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及其悲剧命运的统一
浅析孙悟空的斗争精神

浅析孙悟空的斗争精神李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201101024058)摘要:孙悟空是我国古典名著中较为突出的人物形象之一,本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有勇有谋、有血有肉的坚强斗士,是一个典型的斗者形象。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斗争精神《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优秀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全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孙悟空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他无法无天的性格,敢于反抗的精神、永不屈服的斗志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他的这种斗争精神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孙悟空是一个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叛逆人物形象(一)、天生地养,不敬皇权孙悟空是一只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他纵身一跳,在那水帘洞中,铁板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
正是因为其天生地养的经历,导致了他不屑神佛等统治权威,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
孙悟空对天神们常常出言不逊。
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
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在应允观音菩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时,要求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他还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
因此,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若稍有拂逆就嚷着“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有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
”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犯上”的要挟。
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
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皇帝都做遍了。
”朱紫国国王生病,他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
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体现了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的反抗精神。
什么玉皇大帝,什么神仙佛祖,在孙悟空眼里,都比他高贵不了多少,他和他们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二)、敢于斗争,精神乐观被玉帝所欺,他就大闹天空;龙王拿他,他又闹了龙宫;阎王收他,他更是打上阎王殿,撕毁生死薄他视一切凶险为游戏,具有举重若轻般的潇洒。
西游记抗争与坚持的精神

西游记抗争与坚持的精神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展示了抗争与坚持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主人公孙悟空及其他角色的奋斗和冒险中得以充分展现。
以下将围绕西游记中不同角色的抗争和坚持的精神进行探讨。
角色一:孙悟空孙悟空作为此书的主要角色,体现了坚持不懈的抗争精神。
从他被囚禁在花果山到加入唐僧一行,孙悟空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
他通过变化形态、使用武艺和智慧来战胜各种困难和恶势力。
此外,他还在面对清规戒律时坚持自己的个性,不愿受束缚。
孙悟空的抗争和坚持的精神在西游记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力。
角色二:猪八戒猪八戒是另一个体现抗争与坚持精神的角色。
尽管他形象搞笑,但他的勇气和毅力在对抗种种妖魔鬼怪时从未消退。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修行,最终得到了自己的正式封号,成为众人中的一员。
猪八戒的抗争和坚持的精神表明了他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克服。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他能够和孙悟空、沙僧一起完成取经之路。
角色三:唐僧唐僧是西游记中的导师和领袖,他的抗争和坚持精神体现在他纠正错误和坚守信仰的过程中。
尽管他面对着无数的考验,但他始终相信只要坚持正道,总能够战胜邪恶之力。
唐僧的精神力量使得他能够团结队伍、激励同伴,顺利地完成取经之路。
他在面对困难时从不放弃,这种抗争和坚持的精神不仅对他个人,还对整个队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角色四:沙僧沙僧在西游记中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他的抗争和坚持精神同样值得称道。
他克服了孤独和寂寞,默默地坚守在唐僧一行旁边。
沙僧的坚持和忍耐使得他成为了众人中的重要成员,并在面对各种困难时给予唐僧及其他队员支持和帮助。
他的抗争和坚持的精神激励着全体成员一起勇往直前。
西游记中的抗争与坚持精神鼓舞着读者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面对挑战时不畏艰险。
这一精神是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历程的,因为我们都需要抗争和坚持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正如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们一样,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就能够跨越重重障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孙悟空这个的形象创造,寄寓了吴承恩的理想。
他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挥舞金箍棒,扫出一切妖魔鬼怪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出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他表现了一种正义的力量,反映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
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实质不仅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就胜,所以称为"斗战胜佛"。
他取得斗争胜利的两个法宝是:第一,武艺高强-- 这点在他大闹天宫中表现得最为精彩;第二,精于斗争,也就是有勇有谋,他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敢于反抗一切追求自由是他不屈的行为,善于学习不怕千难万苦是他永恒的精神,与天地万物的抗争、与妖魔鬼怪战斗时期生活永远的乐章。
