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合集下载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 黎明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的诊断3. 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4.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二、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1. 苏木杰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三、如何治疗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黎明现象的症状“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2、黎明现象的诊断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I ),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 mmol/L)。

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

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L)同时存在夜问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 mmol/L)。

3、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

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

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4、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首先是黎明现象,也被称为黎明曙光。

黎明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当天空开始有微弱的亮光出现,但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地平线时,人们常常称之为黎明。

黎明现象是黎明时分几种不同的光线现象的总称。

黎明现象主要由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多种因素造成。

当太阳光线以较小的角度穿过大气层时,光线会遇到气体分子和悬浮物等大气成分,这些成分会使光线发生散射。

不同波长的光在大气中的散射程度也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散射较少。

因此,在黎明时分,由于大气散射使得太阳光中的蓝色光被散射到一定程度,人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带有蓝色的亮光。

此外,黎明时分的光线还受到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当太阳光线射到云层时,云层中的水滴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天空呈现出明亮的白色或金黄色。

有时候,太阳光线还会通过大气层的折射而使天空呈现成红色或橙色,这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另一种与日出和日落时的光线散射有关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在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的太阳出现一个光环,通常呈现出红色或橙色,并伴随着一个光晕。

这种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更长的路径,与大气成分发生更多的散射所导致的。

太阳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通过气体分子、悬浮物等成分,其中蓝色光的散射程度较强,而红色光则较少散射。

因此,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路径更长,蓝光被散射掉后,只剩下红光。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在日出和日落时呈现出红色或橙色的原因。

苏木杰效应中的光环和光晕则是由散射光线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

当光线经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物时,会发生多次散射,产生出各种不同角度和波长的散射光。

这些散射光线在观察者眼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环和光晕的效果。

总结起来,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都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散射而产生的现象。

黎明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苏木杰效应则是由于太阳光线的长路径传播和多次散射形成的。

苏木杰现象、黎明现象及处理

苏木杰现象、黎明现象及处理

苏木杰现象、黎明现象及处理苏木杰现象苏木杰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使病人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从而称这种现象为苏木杰反应。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上文提到的李女士便是苏木杰现象导致的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由于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5-7时(或5-9)时发生,,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黄先生便是此类情况。

糖尿病病友吃什么水果好?糖友网饮食频道内容全,文章质量高,来糖友网您不用东奔西跑。

百度搜索糖友网饮食频道为了鉴别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则次日清晨的高血糖为反应性高血糖,否则为“黎明现象”,鉴别明确后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出现空腹高血糖,如何处理?学会了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应该如何处理呢?“黎明现象”的处理措施(1)餐前短效胰岛素加长效胰岛素混合注射;(2)晚餐前或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

其中,在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效果最好,因为它作用高峰时间恰好可位于黎明前后,也就能充分补充黎明时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3)可将早餐前使用的胰岛素提前在早晨6时注射,以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4)应用胰岛素闭环泵治疗,可依据患者的血糖高低自动调节胰岛素输入量。

这也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缺点是费用昂贵,无法普及。

“苏木杰现象”的处理措施(1)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2)睡前尿糖阴性或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者,可适当进食少量糖类。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或者是苏木杰现象,它有其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晚餐后血糖或者是睡前血糖基本正常,但空腹血糖偏高。

虽然这两种现象它的表现是一样,但是它发生的本质是不一样,黎明现象患者晚餐后或睡前血糖正常,但夜间没有低血糖的发生,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是因为凌晨升糖激素分泌过多导致。

而苏木杰现象是因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然后反跳性的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这两种现象处理的措施也是不同,对于黎明现象患者来说,我们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应用其他胰岛素,这时候可以加用长效胰岛素来治疗。

而对于苏木杰现象,我们在应用胰岛素或者是降糖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减少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或者是降糖药物的剂量来调整血糖。

国外学者Somogyi(苏木吉)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甚至不降反升,此时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反而能使患者血糖下降,于是他把这种低血糖后血糖反跳升高的现象称为“苏木吉反应”(又叫“苏木杰现象”)。

“苏木吉现象”常常表现为夜间低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其血糖变化具有“低后高”的特点(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同),它主要是由于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晚餐进食量不足或晚饭后活动量过大而导致夜间发生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
升高。

广义地讲,一天当中任何时间发生的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都属于“苏木吉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凌晨低血糖后引起早晨反跳性高血糖。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等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等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李长玉于松明黎明现象指的是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3点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至上午8~9时,此种清晨高血糖表现称黎明现象。

血糖升高主要原因是胰岛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敏感性降低,不能对抗午夜体内分泌的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的升糖作用所致。

要预防凌晨高血糖的发生,必须要了解哪些病人容易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降糖药用量不足常见原因是晚餐前或睡觉前的降糖药物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夜间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早期部分病人胰岛素抵抗严重,胰岛素抵抗指数,即空腹胰岛素(微单位/毫升)×空腹血糖(毫摩尔/升)÷22.5>3.0。

特别是合并有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病人,肝脏的肝糖原分解与肝糖异生增加。

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致使早6~9时发生血糖增高的黎明现象。

胰岛素注射时间与血糖波动不同步不少病人为了省事,乐意接受一日两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这种方法常见的缺点是对下午和后半夜的血糖控制不好。

有的病人害怕夜间发生低血糖,有意将晚餐前的胰岛素减少也是造成黎明现象的原因之一。

患病年龄较轻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内分泌功能比较活跃,夜间能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皮质激素对抗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而容易引起凌晨血糖升高。

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人胰岛细胞功能缺损是导致黎明现象的根本原因。

如1型糖尿病或严重的2型糖尿病人很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皮质醇、生长激素增高的病人如单纯性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进食高蛋白食物;反复低血糖反应和应急状态,如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特别是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病人等,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清晨空腹血糖增高的治疗空腹高血糖不仅见于黎明现象,还可见于用胰岛素过量引起的苏木杰效应的病人。

