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第二节

一、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岭南社会的发展 4.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造船业 1974年,在广州市的中山四路发现了一处秦汉时期造 船场遗址。
16
一、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岭南社会的发展 5.海外贸易的初步发展 秦汉时期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广州市)已发展成为当 时华南地区的最大都会,是当时我国海内外货物的主要集 散地。
33
三、隋唐时期的广东
(三)隋唐岭南文化的发展 2.儒家文化与岭南 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岭南文人和以韩愈为代表的贬黜岭 南的文人皆为岭南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4
三、隋唐时期的广东
(三)隋唐岭南文化的发展 2.儒家文化与岭南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被贬官潮州任刺史。 现在潮州市区的“昌黎路”和“昌黎旧治”牌坊都是潮州 人为纪念他而建造。
27
三、隋唐时期的广东
(二)隋唐时期岭南经济的发展 1.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 岭南地区的水稻已有相当高的产量 牛耕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岭南人开始掌握以养鱼来达到除草肥田的方法 唐朝时茶叶种植也开始在岭南地区出现(《茶经》中 所列出的我国产茶八区就包括岭南地区。)
28
三、隋唐时期的广东
(二)隋唐时期岭南经济的发展 1.农业和手工业 手工业 岭南织布业更加发展,如端州、潮州和贺州等地的蕉 布,韶州等地的竹布、桂州的桂布及雷州半岛和博罗等地 以葛麻、苎[zhù]麻为原料的葛布 随着蔗糖的提炼法传入我国,盛产甘蔗的岭南也掌握 了熬糖法 岭南地区在唐朝时期已是我国南方生产陶瓷的重镇, 主要以青瓷系为代表。今天埃及南郊福斯他特遗址、叙利 亚沙玛拉遗址也都发现了来自中国岭南地区的青釉瓷器。
固,他的母亲樛[liáo]太后担心南越国可能会发生内乱,便 想依附汉朝力推来加强统治,于是向西汉中央政府请求 “内属”。汉武帝答应了南越国的请求,同时将派往南越的 使者留在南越。以南越丞相吕嘉为首的实权派却反对内属 汉朝,遂于公元前112年起兵叛乱,攻入王宫,杀害了赵 兴、樛太后和汉朝的使者,另立术阳侯赵建德为新的南越 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点过关)-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点过关】(考点夯实过关+中考真题实战)考点一秦统一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1.(2023上·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中)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任嚣为南海郡首任郡尉,赵佗初任龙川县县令,后接任南海郡郡尉,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B.赵佗掌管国家军事事务C.任嚣由朝廷直接任免D.秦朝的管辖范围大为拓展2.(2023上·黑龙江佳木斯·七年级校考期中)“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后来“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此称谓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A.传说的黄帝B.夏朝建立者C.秦朝建立者D.周朝建立者3.(2023上·山东德州·七年级校考期中)翦伯赞说:“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作者的理由是秦始皇()A.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B.主持修建了都江堰C.灭六国,统一了全国D.任用商鞅,进行变法4.(2023上·青海海东·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的政策。
图中方框空白框处应为()A.圆形方孔半两钱B.刀币C.布币D.蚁鼻钱1.考点夯实过关考点二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5.秦简:“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段材料体现了秦朝()A.兵役繁重B.刑法严苛C.徭役繁重D.赋税沉重6.(2023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仔细观察如下图,图中反抗暴秦的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大泽乡起义D.牧野之战7.(2023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2022-2023学年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3月份)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A. 人工取火的发明B. 建筑技术的发展C. 生产工具的进步D. 畜牧水平的提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
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
由此可知,这些地区()A. 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B. 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C. 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D.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3.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
材料反映出互联网()A.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D.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4. 图1和图2分别为秦汉、隋唐时期京城至南海交通干线示意图。
这反映出()A. 政府放松对岭南的控制B. 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C. 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D. 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5.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手工业显现主导地位B. 形成古代集镇的雏形C. 区域生产专业化明显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6. 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
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A. 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B. 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C. 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D. 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7. 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
国家开放大学广东[课程号]51909《地域文化(本)》2019秋形成性考核任务一辅导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广东[课程号]51909《地域文化(本)》2019秋形成性考核任务一辅导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93e16dd36a32d7375813b.png)
学校:国家开放大学广东
[课程号]51909-地域文化(本)-2019秋形成性考核任务一
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
1.秦代时,秦皇在岭南设置了桂林、象、南海三个郡,如今的广东大部分地区属于()。
A. 象郡
B. 桂林郡
C. 南海郡
[解析提示:复习课本知识,并作答]
正确答案:南海郡
2.
