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

合集下载

专题08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01期)(解析版)

专题08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01期)(解析版)

专题08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选择题1.(2021·湖南中考真题)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如下资料。

他要研究的主题是近代中国①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建②北洋舰队的兴衰③轮船招商局的发展④京师同文馆的变迁⑤詹天佑等幼童留学纪要A.民族经济的发展B.教育近代化历程C.近代化的第一步D.军事变革的轨迹【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进行了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军事企业、发展了近代海军事业,同时发展了新式教育。

①、②、④、⑤等展现了这一内容。

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民用企业。

③展现了这一内容。

因此五个材料综合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

C正确;ABC都只能概括材料中的几项,不能完全涵盖。

ABC错误。

综上故选C。

2.(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从1865-1895年,中国都市的风貌因大量机械化工厂的开设而改变了,这些工厂都为中国人所有,但都依赖外国的设计并使用引进的技术。

”材料表述的社会背景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五四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答案】A【详解】依据“从1865-1895年,中国都市的风貌因大量机械化工厂的开设而改变了,这些工厂都为中国人所有,但都依赖外国的设计并使用引进的技术。

”可知表述的社会背景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A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主张改变政治制度,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变法很快归于失败,B排除;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D排除。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1894年
(1)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
(2)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海战
(3)7月到9月,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4)10月到次年4月,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895年4月
(1)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在华“利益均沾”
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

中国的近代化 也叫现代化)是指中国由传 中国转化的过程, 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 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gan 写了《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gan 写了《资政新篇》, 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 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但它只是洪 gan个人香港经历的产物 个人香港经历的产物。 师夷" 资政新篇》 仁gan个人香港经历的产物。"师夷"和《资政新篇》 只是提出了思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 只是提出了思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但却揭开 了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了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洋务运动的消极方面: 洋务运动的消极方面:
1、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由清朝官府举办, 2、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 、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国求强 3、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 、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社会求富 4、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 5、经营管理腐败落后 、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机 器设备和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器设备和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航 采矿、冶炼、纺织等)。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 运、采矿、冶炼、纺织等)。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 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中国也由此开始走上近代化 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道路。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御侮 的最终目的, 的最终目的,但它是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的第一次 大规模实践, 大规模实践,它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 流。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触动中国的旧制度和旧 的生产关系。 的生产关系。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中国近代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 制水上飞机,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开通。 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
运营。 ——依据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教材整理
与铁路运输业相比,材料表明中国航空业发 特点:航空事展业历的程发有展起何步特较点晚?,但是发展较快。
交通拥挤
能源紧张
环境污染
不良信息
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
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 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 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 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 情况表明( )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上海成为女性解 放的中心、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民族 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从材料中可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谈谈出 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信息: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受顽固派的阻挠发 展迟滞。
原因:清政府的迂腐;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化。
如果说世纪、年代,中国铁路开始出现但 受阻挠,到了世纪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 了,原因是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 出(投资或贷款)的新时代。
“黄鹄”号轮船
“万年青”号轮船
创办于年上海轮 船招商局是近代最早 的航运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的经营广告:“宗旨——发展中国航 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 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 评”等。对该“广告”解读错误的是
.船招商局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 .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

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2.经济工业化3.思想科学化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拓展延伸】1.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何感悟?特点:(1)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西方侵略的刺激下被迫进行的,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展

框架建构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航空: 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920年 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年有52条民航线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晚清中 国创办 的最早 的近代 航运企 业。首 次打破 列强的 垄断局 面。 轮船招商局
重庆三峡轮船股 份有限公司游轮
长江轮船海外旅游 总公司游轮神州号
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豪华客轮
十万吨级船舶
首艘超大型集装箱货轮
框架建构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铁路交通: 铁路交通: • 19世纪 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沪淞 世纪70年代 世纪 年代, 铁路; 铁路; • 19世纪 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 胥各庄铁路 世纪80年代 世纪 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 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辛亥革命前,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 • 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 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 世纪五六十年代 • 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制作:F北306
制作水平有限,有不妥处, 制作水平有限,有不妥处,请多多包 涵谢谢…… 涵谢谢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变化
19世纪 年代初,轮船招商局; 世纪70年代初 轮船招商局; 世纪 年代初,
一、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交 通 的 变 化

