植被总覆盖度是指所有植物的冠幅投影面积的百分数。
图1土壤剖面分层示意图(选自北林主编《土壤学》)(13)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地经营管理、种植、耕作、灌溉、施肥、抛荒等情况。
2.土壤剖面形态的记载(1)层次深度及其代表符号: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紧密度及根系分布状况等综合表现,把土壤剖面划分成若干层(如图1),然后根据层次量出各层的厚度,从地面开始算起一直往下量,如0~5cm,5~12cm,12~38cm,38~84cm,84cm以下至110cm为母质层等,把各层厚度逐层记载下来。
当遇有上下两层综合特征的层次时,可用过渡层的符号表示,如AB、BC、C(潜育化的母质层)等。
耕作土壤层次没有代表符号,一般分为四层;耕作层(表土层或熟土层)、犁底层、心土层(半熟土层)、底土层(死土层)。
森林土壤的层次还须标明代表符号:表1 森林土壤层次代表符号根据各土层性状与成因的差异可进一步细分,在大写字母的右侧加一小写字母的方式来表示区别,如:A层可细分为:Ah(自然土壤的表层腐殖质层),Ap(耕作层),Ag(潜育化A 层)、Ab 埋藏腐殖质层;E 层可细分为:Es 或A2(灰化层)、Ea(白浆层或漂洗层);B层可细分为:Bt(粘化层)、Bk(钙积层)、Bn(腐殖质淀积层)、Bin或Box(富含铁、铝氧化物的淀积层)、Bx(紧实的脆盘层)、BFe(薄铁盘层)、Bg(潜育化的)。
C层可细分为:Ca(松散的)、Cca(富含碳酸盐的)、Ccs(富含膏的)、Cg(潜育化的)、Cg(强潜育化)、Cx(紧实、致密的脆盘层)、Cm(胶结的)。
土层划分之后,采用连续读数,用钢卷尺从地表往下量取各层深度,单位为厘米,将量得的深度记入剖面记载表,并将土体构型画成剖面形态素描图。
各发生层次的形态观测与描术记载:按剖面记录表所列项目,分层进行描述与记载。
(2)颜色:颜色是最易辩别的土壤特征,也是区分土壤最明显的标志。
颜色可以反映某些土壤的肥力状况。
土壤的主要颜色为黑、红、黄、白等色。
除单色外,还有许多复色。
命名以次要颜色在前,主要颜色在后,如“红棕色”是以棕色为主,红色为次。
土壤颜色是十分复杂而多样的,绝大多数呈复合色彩,其基本色调是红、黑、白三种,其复合关系可用土壤颜色三角图式来表示。
加以每人对颜色的分辨力和理解不同,因而对土壤颜色的描述上存在的分歧也较大。
为了使土壤颜色的描述科学化(避免主观任意性),真正能反应土壤颜色的本质,目前普遍采用以门塞尔颜色系统为基础的标准色卡比色法,它包含有428个标准比色卡。
命名系统是用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hue)、亮度(Value)、彩度(Chroma)来表示的。
色调:是指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又叫色彩或色别,它与光的波长有关。
包括(红)、黄(Y)、绿(G)、蓝(B)、紫(P)五个主色调,还有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等五个半色调或补充色调,每一个半色调又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等级,如2.5YR、5YR、7.5YR、10YR等。
亮度:也叫色值,是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
以无彩色(Neutral color·符号N)为基准,把绝对黑作为0,绝对白作为10,分为10级,以1/、2/,3/、4/……10/表示由黑到白逐渐变亮的亮度。
彩度: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又叫饱和度,即一般所理解的浓淡程度,或纯的单色光被白光“冲稀”的程度。
土壤彩度在0-8围按间隔一单位分级,以/1、/2、/3、/4、…/8表示,由浓到淡。
土壤颜色命名法是:颜色名称+门塞尔颜色标量,如淡棕(7.5YR5/6),暗棕(7.5YR3/4),5/6和3/4不是分数关系。
土壤颜色的比色,应在明亮光线下进行,但不宜在下。
土样应是新鲜而平的自然裂面,而不是用刀削平的平面。
碎土样的颜色可能与自然土体部的颜色差别很大,湿润土壤的颜色与干燥土壤的颜色也是相同,应分别加以测定,一般应描述湿润状态下的土壤颜色。
土层若夹有斑杂的条纹或斑点,其大小多少和对比度,影响到土色时,亦应加以描述。
如根据明显度(即按土体与斑纹之间颜色的明显程度)划分为:不明显:土体与斑纹的颜色很相近,常是同一色调。
清晰即相差几个色值和彩度;明显:即不仅色值和彩度相差几个单位,而且具有不同的色调。
根据丰度即按单位面积斑纹所占面积的百分数,可分为少即少于2%;中即2-20%;多即多于20%。
根据大小按斑块最长轴直径分为:细即﹤5mm;中即5-15mm;粗即﹥15mm。
(3)结构:结构是由土粒排列,胶结形成的各种大小和不同形状的团聚体,观察土壤结构时可在自然湿度下,将一棒土在手掌中轻轻揉散。
然后观察其大小、形状、硬度以及表面情况等,常见的土壤结构种类可参阅表2。
表2常见土壤结构类型(4)质地:野外鉴定土壤质地,一般用目视手测的简便方法。
此法虽较粗放,但在野外条件下还是比较可行的。
鉴定者经过长期训练,也可达到基本鉴别质地类别的目的。
土壤质地的鉴别应注意“细土”部分的鉴定和描述。
土壤质量的观测和鉴别标准如下表所示。
土壤质地目、手测法标准表(根据卡琴斯基分类)鉴定质地时,应一边观察,一边手摸,以了解在自然湿度下的质地触觉。
然后和水少许,进行湿测,再按上表判定质地,定名,填入记载表。
砾质土壤质地描述,要在原有质地名称前冠以砾质字样,如多砾质砂土、少砾质砂土等。
少砾质即砾石含量1-5%;中砾质即砾石含量5-10%;多砾质即砾石含量10-30%。
砾石含量在30%以上的土壤属砾石土,则不再记载细粒部分质地名称而以轻重相区别,如轻砾石土即砾石含量30-50%;中砾石土即砾石含量50-70%;重砾石土即砾石含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