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合集下载

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医务人员须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应当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掌握安全防护知识和技术,提高防护意识。

二、手术室应配备职业防护用品,如铅衣、铅板、洗眼装置、锐器盒、防护眼镜、安全型医疗用具等。

三、医务人员注意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

四、术中锐器传递注意防护,尽可能采用hand-free技术。

术后正确处理锐器,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回套针帽等危险动作,防止锐器刺伤。

五、术中需要X光透视的手术,尽可能安排在铅防护的专用手术间,医护人员需穿铅防护衣,使用铅防护板屏蔽非检查部位,以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六、为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

七、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和报告。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范文(三篇)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范文(三篇)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范文是为了保障手术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预防手术室内发生风险和意外事件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以下是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的一些要点:1. 严格执行手术室无菌操作规程,保证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无菌状态,减少感染风险。

2. 手术室人员应穿着合适的防护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避免交叉感染。

3. 手术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洁净度,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4. 对于手术室内的设备和仪器,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5. 手术室内应设置应急设备和药品,以备突发情况,如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

6. 手术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掌握急救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7. 手术室内应设置监控设备和报警系统,及时监测手术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8. 对于特殊手术,如放射治疗、激光手术等,应采取额外的安全防护措施。

9. 手术室人员应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严禁随意更改手术方案或操作方式。

10. 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和消毒处理,确保手术室内的安全性。

以上是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的一些要点,具体制度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完善。

手术室安全是手术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是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范文(二)手术室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部门,为了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制度。

本文将阐述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的范本,以确保手术室内的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一、手术室入口管理1. 手术室入口处设置限制区,禁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2. 所有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必须佩戴合格的手术帽、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手术室卫生管理1. 每天开展手术室的彻底清洁,包括地面、墙面、天花板、手术台等设备的清洁消毒。

2. 定期检查手术室的卫生状况,及时更换或修复损坏的设备。

3. 在手术室内放置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并定期清理垃圾,防止细菌滋生。

三、手术室设备管理1. 手术室内所有设备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维护和保养,有问题的设备需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修理。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手术室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医疗机构重要的卫生保健服务场所。

手术室工作是面对病人生命安全的高风险工作,必须严格的按照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程序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制度,确保手术室的安全。

安全防护措施1.控制手术室入口手术室的进入必须经过严格的控制,保证只有授权人员进入。

手术室的入口必须有门卫和相关员工来管控和监督,确保每个人员的入内都是合法和安全的。

2.规范手术室空气质量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操作的成功率,需要经常检测和维护。

规范操作人员的工作流程,防止操作者在操作时因吸烟或穿着不规范等行为,对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3.严格消毒制度消毒是手术室的重要环节,必须确保操作人员依照相关消毒制度执行完善的消毒流程,对手术室进行整体消毒,并确保消毒设备正常运转。

4.防护设备的使用手术室必须要配备严格的防护设备来确保手术室的安全。

医护人员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都要穿戴相应的防护设备,确保手术时的安全。

5.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在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操作方法和必要的安全措施,认真遵守各项标准操作规程。

管理人员还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岗位管理,对不合规范的操作行为进行指导和纠正。

6.卫生处理和垃圾的处理手术室的卫生处理和垃圾处理对手术室的整体卫生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必须确保垃圾及时清理,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保持手术室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预防手术室工作中的安全事故1.手术室内电气设备的安全手术室中一些灯具等电气设备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必须依照国家的安全规定严格操作。

电气设备高标准的使用安全性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医用气体管理医用气体是手术室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管理会造成安全的风险。

在使用医用气体时,必须确保供气设备管道畅通,防止气体环境的爆炸和燃烧等事故。

3.防止食品污染防止食品污染也是手术室中重要的一项安全措施。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手术室是医院中最需要高度安全防护的场所之一,要求医护人员在手术中严格遵守医疗操作流程,防止手术的意外事故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为了保证手术室的安全和卫生,医院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防护准备1.保证手术室和操作室的卫生环境。

手术室的门、窗、墙面等表面应当保持洁净,尽量减少灰尘、污染等污物的堆积,操作室内的设备、器具应当经过定期的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病毒等交叉感染的发生。

2.医护人员要穿戴干净、卫生的工作服,并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品。

工作服应当定期更换,防护用品经过使用后应当彻底消毒。

3.手术器械、设备必须经过有效的消毒、灭菌。

在手术室内使用的各种器械、设备,若残留了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将会带来很大的医疗风险。