迷失航向的上海轮船招商局

迷失航向的上海轮船招商局
负责人 , 由于
招商纳股对于中国人还是陌生事物, 他并没有在其任
上筹足私人资本。17 年, 8 3 他的职位由两位前买办商 人接替, 唐廷枢和徐润。李鸿章 的这一安排, 表明洋务
派官员试图引入完全的西方管理模式进行企业运作。 两人坚持 “ 局务由商任不便 由官任” 按 “ , 买卖常 规” 即市场经济原则招股。招商局股票深受私人投资 者欢迎, 出现求过于供局面。招商总局的船只遍及 国 内重要港口及横滨 、 神户、 吕宋 、 新加坡等海外港, 是 当时中国民用企业乃至亚洲国家 自办企业 的佼佼者。 上海轮船招商局所获得的业绩让 乐观者对 中国
发上海金融倒账风潮 , 致使证券业大幅受挫 , 轮船招
商局未能幸免 , 两位经理人无法立即偿还债款, 而北
京 的御史们开始弹劾李鸿章。唐廷枢和徐润不得不 以个人的辞职缓解危机 。
但是 , 由于其 “ 官督”特征, 招商局一直缺乏独立 查账人, 致使 经理 人滥用资金炒作地产等风险行业,
官场上任人唯亲 、 污腐败等陋习也在企业中蔓延。 贪 唐、 徐等人在此前就 提出, 招商局运营已走上正 轨, 应将尽量避免官方干预, 保证其运营独立性。但 李鸿章在权衡之后, 还是迎来了自己的得意门生盛宣 怀。盛宣怀在近代中国素有 “ 商父” 之称 , 即使 在后 来 的孙 中山时代也对其倚重有加, 是勤勉且务实的 但
期所提交的《 轮船 招商局章程》 有这样的认知:中 中, “ 国官商久不联络, 在官莫顾商情, 在商莫筹国— 夫
筹国计必先顾商 隋, 倘不能自立, 一蹶不可复振 。 ”
盛 宣怀在其任内却引进了更多的官僚主义风气 , 因为
他本人就是帝国官员。 大约18 年, 8 4 商人的投资热情开始大衰退 。 同年, 日本明治政府将国内最大的轮船企业长崎造船所, 以 惊人低价转 给岩崎 弥太 郎, 这便是此后的 “ 三菱” 。 从 18 年起轮船招商局由 “ 88 官督商力 ’ 进入 “ 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当第一艘悬挂着双鱼龙旗(后改为红底圆月旗)的中国商轮出现在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上时,历史宣告了中国航运业的开端,标志中国水上交通由木船运输进入轮船运输的新纪元。

历史同时宣告了中国民族航运业的肇始,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轮运势力包揽中国航运垄断局面的结束。

历史还宣告了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滚滚潮流开始改变着中国航运事业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水上运输行业迈开资本主义化的步伐。

所以,无论从生产力、民族关系、生产关系各个角度来观察评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新式轮运业的试探性活动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即已开始,发展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后期,新式轮运企业的筹办在中国人中便已开始酝酿。

其一是买办出身、曾为曾国藩当幕僚的容闳;另一例则是广东商人吴南皋。

此外,广东买办甘章买轮船一艘,航行香港附近口岸,宁波商人也有购买轮船的计划。

这些活动说明:新式航运业已经孕育多时,而且呼之欲出了。

为什么这些人热衷于此呢?一是先进生产力的示范作用。

马克思说:“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21页。

)。

西方物质文明输入中国不久,新式的革命化的运输工具——轮船立刻引起中国人民浓厚的兴趣。

当时大量言论既是对这一新式运输工具优越性的忠实报导,也是对新时代生产力的醉心讴歌和由衷赞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必然性:“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5页。