客家文化中最富盛名的是()。
A. 围龙屋
B. 盐焗鸡
C. 娘酒
D. 酿豆腐
[解析提示:复习课本知识,并作答]
正确答案:围龙屋
3.号称祖先曾是"中原望族”的是()。
A. 潮汕人
B. 客家人
C. 雷州人
D. 广府人
[解析提示:复习课本知识,并作答]
正确答案:客家人
4."百越”是秦汉以后对()。
A. 现今广东、广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B. 南越族的泛称
C. 中国南方所有民族的泛称
D. 现今广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解析提示:复习课本知识,并作答]
正确答案:中国南方所有民族的泛称
5.岭南地区以()为主。
考古学视野下西京古道在早期人类迁移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乳源莱山遗址为例

Academic Field考古学视野下西京古道在早期人类迁移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乳源莱山遗址为例【摘 要】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考古类型学研究可以对人类文化间交流进行实物验证。
本文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通过对广东乳源南粤古驿道沿线六朝至唐时期的重要墓葬莱山遗址及其周边遗址考古学的成果梳理,从考古学角度进一步论证古道在早期岭南人类迁移中的作用。
【关键词】莱山遗址 人类迁移 西京古道曹勇 唐博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一、前言重要的人口南迁的阶段,据史料记载,因为自秦汉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王朝的统各种原因,大量的中原人口举家南迁,形成治,秦始皇派五路大军开凿多条道路,进攻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的人口南迁。
岭南,置南海郡、桂林郡,使岭南被纳入到1、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迁入国家的统一管理中,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在岭南的重要时期岭南被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历史进程中,岭南本土文化开始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西晋末年,继司马氏八王之乱后,匈奴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独贵族刘氏入据洛阳、长安,“人相食,死者大特的岭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迁徙特半”(《晋书·孝愍帝纪》)。
中原地区一些别是汉民族的到来,无疑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经济实力强大、人口众多的豪族,纷纷携家出1的作用。
走。
在战乱时期,由于缺乏官方的保护,他们通过考古学手段研究岭南与中原联系的依靠宗族的力量整体生存和迁移。
这就出现了古道及其周边的人类遗迹和遗物,将岭南文秦汉以后中原人口南迁的一次高潮。
史料有这化发展史上的人类记忆最大程度的解读、复方面的记载,如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十九原,结合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找出其在历史记载“东晋南朝,衣冠望族,向南而迁,占籍3年代上的演变规律,同时,在更大范围内运各郡…”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大量家族开始从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比较分析,比对不同区发达的中原地区南迁的历史。
据史载,仅六4域人类遗址遗迹之间的异同,获得区域间的朝,南迁人数达250万人。
海上丝绸之路

中唐之后,西北丝绸之路阻塞,华北地区经济衰弱,华南地区经济日益发展,
海上交通开始兴盛。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狮子国、 丹丹、盘盘、三佛齐。
航路:由泉州或广州启航,经过海南岛、环王国(今越南境内)、门毒国、
古笪国、龙牙门、罗越国、室利佛逝、诃陵国、固罗国、哥谷罗国、胜邓国、 婆露国、狮子国、南天竺、婆罗门国、新度河、提罗卢和国、乌拉国、大食 国、末罗国、三兰国。同时,唐代即有唐人移民海外。其中,2001年韩国林 氏到泉州惠安彭城寻根谒祖更传为佳话,唐林氏始祖渡海韩国繁衍至今120万 人。
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
线港组成。其中,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 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 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 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可以称为“历久不衰 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13张) 排列的木质造船台以及南侧的木料加工厂组成,可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
五六十吨的木船。[
丝路历史
两汉 最早、最详细记载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是著名的《汉书・地理志》。西
