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失信的约会──古代诚信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5篇】

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5篇】

【导语】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信不⽴,国⽆信不强。

千百年来,⼈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5篇】。

欢迎阅读参考!1.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宋濂⼩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次,他借到⼀本书,越读越爱不释⼿,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滴⽔成冰。

他母亲说:“孩⼦,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家⼜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问题,也是尊重别⼈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失信于⼈,怎么可能得到别⼈的尊重。

” ⼜⼀次,宋濂要去远⽅向⼀位知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雪。

当宋濂挑起⾏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怎能出远门呀?再说,⽼师那⾥早已⼤雪封⼭了。

你这⼀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我都得上路。

” 当宋濂到达⽼师家⾥时,⽼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2.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魏⽂侯的诚信故事 战国时候魏国第⼀个国君叫魏⽂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国迅速强⼤起来。

有⼀次,他和管理⼭林的⼈约好第⼆天下午⼀定去⼭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下朝后举⾏了宴会,魏⽂侯准备宴会⼀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不见停反⽽越下越⼤了,魏⽂侯起⾝对众⼤⾂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那⾥已经有⼈在等到我了!” 众⾂⼀见国君要冒⾬出门,都有上前去劝阻。

这个说:“天下这么⼤的⾬,怎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法打猎练兵。

”魏⽂侯看看天⾊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林的⼈哪。

关于诚信的古代事例

关于诚信的古代事例

关于诚信的古代事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被广泛看重和追求。

许多古代事例都展现了人们以诚信为准则的行为和价值。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以下是几个关于诚信的古代事例。

一、刘备与诸葛亮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是一位仁义善良、富有政治野心的人。

刘备在自己的征战过程中,结识了诸葛亮,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

诸葛亮非常钦佩刘备的品德,于是在刘备向他求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为刘备提供了帮助。

而当时,刘备并非权力强大的君主,他只是一个降兵,手下只有数百名亲信。

诸葛亮可以选择效忠其他更有实力的君主,但他坚守着对刘备的承诺,始终忠诚员地为刘备效力,并为刘备帮助并平定了邪恶势力。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诚信是建立持久关系和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只要我们以诚信为准则,始终坚守对他人的承诺,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信任和帮助。

二、孟子与齐宣王的故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非常重视诚信道德,并将之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孟子曾经在一次与齐宣王的会面中,表达了他的诚信观点。

当时,孟子在为国家建言献策的时候,齐宣王并不完全相信他的才华。

于是,齐宣王进行了一个试探,他将孟子的船翻沉,以观察孟子的反应。

而孟子并没有生气或报复,而是坚持以诚信为准则,平静地继续建言。

最终,齐宣王悔过自新,认可了孟子的才华和诚信,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诚信。

只有以诚信为基础的行为和思想,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三、管仲与桓公的故事在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桓公执政期间,国家面临着内外的困境。

而这个时候,一个名叫管仲的人作为桓公的重要辅佐,借助其出众的才智和诚信的品德,让齐国走出了难局。

管仲在任职期间,始终坚持诚信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着想。

他推行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如提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行公平正义的法律等。

管仲的这些举措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并使齐国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古代有关诚信的事例

古代有关诚信的事例

古代有关诚信的事例1、韩信诚实守信的故事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2、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3、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础。

许多古代故事都反映了诚信的重要性,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几个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吧。

故事一,《忠犬八公》。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秦桧的官员,他因为贪污受贿,被贬为普通百姓。

他养了一只名叫八公的忠犬,对它百般呵护。

有一天,秦桧在山上遇到了一只猛虎,八公为了保护主人,奋不顾身地与猛虎搏斗,最终牺牲了自己。

秦桧感到非常悲痛,因为八公的忠诚和诚信,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耻和卑劣,于是他下定决心改邪归正,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德行的官员。

故事二,《诚实的木匠》。

在古希腊,有一位木匠,他非常诚实守信。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贵族的委托,要求他制作一批家具。

