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交界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白流苏作为该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小说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的形象和悲剧经历,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白流苏,一个充满了魅力和神秘的女性角色。

她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上海富裕家庭的女孩,由于长相出众,加上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她一直是上海社交界的焦点。

白流苏的美丽和聪慧使得她成为了不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她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在张爱玲笔下却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白流苏的爱情悲剧是《倾城之恋》中最令人触目的。

她与易先生之间的感情是整个小说中的主线之一。

易先生是一个富有而且有魅力的男人,他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纠葛一直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而无奈的是,白流苏的爱情并未得到真正的回报。

易先生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是一个注定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

在这场爱情中,白流苏表现出了对易先生的倾慕和依恋,而易先生对她的感情却未曾真正深入。

白流苏的人生悲剧也体现在她的婚姻生活中。

在小说中,白流苏与顾承玉成婚,而这段婚姻注定也是一个悲剧。

白流苏为了自己无法得到的爱情,而选择了一个并不真心待她的丈夫,这无疑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错误选择。

在这段婚姻中,白流苏的内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失望同时萦绕在她心头,让她的人生更加悲惨。

白流苏的个人命运也是一个悲剧。

在小说中,白流苏的家庭背景并不算太差,但她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的家庭并不能给予她真正的安全和幸福感,她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悲剧也让她的内心深处备受折磨。

在当时的上海社交界,白流苏虽然看似优越,却也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女人,这种孤独和折磨构成了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白流苏是《倾城之恋》中一个极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的内心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构成了她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触目的部分。

通过白流苏这个形象,张爱玲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虚荣和虚无。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

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

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一)女性的生存悲剧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

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

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

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提纲
前言
张爱玲的文字是凄美的,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关于女性的命运及出路更是使人产生恻隐之心,主要有两种轨迹:一为由妾而寡;一为由良而娼。

本文就从几部经典作品中品味这两种命运的轨迹及她的作品如此悲凉的原因。

一、张爱玲经典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1、《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的姑母梁太太年轻时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如反在顾地嫁给香港富商做小妾,丈夫死后不甘寂寞周旋于形形色色的男人之中,还利用薇龙做诱饵时常在家办聚会而薇龙则从一个一心求学的单纯姑娘蜕变成一位堕落沉迷洒色的失足女子,最终无脸再回家。

2、《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调情故事,虽然最终两人走在一了一起却是战争的成全,白流苏得到的婚宴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壳。

3、《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因为自己委屈嫁给了患骨痨病的丈夫做偏房而得不到爱情得不到尊重以此来报复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结局令人唏嘘。

4、《心经》中小寒的好朋友绫卿与她的父亲扭曲的爱情,她的母亲为了维持这个家庭的完整一直忍辱负重地不道破她父亲的婚外情,最终也只能以泪洗面,而女儿的反对最终也显得苍白无力只能去北方的“三舅母”家暂住。

二、小说中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1、时代的影响;
2、生活环境影响;
3、中西文化的影响。

三、总结。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首先,我们来看看张爱玲笔下的后知后觉的妻子。

这类女性人物常常是受到了男性对
于自己主权的压迫,而放弃自己的选择和思考,随从男性的决策和选择。

《小团圆》中的
凤琴就是如此,她虽然有自己的爱好和想法,但是在她的丈夫离家出走后,她却只能追随
着丈夫的脚步四处流浪。

这种被动的处境使得凤琴的生活变得非常的困难和痛苦。

而在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描绘了另一种后知后觉的妻子——未名。

这个女人非常的
优秀和有能力,但是在最后一刻才明白自己已经沉淀在婚姻中,由此她的人生变得平淡无
奇并且充满了遗憾。

其次,张爱玲笔下的自我追求的女子和男性很相似。

在她的作品中,自我追求的女性
常常大胆、冷漠、高傲,似乎在她们的内心中,人类的感情、亲情、友情,都被他们视为
不值一提甚至是不屑一顾。

洛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不仅拒绝
了白玫瑰踏上事业的机会,同时也对白玫瑰提出的情感追求持冷淡态度。

在《色,戒》中,性冷淡的,目中无人的王佳芝也是一个自我追求的女性形象。

她自具高超的处理能力和思
维方式,同时也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洞察力。

这些特点使得她的人生旅程非常的坎坷和煎熬,但却又有着创造性的素材。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运用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展示多元的文学插图。

在她的作品中,女
性角色的扮演过程,便是对个体的生命力和不和谐的掌控感觉的一次具体实践,这种感觉,在单纯的路球与肉体层面上,是不能被表达的。

因此,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
以看到张爱玲敏锐深刻地嗅出时代变革的气息,同时亦为女性的人权和人性抗议。