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远离了自己的乐园,拜仙学道,甚至敢大闹天宫。
但最后还是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以失败而告终。
花了五百年的时间反省,终于觉悟,辅助唐僧一路除恶行善,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
1 生命绝对自由的原始追求-- 大自然的结合1.1 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和仙石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有许多猴子,有老猴精号称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其实孙悟空就是由一块石头造化出来的孩子,他本身是个猴子,所以他极端好动,永不安份;而作为一个人,他又"一生受不得气",受不得势强凛弱;再作为一个神,他更不愿意受任何得束缚。
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所追求的是就是个性的解放,随性而为。
而《西游记》,开篇就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这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
作者还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仙石,这是绝对的自然物,用玉帝的话说:"乃天地精华所生。
"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定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
1.2 赋予自然人的形象与特点世德堂本《西游记》改定者说孙悟空的出生是:其母是"石"。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内容提要: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
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的性格;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不畏自然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性格基本一致。
下面从西天取经的方面来概述孙悟空形象的特点。
提纲:一、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
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持点。
二、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
皈衣佛门并不意味着他对神佛的无条件服从,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他虽然不再象大闹天宫时期那样犯上作乱,但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无本质的不同。
三、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
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
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
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正文:《西游记》①这部小说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
它具有特殊的情节,独特的风格,神奇的人物。
就其人物而言,除唐僧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外,其余几乎都是神佛妖怪之类。
他们打遍了上中下三界,似乎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没有什么关系。
而所塑造的每一个形象,又都那样具有魅力,使我们并不感到生疏。
其性质又颇与古代神话传说及寓言文学有所不同。
所以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专名之为神魔小说。
小说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情节,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如昏聩而又刚愎自用的玉皇大帝、慈善而富于人情味的观音菩萨、善良坚定朝佛而又软弱无能的唐僧、质朴老实的沙和尚、吃苦耐劳而又集馋、懒、贪、色于一体的猪八戒,特别是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刻画得最精彩、最成功的“斗战胜佛”孙悟空。
性格社会--浅析孙悟空悲剧性结局原因

性格与社会——浅析悟空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摘要:文学作品中,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通过性格与社会环境两个层面来分析导致?西游记?中悟空结局中的悲剧性的原因。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性格;社会;悟空一、文学作品中的马克思悲剧观1859年,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时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尔·斐迪南,完成了历史剧?弗兰茨··济金根?。
此书借古喻今,通过描写德国16世纪的骑士济金根反对皇帝和诸侯的叛乱,表达了尔对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看法。
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济金根?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在给好友尔的信中表达了他们的悲剧观。
而恩格斯提出的“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核心。
何谓“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际上不可能实现〞??西游记?中悟空近似完美却又胜似悲剧的结局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传统观点认为,悟空通过取经之路,最终成为“斗战胜佛〞,功德圆满,必然是喜剧。
可是如假设我们打破这一思维惯式,反观整个过程认真考虑,便会发现其悲剧性。
从那猴头一开场自石头里蹦出来,到“齐天大圣〞大闹三界、撒野于天宫,再到拜唐僧为师、套上“紧箍〞,最终成为“斗战胜佛〞、吃斋诵经。
从顽劣逍遥、无畏无惧,到反对等级、对抗权威,再到被“紧箍咒〞束缚了身心,直至顺从屈服、成为等级制度中的一员,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喜的是终成正果,悲的是失去自我。
谭嗣同与旧势力相抗争,最终落得人头落地、尸首别离,纵然是悲剧,却也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绝。
死,死得凛然,悲,悲得豪迈。
而悟空呢?由直接反对天庭的等级制度,到成认顺服神仙佛的等级制,其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始终保持顽强的战斗精神的光辉得意形象如荆轲刺王一去不复返。
如今纵使端坐莲台,身披黄金袈裟,也难放昔日光辉,难现往日之光辉。
西游记勇者无惧与命运抗争

西游记勇者无惧与命运抗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作为勇者,展现了他无畏的勇气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孙悟空通过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表达了对命运的挑衅与抗争。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无畏勇气以及与命运的抗争。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的主要角色,是一个象征着勇气和坚定的人物。
