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朗读、个人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注,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概述:简介《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和背景。
概括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满山的灯笼火把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满山会有灯笼火把。
3.2 朗读与理解: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引导学生个人默读课文,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提出问题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思考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回答相关问题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满山的灯笼火把》的课文文本,可以使用教材或相关资源。
5.2 图片或视频:准备满山的灯笼火把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3 相关读物:提供相关的读物,如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其他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拓展。
6.1 课堂活动设计: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练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年级语文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1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是人们的爱让小作者脱离危急,学会感谢他人的爱,并关爱他人,并从作者童年的这段往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 理解满山遍野、抽搭、拽等词语的意思。
3.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会写的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驾驭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驾驭多音字:卡。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3—8自然段,学会感谢他人的爱,并关爱他人,并从作者童年的这段往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满山遍野、拽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打算:1. 生词卡片。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全班齐读课题后质疑:读了课题,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展示课件其次屏)(二)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一)自由读文,画出本课生字词。
(二)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三)小组沟通识字方法。
(四)汇报自学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并口头组词。
(五)老师重点指导:1. “卡”字是多音字, 口头组词。
2. 留意“瘦”字中“叟”的笔顺和笔画;杂字上边的“九”字,一撇上不要加点;“盲”字上边的“亡”不要多写一点。
3.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读后齐读。
(展示课件第三屏)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后思索: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一)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三)“我”是怎么坠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四)出示句子及课文41页的插图: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展示课件第四屏),指名读后互评朗读。
4年级满山的灯笼火把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满山的灯笼火把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会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述的生动性。
4.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述的生动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满山灯笼火把的景象。
2.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满山的灯笼火把》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灯笼和火把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与灯笼、火把相关的词语,如“花灯”、“烟火”等,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满山的灯笼火把》。
2. 学习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b.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c.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述的生动性。
3. 分析课文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b.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描绘了满山的灯笼火把,犹如星海浩渺,灿烂夺目。
c.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朗读练习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5. 总结拓展a.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对家乡有了怎样的认识?b.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家乡是一个充满喜庆、热情和活力的地方,作者用满山的灯笼火把表达了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 教师布置作业: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达,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春节、元宵节、灯笼、火把等。
2.掌握措词生动的描写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能力及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灯笼和火把的形体和用途。
2.难点:使学生体会灯笼和火把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资料、PPT、烛台、灯笼、火把、拼音表。
2.学生准备:习惯性用的课本、笔、纸、乐器、元宵。
教学过程1. 清华大学讲师Harry Wang介绍春节•[x] 讲解春节及元宵节背后的文化及传统相关的内容•[x] 与学生讨论并分享春节或元宵节的庆祝方法•[x] 利用PPT与学生分享春节和元宵节的生肖文化,介绍如何制作灯笼2. 形体和结构讲解•[x] 回顾过去所学的形体和结构的知识•[x] 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灯笼和火把的形体•[x] 分别制作成立体模型•[x] 分别展示模型,补充补充文化内涵3. 语言表现及文化内涵讲解•[x] 学生拿书朗读相关内容,并模仿老师表达元宵节聚会和灯笼,分别讲述的身体语言•[x] 学生借助拼音表和课本,阅读和记忆附加语和形容词•[x] 利用制作的灯笼和火把,观察颜色和精美的装饰,讲述与表达全国各地的文化特色4. 文化漫步•[x] 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分享文化•[x] 学生自己反思聚会与灯笼之类就昨天的感受课后作业1.记住相关内容的部首和他们的读音。
2.用周末的时间利用家中智能手机,拍摄一部关于灯笼或火把相关内容的视频,并拍摄巷子或小巷灯笼,并编写20词的视频说明。
总结本课通过利用形体和结构讲解,结合语言表现及文化内涵讲解,实现了掌握措词生动的描写方法,灵活运用一些形容词和附加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其语文听说能力。
同学纷纷表示本课满足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并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学习积极性。
4年级满山的灯笼火把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满山的灯笼火把》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使学生了解课文中描绘的满山灯笼火把的壮观景象及其寓意。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满山灯笼火把的美丽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满山灯笼火把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1. 描绘课文中所展现的满山灯笼火把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运用对比、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对比、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满山灯笼火把的美丽景象。
3. 以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满山灯笼火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2)教师简介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展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4. 想象体验(1)学生闭眼想象满山灯笼火把的景象,感受课文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5. 情感交流(1)学生讨论自己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等美好回忆。
