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冷原子物理及其应用
超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超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超冷原子物理学是一门近年来兴起的物理学领域,它利用激光冷却和磁光陷阱等先进技术,将气体原子冷却到极低温度(通常低于微克级别),从而实现了与原子运动相对于很慢的准静态条件。
这种极低温下的原子体系表现出了一些非常特殊的量子效应,成为研究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科学的重要实验平台。
本文将从超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实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激光冷却技术的出现为原子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研究者们发现可以利用激光和磁场将气体原子冷却到几微开尔文以下的超低温度,得到极低速度的原子束,这一技术为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此后,又出现了磁光陷阱技术,可以将气体原子限制在三维空间中的小区域内,形成一个原子云,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原子物理的实验研究。
二、基本原理在超冷原子物理学中,主要运用了激光冷却和磁光陷阱技术。
激光冷却是利用激光的多普勒效应降低原子的热动能,使原子的速度降低,温度降低,实现原子的凝聚。
这种冷却方法的原理在于利用激光的多普勒效应,将激光的频率和原子的共振频率之差设为正值,这时原子向激光传递能量,速度降低,从而达到冷却的效果。
磁光陷阱则是通过磁场和激光共同作用来限制原子的运动,从而形成一个原子云。
在磁光陷阱中,通过磁场的梯度形成一个空间上的势场,利用激光在这个势场中形成一个光学势场,这样可以将原子束限制在一个三维空间中的小区域内,形成一个原子云。
三、实验超冷原子物理学的实验应用非常广泛,以下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量子信息科学超冷原子物理学在量子信息科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
超冷原子体系的量子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量子比特和量子信道,同时超冷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为构建量子网络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精密测量超冷原子物理学在精密测量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利用原子钟测量时间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物理学领域中的冷原子研究与应用

物理学领域中的冷原子研究与应用冷原子物理学是物理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冷却和控制原子以及利用冷原子进行精确实验和应用的技术。
冷原子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并在多个领域包括量子计算、精密测量、量子模拟和基础物理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冷原子研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降低原子的动能和温度,使其进入冷凝态并处于量子退相干的状态。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冷却技术,包括蒸汽冷却、光压冷却、蒸发冷却和准相干冷却等。
这些技术可以将气体原子的温度从数千度降低到几十微开尔文,甚至更低,从而获得低温和高密度的原子样品。
在冷原子物理学中,研究人员对冷原子的行为进行精确控制和观测,并利用这些冷原子来研究和实现各种有用的技术和应用。
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量子计算。
由于冷原子处于量子退相干的状态,它们可以作为量子比特来存储和处理信息。
冷原子系统的高度可控性和低噪声性质使得它们成为研究和实现量子计算的理想平台。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基于冷原子的量子逻辑门和量子算法,并且为构建更加复杂的量子计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精密测量。
冷原子具有非常稳定的原子钟和惯性导航的特性,可以被用于测量时间、加速度和地理导航等方面。
冷原子钟已经取代了传统原子钟成为最精确的时间测量工具,其稳定性和准确性已经达到了几十纳秒级别。
而冷原子的惯性导航应用可以用于精确定位和导航,例如航天器的导航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定位等方面。
冷原子物理学还可以被用于理论模拟。
由于冷原子体系能够模拟量子力学中复杂的相互作用和量子效应,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冷原子来研究和验证一些难以观测的物理现象。
例如,冷原子可以模拟固体材料中的电子行为、超导体的相变和物质的拓扑性质等。
通过制备和操控冷原子体系,研究人员可以验证和发展量子力学的理论,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指导。
除了上述应用之外,冷原子物理学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冷原子物理:极低温度下的奇异现象

冷原子物理:极低温度下的奇异现象冷原子物理是一门研究极低温度下原子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凝聚态物质中的原子和分子。
在极低温度下,原子和分子的运动速度减缓,量子效应变得显著,从而展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现象。
本文将介绍在冷原子物理领域中常见的一些奇异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 超流体超流体是一种在极低温下表现出的奇特状态,具有零粘性和无限导热性的特点。
在超流体中,原子或分子以一种集体的方式流动,形成一个统一的量子态。