)二是高额利润的吸引。

外轮在中国水域营运所攫取的高额利润使许多手头有一定资金的中国人馋涎欲滴、跃跃欲试。

厚利所在,众商趋之若鹜,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来自民间开创新式航运事业的努力,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这一方面是由于落后的中国,经济极不发达,资本原始积累不足,难以单独兴办如此大型交通运输事业。

航运业是一种被马克思称之为“要冒较大风险”的投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23页。

);另方面则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百般阻挠,发展近代航运事业的重担历史地落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比较开明,具有一定政治眼光,愿意引进西方物质文明以致富图强的洋务派肩上。

在这历史强烈呼唤的时刻,李鸿章出台并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李氏为什么要创办轮船招商局?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李氏致张树声函中强调,“倡办华商轮船,为目前海运尚小,为中国数千百年国体商情财源兵势开拓地步则大”。

其中包括四层内容:国体(政治)、商情(经济)、财源(财政)、兵势(军事)。

第一、四两项无疑纯是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服务;但是,事情的结果恰恰相反,原为“补天”,却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以致最终导致反动统治的“天”塌下来。

第二、三项,于中国的“商情”(经济)的确发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请看:招商局本身的发展、壮大。

1872年创办时,仅有轮船4艘,2319吨;到1883年,已有轮船26艘,33370吨。

船只增长5倍半,吨位增长14倍多。

吨位增长快于船只增长,说明大吨位的船增加较多,也说明经营规模扩大,运输能力提高。

资本总额从59.9万两增加到533万多两,增长了8.5倍。

在短短10年间,建设起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船队。

中国商轮甚至远航海外。

“由内江外海以至泰西,逐渐开拓”(《洋务运动》第6册,第10页。

),“或江、或河、或湖、或溪之间,皆有轮船往来,如此则华商火船之生业可以无所限止矣”(《招商局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

由于轮船航行,自然产生了船舶修造业。

据汪敬虞所搜集的资料,自1874~1894年,20年间新建立的船舶修造厂家多达30家。

也就是以招商局为龙头,带动了一大批为之服务的修造工厂,建立了规模可观的近代船舶修造行业。

招商局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于是刺激了煤矿开采业的发展(兵工厂、新式海军也需要煤),于是近代煤矿业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1878年开办的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雇佣工人达3500~4500人,在当时可以说是规模空前了。

其产品除了供应招商局等官督商办企业、北洋海军以外,尚可大量销售于市场,一度在天津抵制洋煤进口。

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

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

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筹办汉阳铁厂。

通讯、保险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1880年开办。

中国第一家船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也于1875年成立。

此外,各行业人才的培养,规章制度的创建等等也随之而起。

总之,在19世纪70、80年代短短20年时间里,一系列相关行业的近代企业相继出现,中国国民经济近代化事业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从客观效果来看,是中国国民经济近代化历程中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二李鸿章给总署衙门的信中,明确说明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直接目的是:(1)将华商附搭洋行船只的资本收回;(2)收回长江外海航运权利,揽载客货,承运糟粮。

这两条都是直接针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势力的,是为了改变洋商在中国江海任意横行的局面。

因此也可以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揭开了近代中国收回利权运动的序幕。

实践的结果如何?经过10年之后,当时封建王朝的户部给予高度评价:“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招商局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页。

)。

其中虚浮成分自属难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招商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抵制洋人侵略势力的积极作用。

具体说来有三:(1)打破外商航业在中国水域的垄断局面,挽回了利权。

据太常侍卿陈兰彬1876年奏称:“招商局创办后,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洋务运动》第6册,第59页。

)。

据李鸿章自己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招商局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

这都是大致的数目。

如按照该局历年帐目统计,从创办到1884年,累计核收轮船运费1713.7万两。

如果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不下数千万两。

而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万两左右。

以上是绝对数,按相对数计算,据薛福成在《筹洋刍议》中估计,招商局成立六七年来,将中国航运利权收回了3/5(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这个估计与李氏本人给清廷的报告中所称基本吻合。