浅谈张爱玲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浅谈张爱玲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悲情人生,炼成千古绝唱——浅谈xx 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xx121xx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海,在这一时期沦陷成为了日占区。

而张爱玲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凭借处女小说集《传奇》成为当时上海滩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段难以逾越的神话。

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恋爱和婚姻始终也是张爱玲逃不出的题材。

只是,张爱玲演绎的一个个故事,往往都是充满悲剧色彩。

她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

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家的创作观往往取决于作家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取决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

张爱玲创造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的世界,这与她的经验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贵族家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

按常理说,她应该衣食无忧,可以在上流社会做她的淑女活贵族小姐,可是这个原本的大家族却日渐衰败。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给了她古典文学的启蒙,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风格。

然而在她童年的时候,潦倒的父亲开始蓄妓、吸毒并且又纳妾;十多岁时父母离婚,张爱玲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受尽父亲和后母的虐待,最后不堪忍受,离家投奔生母;青年时期的张爱玲寄希望于通过自我学习获得自立的能力,但两次战争的爆发却两度摧毁了她的求学之路。

家族的衰落、童年的阴影、求学的失败等人生失落感构成了张爱玲的经验世界,使她渐渐形成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

她在《传奇》中写道:“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揭示出张爱玲身世与创作心态、写作笔调紧密相联。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我的天才梦》)她悲凉的感悟到人世间本没有真爱,从而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

她不得不将内心的沉闷、不满、压抑反映在小说创作中,以独特、新颖而又十分犀利的眼光冷静地看待世间、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命运,从而发出深刻的顿悟与议论。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描写中国女性悲剧命运著称,书中的女性形象影响了几代女性读者,揭示出被剥夺自由的痛苦境遇以及迷失爱情的无助心境。

从张爱玲的小说和剧本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性所面临的悲剧命运大都源自于战争与列强的空前灾难,其受苦不公正的宗教观念以及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

满清统治和中国近代分裂与战争,使中国女性集体经历了悲惨的遭遇,比如陰魂不散的苦难和牺牲。

张爱玲在作品中发出了自己对这些惨状的呼唤,来宣告女性们被贬低与受压迫这一事实,促使人们引起重视,反思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绿头鸭”中的金夫人,被满清军队和游击队轮流征用之后痛苦地去世,牺牲的只有她自己的力量,以及从心底汹涌而出的表达,她令人动容的可怜虫状膝,把封建思想下的女性不平等社会的负面状况展示得淋漓尽致。

此外,宗教观念也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不仅让女性绑架在社会空间,而且强行要求她们必须服从男性。

张爱玲作品里充满了这种一味服从父母和夫婿的思想,张氏把中国传统女性端庄温柔之嫁衣安定在习俗准则上,而因习俗而受自我压抑,因不得不妥协而葬送自尊,使所有真挚的女性梦想破灭,如无所做,继续面对压抑与无奈。

另外,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还在于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

像张爱玲的著作《长歌行》里的西秦公主,就是被禁锢在宫墙里而无法追求自由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国家在统治手段上又完全把她们排除在外,剥夺了女性的一切权力,无论她们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处境,只能默默忍受悲惨的命运,无法自救。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女性面临悲剧命运的多种原因。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变迁,女性一直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宗教观念的控制和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使她们无法获得应有的尊严和权利,甚至失去自我与自由,从而形成了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性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摘要】张爱玲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名女性作家,深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有着传奇且又悲惨凄凉的人生体验。

张爱玲正是在那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体会到了自己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这个纷繁交织的世界中对于人性的彷徨,“失落”与“悲哀”之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她把浓厚的悲剧意识深层次地融入到作品里,可谓独具匠心,为读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而那些她所创作的文章中,主要还是以女人的角度来叙述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章都是如此,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人们讲述那些生动的故事。

针对这些特征,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想要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分析她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并解释她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她的创作的价值做进一步探索,以揭示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性女性形象一、引言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她想要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各种女性的不同境遇。

尽管这些角色中没有一个是英雄一样的人,还是会深深触动人们的情绪[1]。

她用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出一个个悲剧人物,揭示出她们千疮百孔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张爱玲是在向读者阐释自己的内心,烘托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凄凉地位。

另一方面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女性形象中分析,不难发现她们是形色各异,每个人的悲剧命运又是截然不同的。

有些女性丑陋荒诞,有些爱慕虚荣、尖酸刻薄,有些则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命运多舛[2]。