最著名的超流体是液体氦-4,在接近绝对零度时会表现出超流态。
超流体的奇异性质使其在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例如用于制造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和超导体。
### 超固体超固体是一种理论上预测的物质状态,具有同时具备超流体和晶体固体性质的特点。
在超固体中,原子或分子以超流体的方式流动,同时保持着晶体的有序排列。
虽然目前尚未实验观测到超固体的存在,但其概念在冷原子物理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一种在极低温下出现的现象,描述了玻色子(一类具有整数自旋的粒子)在相同量子态下聚集的行为。
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大量玻色子会占据系统的基态,形成一个统一的量子态。
这种凝聚态在实验室中已被成功制备,并展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性质,如超流性和干涉效应。
### 磁性奇点在冷原子物理中,磁性奇点是指在磁场调控下,原子系统的磁性发生突变的现象。
通过调节外加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使原子系统在不同的磁性相之间发生相变。
磁性奇点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原子系统的磁性行为,还为制备新型磁性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 量子霍尔态量子霍尔态是一种在极低温下出现的拓扑态,具有在晶体中不存在的拓扑性质。
在量子霍尔态中,电子在二维平面上运动时会出现量子震荡现象,导致电荷载流只能沿着边界传输。
这种拓扑保护的电荷传输方式使量子霍尔态在量子计算和信息存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 量子模拟冷原子物理还可以通过模拟量子系统的行为来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这被称为量子模拟。
冷原子物理及应用

冷原子物理及研究方向1. 冷原子物理的概念冷原子物理学实际是一门交叉学科,目前研究者主要来自:原子与分子物理、光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的研究者 。
冷原子物理是研究超低温度下的原子(分子)的各种特性极其应用的物理学分支。
冷原子具有如下的特征:1.运动很慢,碰撞减少,能级展宽急剧减小,适合更为精密的频率测量;2.德布罗意波长很大,相干长度很长,能够宏观观察到相干现象;3.大量原子具有几乎相同的频率和波长;4.能级宽度变窄,量子态更明显;5.原子速度降低,更容易被操控。
2. 实现原子冷却及俘获的方法多普勒冷却机制,即利用原子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来实现冷却效应。
这种冷却机制受自然线宽限制,最低冷却温度可达到几十至几百微开(10-6K)。
偏振梯度激光冷却机制,是基于光抽运、光频移等物理效应,在多能级原子系统中产生的冷却效应。
原子飞过激光偏振状态不断变化的场时,总在不断地“爬坡”,将动能转化为势能,经自发辐射出蓝移光子而被冷却。
偏振梯度冷却可使原子气体温度冷却到小于多普勒冷却极限,达到几微K至几十微K。
速度选择相干粒子数囚禁冷却,是基于三能级原子在光的驱动下使原子处于相干叠加态,这时原子与光场脱耦,不再吸收光子,因而也无动量扩散。
满足相干囚禁的原子速度接近于零,速度不为零的原子将吸收光子,原子动量将重新布居。
只有当原子落入速度为零的相干叠加态时,原子才不再吸收光子而停留在相干叠加态上。
这样,原子的动量可小于光子反冲动量,相应的气体温度可达10-11K。
与激光冷却技术同时发展起来的一种冷却原子的方法为蒸发冷却技术。
这种方法是将平衡分布中的快速原子从陷阱中排除(蒸发),在原子间弹性碰撞的过程中,达到新的准平衡分布。
这时,气体的温度降低而且低速原子的密度增大。
这是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重要步骤之一。
如何使这些低速原子聚集在固定的区域内呢?囚禁超冷原子的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常用的捕获原子的陷阱有两类,一类是光陷阱,另一类是磁陷阱。
物理实验中的超冷原子技术及其应用

物理实验中的超冷原子技术及其应用近年来,超冷原子技术在物理实验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重视。
通过控制原子的运动和温度,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原子冷却到极低的温度,甚至接近绝对零度,从而实现了超冷原子的制备和操控。
超冷原子技术的发展为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等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和应用。
超冷原子技术的核心是冷却原子。
传统的冷却方法如蒸汽冷凝、涡轮蒸发和亚原子冷却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都不能将原子冷却到极低的温度。
超冷原子技术通过激光冷却和蒸发冷却实现了更低的温度,进一步探索了原子的宏观量子行为。
激光冷却是一种通过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来降低原子动能的方法。
研究人员利用准连续光谱的特性,成功地将一些原子冷却到微开尔文以下的温度。
这种激光冷却方法对于研究凝聚态物理和量子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超冷原子系统可以用来模拟量子的自旋模型,从而研究量子相变和量子计算等课题。
此外,激光冷却还可以用于制备纯净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这是一种具有超流性质的量子物质。
蒸发冷却是另一种常用的超冷原子技术。
它通过扫描磁场来改变原子的能量分布,将高能态的原子从系统中踢出,从而实现原子的冷却。
蒸发冷却方法可以将原子冷却到更低的温度,甚至接近绝对零度。
这种技术在粒子物理中的应用尤其重要。
例如,利用蒸发冷却可以将玻色子冷却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临界温度以下,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制备和研究。
超冷原子技术还有许多其他应用。
例如,超冷原子技术可以用于实现高精度的探测和测量。