因此在正式使用前,应当先对器械、设备进行精细的清洁处理和消毒灭菌。

手术安全风险评估在对手术病人进行治疗前,必须先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对高风险患者如老年人、身体虚弱、合并疾病等需要制定更加细致的手术流程,确保治疗过程安全。

操作规程1.医护人员应当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病人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状态,排除高风险情况。

2.手术准备阶段,医护人员应当做好防护物品的准备,設置防护层,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非常规风险得到控制。

3.手术中,医护人员应当确保手术器具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保障手术的正常进行,不得在手术过程中闲聊、吃零食等行为,专心致志地完成工作。

4.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当及时清理和消毒手术器械和器具,避免下一次使用时带来医疗风险。

行为规范除了以上具体的操作规程外,医护人员的日常行为也必须接受规范的约束和规定。

例如,不能在手术室内乱丢垃圾、杂物,不能在手术前或手术中喝酒、抽烟等不良行为,不能在手术室内随意进出,违反规定将面临相应的纪律和行为处理。

手术室是医院中最需要严格安全防护的场所之一,只有诸如防护准备、手术安全风险评估、操作规程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落实,才能真正保障手术室中医疗工作者和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手术室是医院内最具有危险性的场所之一,是医务人员从事手术操作的场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手术室工作的医疗团队需要了解并遵守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确保自身安全、病人安全,进而提高医疗质量。

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复杂,存在各种医疗风险,职业安全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手术室内操作设备复杂,涉及液体、气体、放射性物质等多种危险因素。

医务人员如果不能正确地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防护装备,将面临严重的职业安全风险。

保护病人安全手术室是医院内最具危险性的区域之一,医疗团队的任何一项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病人的生命危险。

职业安全防护措施能够保障医务人员在手术室内的精准操作,从而降低病人手术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可以提高医疗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认真程度,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医疗事故,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提升医疗质量和医院的声誉。

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手术室管理人员职责手术室管理人员是负责制定和实施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责任人,应当:1.编制职业安全防护工作方案;2.确保医疗团队持续地接受职业安全培训;3.保证手术室内的物品、设备齐全,使用正常;4.制定紧急疏散预案,保证疏散的顺畅性;5.定期进行设备、器械等设施的维护,确保保修期内使用正常;医务人员职责医务人员是手术室的关键操作人员,应当:1.了解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相关标准和条例;2.当手术室环境发生某种问题,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措施;3.佩戴和使用职业防护装置;4.参与手术室环境卫生保洁工作;5.因工作原因感觉身体不适,应当向上级管理者报告;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设施手术室应当配置必要的职业安全防护设施,包括:1.正确使用临床手术馆的分组、过滤方法,控制手术室负压;2.专业缉毒、消毒系统;3.屏障性容器、支架,以及医疗废弃物收集系统;4.医疗废弃物存储和转移的车辆、设施,确保安全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

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

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
手术室是医疗机构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其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的常见措施:
1. 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时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术帽、口罩、外科手套、防护眼镜等,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 感染控制:手术室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器械的灭菌、医务人员的洗手等方面,以减少手术室内的感染传播。

3. 安全设施:手术室应配备安全设施,例如无菌操作区域、机械通风系统、悬挂式照明设备等,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舒适。

4. 职业安全培训:医务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需接受必要的培训,了解手术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其职业安全意识和技能。

5. 废物管理:手术室应设置合适的废物分类和管理系统,包括感染性废弃物、医疗废物、化学药品废物等的分类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6. 紧急预案:手术室应制定完善的紧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处理、火灾逃生等,以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7. 违章责任追究:对于违反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的行为,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违章责任追究制度,以加强管理和倡导安全行为。

总之,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包括个人防护、感染控制、安全设施、培训、废物管理、紧急预案等多个方面的措施,以确保手术室内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落到实处。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手术室作为医院内最关键的部门之一,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手术室的安全是病人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假如没有一个完善的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就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安全的手术保障。

同时,手术室涉及到很多多而杂的医疗设备、药品、手术操作方法等,因此更需要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

本文将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一、手术室的安全防护制度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是指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流程规范等方法,对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需要完成如下几项任务:1. 订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手术室应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意外情况,订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手术室的管理标准和安全流程。

例如,在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必需穿戴符合规定的手术服和口罩等防护物品,病人必需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清洁消毒处理,手术间的氧气、氮气、麻醉气体等管道必需正确连接,以及各种医疗设备要符合国家标准等。

