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新课程改革篇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新课程改革篇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新课程改革篇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

新课程改革篇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

课改”。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3.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

育课程体系。

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6.★★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7.新课程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群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

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

8.★★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9.★★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四)在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新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1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

习)、合作学习。

1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

题性。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13.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

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4.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5.实践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16.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

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17.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

(2)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

(3)信息技术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4)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8.2000年1月9日,国家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等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9.多媒体教学又可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分支,

代表着现代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20.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利:(1)多媒体教学使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2)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3)多媒体教学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弊:(1)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3)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4)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21.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1)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

(2)个性突出鲜明,激发情趣

(3)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

(4)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5)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2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2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4.新课改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