木匠按照约定的时间把家具送到了贵族的家中,但贵族却拒绝支付工钱,还嘲笑他说,“你这样诚实守信,就是因为你没有智慧和勇气,否则你早就成为富翁了。

”木匠听后笑而不语,继续做他的家具。

过了一段时间,贵族家中发生了一场大火,所有的家具都被烧毁了,唯独木匠制作的家具完好无损。

贵族深感惭愧,决定支付木匠双倍的工钱,并向他道歉。

从此以后,木匠因为他的诚信和品德,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和尊重,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三,《孔子的诚信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诚信故事数不胜数。

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跟孔子说他丢了一只鸡,希望孔子能够帮忙找找。

孔子答应了他,并在路上找到了那只丢失的鸡。

农夫非常高兴,感激不尽。

孔子说,“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

以上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反映了诚信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能够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故事中汲取智慧,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做一个真诚守信的人。

古代诚信的故事

古代诚信的故事

古代诚信的故事古代诚信的故事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语文迷小编为您分享古代诚信的故事,欢迎阅读!【1】樊迟学信礼公元前496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孔子五十六岁生日。

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

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当时卫国的国都)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来到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说:“请夫子上坐,受弟子们一拜!”接着搀扶孔子来到老柏树下早已摆好的小桌子旁。

孔子不解地问:“颜回啊,你要干什么?”颜回说:“今天是夫子的生日,弟子怎敢忘记!”说话间,弟子们已七手八脚地在孔子的面前摆出了酒肉和新鲜的寿桃,然后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向夫子磕头拜寿。

孔子忙说:“都快快请起,师生之间不必这样!”弟子们磕完了头,拜完了寿,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或说,或笑,或敬酒,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其中一个是子贡,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

原来子贡当时在卫国做官,卫灵公看中了他的辩才,便常派他出使各国,办理外交大事。

子贡前不久出使鲁国,今天是为了给孔子庆寿而星夜赶回来的。

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他一身农民打扮,憨厚朴实,少言寡语,见人还羞得满脸通红。

这次子贡去鲁国,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

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是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二是为了请冒昧之罪。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

”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

”“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孔子耐心地说:“樊迟啊,君子要有雄心壮志。

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如果诚实守信,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

中国历史诚信故事简短10篇

中国历史诚信故事简短10篇

中国历史诚信故事简短10篇每⼀个时代都有诚信故事,历史诚信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就是因为诚信这个品质的珍贵。

下⾯是⼩编整理的中国历史诚信故事简短10篇,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历史诚信故事⼀:曾⼦杀猪曾⼦的妻⼦到市场上去,她的⼉⼦要跟着⼀起去,⼀边⾛,⼀边哭。

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

”妻⼦从市场回来了,曾⼦要捉猪来杀,他的妻⼦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孩⼦说着玩的。

”曾⼦说:“决不可以跟⼩孩⼦说着玩。

⼩孩本来不懂事,要照⽗母的样⼦学,听⽗母的教导。

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骗⼈。

做妈妈的骗孩⼦,孩⼦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教好的。

”曾⼦于是把猪给杀了。

历史诚信故事⼆:郭沫若与芭蕉花郭沫若⼩时候很淘⽓,但是很孝顺。

有⼀次,他的妈妈得了⼀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开,于是他就和哥哥⼀起跑到⼀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的芭蕉开了⼀朵⼤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的⾏为很让他伤⼼。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的东西了。

历史诚信故事三:韩信报恩韩信⽩天帮哥哥⼲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没有⽤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不蔽体,⾷不果腹的⽣活。

有⼀位为别⼈当⽤⼈的⽼婆婆很同情他,⽀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对⽼婆婆的⼀⽚诚⼼,韩信很感激,他对⽼⼈说:“我长⼤了⼀定要报答你。

”⽼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后我就⼊⼟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