他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出色的武术技能,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勇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在他前往西天取经的旅途中,他面对各种困难和敌人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迎接挑战。
无论是与牛魔王的战斗,还是与红孩儿的交锋,孙悟空展示了对于任何困难的勇敢面对和战胜。
然而,孙悟空的勇气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命运的抗争上。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不仅面对各种敌人和妖怪的挑战,还要应对命运的安排和考验。
他的命运是被囚禁在南海观音菩萨的五指山下五百年。
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通过不断的奋斗和努力,最终成功挣脱了压迫他的命运。
孙悟空与命运的抗争不仅表现在他自身的成长和突破上,还有他对其他人命运的改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帮助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和困境,但孙悟空通过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他们战胜了命运的压力和困扰。
西游记中的故事充满了各种神话和惊险的情节,但其中一个主要的主题是勇者无惧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作品向读者传递了许多关于勇气和抗争的深刻意义。
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都应该拥有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与命运抗争,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总结一下,西游记中的勇者无惧与命运抗争是该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通过他自身的无畏勇气和与命运的抗争,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勇者的品质。
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命运的挑战时,我们都应该保持勇气和坚持的精神,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西游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悟空的性格特点如何影响其命运

悟空的性格特点如何影响其命运《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的性格特点鲜明且复杂,而这些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走向。
悟空天生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从他不满天庭的招安,大闹天宫,就可以看出他对权威的蔑视和对自由的极度渴望。
这种反抗精神使他敢于挑战既定的规则和秩序,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也正是这种过于激进的反抗,让他一开始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天庭的围剿,五指山下五百年的镇压,都是他为自己的冲动和无所顾忌付出的代价。
悟空的机智和聪明也是他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与妖怪的斗智斗勇中,还是在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时,他都能够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思维迅速做出反应。
比如,在三打白骨精时,他一眼就识破了白骨精的伪装,尽管遭到了唐僧的误解,但他的机智最终还是让真相大白。
这种机智使他在取经路上多次化险为夷,为团队解决了不少难题。
但有时,他的聪明也会被误读为狡猾,比如在与八戒的相处中,偶尔会耍些小聪明捉弄八戒,这也导致了师兄弟之间偶尔的不和谐。
悟空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忠诚。
一旦他认定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使命,便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从未动摇过。
哪怕是面对唐僧的误解和驱赶,他依然心系取经大业,在关键时刻总会回来相助。
这种忠诚和责任心是他能够坚持走完取经之路的重要支撑。
然而,这份过度的忠诚也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有些愚忠。
比如,对于唐僧一些不切实际的慈悲和固执的决定,他明明知道可能会带来危险,但出于忠诚还是选择了服从。
悟空的好胜心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总是渴望在战斗中证明自己的强大,对于每一个对手都毫不畏惧,一定要争个高下。
这种好胜心让他在面对强大的妖怪时能够激发自身的潜力,战胜困难。
但同时,也容易让他陷入盲目自信和冲动的境地。
有时为了赢得胜利,他可能会忽略一些潜在的风险,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悟空的性格中还有急躁的一面。
遇到问题时,他往往急于解决,缺乏耐心。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英雄形象

题目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英雄形象分校教学点是否申请学位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指导教师:2015年10月内容提要:《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倾力巨著,它是一本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因它传神的人物塑造,精彩的语言艺术及丰富的故事情节,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书中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尤为传神。
对孙悟空的评价,在中国的文学上各抒己见,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却是大家公认的。
他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敢于和统治者斗争的英雄。
虽然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敢于斗争,但是身单力薄的他永远不可能是庞大的统治阶级的对手,在斗争中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为了获得身体自由,孙悟空不得不接受了统治者的安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在取经路上,他锄强扶弱、抱打不平、积极乐观、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鲜活的展现在大家眼前,但是在历尽千难万险的孙悟空却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一步步沦为了统治者的得力助手,最终被统治者接纳,成为统治者的得力统治工具!这是一个悲剧的过程,但《西游记》全书都彰显着他的英雄事迹,所以他是一个悲剧英雄!关键词:孙悟空追求平等自由敢于斗争英雄形象悲剧英雄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英雄形象《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孙悟空不满天庭而大闹天宫以及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的各种磨难,最终化险为夷,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说内容庞杂,他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与内容于一体,让佛、道两家代表仙人登场,又在仙佛世界里融入了现实社会人情世态,又掺加了儒家思想,使得各种文化学派读者喜爱。