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南海和印 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 斯里兰卡)后返航。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立国,并派遣航海使者开发疆土,与外通好。东吴时期因为同曹魏、刘蜀在 长江上作战与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有了很大的 进步。
丝路历史
秦代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13张) 秦汉时代是开发海上贸易,将航海向远洋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秦
海上丝绸之路

纪录片之家-- 我们的家园,绿色的家园!»纪录片主题馆»历史存留区»海上丝绸之路查看完整版本: 海上丝绸之路aeonhades 2009-8-7 10:13海上丝绸之路[img]/3494/3796287125_724fdf74ed_m.jpg[/img][size=2]海上丝绸之路[/size]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引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显著。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i] 本帖最后由aeonhades 于2009-8-7 10:19 编辑[/i]]aeonhades 2009-8-7 10:14海上丝绸之路-简介[img]/3466/3796287135_c20f0cf5c5_m.jpg[/img]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
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水经注》里的溱水(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水经注》里的溱水(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溱水A△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迳县西,而北与武溪合。
《山海经》曰:肆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
入番禺西。
肆水盖溱水之别名也。
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迳临武县西,谓之武溪。
县临侧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
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武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
崖壁峻岨,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
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溱水(肆水),古秦水。
一名肆水。
在今湖南临武县南。
源出临武县西南华阴山,东流会武溪水,遂通称武水。
东流经宜章县,入广东昌乐县,至韶关市合浈水,南流为北江。
《汉书·地理志》桂阳郡临武县:“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洭。
”《水经》:“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东至曲江县……过浈阳县,……南入于海。
”郦注:“溱水……北与武溪合,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
……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按《汉志》、《水经》俱以溱水为经流,郦注谓溱水入武溪水,以武溪水为正流。
故溱水下游亦有武水之名。
今通称出湖南临武至韶关市会浈水者为武水。
[1]临武县,西汉高祖置临武县。
因县侧临武溪东,故曰临武。
治所在古城渡(今土地乡古城村)。
新莽(9—24)改名大武县。
东汉复名临武县。
[2]武溪水,即今武水。
出今湖南临武县西北,东流入溱水。
[3]桐柏山,一名西山。
在今湖南临武县西二十里。
《清一统志·桂阳州》引《临武县志》: “桐柏山西界蓝山,直接九疑之麓,山势险绝,雄据百余里。
溪洞深杳,僚民耕猎其间。
[4]黄岑溪水,黄岑溪水,即今章水,又称白沙水,发源于郴州市北湖区永春乡仰天湖。
其上游分成大章、小章水。
[5]黄岑山,王禽山,即骑田岭。
又名上岭山、客岭山、黄箱山。
在今湖南郴县南六十里,接宜章县界。
《水经·耒水注》:黄水“出(郴) 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学 月 刊 2006年 第10期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李庆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200433)[关键词]秦汉六朝;岭南;考古发现;海外贸易;海洋文明[摘 要]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两广地区、南海诸岛以及越南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有关南海交通与海外贸易的遗址、遗物,展示了岭南社会经济一向的海洋特色,大大改变了岭南的古史景观,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篇章。