他于是找到这位⽼⼈,将⽼⼈接到⾃⼰的宫殿⾥,像对待⾃⼰的母亲⼀样对待她。

历史诚信故事四:商鞅变法⽴⽊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根三丈长的⽊头,并当众许下诺⾔:谁能把这根⽊头搬到北门,赏⾦⼗两。

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

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

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古人诚信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晏殊信誉树立的故事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能够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以往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所以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理解皇帝的复试时,把情景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相比较我们有的同学为了得到一个好一点的成绩就徇x舞弊,抄袭夹带偷看等舞弊,我们要感到汗颜。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之后皇帝了解到这个情景,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古人诚信的故事篇2蔡璘坚还亡友财吴县有一个叫蔡璘的人。

他重视诺言和职责,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

蔡璘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貌,不肯理解,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并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璘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通用19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通用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篇1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篇2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篇3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

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

”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

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篇4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位老先生步履蹒跚地亲自上门找到李苦禅,说自己十分喜欢李苦禅的作品,想向李苦禅求一幅画。

虽然前来求画的人非常多,但眼见老先生求画的心情十分迫切,李苦禅便当即答应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诚与失信的约会──古代诚信故事
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

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

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

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官员、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

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毕竟两人也是多年未曾谋面,两人相拥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见,格外亲热。

寒暄一阵后,陈太丘执意要请友人到自家去好好叙上一番,友人家在邻镇,再加上陈太丘的再三邀请,盛情难却,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

一进家门,但见诺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各种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

陈太丘便去里屋叫来夫人孩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一番。

孩子们鞠躬施礼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与那友人客套几句后,就忙着要准备酒菜。

友人见陈太丘一家礼仪分明,热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陈太丘的为人处世。

这时,陈太丘先把友人领进了书房,欣赏了几幅名人字画,各自赞叹和发表评论后,又双双坐在茶几旁,开始品茗。

品茗是一种学问,在不紧不慢的举止间,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从杯际腾起,人们可以回忆往事,咀嚼人生,细细思量很多很多。

茗香飘逸,话兴正浓。

就在谈笑间,夫人进屋,告诉他们,饭菜已齐了。

两位友人相拥而出,来到厅堂,只见八仙桌上已经摆好了足足有八个香喷喷的热菜。

于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陈年老酒,铺上了两个精致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飘散,满院飘香,扑鼻而来,两人对视一笑,端杯而尽,酒逢知己,越饮越欢。

酒过数巡之后,友人开口说话了:“不能接着再喝了,我差点忘了,明天我还得去郡府会一好友,还得早点回去准备行装呢。

”话音未落,陈太丘呵呵一笑:“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们刚好与你顺路,也得去郡府去办点事。

”于是两人相视而笑。

酒足饭饱之后,两位友人约定,次日午时一块上路,地
点就在陈太丘家门前的大槐树下。

两位友人为了表达各自的忠诚,他们还在槐树前立了个高高的树干。

如此之后,两人才揖手辞别。

次日,陈太丘提前来到了树干前,等了一段时间,眼看着树干底端的黑影渐渐东斜,午时已过。

这时,陈太丘猜想着友人是别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经提前出发了,于是就先上路了。

然而,就在陈太丘走完之后,他的朋友终于到了,左看右看,却不见陈太丘的影子,当即就气不打一处来,非要到他家去看个究竟问个明白。

一到陈太丘的家门口,正看见他的长子正在家门口尽兴地玩耍。

于是他便指桑骂槐,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约好一块出门的,却又不等人。


当时,陈太丘的长子刚刚年满7岁,名陈纪,字元方,是一个人见人爱、非常懂事的孩子。

等他父亲的友人数落完后,小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午时,午时不来,则表
示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则表示没有礼貌。


铿锵数语,掷地有声。

那刻,刚才还歇斯底里欢叫的知了已经嘎然而至,死一般寂静。

那友人当即就羞愧万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了进去,并又想下车解释。

抬眼处,但见小陈纪头也不回就进屋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