小说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其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尤为传神,历来为人称颂,使其成为中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西游记》中描绘出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成功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及其悲剧命运的统一樊秀[摘要] 孙悟空是明代吴承恩著《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叫孙行者。
他原是花果山上一仙石产卵见风而化成的美猴王,无父无母。
在水帘洞中,铁板桥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
这就在社会上“绝对自由”。
他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
大闹龙宫时得到一万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棒,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阎王的管辖。
又大闹天宫:见玉帝不跪,只唱大诺;偷桃,偷酒,搅乱蟠桃盛会;窃取老君金丹,炼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对抗如来佛祖,提出“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被如来以佛法镇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其悲剧命运的一方面。
五百年后,他听从观音菩萨指示,皈依佛法,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一路上尽职尽责,破除各种阻碍,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扫荡了八十一路妖魔,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了“正果”。
但这却是他更深层次的悲剧所在。
他的修成“正果”,是以牺牲其人生的最大追求——自由、平等为代价的。
[关键词] 战斗性悲剧形象分析- 1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吴承恩的《西游记》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神魔小说。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无疑是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的形象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孙悟空是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判道者。
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古代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
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
他仇恨一切兴风作浪,残害人民的妖精精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在孙悟空的眼中,容不得半粒沙子,孙悟空的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聚着古代人民群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但孙悟空却是一个层次更深的悲剧形象。
《西游记》的艺术情节,逻辑地显示了孙悟空在同维护玉帝为首的“神圣同盟”的决战中,因为总体实力的过分悬殊而归于失败,孙悟空于是不得不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乃是其被镇压在“五行山下”,求生不得,欲死无门的唯一选择,这是其悲剧命运的一方面;其次,在经过取经路上的种种“磨励”之后,孙悟空得以修成“正果”。
从原来封建社会的反叛者- 2 -变成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者,从原来的对民主、自由的追求者变成了心甘情愿接受封建礼教捆束的受奴役者——“斗战圣佛”。
至此,孙悟空完成了他命运角色的转变,这也许是其命运中更深层次的悲剧所在。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生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
但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圣洁的爱情而不惜牺牲生命,又为了追求自由不惜舍弃生命和爱情。
综观孙悟空的生命旅程:从大闹三界(主要是大闹天宫)到护法取经,从挥舞金箍棒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神奋斗到双掌合十口颂佛号,从齐天大圣到“南无斗战圣佛”,他走了一条自由而且是思想自由的道路。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悲剧人物,一般是以生命为代价来向一种旧的制度、旧的思想体系抗争的。
如沙士比亚悲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生命牺牲了,悲剧则随之完成。
孙悟空则不同,他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自由被彻底剥夺,悲剧却仍在继续,所以说孙悟空是一个层次更深刻的悲剧形象。
一、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孙悟空性格诸因素中最鲜明最具特征的因素乃在于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也是造就其战斗精神的根本原因。
吴承恩别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花果山,这里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又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子宫”——仙石,是未和任何动物或人发生血缘关系的自- 3 -然物。
那么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然是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个体。
以孙悟空为首的猴族群体,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生活,果然“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超越了兽禽人等“社会关系”,是一个自由程度很高的“乌托邦”群体。
孙悟空最初的造反,是因为生命寿天问题上的不自由,不平等。
有头有脸有名望有地位的神、仙、佛都可以去长生不老,与天齐寿,孙悟空虽有满身本事,仅仅因为没有资历,没名望就归阴司阎王管着,只允许活342岁,到了这个“定数”,阎王就差“勾魂鬼”来勾魂,孙悟空不信这个邪,打死勾魂鬼,直闯森罗殿,痛斥十殿阎王,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阴司生死薄上的名字,在生命这个问题上,依靠自己的威力,为自己讨回了公道。