2. 处理紧急情况的预案手术室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情况,如心跳骤停、意外损害、设备故障等。

手术室应订立应急预案,包括适当的培训、教育和演练等,以避开事故的发生。

同时,还应建立紧急联系人制度、检查设备故障和确认药品剂量的备案制度等。

3. 必要的手术室信息管理手术室中医护人员和管理者应定期随访和记录医疗操作,例如手术快报报告、手术流程记录、术后转运信息等,以及安全考核评估等。

这些信息是针对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的检查和分析的有效依据。

二、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安全保障针对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室工作的安全保障,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规定:1. 关于医生和护士的培训除了必需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之外,手术室内的医生和护士还需要接受必要的按期培训,了解最新的手术技术、操作规范、安全防护方法等。

培训应强调手术室安全防护标准的理解和应用。

2. 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室的着装要求手术室内的医生和护士必需穿着特定要求的手术服、帽子、口罩、鞋套等防护物品,以避开对病人和其他人造成交叉感染。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一、引言手术室是医院内最关键和最危险的工作环境之一,对于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安全而言,手术室的安全防护制度非常重要。

为了确保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安全,减少手术室发生意外和事故的概率,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和实施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的意义1. 保护患者安全: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手术的关键环节,手术室的安全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和生命安全。

2. 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手术室工作环境复杂,工作风险高,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可以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3. 减少医疗纠纷:通过规范手术室的操作流程和风险防范,减少手术室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三、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的内容1. 入室规定(1) 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进出,设立手术室专用通道。

(2) 手术室配备专职护士保持入口安全。

(3) 对手术室人员实行身份识别制度,保证只有授权人员进入手术室。

(4) 手术室人员进室需穿着工作服、头套、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2. 消毒规定(1) 定期对手术室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2) 对手术室内的器械、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3) 严格管理手术室内的废弃物,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置。

3. 操作规范(1) 对手术室内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要求明确,严禁个人行为不良、情绪失控等行为。

(2) 对手术室内的设备操作规程、器械操作流程进行明确标定,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要求手术室医务人员具备相关技能和资质,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4. 急救准备(1) 手术室内要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2) 手术室内医务人员要具备抢救技能和急救知识,能够迅速应对突发情况。

5. 物品规范(1) 手术室内要保证充足的消毒洗手液、消毒液、手套等物品供给。

(2) 对于过期或损坏的物品要进行定期更换和清理。

四、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的执行1. 制定和完善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明确规定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执行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安全防护制度一、防止接错患者1.接患者入室时,凭手术通知单与病房责任护士查对科室、床号、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何侧)及手术时间。

2.患者接到手术室后,须送到指定的手术间,由该室巡回护士2次核对以上各项。

3.麻醉、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医生、第一助手第3次核对以上各项。

二、防止摔伤、碰伤患者1.接送患者出入门边时,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部和手足,防止碰伤;移动患者至手术床或运送车时,需有人扶住车身,防止滚动摔伤;运送途中,拉上床档,患者脚在前,头在后利于观察和保护患者。

搬动患者时,动作轻巧、稳妥,防止意外伤。

2.患者(尤其是小儿、躁动者)躺在手术床等待手术或等待护送时,应有护士床旁守护,必要时上约束带,防止坠床;清醒患者可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3.全麻诱导期的患者应有人在床旁照顾,注意患者肢体位置,防止挤压撞伤,必要时上约束带。

4.经常检查对接车的性能,保持状态良好,防止接送途中摔伤患者。

三、防止手术部位错误1.脑、颈、胸、肾肢体等部位及疝等对称器官手术,应在手术单上注明何侧并在手术部位标记。

2.在手术开始前,手术者必须核对患者,并按病历记载、X线片等再次核对手术部位及标记。

四、防止用错药1.使用任何注射药物,应严格执行“三查十对”。

2.瓶签脱落、字迹不清或有疑问,严禁使用。

3.用过的空药瓶,应保留至手术结束方可丢弃,以备查对。

、4.局麻加肾上腺素时,应事先问明剂量再加药。

5.器械台上应有盛局麻药的专用杯,以便与其他药物混淆。

6.执行口头医嘱用药时,在执行前、后必须要复诵1遍,并嘱麻醉医生及时记录在“手术麻醉记录单上。

五、防止输错血1.巡回护士负责取血,每次只能取1名患者所需的血液。

2.取血前,核对医嘱与术前血型报告单是否一致,防止取错血。

3.严格查对制度,取血时认真核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单及供血者姓名、血型、血瓶号、保存期,做到巡回护士取血时自查、输血前与麻醉医师共查、输血后再次查对。