由于原子在超冷条件下具有长的相干时间和精确的频率参考,因此可以用于制备更精密的原子钟、陀螺仪和惯性导航等。
此外,超冷原子还可以用于制备简化的模型体系,用于研究复杂的凝聚态物理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排除杂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凝聚态系统。
总的来说,超冷原子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通过冷却和操控原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原子的宏观量子行为和凝聚态物理的特性。
超冷原子物理学及其应用前景

超冷原子物理学及其应用前景超冷原子物理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前沿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低到极低温度下的原子系统。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原子系统表现出许多奇特的量子现象,这些现象对于理解基本物理学问题、开发新的技术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超冷原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超冷原子物理学是通过降低原子系统的温度到几十纳开尔文及以下,使原子进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或费米子凝聚态的一种技术手段。
其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一种基于玻色子统计的量子现象,在几乎为零的温度下,大量玻色子堆积在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形成一个巨大的量子波函数。
费米子凝聚则是基于费米子统计的量子现象,不同自旋的费米子通过自发形成配对,进入基态。
这些凝聚态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对于研究量子相干性和凝聚态物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超冷原子物理学在量子计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量子计算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方式,相比传统的计算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速度和大规模并行计算的能力。
超冷原子系统是实现量子计算的重要载体之一,利用超冷原子的凝聚态性质,可以构建量子比特和实现量子逻辑门操作,从而实现量子计算的过程。
此外,超冷原子系统还可以用于模拟复杂量子系统,帮助我们研究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态转换等基本问题,为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超冷原子物理学还在量子模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量子模拟是利用一种可控的量子系统,模拟研究其他复杂的物理系统,如固体材料中的电子行为或高能物理中的强子物理过程等。
超冷原子系统由于其可调控性和测量精度高的特点,被广泛研究用于模拟其他物理系统的行为。
通过控制超冷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部势场和激光的照射等,可以模拟出具有相似行为的复杂量子系统,从而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
超冷原子物理学还为精密测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超冷原子在极低温下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它们可以被用作高灵敏度和极限分辨率的传感器或时钟。
冷原子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冷原子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冷原子技术逐渐成为物理实验中的重要工具。
冷原子是指经过特殊方法冷却而得到的原子,具有低温和高密度的特点。
这种技术在物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原子物理实验中,冷原子技术非常重要。
通过将普通原子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传统实验无法观测到的现象。
例如,冷原子束通过干涉实验可以展示出波粒二象性的特性。
冷原子的波动性非常明显,可以用于研究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深化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除此之外,冷原子技术在量子信息科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量子计算领域,冷原子的非常低温和高密度特性使其成为优秀的量子比特。
通过精确控制和操作冷原子,科学家可以有效地进行量子计算操作,提高计算的速度和精度。
冷原子还可以用于量子模拟,即用量子系统来模拟其它复杂的量子系统,以研究它们的行为和性质。
这对于研究材料科学、量子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冷原子技术还在精密测量领域展示了强大的实用价值。
通过冷原子技术制备的原子钟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被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领域。
冷原子技术还可以用于测量引力,通过测量冷原子在引力场中的行为,可以研究地球引力、宇宙引力等。
这对于深化人类对引力的认识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一项冷原子技术的重要应用是精确控制粒子的运动。
通过冷却和捕获原子,科学家可以将它们固定在特定的位置,然后利用激光束等工具对其进行精确控制。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晶格中,可以用来研究量子多体系统的行为。