笔者认为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不仅能很好地揣摩到人物身上所具备的悲剧意识,还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张爱玲内心的悲凉,从而走进作者内心,了解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启发读者关注到悲剧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发展,以探索出女性悲剧的意义与价值。

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当我们观赏到一幅美丽的图画、聆听到一曲动听的旋律、甚至是接触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是陶醉在其中的,感受着它们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年5 月11 日总目录论文正文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 (5)(一)华丽背后的畸变 (6)(二)红颜薄命百花伤 (7)(三)浮萍般漂泊不定 (8)(四)另类母亲上演的“舐犊情深” (10)(五)完美女人无法逃脱的悲剧 (1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根源 (12)(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影响 (13)1.传统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13)2.“男权至上”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14)(二)女性自身的“自残” (14)1.女性自我意识的浅薄 (14)2.女性“天性使然”的软弱 (15)三、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15)(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 (15)(二)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6)附录1. 开题报告 (20)2. 结题报告 (21)3. 答辩报告 (22)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摘要:张爱玲笔下写的女性是“新女性”笔下的旧女性,她们皆有一个共同的命运特点:她们的人生中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无论是对婚姻的选择和依赖,还是从寻求自我意识上,甚至是在母性上,都把“悲剧”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淋尽致。

女性悲剧的根源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悲剧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诠释。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我们很自然的读到了答案,追寻女性悲剧根源的根本原因是千年来封建社会对女性得桎梏和扼杀,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女性本身的问题:女性自我意识的欠缺和不坚定。

通过对张爱玲笔下的种种女性悲剧的总结与归纳,追寻女性悲剧的源头,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女性意识;自省意识Zhang ailing is analysed female tragedy typeand source of the novelAbstract:the women of zhang ailing's writing is the \"new female\" of the author's old women, they all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the fate of their life is full of tragedy. Not to the marriage choice and dependence, or from seeking self-awareness, even on the maternal, all the \"tragedy\" the characteristic streaming play much as. Female tragedy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actually a nagging question of women in zhang ailing's novel tragedy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we naturally read the answer, for women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roots in one thousand to the feudal society of women have shackles and strangled,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can't ignore the women's own problem: the lack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nd not firm. Based on zhang ai-ling's various female tragedy of summary and induction, pursue the source of female tragedy and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female tragedy.Key words:zhang ailing; Women; Feudal society; Female consciousness; Introspection consciousness目录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 (5)(一)华丽背后的畸变 (6)(二)红颜薄命百花伤 (7)(三)浮萍般漂泊不定 (8)(四)另类母亲上演的“舐犊情深” (10)(五)完美女人无法逃脱的悲剧 (1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根源 (12)(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影响 (13)1.传统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13)2.“男权至上”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14)(二)女性自身的“自残” (14)1.女性自我意识的浅薄 (14)2.女性“天性使然”的软弱 (15)三、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15)(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 (15)(二)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6)参考文献 (17)谢辞 (18)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红极一时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都说文如其人,张爱玲亦如此,她的小说华丽、神秘,笔触细腻,多是以女性为视角,凸显女性悲剧,以此来表达张爱玲对女性悲剧遭遇的同情、惋惜,甚至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并以此反映处于现代环境下固存下来的中国式封建文化灵魂的错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及其成因来源:考试吧()2008-7-25 10:16:00【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论文大全百度推广【内容提要】张爱玲凭借着她个性化的体悟和独到的笔调,创作出一个个满目疮痍、格调苍凉的故事,故事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女性。

这些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拼搏、怎么奋斗,最终命运都是一样——苍凉凄美,没有出路。

张爱玲的家庭和爱情婚姻带来的人生悲凉感是其作品中女性苍凉命运的表层原因;张爱玲意识到“她的时代”“仓促”,感到“惘惘的威胁”是其作品中女性苍凉命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命运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

她笔下的人物虽然经历各异,但无不演出着一幕幕生存悲剧。

她最注重的是女性人物,她笔下的女人们因袭了女性生理、心理的历史陈迹,一代又一代地挣扎、堕落,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出路。

她的作品中写爱情,但不是那种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结局是花好月圆、洞房花烛的恋爱故事,而是一种哀情,一种不健全、不完满、不正常、不幸的爱情。

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进行论述,并探讨这种现象的成因。

一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少女形象,如葛薇龙、许小寒、郑川嫦等。

这些女性天真纯情,不了解人世的黑暗和无奈,但就于不了解中,已被人生的黑暗和无奈吞噬。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为了完成学业而投靠姑母梁太太。