[中图分类号]K872;K232;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6)1020010208On the Communication in Lingnan and South China Sea in the Qin2H an and Liuchao Periods from 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L I Qing2xin(I nstit ute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 rap hy,Fu dan Universit y,S hanghai200433,China)K eyw ords:the Qin2Han and Liuchao periods;Lingnan;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external trade;ocean civilization Abstract:Since1950’s,external trade in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discovered in Guangdong and many archaeological sites about the communications in Guangxi regions,various islands in South China Sea,Vietanm,etc were discovered. These relics bring out the ocean feature of the social economy of Lingnan,which not only changes the sight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Lingnan but also enriches the ocean civilization chapter of ancient China. 公元前218年,秦朝征发50万大军南伐百越,郡县其地,岭南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经过南越国、两汉和六朝诸时期的开发,岭南社会经济灿然改观,成为南方海外贸易的门户。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广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遗址、遗物,例如广州秦汉船台遗址、南越国文帝陵、南越国宫殿遗址、贵县罗泊湾汉墓、合浦与徐闻等地的汉代海外交通遗址、遂溪南朝金银器以及波斯银币窖藏。
这些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岭南的古史景观,也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上古史、中古史的内容。
相关考古成果如广州市文管会等所编《广州汉墓》、《西汉南越王墓》,广西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以及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三大发现》等著作,都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准和学术价值。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学术研究也取得可喜进展,如张荣芳、黄淼章先生的《南越国史》、胡守为先生的《岭南古史》、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的《广东通史》(古代上卷)等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专著。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希望结合文献资料与近年两广、南中国海及越南等地的考古新发现,着力探讨秦汉六朝时期岭南与海外的经贸联系,以揭示岭南社会经济的海洋特色。
一秦统一六国后,“南征百越之君”,开始把岭南纳入帝国版图。
但是残暴的秦朝不久在陈胜、吴广农民军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秦将赵佗在岭南拥兵割据,以番禺为国都,建立起南越国。
汉朝初年,南越国达到鼎盛,势力东到闽越,西抵黔滇,南至越南中部,与北方的匈奴并称“强胡劲越”。
南越立国90余年,其贡献不仅仅在于按照秦汉制度在岭南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还大大推进了先秦以来不断发展的海外交通与南海贸易。
先秦时期岭南与南海地区已经有比较密切的经济交往。
秦朝南征百越,目的之一就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
[1](《人间训》)秦军分5路征百越,其中一路“处番禺之都”,说明番禺(即今广州)在秦代已经是一个有名的都会了。
《史记》介绍国内比较著名的9个“都会”,包括邯郸、燕、临、陶、睢阳、吴、寿春、宛、番禺;番禺为“珠玑、犀、瑁、果、布之凑”。
[2](《货殖列传》)《汉书》也列举国内7个“都会”,分别是邯郸、蓟、临、江陵、寿春、吴、番禺;该书说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番禺,其一都会也”。
[3](《地理志》)番禺能成为国内商业屈指可数的重镇,与秦代特别是南越国时期经济与城市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
番禺地区是岭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和很高技术水平的造船业。
1975年和199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发掘秦汉造船工场的船台遗址。
船台的规模很大,共有三个,呈东北2西南走向,平行并列。
根据造船专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个造船工场主要生产适应内河与沿海岸航行的平底船,载重量在30~60吨。