通过调整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可以观察到相变等重要现象,深入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综上所述,冷原子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重要。
它不仅对物理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还在量子信息、精密测量和控制粒子运动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冷原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推动物理学、量子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我们解开自然界奥秘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超冷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超冷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超冷原子物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物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在近绝对零度的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并且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冷原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超冷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粒子在非常低温下的行为和性质。
所谓的超冷就是指低于绝对零度的状态,通常是几微开尔文以下。
在这样的状态下,原子的自由度会显著减少,因此原子的行为和性质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通常使用激光冷却技术将原子冷却至超低温度,然后通过磁场等技术将原子捕获并储存在特定的几何结构中。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原子的本质,还可以用于制造高精度的时间计量器和精密仪器。
超冷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随着技术的进步,超冷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原子钟原子钟是利用原子的振动频率来测量时间的高精度仪器。
超冷原子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制造原子钟的方法,它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长的稳定性,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和导航领域。
2. 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它利用量子力学的物理特性来进行计算。
超冷原子技术可以用来制造量子比特(qubit)和量子门(quantum gate),这是量子计算中必不可少的元件。
3. 原子光学超冷原子物理学的另一个应用领域是原子光学。
通过将原子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原子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允许它们更容易地与激光进行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用于制造高精度的电子显微镜和量子计算机。
4. 奇异物质奇异物质是一种高度精密的量子物质,具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性质,如超导性和超流动性。
超冷原子物理学可以用于制造和研究这些奇异物质,有望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超冷原子物理学的应用前景超冷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下面就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超冷原子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1. 量子计算量子计算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这将是下一代计算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原子物理及其应用摘要二十多年前,人们通过物理实验方法获得了冷原子,今天超冷原子成为了多学科交叉的枢纽,超低温物理、超低密度凝聚态物理、超低能碰撞物理、非线性与量子原子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精密谱与量子频率标准等研究汇聚于此。
本文章介绍了冷原子物理的相关研究及其意义。
关键词冷原子物理,激光冷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十多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超冷原子物理学蓬勃发展起来。
处于“超冷”状态的原子体系将遵从新的物理规律,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原子气体会出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BEC)。
2001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就授予了在BEC 实验实现和性质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英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克特勒。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 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
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