4.密切观察输血后反应,及时发现异常。

5.输血后的储血袋及时送至检验科保存。

六、防止烫伤、烧伤1.使用热水袋时,热水袋要有外套,盖子拧紧、保证不漏水。

清醒,能活动的成人,水温为60~70℃,小儿、昏迷、低温麻醉及瘫痪患者、末梢神经感觉异常者为40~50℃。

热水袋与患者身体之间应隔一层毛毯或薄被,放好后应经常检查。

2.使用高频电刀时,特别注意:(1)严格控制输出功率。

一般电凝20~40W,电切30~50W,即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当功率>50W时,每增加5W,应报告术者,揭晓醒注意,严禁超出仪器安全值范围;(2)面罩给氧时,由于密闭不严。

四周氧浓度较高,应改用鼻导管吸氧或适当调整氧流量。

尤其电刀笔与面罩呈近距离操作时(如颈部、胸部手术),要严防电火花诱发燃烧;(3)乙醇擦拭皮肤后乙醇液残留局部皮肤,未挥发干就在其上覆盖手术薄膜。

切皮后,使用电刀切割可诱发燃烧,由于在无影灯强光照射下,手术人员不易察觉,导致火焰在手术薄膜下对皮肤持续燃烧。

因此,擦拭术野的乙醇不可过湿、乙醇未干不可使用电刀切割、切割过程电刀笔不要接触纱布;(4)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维修,保证性能稳定,每周一次;(5)有条件选择不含乙醇的消毒液擦拭皮肤,从源头上防止燃烧的发生;(6)接触患者的电极板涂以导电胶或蘸湿盐水,电极板要平坦,紧贴患者皮肤,固定于患者远离心脏的肌肉丰富处;若使用一次性电极板时,发现粘胶面有毛发或有空泡、脱胶现象应立即更换,防止电极板灼伤患者;(7)患者身体其他部位避免与手术床上的金属部份接触。

要正确接好电源。

2.使用化学药品时,要注意掌握浓度、剂量及方法,避免灼伤粘膜、皮肤。

头面部、颈背部手术的消毒时,双眼应贴防水保护膜或涂眼膏,防止消毒液对角膜损伤。

3.保持手术床单、布垫平整、干燥。

消毒时,若被消毒液浸湿应及时更换,尤其是小儿应避免灼伤。

七、防止创口感染1.所有手术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熟练无菌技术,严格执行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常规。

2.严格管制手术室门户,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数。

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后应迅速就位,尽量减少走动或频繁开关手术间门,以免尘土飞扬。

3.手术人员应经常注意自己及他人有无违反无菌技术,发现进应立即纠正。

4.凡耐高温高压的手术物品一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反之,改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或气体消毒灭菌,不主张使用化学药液浸泡。

特殊情况彩用浸泡消毒时,严格按国家规范执行,每次消毒应在盒外注明消毒日期和时间,并签名。

5.保持手术切口周围、无菌器械台敷料干燥,可使用防水手术薄膜及加层铺巾保护。

6.手术进行中如有可能污染时,应注意保护切口及手术区。

污染标本及器械,应放在指定盆内。

7.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严格划分无菌手术间、急诊手术间、感染手术间,以降低无菌手术感染率。

不可同时在一个手术间实行无菌、污染两种手术。

8.加强手术技能的培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组织创伤。

若手术时间大于6小时,手术切口周围应加盖无菌巾。

9.施行感染手术的人员,手术后应从污物通道离开限制区,不可随意互窜手术间。

必须彻底淋浴、更衣、更鞋、戴口罩帽子后方可到其他手术间走动或参观。

八、防止燃烧、爆炸意外1.手术室内使用电炉、酒精灯等时,应远离氧气,防止爆炸。

侧灯勿靠近麻醉机、氧气筒。

2.若使用气动电钻、骨钻时,注意检查气体有无漏气。

3.氧气瓶口、压力表上应防油、防火。

不可缠绕胶布或放在高温处,使用完毕,应立即关好阀门,保持瓶内压力在490kpa以上。

4.定期检查各手术间的电路、医用气体管道装置的安全性、密闭性。

定期对高频电刀、无影灯以及其他设备进行测试、维修或更换。

手术间设地线接口,防止电线短路。

5.术中尽可能保持手术间地面干燥,防止漏电。

6.加强火警意识教育,熟知主要电闸开关的位置;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定点放置灭火器材,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迅速控制险情。