李鸿章于1881年奏称:“讫今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分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洋务运动》第6册,第4页。

)。

由于招商局经营有方,“生意极旺”,以致信誉日著,群趋若鹜。

从招商局股票行情波动看,1876年仅值四五折而已,1882年百两股票涨至250两。

为扩大经营而续招新股时,1882年即招满100万两,次年招足200万两。

股商远及海外,直抵暹罗(28人,五万两)、南洋各地(38人,65200两)(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33页。

),海外所招股数额虽然不大,但对于开拓业务、扩大影响面意义不小。

总之,招商局的经营状况,真可谓如日方升,蒸蒸日上。

(2)归并洋商的旗昌轮船公司。

与轮船招商局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照。

外商在华最大航运企业——美国商人经营的旗昌公司却一蹶不振。

旗昌洋行独霸中国水域10余年。

70年代初,面额百两股票竟“值银一百四五十两,最盛时高达二百余两”,仅1871年获净利94万两。

此时的旗昌洋行营运情况,如日中天。

可是,由于轮船招商局的成立,加上怡和等行的竞争,开始由盛而衰,逐步下滑。

1873年盈利猛跌至10.6万两(如只计长江航线,实则亏损)。

1875年8月,面值百两的股票跌至60两,从此前景暗淡(《招商局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

加上美国南北战后,国内出现投资热潮,在美国商人看来,远东再也不是“理想的黄金之国”,于是开始寻求脱手的机会。

适逢其会,轮船招商局正雄心勃勃,打算扩大经营,大展宏图。

双方经过几轮谈判,终于拍板成交。

招商局方面以222万两代价,兼并了旗昌的全部资产。

从此以后,招商局的运力从11854.88吨上升到30526.18吨,扩大了一倍半。

为其开拓业务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还增加地势优越的轮船码头,特别是像金利源这样的最佳位置的码头。

这一切都必然大大增强了轮船招商局与外商的竞争实力。

当年盈利额由16.1万两增至35.9万两,次年增为44.2万两(张国辉著:《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168页。

)。

兼并一家最大的外洋商行,必然在朝野引起轰动。

绝大多数有识之士都一致赞成,欢呼雀跃。

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认为:“归并洋行,为千百年来创见之事……是真转弱为强之始”。

李鸿章本人则盛赞此举“为收回利权大计”、“于国计商情两有裨助”(《招商局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

尽管在具体经办时,有些失误(据估计,因对方急于脱手,尚可杀价五十万两),但从总体上看,这是招商局成立为挽回利权而作出的一大业绩,也可说是“洋务一大关键”。

(3)雄踞中国航运界,与英商怡和、太古,鼎足三分。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先后与各洋行达成三次协议——《齐价合同》。

签订《齐价合同》,给诞生时间不长、实力尚不足以独占中国航运业务的招商局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减少了竞相杀价造成的经济损失。

经过艰苦谈判,在运力配比中,争取了较大的分额(《招商局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页。

)。

《齐价合同》的签订,是外商承认招商局存在及其实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独步中国航运界垄断局面被打破的最好证明。

这是招商局成立以来与“洋商”进行曲折斗争的重大成果。

在研究洋务运动的众多论著中,绝大多数同行都给招商局乃至整个洋务运动以恰当的评价,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李鸿章的争‘利’思想一开始就具有局限性”,最根本的弱点是“仅仅要求稍分洋商之利”,“并不是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参加竞争,夺回失去的民族市场”;“洋务派从来没有提出过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的要求”(《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第80页,《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5期,第129~130页。

)。

“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这是从1840年起至1949年止的109年时间里,经过好几代人艰苦奋斗、浴血拼搏的结果。

如果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算起,也经过了28年更加壮烈的武装斗争,才取得了这一辉煌成果。

即使到现在,斗争也还没有完全结束,要收回每一寸国土,收回每一项利权,仍然要经过相当长的外交谈判和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