这一物质形态具有的奇特性质,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有美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介绍BEC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实现途径以及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原理,并说明冷原子的一些相关应用。
一、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其实验研究简史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研究了“光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问题,他以不同于普朗克的方式推导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玻色将这一结果寄给爱因斯坦,请其翻译成德文并在德国发表。
爱因斯坦意识到玻色工作的重要性,立即着手研究这一问题。
爱因斯坦于1924和1925年发表了两篇文章,将玻色对光子的统计方法推广到某类原子,并预言当这类原子的温度足够低时,所有的原子就会突然聚集在一种尽可能低的能量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BEC),这时宏观量物质的状态可以用同一波函数来描写。
从理论上讲,处在这种状态的物质在性质上有别于通常的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故有人又称其为物质的第五态。
玻色和爱因斯坦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后来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而服从这种统计的粒子被统称为玻色子。
然而,并不是所有微观粒子都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有一类粒子服从的是1926年诞生的费米-狄拉克统计,这类粒子被统称为费米子。
费米子不同于玻色子,它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两个费米子不能占据同一个态。
利用这一点可以解释元素周期表。
费米子之间相互排斥,这是一种量子压力,它在无任何外力时也存在。
而玻色子的情况则相反,一个量子态上可以有任意多个粒子占据着。
微观粒子究竟属于哪一类是由其自旋决定的,自旋为整数的如光子、胶子等是玻色子,而为半整数的如电子、夸克等则是费米子。
虽然超导体中的电子服从费米-狄拉克统计,但在某种机制下,电子与电子可以形成电子对,而电子对可以被看成是玻色子,电子对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被认为是超导电性的根源。
除了用于解释超流和超导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一概念已经扩展到物理学的很多领域,如半导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以及基本粒子物理学等。
虽然超流和超导等都显示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存在,但这些系统都很复杂,凝聚现象只部分地发生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中的强相互作用也趋于掩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和实验的定量都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自从1925年提出BEC以来,陆续有不少寻求BEC实验实现的研究出现。
首先是提出的超流态液氦,后来的实验中确实看到量子简并的特性,但是由于系统中存在着强相互作用,很难看成是纯的BEC。
接着1959年有人提出自旋极化氢原子气体可能是BEC的候选者,但至今仍未能在实验上实现。
1980年,第三种重要的BEC候选者——氧化亚铜(Cu2O)中的激子被提出。
经过10多年的努力,虽然于1993年在实验上观测到了,但是由于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BEC的特性得不到很好的研究。
二、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如何才能观测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呢?爱因斯坦首先指出,理论上这需要原子的德布罗意波相互重合。
这本来不是问题,但在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之前原子有可能就已经形成了分子。
为了避免这种强相互作用,要求原子间的距离比化学力的范围要大,而且它们的德布罗意波仍能相互重合,即德布罗意波长大于粒子间的平均间距。
这就要求相密度必须大于一定的值。
在给定原子密度条件下,存在一个极限温度Tc,当原子气体的温度T小于Tc时,相密度大于规定的值,原子间的间隔小于德布罗意波长,原子气体将产生玻色-爱因斯坦相变。
这些都对实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增加原子相密度、降低原子温度也正是实验上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关键。
在实验上,碱金属原子因具有简单的能级结构而在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中备受青睐。
80年代中期,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几个研究小组提出了冷却的碱金属原子可以形成只有很弱相互作用的BEC。
在不断克服实现BEC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后,1995年碱金属原子的BEC终于在实验上实现了,这是BEC实验研究史上最重要的进展。
在过去的10多年中,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技术的发展,使碱金属原子相密度增大了15个数量级,但距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所需的值仍小105~106倍。
为了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的威曼小组使用了混合的冷却方法。