梁太太是一个“关起门来的小型慈禧太后”,葛薇龙就在梁家“绿幽幽的冷酷而****的世界中堕落下去”,“不是为乔琪弄钱,就是为梁太太弄人”。

尽管葛薇龙知道自己越陷越深,未来是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惧,但却无力自拔,挡不住“黑暗”的腐蚀和诱惑,终于灵魂堕入了深渊,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交际花。

《花凋》全篇故事以郑川嫦被粉饰的墓园和墓志铭为始,带出她那“美丽而悲哀”的人生真相。

正如叙述者所说的那样,川嫦的一生“全然不是那回事”,川嫦的墓志铭及其被美化了的墓园,成为郑先生为女儿所造的讽刺模型,一种违背真相的修正手法。

川嫦生前卧病房中,正犹同被人软禁于“铁闺阁”里,全家以保护的名义使她动弹不得,自由被剥夺却又不提供她应有的医疗照顾。

作者细腻而深刻地写出了川嫦临死之前的绝望感:她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了,这可爱的世界也一寸一寸地死去了。

凡是她目光所及,手指所触的,立即死去……硕大无朋的自身和这腐烂而美丽的世界,两个尸首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她受不了这痛苦,她想早一点结束了她自己。

读这样的文字,不禁让人脊背上产生阵阵凉意,一种痛彻心骨的寒冷。

诸如此类的少女还有许小寒、愫细等。

这一群美丽而多情的少女,生活于没有出路的人间,只能用自己的美丽去祭奠人生的寂寞荒凉,看着自己的纯情被一点点腐蚀,无论是呼天抢地,还是冷漠笑对,一切都是虚空。

第二类为中青年女性形象。

如曹七巧(《金锁记》)、白流苏(《倾城之恋》)、霓喜(《连环套》)等。

这类女人的共同特征是缺少了少女的纯情天真,而多了成熟女性的圆滑世故。

她们在人生中费尽心机,耍尽聪明去争得一席之地,而最终却归于没落或因偶然的机缘成全了自己而更显人生必然的荒凉。

因此她们的命运就更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性。

曹七巧,以一个从麻油店走出来的女人去高攀簪缨望族,门户的错配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第一个原因。

原来当残废公子的姨奶奶的角色,由于老太太一念之仁抬高了她的身份,做了正室,成了她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在姜家的环境里,当姨奶奶固然未必有好下场,但黄金欲不致被刺激得那么高涨,恋爱欲也不致被压抑得那么厉害。

对于一个女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爱情和儿女。

但她为了黄金,只能低声对小叔嚷道:“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为了黄金,她十年后心甘情愿地把最后一个满足爱情的希望吹肥皂泡似的吹破。

情欲的压抑使她妒忌并破坏儿子女儿的爱情和幸福。

“儿子女儿恨毒了她”。

她不是一个弱者,她千方百计要比人强,要防着别人夺她的黄金,要整治儿子媳妇女儿,她精明强干,这精明强干却更残酷地害了她,使她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资格。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出身于破落旧家庭,离婚后回娘家,在娘家却难以立足。

为了出口气,她寻找新的归宿,以自己的漂亮和名誉做赌注,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标准和目的。

她与华侨富商子弟、假洋鬼子范柳原邂逅而坠入情网。

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精明狡猾的老留学生。

他的目的是在不损失自己“自由”的前提下得到一个情妇,并不是想要一个妻子和承担起丈夫的责任。

白流苏则希望凭借这个华侨富商的财源确保富足的物质生活,组成可靠的小家庭。

在他们的交往中,白流苏步步设防,一点也不肯失陷了自己,最终却不得不甘认失败,牺牲了淑女的身份和三十岁青春,不惜当情妇而由沪入港投入范的怀抱。

但白流苏是幸运的,香港陷落成全了她,使她成了范柳原“合法的妻”。

但这只是偶然,张爱玲笔下女人的必然出路却是像《连环套》中的霓喜那样。

霓喜先后和多个男人同居,“她要男人的爱,同时也要安全”,她千方百计想成为对方合法的妻子,为此她一次次算计、挣扎,最终却每每人财两空。

这一群女人执着于生活,生命欲望强烈,小心谨慎、费尽心机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大都归于失败,不能不让人感觉到人生的悲凉。

第三类为老年妇女形象。

如娄太太(《鸿鸾禧》)、紫薇(《创世纪》)、奚太太(《等》)等。

这些女人没有了少女的纯情,也没有了青年女性对生命的看重和执着,有的是经过岁月折磨的疲沓和回首往事的感伤。

精彩的年华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自怨自艾以及年老珠黄时对生命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忍受的痛。