6. 小结作业(2)学生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灯笼火把”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灯笼火把节的来历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展示灯笼火把节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灯笼火把节的来历和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灯笼火把节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介灯笼火把节的来历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灯笼火把节的寓意。
3.3 合作学习(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2)各组汇报表演,大家共同点评。
3.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灯笼火把节的画面。
(3)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课后回收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灯笼火把节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6.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6.3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灯笼火把节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宜阳县韩城镇官东小学赵小婷一、教学内容分析:《满山的灯笼火把》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作者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
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
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全文分三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第一部分:(1)写“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2-5)写“我”傍晚时在大雨中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卡在井口,自己保持冷静,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援救。
第三部分:(6-8)写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了“我”并救助了“我”。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迪: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二、设计理念: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要层层深入,懂得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也就是有自救意识,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学会感恩。
2、让学生入情入景想象,体会被卡在井口,笼罩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危急时冷静,想办法保护自己,感悟亲情。
3、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情分析]阅读第二部分时,要层层深入。
“我”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害怕、着急的心情,以及想摆脱困境的本能的挣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会“我”的心情。
“我”很快地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决定,这一点是一般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容易做到的,需要理智,也是触动学生思考的地方。
4年级满山的灯笼火把公开课教案

4年级满山的灯笼火把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满山灯笼火把的背景、意义和传统习俗。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通过观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图片展示、故事讲解、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满山灯笼火把的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灯笼火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倡导绿色过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满山灯笼火把的传统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灯笼火把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满山灯笼火把的文化内涵。
(2)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设计灯笼火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满山灯笼火把的相关资料、图片和视频。
(2)准备制作灯笼火把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灯笼火把的基本制作方法。
(2)准备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和故事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满山灯笼火把的背景和意义。
(2)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探究与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满山灯笼火把的制作方法和创新设计。
(2)动手制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亲自动手制作灯笼火把。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创意。
3. 展示与评价:(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
(2)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回顾课堂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满山的灯笼火把
教学目标:
1、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习3;
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善良、充满关爱之情、亲情的品质;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满山的灯笼火把。
2、一起朗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3、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瘦杂盲婆幕溜亏恰肢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焦急挣扎援救幸亏盲
3、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完成课后问题3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发言。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改正)主要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的成长地是在四川农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把“我”送到乡下吗?(因为“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
“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述: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这节课继续学习。
2、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意见什么事?
二、新课
1、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请大
家默读课文3、4、5自然段。
反馈:坚强、勇敢、沉着、冷静、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同时板书)
2、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找出书中有关句子。
学生反馈时,老师边指导理解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是心理描写,说明他坚强、勇敢、有头脑。
指导朗读出坚定的语气
第四自然段:表现出他坚强、沉着、冷静。
(板书:不哭也不喊)
第五自然段:他坚持什么?你坚持过干什么吗?用“坚持”说句子指导朗读出坚定的信念的语气。
3、文中的我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危险时,在孤寂寒冷的时刻,也害怕过,也着急过,文中哪儿写了?你从哪儿看出他害怕、着急的。
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A第二自然段末尾。
体会“哭着、喊着、挣扎着”指导朗读(注意要读得重些。
快些)板书:哭喊着
B第四自然段末尾。
这一句没有写作者怎么样,为什么你却感觉作者害怕、着急呢?(指导环境描写可以突出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这样既可以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我为什么会坠入土里?
理解第二自然段中天气的恶劣,行走艰难。
(找出重点词语,注意朗读)
5、在遇到坠入井中的危险时,我先哭喊着,挣扎着,很快,我明白这样不行。
于是不哭也不喊,拽着井边的杂草坚持着、坚信着,我坚信的来救我的亲人们真的来了吗?结果怎样?默读课文6至8自然段。
6、我当时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体会:一声又一声、一线、一片、一大片等词语,指导朗读。
7、我当时怎样?泪如泉涌(板书:泪如泉涌)理解:泪如泉涌
8、师述: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
除了指泪是热的,还有什么是热的?心为什么是热的?(被乡亲们的关爱之情感动了,这是感激的泪)板书:关爱之情、感激之情(师述:亲情是伟大的。
由于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所以我们更要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9、“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强调全村的一百多人都出来找我。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
1师述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设计:9 满山的灯笼火把
沉着冷静
坚强勇敢关爱之情
||我---哭喊着---不哭也不喊---泪如泉涌
||
有头脑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