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谚语

合集下载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一、单选题1.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瑞雪兆丰年”,如图甲,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B.“云雾山脚,淋湿担脚”,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如图丁,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2.将0℃的冰水混合物装入一个水杯,再将水杯拿到-20℃的室外,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杯中的冰多了一些(杯中仍有水),那么此时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A.略高于0℃B.略低于0℃C.仍然是0℃D.以上都有可能3.镓是一种稀有的蓝白色金属。

将一小块金属镓放到手心后,它很快就会变成一颗晶莹的液滴,在手心滚来滚去。

其原因是()A.金属镓的沸点低于37℃B.金属镓在手中发生了熔化C.金属镓的这一变化需要释放热量D.固态金属镓的温度高于手的温度4.如图所示为济南和青岛两市2022年全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由图可知:济南全年的平均气温和青岛相差不大,但济南的平均高温要明显高于青岛,而平均低温要比青岛低。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因为()A.海水的密度比砂石的密度大B.海水的内能比砂石的内能大C.海水的比热容比砂石的比热容大D.海水的温度比砂石的温度高5.炒花生是大众喜欢的一种零食,加工时把花生放在沙子中翻炒,很快就能将花生炒熟,主要是利用了沙子的()A.热值大B.比热容小C.热量多D.密度大6.喜欢思考的小明用塑料矿泉水瓶子进行了如下游戏探究:瓶中留有少量水,盖上瓶盖(如图甲);扭转瓶子(如图乙);轻轻扰动瓶盖,瓶盖被瓶内的气体冲出,同时瓶内出现白雾(如图丙)。

图乙和图丙所示的过程,分别与四冲程内燃机连续的两个冲程相似,这两个冲程是()A.吸气冲程和压缩冲程B.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C.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D.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7.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A.℃℃B.℃℃C.℃℃D.℃℃8.在快递运输水果、海鲜等易变质产品时,在没有冷源的情况下,为起保鲜作用,经常用水制成冷藏保鲜冰袋使用。

马拉车谚语

马拉车谚语

马拉车谚语
摘要:
1.马拉车的谚语背景和意义
2.马拉车谚语的具体内容
3.马拉车谚语的启示与应用
正文:
马拉车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来源于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

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传达了人们对于劳动、勤奋和合作的认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马拉车谚语的具体内容为:“马拉车,车拉马,共同努力奔前程。

”这句话中,马拉车象征着劳动,车拉马象征着相互帮助。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迈向美好的未来。

马拉车谚语的启示与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勤奋劳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正如马拉车一样,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它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他人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

最后,它还教育我们要有奉献精神,为了集体的利益,我们要学会付出和承担责任。

总之,马拉车谚语传达了勤劳、团结、合作和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十四节气谚语立冬

二十四节气谚语立冬

二十四节气谚语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与立冬相关的谚语,这些谚语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对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经验总结。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句谚语形象地表达了立冬时节人们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抵御寒冷的习俗。

在过去,由于冬季物资相对匮乏,人们在立冬这一天会准备丰盛的食物,犒劳自己和家人。

如今,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立冬进补的传统依然被保留下来。

比如,在北方,人们会吃饺子,饺子形似耳朵,据说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

而在南方,一些地区会吃鸡鸭鱼肉等滋补的食物。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这则谚语是根据立冬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测整个冬季的气温。

如果立冬这天是晴天,那么这个冬天可能会比较寒冷,冰凌常见;要是立冬这天是阴天,那么这个冬天可能会相对温暖一些。

当然,这只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推测,现代气象科学表明,天气的变化是复杂多变的,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天的天气来判断整个季节的气候。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意思是说,如果在立冬时节出现打雷的现象,那么冬季可能会异常寒冷,导致牲畜容易生病甚至死亡,很多牛栏都会空着。

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灾害的担忧和警觉。

“立冬不砍菜,必定受冻害”,对于农民来说,立冬是收获和储存农作物的重要时间节点。

如果在立冬时还不及时收割蔬菜,蔬菜很可能会在寒冷的天气中遭受冻害,影响收成。

这提醒着人们要把握好农时,及时完成农事活动。

“立冬雪花飞,大雪积成堆”,立冬下雪往往预示着这个冬天降雪会比较频繁,积雪可能会堆积得比较厚。

厚厚的积雪对于农作物既有保暖的作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交通和生活带来不便。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这句谚语将立冬、立春、冬至、夏至四个节气的风与雨联系起来,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体现了劳动人民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与立冬相关的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内涵。