九、防止因器械不足或不良造成意外1.器械打包护士应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准备器械,并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配件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充足。

2.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应再次检查器械是否正确、适用。

发现配件不齐时,及时通知巡回护士进行登记或更换;若术中器械损坏或不好用(如剪刀、骨凿),应及时做标记,交巡回护士撤出。

3.重大、特殊手术或新手术时,术者应于术前一日亲自到手术室挑选所需的特殊器械,并检查其他物品是否齐全及适用。

4.在进行重要步骤前,术者应先检查器械是否合适。

5.手术室应常规准备不同种类的急诊手术的器械包以及常用的手术器械单包,以备急用。

用后,应及时灭菌。

6.每年应进行器械大保养及检修1次。

十、防止气压止血带使用不当造成损伤1.严格掌握禁忌症,当下肢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淋巴管炎、化脓性感染(坏死)等患者不使用驱血带,恶性肿瘤或局部炎症的患者,使用止血带时不驱血。

2.使用前应检查气囊、显示表(气量表)是否完好,有无漏气。

3.缚止血带的部位位于上臂1/3、大腿上2/3处,缚带时,皮肤表面垫一块布巾,缚毕用绷带固定。

松紧适宜,以能伸进一指为宜。

对于小儿及皮肤稚嫩者,缠绕止血带时,应将其背面(绒布面)直接接触皮肤,其里面(有塑料贴粘全扣)朝上,即反过来用,避免充气后里面的塑料粘合扣对皮肤的点式压伤。

4.工作压力,成人上肢压力为40kpa、下肢为80kpa,小儿上肢为30kpa、下肢为40kpa,对于过瘦、过胖者可适当减少或增加压力;保险压力,以超过工作压为5~10kpa为宜。

5.若为普通气压止血带,打气应稍过正常值后再放气到正常值时拧紧阀门;放气时应缓慢。

放气后,巡回护士应常规检查束缚的止血带是否复原,防止气压止血带显示屏为零,而实际气囊未放气等意外故障,适成肢体长期受压。

6.止血带充气后,应注明时间,时限1小时,最长不超过1.5小时,提醒术者止血时间。

7.抬臂或抬腿消毒时,消毒液会顺势流入束缚的止血带内,再加术中充气加压,容易造成消毒液对皮肤的烧灼。

因此,消毒前,在束缚的止血带远端边缘用纱布填塞一圈,以阻挡消毒液流入,消毒完毕取下弃之。

十一、防止体位不当造成损伤1.巡回护士、手术医生在摆体位时,应遵循安全、舒适,术野充分暴露,不妨碍呼吸为原则,根据手术部位正确摆放体位。

2.患者侧卧位时,胸垫与腋下应间隔10cm左右;俯卧位时,腹部、会阴部勿受压;上肢外展<90°;两腿不可过度伸直;骨隆突部位垫软枕,防止受压。

颈椎后路矫治手术时,由于术中对脊柱施加一定外力(凿打、矫形、复位等),极易造成面部压力。

因此,颜面部宜垫马蹄形硅胶状体位垫,可有效抗震、抗压、抗移动。

3.束缚带不可固定过紧,防止神经损伤。

当选择斜坡位手术时(如颈段后路脊柱矫治术),应特制宽边束缚带,兜住两侧臀沟向上固定,托住患者,防止术中身体下滑造成意外伤。

4.加强术中观察,每15分钟检查1次,观察肢体末端血运,按摩受压肢体,3~5min/次。

十二、防止病理检查标本遗失或差错1.洗手护士应将所取下的标本放于小碗内,必要时用丝线结扎或钳子夹持作为标记,妥善放在器械台上,若为较大标本,标本表面可用纱垫覆盖,防止干燥。

2.一般病理检查标本,术毕由器械护士交给手术医生。

后者应将标本放入有固定液的盛器内,面交该科人员。

3.手术室指定专人负责标本送检,送检前分别由值班护士、送检员再次核对标本盛器上的标签与病理检查单、标本送检登记本上所填内容是否相符,无误后将三者放置一处送检。

若核对中发现送检单有错项、漏项或填写不全,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手术者到科补填或更改,护士不可帮填,防止差错发生。

4.病理科接到标本后,逐项检查各项标本的登记情况,无误后在标本送检登记本上签名。

5.所有病例送检单、病理结果报告单、标本盛器标签以及标本送检登记本,都必须字迹工整、项目齐全。

病理诊断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