他们首先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技术冷却原子,并用磁势阱将冷却原子捕陷于势阱中,然后用蒸发冷却技术使原子的温度和相密度达到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条件。
至今,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的技术已有20年的发展史。
从原理上讲,所有用激光去影响原子运动(冷却、捕陷等)的过程,都基于原子对光子的吸收、再发射,或者广义地说都基于散射而导致的反冲。
1980年,全世界仅有几个研究小组进行这项工作,而现在已有100多个小组进行这项研究,原子气体的温度也从10-2K降低到10-2K。
原子气体的温度在微观上对应于原子的平均速度,温度越高,原子的运动越快。
室温下气体原子的平均速度约为每秒几百米,而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需要把原子速度降到每秒几厘米甚至更慢。
离开了激光冷却与原子捕陷技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克洛德·科昂—塔努吉因为在激光冷却和原子捕陷方面的贡献,荣获了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原理可简单地概括如下:多普勒冷却机制,即利用原子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来实现冷却效应。
这种冷却机制受自然线宽限制,最低冷却温度可达到几十至几百微开(10-6K)。
偏振梯度激光冷却机制,是基于光抽运、光频移等物理效应,在多能级原子系统中产生的冷却效应。
原子飞过激光偏振状态不断变化的场时,总在不断地“爬坡”,将动能转化为势能,经自发辐射出蓝移光子而被冷却。
偏振梯度冷却可使原子气体温度冷却到小于多普勒冷却极限,达到几微开至几十微开。
速度选择相干粒子数囚禁冷却,是基于三能级原子在光的驱动下使原子处于相干叠加态,这时原子与光场脱耦,不再吸收光子,因而也无动量扩散。
满足相干囚禁的原子速度接近于零,速度不为零的原子将吸收光子,原子动量将重新布居。
只有当原子落入速度为零的相干叠加态时,原子才不再吸收光子而停留在相干叠加态上。
这样,原子的动量可小于光子反冲动量,相应的气体温度可达10-11K。
与激光冷却技术同时发展起来的一种冷却原子的方法为蒸发冷却技术。
这种方法是将平衡分布中的快速原子从陷阱中排除(蒸发),在原子间弹性碰撞的过程中,达到新的准平衡分布。
这时,气体的温度降低而且低速原子的密度增大。
这是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重要步骤之一。
如何使这些低速原子聚集在固定的区域内呢?囚禁超冷原子的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常用的捕获原子的陷阱有两类,一类是光陷阱,另一类是磁陷阱。
光陷阱的势垒深度较浅,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实验中多使用磁陷阱。
磁陷阱是由一对反向联接的赫姆霍兹线圈构成,其中心的磁场强度为零。
对于寻找弱场的原子在磁势场中将受力而囚禁于陷阱中心。
在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中,使用的是磁光陷阱,磁场用来束缚原子,而光场用来冷却和捕获原子。
这种陷阱结构简单,造价低而且十分有效。
囚禁的原子气体温度将小于1毫开(10-3K),原子的密度为1010/厘米3。
限制原子密度增大的因素是原子间的碰撞,特别是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碰撞。
为了提高原子密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暗点磁光陷阱,即在磁光陷阱中心超冷原子积聚的地方,减弱光抽运光强,使原子处于激发态的概率降低,由此来减小限制原子密度增加的因素,从而可收集到更多的原子,以增加原子密度。
利用这种方法原子密度可提高到1012/厘米3。
然而,磁陷阱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由于磁陷阱的中心磁场强度为零,这里无磁场保持原子的排列,故囚禁的原子会漏出。
此时,原子密度距产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密度小4个数量级。
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的康奈尔提出增加一个旋磁场,使磁场零点偏离中心。
这样,超冷原子就可停留在中心,且永远达不到零点而漏出。
这就是时间平均轨迹势阱。
另一个阻塞漏孔的方法是,用一个蓝移光束经过陷阱中心,因为蓝移光束对原子的斥力可使原子远离漏孔。
最近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实验采用约费型陷阱,效果很好。
这种磁陷阱在轴向为磁瓶,而在径向为四极矩势阱,没有漏洞,这样就增加了原子在势阱中的数目。
三、冷原子物理的应用(一)、可观测相干的物质波波长微观世界的粒子都具有波粒二相性。
德布罗意波(物质波)波长λ=h/mv,与粒子的动量呈反比。
室温原子因为平均速度达到几百米每妙,其德布罗意波长为很小,大约为10-12米量级,原子大多处在不同的量子态上,相干长度很短,难以形成干涉。
冷原子最低温度可达到几个纳K,平均速度可达到几厘米每秒,德布罗意波长约为10-7米量级,相干长度很长,能够宏观观测到相干现象。
当碱金属原子被大量冷却到最低能态上从而产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时,这些最低能态原子会产生物质波干涉,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事物粒子的物质波干涉现象。
主要应用领域:原子干涉仪。
干涉测量技术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两束激光之间的干涉。
由于光子基本不受重力影响,难以用激光精确测量重力。
原子受重力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原子干涉仪可以有效低测量重力微小变化,以及引力波等等,将是未来航空航天技术必不可少的设备。
(二)、精确的能级结构原子间的碰撞是原子能级的宽度增宽的主要因素。
冷原子由于速度很小温度很低,原子间的碰撞远远少于热原子,因此能级宽度远小于热原子,具有更精确的原子能级结构和更窄的跃迁光谱,这对原子能级以及各种常数的精确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上已开展冷原子激光放大器的研究,获得了线宽远非常窄,单色性非常好的激光谱线。
主要应用:冷原子钟原子钟的精度取决于原子能级的精确程度。
目前原子钟主要采用原子精细能级跃迁作为频率标准。