船台的年代,始于秦统一岭南,一直沿用到西汉文、景之际。
①这说明,在南越国时期,番禺已经成为能够成批制造内河与沿海航行船只的造船基地。
[2](p283~285)1986年,在广州市东山农林下路发现一座南越国时期的木椁墓,出土一艘彩绘木船模型。
船上前舵有12位划桨木俑,后部是两层木楼。
考古学家肯定,这是一艘楼船模型。
1982年,南越国文帝陵在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被发现,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岭南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现。
在东耳室出土的B59号提筒器腹中部有一组羽人船纹饰,共有船4条,首尾相连,船身修长呈弧形,两端高翘像鹢首鹢尾;船上有羽旌、长杆、羽纛、木鼓等物。
每船有羽人5个,饰长羽冠,有的持弓箭,有的持短剑,有的执首级,有的击鼓,有的执俘虏,船尾1人划桨。
每只羽人船饰以水鸟、海龟、海鱼。
从人物形象看,应是越人在船上杀俘祭河神(或海神)的图像。
[3](p50~54)类似风格与内容的纹饰在岭南、西南乃至越南也有发现。
1976年,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了一件铜鼓,鼓身上的龙舟竞渡、羽人舞蹈图案,风格与南越王墓提筒器图纹类似。
[4](p26~28)可能制造于公元1世纪属于越南“东山文化”的铜鼓,鼓身的纹饰描写了头载羽毛的勇士乘战船前去作战的场面,船上设有船舱和作战平台,显示东山民族是一个面对海洋生活的社会群体。
也有人认为,这些铜鼓所绘船纹图饰,就是古代越人远航的海船。
[5](p51~53)2004年1月,笔者前往越南沿海港口进行南中国海移民与贸易史调研,在顺化一间饭店发现一件瓷器,上面的羽人舞蹈纹饰与上述图案风格都极为相似。
古代越南与华南居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上述器物的纹饰,生动地刻录了古代越人擅长舟楫的生活场景,让人惊叹古代越人具有海洋特色的传统艺术的恒久生命力。
从考古发现看,南越国时期船只的推进器有楫、桨、橹,还有尾舵、爪锚等,同时期相比技术很先进。
到目前为止,广州汉墓已经发现12件种类不同的木船或陶船模型(不包括南越国墓葬出土的),由此可以窥见秦汉时期岭南地区造船业的发达与进步,这是发展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的基本条件。
南越国时期的岭南与东南亚有海上交通贸易是不成问题的,广州南越文帝陵出土不少与海外交通相关的珍贵遗物,大大丰富了我们认识秦汉时期南海丝绸之路与中国对外关系史的相关内容。
据报道,南越文帝陵出土的镂孔熏炉、象牙、乳香、圆形银盒和金花泡饰等器物,都与海外贸易有关。
在广西贵县、梧州的南越国墓葬中,也发现有铜熏炉、陶熏炉、陶象牙、陶犀角等器物。
这些东西在与南越国相邻的长沙,也有部分出土,但在中原地区则较为罕见。
香炉的出土,说明熏香在南越国时期很流行,而香料除了本地生产外,主要产地在东南亚,可见南越国与南海地区当时存在着可观的香料贸易。
出土于南越文帝陵主棺椁“足厢”的银盒最引人注目。
此物通高12.1厘米,腹径14.8厘米,重572.6克。
盖与器身饰有蒜子形互间排列的纹带,系捶打(左金右碟)而成;子口合盖、腹盖相合处各饰一条穗状鎏金纹带。
银盒的造型与纹饰风格都与汉代及其以前的金属器皿不同,而在波斯帝国(前550~前330)的金银器中却不难找到类似标本,如波斯帝国早期都城厄克巴坦(Ecba2 tana)出土的薛西斯王(XerxesI,前485~前465)金钵刻铭和苏撒(Susa)附近出土的阿塔薛西斯王(Arta Xerxes,前465~前424)银盘刻铭。
可以断言,这是一件来自海外的舶来品。
有意思的是,这件器物内尚存药丸半盒,而器上刻有汉字,可能是墓主喜爱之物,生前用来盛放药物,死后①近年有些学者对“船台说”提出质疑,认为该遗址是南越国时期宫殿建筑遗址。
有关考古挖掘与研究还正在进行之中。
被用以陪葬。
另有金珠泡饰,出土于墓主身上,共32枚,直径1.1厘米,高0.5厘米,焊接工艺极为高超,与中国传统金银钿工迥异,而与西方出土的多面金珠上的小珠焊接法完全相同。
据国外学者H.Margon研究,这种焊珠工艺在公元前四千年两河流域的乌尔(Ur)第一王朝已经出现,随后流行于埃及、克里特、波斯等地,亚历山大东征后流传到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
在南越国文帝陵西耳室出土的陪葬品有原支大象牙一捆,共5支,并排堆放。
最大的象牙长126厘米,体形粗壮。
此外还有刻画象牙、象牙算筹、残牙雕器等3种。
经鉴定,原支大象牙为非洲象象牙,与亚洲象的纤细型象牙不同,不属岭南本地象牙,应该是海外贩运而来。
[4](p285~286)[5](p209,138,345~347)如此之多来自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物品在番禺发现,证明最迟至秦汉之际,从南越国到波斯。
这些物品据分析可能是转辗接驳,“重译而至”;航行其间的,可能有波斯商人、印度商人、东南亚商人,当然还可能有中国商人。
广州汉墓出土了不少外国人形象的陶俑,正是当时东西方在海上密切交往的见证。
印度与中国的贸易交往至晚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闍那迦《利论》一书曾谈到公元前四世纪以前的“支那帕塔”(Chinapatta),也就是中国制造的丝织品,并指出这些丝织品与印度的土产丝织品的区别。
广州南越国文帝陵出土了种类繁多的丝织品,在这方面并不亚于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
经科学检测,丝织物种类可分为绢、罗、纱、锦,原料大多数为蚕丝。
这说明其时的番禺地区已有种桑养蚕的经济活动,而且具备了大量生产高品质丝绸的能力。
从墓中出土的“超细绢”来看,南越的缫丝、织造工艺相当高超,这种绢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320×80根纱,为目前所见汉代绢中经纬密度最高的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