秋处露秋寒霜降谚语

秋处露秋寒霜降谚语

秋处露秋寒霜降谚语“秋处露秋寒霜降”,这短短六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和生活智慧,也衍生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谚语。

这些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指导农事活动、预测天气变化以及安排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立秋这一天没有下雨,那么这一年的秋季可能会比较干旱,农作物的收成也会受到影响。

因为立秋时节,农作物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滋养。

如果此时雨水匮乏,庄稼的生长就会受到阻碍,导致产量减少。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但有时候,处暑过后天气依然炎热,就像老虎一样凶猛,让人难以忍受。

这提醒着人们,即使到了处暑,也不能掉以轻心,仍要注意防暑降温。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到了白露节气,昼夜温差加大,天气逐渐转凉,就不能再像夏天那样穿着过于清凉了,要注意保暖,以免着凉生病。

而到了寒露时节,气温更低,此时就不能再让脚部受寒,要穿上保暖的鞋袜。

这一谚语体现了人们根据节气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惯,注重养生保健。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如果在立秋前刮北风,往往很快就会下雨;而在立秋后刮北风,则很少会有降雨。

这是因为立秋前,大气环流还没有完全稳定,北风带来的冷空气容易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降雨。

而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北风带来的多是干燥的空气,难以形成降水。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如果能见到霜,说明气温已经降到了较低的程度,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

预示着这一年将会是一个丰收年,粮食堆满仓。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寒露时节,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还不算特别寒冷。

然而一旦到了霜降,天气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寒意更浓,昼夜温差更大。

这告诉人们,要及时增添衣物,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

这些与“秋处露秋寒霜降”相关的谚语,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跟劳动有关的谚语

跟劳动有关的谚语

跟劳动有关的谚语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劳动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也能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与劳动有关的谚语,并通过这些谚语来探讨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1. 劳动光荣,不劳者愚。

(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的人则是愚蠢的。

)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通过劳动,我们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不断努力地工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功。

2. 勤劳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

(即使聪明才智不足,只要勤奋努力,也能弥补过来。

)努力工作并不一定要求我们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天赋。

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就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成功。

勤劳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3.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在努力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回报。

)劳动是一种付出,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只有通过辛勤的耕耘,我们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劳动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4.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

)财富的创造离不开劳动。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只有通过辛勤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财富的积累和增长。

劳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5. 劳动是充实生活的关键。

(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充实。

)劳动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还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

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6. 劳动使人快乐。

(通过劳动,我们能够找到快乐和满足。

)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快乐和满足。

通过劳动,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7. 劳动是人生的追求。

(劳动是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劳动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通过劳动,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梦想,从而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我们不仅能够创造财富,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五年级农业谚语大全

五年级农业谚语大全

五年级农业谚语大全本文是关于五年级农业谚语大全,感谢您的阅读!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得出来的真理。

谚语也是我们中国文化一部分,其美妙之处值得我们去探究与学习。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五年级农业谚语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1、六月六,晒得鸭蛋熟。

2、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3、若要花,霉里扒。

4、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5、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6、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7、清水下种,混水插秧8、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9、养了三年蚀本猪,田里好来勿得知。

10、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11、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12、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13、麦浇芽,菜浇花。

14、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15、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16、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17、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18、床上困勿得,田里了勿得。

19、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20、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

21、东北风,雨祖宗。

22、小雪勿见叶,小满勿见荚。

23、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24、三亩棉花三亩稻,晴挨好,雨挨好。

25、冻断麦根,牵断磨绳。

〈麦丰收〉26、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

27、六月初一雷个响,棉花便个梗。

28、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29、冬至油菜,年大麦。

30、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

31、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32、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33、黄花见白花,四十五日上轧车。

34、六月不热,五谷不结35、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36、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37、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

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38、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39、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40、瑞雪兆丰年41、麦要浇芽,菜要浇花42、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43、立了秋,在小一齐揪44、冬至离春四十五,一百零五到清明。

45、梨花白,种大豆()46、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

47、旱插,早活;快长,快大48、六月里盖被,十二月里无米。

中 国常见俗语谚语100句

中 国常见俗语谚语100句

中国常见俗语谚语100句俗语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们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下面就为您列举100 句常见的俗语谚语: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意思是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强调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相应的回报。