这种病人多是由于胰岛素应用过量导致低血糖,低血糖会刺激体内的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对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使清晨空腹血糖增高。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引言: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令人着迷的现象,其中两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尽管它们听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具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之间的区别。

一、概念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源自于俄罗斯,苏木杰是一个位于东西伯利亚平原中的市镇。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寒的冬季,当气温达到极低点时,空气湿度很高。

在这种条件下,当将开瓶饮料或水倒入锅中时,水会迅速变成冰。

这一现象令人惊叹,因为冰化的速度在极低温下表现出了特殊的物理性质。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指在早晨的日出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自然景观。

在这段时间内,天空呈现出美丽的深蓝色、紫色和橙红色。

这种现象由太阳射线在大气中的散射所引起,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天空逐渐亮起,形成了这一令人心醉的景象。

二、观察条件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寒的冬季,而且空气湿度相对较高。

当环境温度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时,即使是将热汤倒入锅中,也会迅速凝固为冰。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通常发生在早晨的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太阳尚未升起但晨曦已经开始照射大地。

这个时期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天空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

三、物理原理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的背后是冷凝和结冰的物理过程。

当水在接触到非常冷的物体时,冷凝作用会使水分子凝结为冰晶体。

而在极低温度下,这种凝结过程会非常迅速,几乎可以瞬间发生。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散射现象。

太阳射线的波长越长,散射效果就越弱。

而在黎明时分,太阳射线穿过大气层时呈现出更长的波长,这使得蓝色和紫色的光被更有效地散射,而橙色和红色的光会被更强烈地传播和照射。

四、气象条件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通常需要极寒的温度,通常在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的环境下才能出现。

此外,湿度也是形成苏木杰现象的关键因素,只有当湿度足够高时,水分子在瞬间结冰的过程才会发生。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对温度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而是更多受到大气中的尘埃和湿度的影响。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两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它们都可使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的症状,因此很多人会将二者混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区分这两种现象对他们更好地治疗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氏反应呢?1.什么是黎明现象张阿姨今年65岁,患糖尿病已经3年了。

3年来,她一直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病情控制得很好。

但这两天,张阿姨在早餐前的空腹血糖一直很高。

老伴发现她的这种情况后,立即把她送到医院进行诊治。

在医院做了检查后,医生告诉张阿姨,她出现了“黎明现象”,只要在晚上睡觉前注射1剂中效胰岛素或加服1片二甲双胍,就可有效地控制早餐前的空腹血糖水平。

黎明现象是一种自然的人体生理性反应,因此正常人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

人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量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逐渐增多,到早上8点钟时可达到高峰,从而会使人出现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况,这就是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人体内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等)逐渐增多有关。

此时,为了对抗血液中逐渐增多的胰岛素拮抗激素,人体需要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已出现了胰岛细胞功能缺损的情况,不能相应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因此就出现了黎明现象。

血糖波动和高血糖所造成的糖代谢紊乱是诸多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始动因素。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自身存在黎明现象,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治疗。

2.什么是苏木杰氏反应李大爷今年67岁,患糖尿病已经6年了。

最近,李大爷在早餐前的空腹血糖一直较高,到了晚上还会出现心慌、乏力、头晕等症状。

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他出现了“苏木杰氏反应”,让他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适当地吃点东西。

李大爷想,我早晨的血糖已经很高了,如果晚上再吃东西不是“火上浇油”嘛。

于是,他非但没有在睡前吃东西,还自作主张地将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加大。

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2020年4月临床医学DOI :10.19347/ki.2096-1413.202010041作者简介:郭少敏(1982-),女,汉族,甘肃陇西人,主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慢性病与营养。

*通讯作者:陈宁,E-mail :****************.糖尿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1年全球已有3.7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有约5.5亿[1]。

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代表性样本中糖尿病的估计患病率为11.6%,前驱糖尿病患病率为50.1%[2]。

根据这一结果,预测中国糖尿病患者可能多达1.139亿,前驱糖尿病患者为4.934亿[2-3],表明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公共卫生的重要因素。

基于血糖监测制定治疗方案、管理患者生活方式可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已经连续发布多版《中国血糖检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5],通过血糖监测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动态血糖监测已经成为重要的血糖监测补充方法。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年版)》[6],继续推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规范应用和临床研究。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区别于传统血糖监测技术的优势在于,以组织间液作为检测对象,监测时间可持续72h 或更长,用较少痛苦的方式对患者整体的血糖水平进行全面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识别导致糖尿病控制不良的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7]。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由于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胰岛素不足,从而导致的清晨高血糖状态;苏木杰现象是由于夜间发生低血糖,刺激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继而发生反跳性高血糖状态[8-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清晨空腹血糖在什么水平算偏高呢?60岁以下的患者,空腹血糖的目标宜控制在4.4~7.0mmol/L,超过7.0mmol/L就属于高血糖;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目标值的上限可放宽至8.0~9.0mmol/L,超过9.0mmo/L就属于高血糖。

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可从凌晨零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餐前。

如果患者在黎明前后均出现低血糖(血糖小于或等于 3.9mmol/L),就说明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的现象是“苏木杰效应”。

如果患者在夜间没有出现低血糖,而是血糖逐渐升高,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就是“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时,身体会启动保护机制,体内的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继发性高血糖,这就是“苏木杰效应”。

这种效应可使清晨的空腹血糖随之升高。

出现“苏木杰效应”的患者,有时并无心慌、出冷汗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且处于睡眠之中,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此时应该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以避免凌晨低血糖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