《等》中的奚太太、童太太她们一生都在等,等“给了她们许多磨难的公婆长辈过世”,等出门的丈夫回来,在“等”中,一年年消耗了自己,等到的结果却是丈夫又娶了一个或两个太太,而自己“仍旧每天黑早起身,在黯红漆桶似的房间摸索摸索,息息率率,手触到的都是熟悉的物件,所不同的只是手指骨上一节节奇酸的冻疼”。

这群女人的没有出路,除了社会原因外,又多了一个谁也无法抗拒的生命流逝、年华已去的因素,因此更具有普遍性的悲剧意义。

二在20世纪中国女作家中,张爱玲的思想背景复杂而富传奇色彩,她曾经煊赫的家庭门第辉映着一个王朝的背影,而她只能在那个晚清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亲自感受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并且经受了真切的战争的威胁。

这一切构成了她早期创伤性的生存体验,并过早地在她的思想背景里打上了乱世的记忆。

张爱玲的祖母是清代末年着名官僚李鸿章的女儿,祖父张佩纶也曾担任清末官僚。

1921年,张爱玲出生时,这个封建大家族也像《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一样,由“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而家道中落,尽管如此,大户人家的作风派头却依然风韵犹存。

张爱玲之父便是一个具有遗少作风的典型。

他素有弄风捧月之旧习,更发展其性格暴戾、乖张的一面。

而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清丽孤傲的女子。

旧习气与西洋化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张爱玲父母感情不和终致离异。

她便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受尽了他们的欺凌和侮辱。

这些经历使本来性格就内向的张爱玲更趋于孤独哀伤,加上她的聪慧多思,更使张爱玲对人生持一种深不可测的态度,且永远抹不掉心底深处的悲哀。

对于此,张爱玲是如此论述的:“我们从小就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见到、听到都是那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

……生活的上空一直笼罩着黑色的云雾,让人觉得苦闷,有时几乎要窒息。

”①被誉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法国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中有这么一番话:“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

”②女性只能依赖男性,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而这种希望完全落空时,情形又当如何呢?青年时期,张爱玲曾倾心胡兰成。

他们也确实度过了一段美丽的时光。

但在敌伪时期,胡兰成的文品和人品却表现出恩仇颠倒、是非混淆,结果还抛弃了张爱玲。

惟其有过幸福,结局才更显凄清与悲凉,正如张爱玲叹曰:“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③以一种萎谢的心情去看世间百态,去看芸芸众生。

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其笔下的女性总是千般挣扎,却没有出路。

三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道:“个人即使来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④开头一句话的意思是“时代”比个人仓促。

人们一般常说“人生苦短”“让时间来证明”,即“个人”总要比“时代”、“时间”、历史来得仓促。

张爱玲又何出此语呢?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

”⑤在《我看苏青》中又有这样的论述:“如果感到时间逼迫,那么真的要说逼迫,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比“个人”还要仓促的时代是指某一段具体的时间,所谓“她的时代”是指最适合她,而她也最如鱼得水,活得来劲的一段时间。

那么,张爱玲的时代是什么时候呢?对此,柯灵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五四时代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理所当然是主流,除此以外,就都看作是离谱、旁门左道,既为正统做不容,也引不起读者的注意”。

“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

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抗战胜利以后,兵荒马乱、剑拔弩张,文学本身已成为可有可无,更没有曹七巧、流苏一流人物的立足之地了。

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辉煌鼎盛的时期只有两年(一九四三年——一九四五年),是命中注定,千载一时,…过了这村,没有那店‟。

”⑦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张爱玲清楚地认识到属于她的时代,也清楚地认识到“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的时代正在流逝,并且一去不复返,因此便感到思想背景里“惘惘的威胁”,“在张爱玲这里,时间被认为极不稳定的因素,意味着文明的颓败,意味着美好事物的逝去,成为流离动荡的乱世的根源。

”⑧这种意识潜在地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的作品浸透了那样一种不欲言明的深刻的没落感。

张爱玲是在最高层次的意义上,认为惟荒凉是人性的、人生的实有,但高处不胜寒,张爱玲还要从高而降,在这不可靠的世界里,想抓住一点熟悉可靠的东西,在满目荒凉里寻找一些慰藉,哪怕这慰藉终不免落花流水去。

因此其笔下的女性也是充满了追逐,充满了寻觅,怀着这样那样的欲望,想在这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可以立身,但结果却是惟追逐才更失望,惟寻觅才更荒凉,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无论你怎样都逃脱不了命运的网,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