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4、吃一堑,长一智。

遭受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分见识。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事人往往因为身陷其中而看不清楚,旁观者反而能看得明白。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冒险进入危险境地,就不能取得成功。

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比喻无辜被连累而遭受灾祸。

9、初生牛犊不怕虎。

年轻人往往勇敢无畏,缺少顾虑。

10、船到桥头自然直。

事情到了关键时刻,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11、此地无银三百两。

想要隐瞒某事,反而暴露了。

12、打蛇打七寸。

做事要抓住关键和要害。

13、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经历重大灾难而幸存,日后往往会有好的运气。

14、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该作决断时犹豫不决,反而会遭受祸害。

1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受了别人的一点恩惠,应当加倍报答。

16、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听到的不一定真实,亲眼看到的才可靠。

17、放长线,钓大鱼。

做事要有长远的打算和规划,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18、风马牛不相及。

指事物之间毫无关联。

19、赶鸭子上架。

强迫别人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

21、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不该管的事情去管,自找麻烦。

22、挂羊头,卖狗肉。

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做的是坏事。

23、好钢用在刀刃上。

把好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24、好汉不吃眼前亏。

聪明人在不利的形势下,暂时退让。

25、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再强的记忆力也不如用笔记下来可靠。

26、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指心甘情愿地上当。

草把做灯歇后语出处

草把做灯歇后语出处

草把做灯歇后语出处1. 歇后语:草把做灯——粗心(芯)- 意思:用草做灯,中间的芯是草,不是真正的灯芯,所以表示做事不细心,很马虎。

- 出处:这是民间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草把和灯的特点创造出来的歇后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造句:你看你,做这数学题草把做灯——粗心(芯)的,这么简单的计算都能出错。

- 小片段例子:小明和小红在做手工。

小明手忙脚乱地把材料乱堆一气,胶水也洒得到处都是。

小红皱着眉头说:“你这做事的态度可不行啊,就像草把做灯——粗心(芯)的。

你看,这手工讲究精细,你这么毛毛躁躁的,做出来的东西能好看吗?要是在考试的时候你也这样,那可就惨喽。

你就不能静下心来,仔细点吗?”小明挠挠头说:“哎呀,我知道了,我这就改。

”最后,在小红的监督下,小明认真起来,手工也做得有模有样了。

所以说啊,做事可不能草把做灯——粗心(芯)的。

2.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意思:三个才能平庸的人,如果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够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

强调人多智慧多,团结的力量大。

- 出处:这句俗语来自于民间故事,传说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

其实是为了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塔要求非常高,东吴的工匠们都很发愁。

后来有三个做牛皮活的工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想出了办法,做出了符合要求的部件。

于是就有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

- 造句:这个难题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吧,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

- 小片段例子班级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可是在节目安排上遇到了大难题。

班长愁眉苦脸地说:“这可怎么办呢?我一个人想不出什么好主意啊。

”这时候,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同学围了过来,一个说:“班长,咱们一起想呗。

”班长有点不屑:“你们能想出什么好主意?”那同学立马反驳道:“嘿,你可别小瞧我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呢。

你看啊,我们可以先让大家报自己想表演的节目,然后根据类型分组,再安排个有趣的串场。

”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这个说可以增加互动环节,那个说在舞台布置上可以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谚语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教训,说出了许许多多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话,这些话广为流传,为历代所传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谚语。

当人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时,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样的话来:
月是故乡圆,水是家乡甜;
关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不做异乡人,不知故乡亲;
人们常常从生活中总结经验,得出了许多至理名言:
山高高不过脚面,浪高高不过船板;
大雁离群难过关,独条鲤鱼难过湾;
马的好坏不在鞍,人的好坏不在穿。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劳动人民总结自然界的规律,得出了很多宝贵的谚语: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霜后暖,雪后寒;风后暖,雨后寒。

立秋早,寒露迟,白露麦子正当时。

【探究与思考】
谚语和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而总结出来的。

其中包含了很多生活的哲理,也蕴涵着很多语言知识和技巧。

小朋友们要善于从中总结出有用的知识。

问问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看看他们能告诉你多少谚语和歇后语。

——本文选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300个新语文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