孙悟空的进一步造反,是因为他深感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玉帝害怕孙悟空犯上作乱,将他骗上天宫,给了一个根本不入流的“弼马温”。
论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本事,在玉帝灵霄宝殿上应位列极品。
玉帝居然搞了一个“弼马温”封号的欺骗安排,完全是对人才的一种摧残,是是极大的污辱。
因此,孙悟空一旦明白真相时,“便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激愤地斥责“玉帝轻贤”,反出天廷,自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臶。
文的欺骗不成,玉帝搞起了武装镇压。
好个孙悟空,他掣起“如意金箍棒”,率领猴子猴孙,力挫李天王率领的围剿部队,理直气壮- 4 -地呐喊“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你看我这旌旗上的字号,若合此字号,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泰地清;如若不依,刹时间就打上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定坐不成!”显示了实力,喊出了强意,体现了强劲的战斗精神,充分评估了自我价值,抗议了摧残人才的玉帝的老朽昏庸。
玉帝的武装镇压受挫,再次玩弄起了文的欺骗。
第二次的骗术高明了许多,竟封了孙悟空一个“齐天大圣”的空名头,舆论造得山响,但在最实际的分配上,却根本没有一点实惠,连天宫一次蟠桃会居然也瞒着“齐天大圣”,不让他参加。
深感污辱的孙悟空私扰了蟠桃盛会,将那些原先对于他来说属于“禁品”的仙果,仙酒和仙丹都偷吃了,于是犯下了天廷绝不能容忍的“十恶”之罪,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闹天宫的话剧,由此向高潮发展。
玉帝最终拉破脸皮,放下了招安的骗术,撒下了武装“围剿”的“天罗地网”,直至请出如来佛祖制服孙悟空。
倘若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作为一个全过程来看,它的矛盾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动态流程,这个流程贯穿着孙悟空对自由、平等追求的不断升级,不断向高一层次攀登的正常要求。
生命问题的自由平等属于最基础的层次,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了,自然而然就会考虑到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我价值取向。
如果玉帝的人才观和用人制度是比较民主的、实事求是的,能合情合理地使用孙悟空,而不是极端的蔑视和欺骗,那么孙悟空就很- 5 -可能安于其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退一步说,玉帝起初因为不了解孙悟空的本事,错封了“弼马温”,但后来不是虚与委蛇,而是真正赋予孙悟空以“齐天大圣”的责权利,那么也不会激化孙悟空同天廷已有的矛盾,而变得势不两立。
正是愈欺骗愈反抗,愈压制,反抗的力量就愈强大,意志就愈坚决。
孙悟空同玉帝这场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斗争,其矛盾双方行进的轨迹,是十分合乎逻辑的。
诚然,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七回书却是全书最光辉的部分。
就孙悟空的形象特征而言,这是集中表现他对自由平等追求的最充分最完美的部分。
只有在大闹天宫的七回书中,孙悟空才是真正的敢想敢说敢做敢干的英雄,他的大闹天宫的战斗行动令人神往,使人对森严等级制度存在的“永恒性”和“坚守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即使在取经途中,孙悟空的战斗精神依然是全书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在取经途中,孙悟空的战斗性及其不服输的个性并没有改变,取经这个目的,远不如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表现出的顽强斗争精神来得重要。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是战斗的主力,他与妖魔的斗争不只是为了保护唐僧,而且也是为民除害。
这些妖魔一个个张牙舞爪,而目狰狞,它们不仅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还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邪恶势力,给下界百姓带来无限祸害与灾难。
有意思的是,多数妖魔都和神佛有着千丝万缕- 6 -的联系,因此,孙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也可以看作是对神佛的间接斗争。
并且在对待神佛的态度上,他依然是桀骜不驯的。
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不得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取经途中,他经常驱谴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是为了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个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
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如来,他敢说他是“妖精的外甥”。
这些情节都使孙悟空的战斗性和叛逆性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二、孙悟空的悲剧命运分析《西游记》的艺术情节逻辑地显示了孙悟空在同维护玉帝为首的“神圣同盟”的决战中,因为总体实力的过分悬殊而归于失败,从而皈依佛门,保唐僧西天取经,乃是被镇压在“五行山下”,求生不是,欲死无门时的无奈选择。
我们不能无视甚至否认孙悟空向神仙佛“神圣同盟”妥协了的确凿事实。
从大闹天宫意欲推翻玉帝皇权,转化为服从皇权保唐僧到西天取经,孙悟空坠入了不能自拔的悲剧怪圈。
只许你规规矩矩,不许你乱说乱动;只许你吃大苦耐大劳,保唐僧西去,不许你自由自在驾“筋斗云”独来独往。
如有重犯,“紧箍咒儿”立即念动,- 7 -予以惩罚。
如来的“五行山”化成了一只“嵌金花帽”戴在孙悟空头上。
如要不受惩罚,只有强制自己从内心到行为,都自觉接受皇权佛法的规范。
孙悟空保唐僧取经说得好听些是“修行”,实际上是借修行以磨灭孙悟空以往的锋芒。
一旦锋芒锉平,棱角磨圆,自会安于现状,苟且偷安,走向自己原先无畏地追求平等自由的反面,这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大抵是不容臵疑的。
孙悟空在西天路上的降妖伏魔,排除万难,至今令人神往,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其当年大闹天宫时所向披靡的英勇神武;但这只能算他与统治阶级的局部纷争罢了。
由当年直接反对天廷的等级制,到后来承认服从神、仙、佛的等级制,从喝令玉帝让位,到至多鞭挞批判统治阶级的昏庸;从以玉帝为敌手,到只从事铲除统治者身边的坏人及形形色色的虐民妖魔;由彻底变被迫只求改良。
试问,西天取经时的孙悟空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从反对等级制的无畏斗士到只享受等级制实惠的“南无斗战圣佛”。
孙悟空头上当然再也没有“紧箍咒儿”了,那时他早已收起了“金箍棒”,高坐在莲花台上,跟随如来诵经念佛,再也不会为自由平等去拼搏,去格斗了,因为他走完了自己异化的全过程,“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哀莫大于心死。
孙悟空,你那根曾经令天宫失色的“金箍棒”,还能挥舞吗?你那颗曾经激烈跳荡的“猴心”,还能复苏吗?- 8 -三、孙悟空的战斗精神及其悲剧命运的统一在孙悟空的身上,其战斗精神与他的悲剧命运结局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